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校园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论坛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清华大学(英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中文名: 清华大学 外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简称: 清华(THU或Tsinghua)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创办时间: 1911年4月26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顾秉林 知名校友: 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等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37个 硕士点: 198个 博士点: 181个 院士: 68人 主要奖项: 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个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博士后流动站: 37个 世界排名: 49(2009年) 目标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http://www.tsinghua.edu.cn/ 学校主页: http://lvyou.baidu.com/scene/v... 旅游信息: 目录 概况沿革 历史年表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介绍环境 地理位置 主要项目 设施 专业介绍 清华精神学校精神 校训释义 校风起源 中国大学之最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 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出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学在清华” 清华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生源 清华学子拥有中国最好的毕业前景 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 清华文化传统 校歌 校徽 专业 校友会与校庆校友会 来源 校 庆 日 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3 - 1946.5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10- 1938.2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清华学校 1912.10 - 1928.8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近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沿革 历史年表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介绍 环境 地理位置 主要项目 设施 专业介绍 清华精神 学校精神 校训释义 校风起源 中国大学之最 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 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出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 清华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学在清华” 清华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生源 清华学子拥有中国最好的毕业前景 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 清华文化 传统 校歌 校徽 专业 校友会与校庆 校友会 来源 校 庆 日 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 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3 - 1946.5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10- 1938.2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清华学校 1912.10 - 1928.8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近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清华大学,创立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因美国庚子赔款而创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 [1]清华学校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重点支持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名列211工程、985工程,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是中国最杰出的高等学府,也是 清华学堂 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依据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总排名为世界第49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依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的大学排名,清华大学连续13年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2009年中国首份官方权威大学排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研究中心评估清华大学位居大陆高校第1名。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1最多的大陆高校。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    清华园工字厅 清华大学现有本科生14285名,硕士生14090名,博士生近6994名。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3217名。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5个;本科专业62个,清华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自2002年至2009年,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全部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军事学科除外)。清华大学共有56次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其中2007-2009第三次评估中,1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名列参评单位榜首。   作为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清华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8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长江学者152人。以上数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清华校园(21张)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以“清华北大”著称。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清华是中国大陆竞争最激烈的大学,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到美国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据《高教年鉴》报道,2006年清华是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榜首。 沿革   创始时期   1909年,农历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   1911年,农历四月初一,清华学堂开学。   创建时期   清 清华大学二校门 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发展时期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清华大学 校园风景(18张)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段学复、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0位功勋中,有9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0%为清华大学校友。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国立清华大学大门,今二校门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两校交往日渐频繁,“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2011年,两岸清华大学还将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 1934年6月,清华的院系研究所 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   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同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院系调整前后,清华大学院系的变化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9年9月28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撤销该建制)、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年表   1909年 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清华园校舍开始兴建,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 美生,录取梅贻琦等   1910年 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   1911年 招考第三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姜立夫等,同年清华园校舍建成开学,定名清华学堂   1912年 更名为清华学校,周诒春等任校长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赵元任、陈寅恪等任导师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罗家伦等任校长   1929年 留美预备部结束,国学研究院停办,大学部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1930年 设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研究院,全面招收各科研究生   1931年 梅贻琦任校长   1932年 增设工学院(由土木、机械、电机三系组成)、法律学系和农业研究所   1933年 设心理、社会、地理三个研究所   1934年 在江西南昌设立航空研究所,在湖南长沙成立无线电研究所   1935年 因不满日军于冀东成立伪政权,由清华学生为主要领导的“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任联大主席   1946年 返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49年 梅贻琦校长出走美国,1955年在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创建中国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   以下是在清华大学年表(中国台湾省新竹清华校史参看“中国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   1952年 经院系调整,被迫调出文、法、理、农学院各系以及工学院航空、石油等系,仅保留原工学院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四个系   1958年 增设工程物理、工程力学系,恢复化学工程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失去正常教学及科研秩序   1977年 文革结束后,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恢复   1984年 建立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中国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在机械系金属材料方向、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和工程物理系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的基础上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系所基础上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建立应用技术学院(现为软件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从精密仪器系分离出来建立工业工程系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 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其附属医院,即现在的华信医院(又叫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玉泉医院(又叫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 恢复心理学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清华百年 2009年 成立教育研究院,在生物科学技术系的基础上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和全球变化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筹划恢复地学系和地球科学学院,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复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数理基础科学班(丘成桐任数学班首席教授)、姚期智计算机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等基础上实施“清华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筹划增加生命科学班(施一公任首席教授)、化学班等进入该计划   2011年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环境学院。4月24日,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现任领导   校 长:顾秉林   党委书记: 胡和平   常务副校长:陈吉宁    常务副书记:陈旭   副校长:康克军,程建平,张凤昌,谢维和,袁驷,邱勇   副书记:史宗恺,韩景阳,邓卫   纪委书记:韩景阳(兼)   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王大中   校务委员会主任:胡和平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庄丽君,王明旨,张再兴,孙道祥,岑章志,   陈 旭,韩景阳,史宗恺,邓 卫,冯冠平,胡东成   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顾秉林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主任:顾秉林 历任领导   清华大学 1949.1-至今    清华大学领导1949.1- 至今(6张)  姓名 任职 任期 胡和平 党委书记 2008.12-至今 顾秉林 校长 2003.4 - 至今 陈希 党委书记 2002.2 - 2008.1.2 王大中 校长 1994.1 - 2003.4 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 - 2002.2 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 - 1995.9 张孝文 校长 1988.10- 1994.1 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 - 1988.9 高景德 校长 1983.5 - 1988.10 林克 党委书记 1982.7 - 1984.2 刘达 党委书记 校长 1977.4 - 1982.7 1978.6 - 1983.5 蒋南翔 校长 党委书记 1952.11- 1966.6 1956.5 - 1966.6 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 - 1956.5 刘仙洲 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 1952.6 - 1952.9 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 - 1953.9 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5 - 1952.6 彭佩云 党总支书记 1949.3 - 1950.3 冯友兰 校务会议临时主席 1948.12- 1949.5 编辑本段校园介绍 环境    清华园景色(19张)校园占地六千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而原“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近春园荒岛——荷塘”等,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则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目前相继竣工的项目还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截至2007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1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1.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0.96万册,另有清华生态园等绿地作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 地理位置   清华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主要项目   学校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学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将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10年3月,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全球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其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而亚洲惟一上榜的是位于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校园内传统中国式的景色和中西合璧的建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施   清华大学早期建 清华大礼堂 筑   清华校园以南门主路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其中大礼堂、科学馆、西体育馆以及图书馆(一期)并称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有九十年代开始在主楼前后新建的建筑馆、法学院、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清华大学简明地图2010年 校园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校园内设有公共交通车,校园交通车面向社会开放,现在统一1元。校园交通车从清华大学西门开始绕学校环形,每20分钟发车一班,双向对开。09年增设电力驱动的环保观光车,西门设购票点,10元每人。   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9万平方米,藏书 401.7万册,阅读座位 2604个。图书馆四期工程即将动工,2011年百年校庆前将建成。   体育馆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西区体育馆09年进入全面维修。   运动场面积 19.6万平方米。有东操、西操、北操、紫操等多个运动场。   游泳池面积 0.4万平方米。有西湖游泳池和游泳馆两处。其中游泳馆为奥运会、残奥会训练馆,设施达国际标准。 专业介绍   类别 专业 经济学类 金融学 经济学 法学类 法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文科实验班 中外文化综合班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艺术类 艺术设计 艺术史论 雕塑 绘画 工艺美术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科学班(数理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材料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仪器仪表类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能源动力类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计算机软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工程力学 土建类 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 给排水工程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化学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高分子材料工程 交通运输类 车辆工程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生物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日语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编辑本段清华精神 学校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清华精神”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耻不如人。清华起初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 清华大学日晷——行胜于言 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的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韩宓、钟韩、韩大忠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文革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王、梁、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 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校训释义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校风起源   校风:“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编辑本段中国大学之最 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   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淡泊风骨、质朴坦诚,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 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九十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第二轮(2006-2009)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整体水平排名第一的学科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首位。在新一轮(2007)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清华大学获得22个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数字也居全国首位;同时在二级学科中,清华大学还获得1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总共拥有了115个二级重点学科。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73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榜首。 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   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90多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相接轨。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   清华在理工科方面是国内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多年来,清华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育部的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大学本部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在国内高校中均位列第1位。在国家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建设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清华以其在信息科技的雄厚实力,独力承担“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多年以来,清华在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发表的重要科技论文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专利授予数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优势。   近年来,清华科研经费一直全国高校之首,2008年为35.91亿。为学校的学科建议和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现代科技发展向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学科群、建筑学科群、能源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航空航天学科群、材料学科群、理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群等大的学科平台。这些学科群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证的领域,并在整个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为有志于求知探索科学真理、成为科技改变社会的实践者的理工科考生提供了最广泛的选择。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学术大师曾芸集在这里辛勤开拓,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在中国科学院历届生物学部委员中,有30多位曾在清华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清华大学于 2001 年建立了医学院,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为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清华大学于 2004 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养医学精英人才,200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旨在打造迈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纳入清华大学的普通招生计划。2009年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生物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迎接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国内声誉最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医学院,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协和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一部协和发展史,被称为半部中国医学发展史,协和最早开启了我国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和高等护理学教育的先河,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协和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而闻名。八十余年来,协和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以培养八年制医学博士为特色,创造和凝聚了现代科学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家,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协和拥有闻名国内外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附属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协和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为国内医学学科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培养医学博士的摇篮,也是优秀学子施展才华的向往之地,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医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的第一选择。 清华拥有中国最出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的使命是“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有15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领先的研究中心,其中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代管理与创新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清华经济管理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最早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被世界著名的《财富》杂志称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高端定位、国际化、师资强大”是清华经管学科的重要特色。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拥有超豪华的顾问委员会韩容,由前院长朱镕基建立的这一顾问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最知名的企业家、政府管理者和国外著名商学院的院长,为学院的国际化指引方向,因此,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不仅是国际定位,而且是国际的高层次定位,在国内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除了具有世界顶尖豪华阵容的“顾问委员会”和真正实际给学生授课的“海外特聘教授”之外,在培养方案上也与国际接轨,是国内教育培养理念最先进的。   清华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来讲:   清华的文科 —“历史悠久”,   清华的理科 —“再创辉煌”,   清华的工科 —“遥遥领先”,   清华的未来 —“无可限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华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经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清华现任全职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两院院士总数72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位。此外,清华延聘的讲席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人,双聘教授中有两院院士26人,兼职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7人,各类在任教师中两院院士总人数达153人,在国内高校中遥遥领先。   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科研计划。目前清华现任教授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含聘任首席科学家后调入清华的)28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   多年来,清华大学的教师以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们中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罗斯国家院士11人,法兰西学院院士2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9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7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国际科学院院士和国际能源科学院院士各1人,在全国高校中以较大优势领先。 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学在清华”   清华,有着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在国内的高校中,“学在清华”的赞誉广泛流传。“名师上讲堂”,知名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要传统。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在教学上,清华大学广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学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 面向社会办学 清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每学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近两千门课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这两千多门课程,除个别专业很强的课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同学们可以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各取所需。这一在国内领先的选课制度,打破了国内传统的各院系之间层层封闭、学生选课自由度小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魅力。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艺术教育帮助人去体验自然和生活的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800名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这里更有全国综合性大学最丰富的艺术课程,涵艺术史论、美学、赏析、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年均选修学生达7000人以上。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在历史时期提出,并一直延续下来的口号和传统,而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清华给学生相伴一生的重要财富。目前清华开设有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丰富的体育课程,年均选修学生超过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击、跳水、艺术体操等都是深受同学欢迎的特色课程。在体育运动中,清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合作中的竞争精神,朝气蓬勃的体魄和工作动力,都蕴育在其中了。 清华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生源   大学,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慢慢成长的地方。   一直以来,各省理科前10名70%以上选择进入清华深造,从1999到2006年8年间录取的各省状元分别为38、39、39、28、28、33、32、31人,总计268人(全国75%的理科状元进了清华)。随着清华文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文科考生把清华作为第一报考志向,清华各省市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文科招生的绝大多数省份分数线均是第一或者第二。历年国家理科实验班学生,国际数、理、化、生和信息等国际竞赛奖牌得主也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在课程上、在实验室、在宿舍,在校园的走廊、草地、树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清华学子的身影。大学,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慢慢成长的地方。在无数学子、家长和老师眼中,清华就是“优秀”的代名词,进入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人生的高起点,选择了成为清华人的毕生荣誉,也选择了成为清华人所意味着的毕生责任。   2009年高考招生中,清华大学的文理科生源质量继续保持优势。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余人被清华录取,占前10名总数的70%,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如江苏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内蒙古、河北、天津、辽宁等省市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肃、广西、山东、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八成省份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居全国高校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文科招生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进步。清华大学2009年300余人的文科招生规模共录取了50余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过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东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苏、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七成省份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清华学子拥有中国最好的毕业前景   清华大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毕业前景。清华“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的培养特点,使清华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对用人单位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清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看重清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目前清华本科毕业生约有70%选择在国内国外名校中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试推荐),其余的选择高质量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清华的本科生培养越来越被世界一流大学所广泛认可。据美国《高教年鉴》报道,2006年清华成为全球在美国院校获得各类博士学位数量最高的本科生母校。   清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旺盛。招聘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着重要社会影响力。大量名列世界500强的中外企业,联想、华为等国内高科技创新企业,汇丰银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在内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清华毕业生的重要雇主。清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薪水被权威机构评为国内第一。   近年来,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就业引导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积极主动选择到重点大学、重要科研机构、重点企业、重要金融机构、重要传媒机构、重要医疗机构、部队、军工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就业。2010年在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比例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主动选择到西部、基层等更加广阔的地域服务社会、锻炼成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2008年以来,14名毕业生到西藏基层工作;2009年以来,78名毕业生到重庆基层工作;2010年以来,22名毕业生到甘肃基层工作;2011年,47名毕业生成为广西自治区选调生。一批又一批清华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清华的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自由和安逸,而是奋斗和挑战。因而清华的生活也决不是学生一生的顶峰,而是莘莘学子起跑,加速,奔向更高远人生目标的关键一程。朱镕基学长以“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来表达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许多清华校友在取得事业的成功后,回味清华时光时,都衷心的感谢在清华得到的高质量的教育。清华是莘莘学子腾飞的起点、精神的家园。 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   清华的声誉,是与清华校友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在国家表彰的20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8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近百年的历史中,1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6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1/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1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4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另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史上,清华是享有盛誉的人文社科重镇,滋养了一代代思想先驱、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和法学巨擘,他们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为清华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着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赵元任、李济、陈岱孙、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夏鼐、杨绛、金岳霖、潘光旦、费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谢国桢、季羡林、吴晗、钱钟书、张荫麟、何炳棣、杨联升、李学勤、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等。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孙、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周光召、林宗棠、熊庆来、华罗庚、吴有训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 编辑本段清华文化 传统   学校传统: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3、中西荟萃,古今贯通   4、人文日新,寿与国同   A、教授治校   B、学术自由   C、通识教育   D、个性发展 校歌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 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翔先生(字巩安,汪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张真配曲,赵元任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 清华大学 校园活动剪影(8张)  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徽    清华现有的注册商标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它们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这两句话最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时勉励清华学子时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来自清华兵操营的军旗,其后又经历多次更改(详见扩展阅读中的清华校徽链接内容)。今天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徽是2003年12月学校以“清华老校徽图案”申请注册教育服务类商标,并于2006年4月获批,同时清华还注册了其他几个商标。[2] 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历史系: 历史学   哲学系: 哲学   社会学系: 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系: 国际关系学   经济学研究所: 经济学   心理学系:心理学   外语系: 英语、日语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法学院: 法学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系、经济与金融类、工商管理类   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广告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   理学院: 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实验班   数学科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系: 物理学   化学系: 化学、化学生物学   生命科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实验班   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医学工程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   建筑学院: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   建设管理系: 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系: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微机电系统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工业工程系: 工业工程   热能工程系: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汽车工程系: 车辆工程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系: 自动化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 微电子学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   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   软件学院: 计算机软件 编辑本段校友会与校庆 校友会   清华校友总会的前身是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和清华同学会。 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是1913 年夏天发起成立,以振作校风,联络情谊为宗旨。在总会执行部下分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两支会,到1920年回国的同学逐渐增多,在国内设立上海支会、北京支会。编制同学录,联络会员,募集捐款,赞助母校,将校中情况时常报告诸同学等等。1927年由华北支会发起,募捐购屋于骑河楼39号,创办北京清华同学会会所。清华同学会总会于1933年10月29 日在北平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成立。校长梅贻琦为会长兼总干事。总会以增进母校利益,联络会员友谊,提倡互助精神为宗旨。1934年1月1日,《清华同学会总会校友通讯》创刊,后改名为《清华校友通讯》。 来源   清华校友总会于1981年七十周年校庆日选举产生,在国家民政部完成注册登记(登记证:社证字第0786号)。根据总会章程,由现任校长担任校友总会会长。刘达校长担任清华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现任会长为顾秉林校长。总会宗旨是加强国内外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祖国的统一,为母校的发展作出贡献。清华校友总会编辑发行《清华校友通讯》,每年两期,《清华人》每年四期。现和国内114个地方校友组织,国外40多个国家、地区的校友有联系。 校 庆 日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4月26日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但是,这一准确日期还是存在争议的,另外为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于是学校定为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庆日通常也被称为“校友返校日”。 编辑本段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   (列举,排名不分先后)   朱镕基、吴邦国、习近平、黄菊、胡乔木、吴官正、刘延东、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赵元任、李济、吴宓、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吴有训、周培源、熊庆来、周光召、竺可桢、茅以升、侯德榜、叶企孙、顾毓琇、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梁实秋、吴晗、季羡林、钱钟书、汤用彤、贺麟、冯友兰、李方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杨树达、刘盼遂、谢国桢、张荫麟、张岱年、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殷海光、杨联升、何炳棣、李学勤、傅璇琮、夏鼐、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陈鹤琴、李健吾、杨绛、英若诚、端木蕻良、于光远、张骏祥、曹禺、洪深、穆旦、胡风、吴国桢、俞国华、张民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萨本栋、林家翘、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陈鹤琴、高士其、杨廷宝、梁思成、吴仲华、郑哲敏、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孙立人、乔冠华、李尔葳、吴冠中、胡锦涛等。 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梅贻琦 校长 1946.10- 1948.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3 - 1946.5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梅贻琦 常务会主席和清华校长 1938.5 - 1946.5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10- 1938.2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梅贻琦 校长 1931.12- 1937.8   吴南轩 校长 1931.4 - 1931.6   罗家伦 校长 1928.8 - 1930.5 清华学校 1912.10 - 1928.8   温应星 校长 1928.4 - 1928.6   曹云祥 校长 1922.4 - 1927.12   金邦正 校长 1920.9 - 1921.10   张煜全 校长 1918.7 - 1920.1   周诒春 校长 1913.10- 1918.1   唐国安 校长 1912.10- 1913.8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唐国安 监督 1912.4 - 1912.10   周自齐 监督 1911.2 - 1912.4   知名校友:李鹏 朱镕基 胡锦涛 吴邦国 习近平 黄菊 张德江 刘延东 近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 理科生源地: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西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613 652 631 -- 16 本科一批 2009 627 650 641 -- 5 本科提前批 2008 555 648 612 -- 27 本科一批 2007 604 655 629 -- 21 本科一批 2006 601 653 627 -- 24 本科一批 2005 573 634 599 -- 30 本科一批 2004 574 -- -- -- -- 不详 2003 -- -- -- -- -- 不详 2002 555 -- -- -- -- 不详 2001 -- -- 527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清华校园(21张) 清华大学 校园风景(18张) 清华大学领导19...(6张) 清华园景色(19张) 清华大学 校园...(8张) 隐藏 985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隐藏 211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东北地区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华北地区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东地区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中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南昌大学 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地区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藏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地区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军事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参考资料 1 1909年第一期留美生 http://www.hibaike.com/doc-view-187.html 2 清华校徽——源于何处,定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