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联合国军”战俘与我方管理人员在一起
1953年7月27日,停战谈判宣告结束,双方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紧接着就是全线停火的实施和遣返接收战俘工作的全面铺开。正当朝中方为遣返“联合国军”战俘和迎接我方归来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原来分散在志愿军各战俘营的20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不约而同地向朝中方提出拒绝遣返、要求到中国居住的申请。他们在板门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书面声明,详细阐述他们这样做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去中国居留是为了了解中国,寻求真理”。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军方感到极其难堪,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法,敦促他们“回心转意”。其实我方是希望并劝说他们回国去的。但是这些美英被俘人员仍然不改初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批准了这21名美、英战俘要求到中国居住的申请。1954年2月24日,这21名前“联合国军”战俘由开城到达中国境内时,受到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以及中国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他们在山西省太原市作短暂停留,学习中国历史、社会情况、生活习俗,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在此期间,原美军战俘道格拉斯因突发心脏病不治去世。其余20人分别走上了学习和工作岗位。由于生活习惯、婚姻家庭等原因,根据本人的意愿和来去自由的原则,从1955年至1966年的11年间,有18人先后离开中国,返回美国、英国,或去第三国定居。
拒绝遣返的前“联合国军”战俘。其中两名我们比较熟悉。一名是克莱伦斯·亚当斯,美国陆军第二十四师一等兵,在第二次战役中被俘。朝鲜战争30周年时,美国合众社记者奎格于1980年6月17日报道:“亚当斯性格直爽。他的中国妻子教他做中国菜。他于1966年返回美国,本想当个教师或者翻译,但他用了一年时间求爷爷告奶奶都未成功。后来他当了汽车司机,攒了点钱开了个中餐馆。亚当斯对(合众社)记者说,他是在北朝鲜的战俘营和中国的大学长大成人的。他说:‘我把它看做是自己最难得的一段经历。’他还说:‘我感激中国。我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穷苦黑人,他们让我受教育,待我很好。’”克莱伦斯·亚当斯返美后,有人唆使他编造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故事,在报刊上发表,这样可名利双收。但是被他严词拒绝了。
另一名是理查德·柯登,美国罗得岛人,美国陆军第二师军士,1950年11月30日第二次战役中被俘。1986年,美国的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题为《美国战俘》的电视片。该片报道了朝鲜停战后20名前美军战俘拒绝遣返的情景,其中有理查德·柯登讲话的镜头。柯登说:“我确实认为,中国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出路,能给人们以自由,可以自由地来去,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说:“我们不愿回国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是真诚地为了寻求和平,我本人就是这样。”柯登说:“我们不回去,是因为担心受到统治美国的一小撮仇恨和平的人的迫害。”他还说:“留在中国的人没有一个恨这个国家(指美国)。……我所做的一切乃是为了和平,反对战争。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另外还有两名拒绝遣返的前“联合国军”战俘,一直留在中国。
第一位叫詹姆斯G.温纳瑞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人,美国陆军第
二十四师士兵,在第二次战役中被俘。他经常对朋友们说:“我在朝鲜度过了34个月,其中有32个月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在一起。我选择中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温纳瑞斯最初在山东造纸厂当工人,196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仍回造纸厂当技术员,后来应聘到山东大学担任英语教授,师生们都尊称他为“温教授”、“温先生”。他在济南建立起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他常对朋友们说:“我要帮助子孙们掌握中、英两种语言文字,以便接我的班,做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曾三次返回美国探亲,走访了47个州的大小城镇,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家乡更是把他当英雄来接待的。各地的媒体竞相作跟踪报道。许多社会团体和高等学府都盛情地邀请他去演讲,从而掀起了一阵阵“温旋风”、“老温热”。詹姆斯·温纳瑞斯于2001年12月18日在济南市病逝,终年80岁。他生前对亲友们说:“我与中国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在黄河岸边的济南市工作、学习、生活了几十年,我百年后请将我的骨灰撒入黄河,作为我最终的归宿。”他的遗愿业已实现。
第二位叫霍华德G.亚当斯,美国得克萨斯州柯西卡纳人。1925年5月29日生,当时为美国陆军第二十四师班长。1950年11月28日,他与詹姆斯·温纳瑞斯在第二次战役中同时被俘。霍华德的大半生都是同温纳瑞斯联系在一起的。两人都拒绝遣返,获准到中国居住;两人都在山东造纸厂工作;两人都获准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两人都选择回山东造纸厂工作。只是1979年后,两人才分开,温纳瑞斯到山东大学任英语教授,霍华德到山东医科大学任英语教授,两人都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外语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霍华德同新老朋友相聚时,总是坚定不移地表示:“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要以全部精力,作为友好使者,为中美两国人民万古长青的友谊铺路搭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