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青年共产党人毕磊 |
沈鸿鑫
鲁迅在《怎么写》(夜记之一)一文中写道:“毕磊君大约确是共产党,于四月十八日从中山大学被捕。据我的推测,他一定早已不在这世上了,这看去很是瘦小精干的湖南的青年。”可见,鲁迅与青年共产党人毕磊有着深厚的友谊。
1926年夏,鲁迅脱离了军阀占据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应中山大学之聘,由厦门到达曾经是革命中心的广州,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鲁迅是于1927年1月18日抵达广州的。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委派与鲁迅联系的即是中山大学学生毕磊。
毕磊是湖南澧县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幼年随父迁居长沙。1922年从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广东大学、中山大学)英语部。11月,与同学一道组织倡导“科学和教育救国”的知用学社。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任学校特别支部委员。“五卅”运动爆发后,积极投入广东的反帝斗争,思想进步很快。同年9月,任广州革命青年联合会执行委员,分工负责宣传部工作。不久,当选为广东大学学生会主席。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2月初,当选为广州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4月,参加广东全省青年运动人员大会秘书处的工作。5月,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协助恽代英在广东文化教育界、青年团组织和黄埔学校开展青年工作,成为广州学运和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受党组织委托,主编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宣传部名义发行的《广州评论》旬刊,他还主编刊物《做什么》。他长得短小精干,朴实沉着,是一位青年共产党人,优秀的学生领袖。
1927年初,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形势很好。然而国民党的右派却在蓄意破坏国共合作,酝酿叛变。因此鲁迅一到广州,就发现广州的现状是“红中夹白”。国民党的右派为了欺骗群众,争取舆论,开始是对鲁迅采取拉的手法,但鲁迅看穿了他们的意图。在学生会出面举行的欢迎会上,中山大学副校长朱家骅也跑来参加,他假意吹捧鲁迅为“革命家”、“战士”,鲁迅对朱家骅的话当众声明说:“大家很热忱,其实我是没有什么值得欢迎的。朱先生说我是‘革命家’,我这个人有什么‘革命?’我不是什么‘战士’和‘革命家’。朱先生说的那一套我不承认。”接着鲁迅又说:“我在厦门时听说广东是‘革命策源地’,是很革命的地方,‘赤化’了,‘红’的很,既然如此,我很想来看看,看看广州的革命究竟怎么样?‘红’的怎么样?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跑来一看,果然是‘革命’了!满街红标语,还用白粉写的字——‘红中夹白’!”那时官僚戴季陶、陈公博、孔祥熙等也纷纷前来邀请赴宴。对那些请帖,鲁迅则干脆在传达室里贴上“概不赴宴”四个大字作为回答。
然而鲁迅对中共派来的毕磊却是非常热情。毕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经常把中共主办的刊物《人民周刊》、《向导》、《少年先锋》、《做什么》等送给鲁迅阅读,并且向鲁迅介绍中共对当时形势的看法。鲁迅总是很仔细地听毕磊的讲话,而且不时谈论自己的想法。他们两人经常促膝谈心,有时甚至秉烛作竟夕之谈。星期天鲁迅还常与毕磊一起到书店浏览,去公园散步。
有一天,毕磊对鲁迅说,:“中共区委负责同志想到这儿来拜访您。”鲁迅听了很高兴,说:“太好了!我也正想见见他。不过,他来这里容易惹人注意还是我去方便些。”在三月的一个夜晚,鲁迅由毕磊陪同来到中共两广区委的秘密机关,与陈延年同志会面,亲切地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通过与陈延年的长谈,以及与毕磊的频繁接触,鲁迅更清楚地了解了当时的形势,了解了当时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当时,社会上斗争很复杂,学校里也很复杂,受国民党右派操纵的反动学生组织“树的党”活动很多。但鲁迅通过毕磊与进步学生团结在一起,当时鲁迅的教学工作很忙,但他还是花费很多精力,关心中共支持出版的刊物、壁报,并每月捐助经费。
4月8日,鲁迅在共产党人应修人陪同下,应邀到黄埔军官学校作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著名演讲,鲁迅深刻阐述了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他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又说:“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
那个时候,国民党右派已经满腹杀机。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终于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举起了屠刀,逆风很快刮到了广东,毕磊多次冒着风险到鲁迅家看望。4月14日,他又来到鲁迅住处,鲁迅劝他不要出去,说出去危险,他说:“我还要给同志们送个信”。
4月15日,广州开始了对共产党员的大逮捕,黄埔军校的武装被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武装被解除,各工友纠察队被勒令解散。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一批批遭到逮捕,其中就有毕磊。鲁迅得到这个消息,十分愤怒和焦急。他为了营救毕磊和其他共产党人、进步学生,冒着风雨赶往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各系主任的紧急会议上严词抗议,并大声呼吁营救学生,可是朱家骅拒绝了这一正当要求。鲁迅见营救无果,愤然宣布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并退出会场,表示强烈的抗议。
接着,鲁迅在报上看到被捕青年在南关戏院收容的消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捐款,并亲自前去慰问。
毕磊是一位坚强勇敢的中共党员,敌人对他多次严刑拷打,又派戴季陶、朱家骅到狱中诱降,他坚贞不屈,痛斥敌人,英勇地带领大家高呼革命口号,并在狱中带领难友开展斗争。4月23日凌晨,敌人用两艘军舰将他和萧楚女等人押到珠江南岸的南石头“惩戒场”杀害,他被铁链锁住,残酷地装进麻袋,丢进了珠江。牺牲时年仅25岁。
鲁迅听到毕磊壮烈牺牲的消息,十分悲痛,很长一段时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他在许寿裳面前多次谈起这个瘦小精悍、办事干练的湖南青年,深情地感叹道:“常常来谈天的,而今不来了”。“毕磊死了,是被铁链锁住了弄死的……”《怎么写》这篇文章就是怀着浓重的悲愤心情写出来的,寄托了他对毕磊这位勇敢的战士,这位年轻朋友的沉痛悼念。
链接
毕磊烈士,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后全家迁到长沙。毕磊7岁就读长沙明德中学附小,因品学兼优,毕业后被免费升入明德中学。1922年官费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5年8月加入共青团,同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26年5月大学毕业后,党组织准备送毕磊到苏联留学,后因工作需要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并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广东形势日趋紧张。4月14日晚,毕磊执行任务时,在中山大学校舍二楼一间房子里不幸被捕。敌人对毕磊多次严刑拷打,戴季陶、朱家骅等也曾到狱中诱降,毕磊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带领难友开展斗争。4月23日凌晨,敌人用两艘军舰将毕磊和萧楚女等人押到珠江南岸的南石头“惩戒场”杀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