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时期 三国
三国鼎立图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目录
三国简介 三国历史 三国简介 主要战役 大事年表 文化科学 三国兵制 三国经济 展开 编辑本段 三国简介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三国鼎立形势图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又控制了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新亡、其子刘琮年幼、人心未附之时,南征荆州,刘琮束手,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又顺势攻打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士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时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部将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曹操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抄袭关羽,东吴吕蒙设计偷袭荆州(主要是南郡和公安),并且杀死关羽,至此荆州落入东吴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魏黄初二年(221)蜀中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完成自己的霸业,遂于成都武担南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为报东吴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之仇,章武元年,刚称帝的刘备就率大军征讨东吴,不听群臣劝阻,坚要复仇,被东吴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元气大伤,之后数十年再也没有恢复,成为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一国。 刘备在被陆逊击败后的第二年(223年)驾崩于白帝城,其子刘禅即位,是为蜀汉后主,诸葛亮受命托孤,执掌蜀汉,再度与孙权联盟。22
三国地图(16张)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开始,但终因国力弱小等原因,未竟大业。后姜维继承诸葛亮之遗愿,继续北伐,但也没有多大成果。 而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六郡的孙权于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或“孙吴”。后又迁都建业(今南京)。 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大权。263年,掌握了大权的司马昭下令伐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了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编辑本段 三国历史
黄巾之乱 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儁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 黄巾之乱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为了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关中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然而失败。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其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除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二人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 198年群雄割据图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皇帝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三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国地图 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钟会和姜维在成都发动兵变,被司马昭快速平定。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司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帝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编辑本段 三国简介
曹魏 随着汉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都邺。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毌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毌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 无 曹腾 ---- 无 太皇帝 无 曹嵩 ----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曹操 ---- 216-220 高祖 文皇帝 魏王 曹丕 黄初(7) 220-226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曹睿 太和(7) 青龙(5) 景初(3) 226-239 无 无 齐王 曹芳 正始(10) 嘉平(6) 239-254 无 无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3) 甘露(5) 254-260 无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景元(5) 咸熙(2) 260-265 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刘焉死, 子刘璋继任。刘焉 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刘璋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刘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三郡,于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陆逊击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诸葛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当年秋天,诸葛亮败孟获,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汉弱魏强的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已经是第五次。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碗、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仅两个月就灭亡蜀汉,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蜀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烈祖 昭烈皇帝 汉中王 刘备 章武(3) 221-223 仁宗 孝怀皇帝 安乐公 刘禅 建兴(15) 延熙(20) 景耀(6) 炎兴(1) 223-263 东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意外得到玉玺。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杀死许贡。196年献帝迁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死,弟孙权统众雄霸江东。208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恪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孙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孙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无 孝懿王 无 孙钟 ---- 始祖 武烈皇帝 乌程侯 孙坚 ---- 无 桓王 吴侯 孙策 ---- 太祖 大皇帝 吴王 孙权 黄武(8) 黄龙(3) 嘉禾(7) 赤乌(14) 太元(2) 神凤(1) 222-252 无 无 会稽王 孙亮 建兴(2) 五凤(3) 太平(3) 252-258 太宗 景皇帝 琅琊王 孙休 永安(7) 258-264 世宗 文皇帝 南阳王 孙和 -- 无 无 乌程侯 孙皓 元兴(2) 甘露(2) 宝鼎(4) 建衡(3) 凤凰(3) 天册(2) 天玺(1) 天纪(4) 264-280 编辑本段 主要战役
(关于战役的详细介绍请点击词条链接)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多方) 交战结果 黄巾起义 184-186 汉(何进) 黄巾军(张角) 何进依靠众多地方军阀击败张角势力 董卓讨伐战 189-191 汉(董卓) 关东军(十八路诸侯) 众军在虎牢关获胜之后追击董卓,最终王允 用环计杀死董卓 江夏之战 190 刘表 孙坚 刘表受袁绍之托在江夏击杀孙坚,孙策接任 兖州之战 192 曹操 青州黄巾军 曹操击败黄巾军余孽,取得兖州 宛城之战 197、199 曹操 张绣 第一次战斗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 韦,第二次战斗取胜 易京之战 199 袁绍 公孙瓒 袁绍消灭公孙瓒势力,逼其自焚 河北战役 200-201 袁绍 曹操 曹操连连用计,以少胜多,统一河北 三战新野 207-208 曹操 刘备 夏侯惇曹仁分别在新野近郊被徐庶孔明打败 曹操亲征,受到关张赵的顽强抗击 赤壁之战 208 曹操 孙权 刘备 曹操在赤壁附近被孙刘联军利用风向火攻打 (其中有名的典故有“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 败,逃回北方 合淝之战 209、213、215、230、234、253 曹操 孙权 双方各有胜负 潼关之战 211 曹操 马超 曹操利用反间计打败马超 巴蜀之战 211-214 刘备 张鲁 刘障 刘备击败敌军,收齐五虎将,取得益州 汉中之战 219 刘备 曹操 黄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 荆州之战 219 孙权 刘备 曹操 孙权与曹操联手击杀关羽,孙权取得江陵 夷陵之战 221-222 蜀 孙权 陆逊用火计击败刘备,刘备不久病死 诸葛亮南征 225 蜀 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使南蛮心服口服 诸葛亮北伐 227-234 蜀 魏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多次战斗,互有胜负 姜维北伐 249-263 蜀 魏 姜维与司马懿父子在祁山多次战斗互有胜负 陆逊 诸葛佫北伐 227-280 吴 魏 东吴与魏国在长江两岸多次战斗,互有胜负 三分归晋 263,280 蜀 吴 魏 晋 邓艾钟会灭蜀,司马昭灭魏,司马炎灭吴 编辑本段 大事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189年 4月 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 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 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 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 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操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嘉卒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韩遂。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大败,权极为惊恐。 10月 杨阜冀城击破马超,夏侯渊平定陇右,超投张鲁。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马超归降刘备,围成都十日逼降刘璋,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献帝封曹操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 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征北将军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马超带头上书劝刘备进称汉中王、大司马。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7月 季汉上庸守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刘备得知曹丕废汉称帝,故以延续汉王朝为名借机称帝,国号仍然沿用汉。 7月 刘备借口关羽被害伐吴。张飞被部将杀害。 222年 孙权在名义上降魏称吴王、大将军。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拒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以曹休、刘晔为先锋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后主北伐。 228年 诸葛亮北伐。马谡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败曹休。诸葛亮于同年再次起兵图谋中原。 229年 孙权称帝,孙吴开国改元。亮三伐中原。赵云亡。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能克而还。 234年 季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毌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毌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毌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魏帝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懿固辞不受。 249年 1月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伙,至此司马家族掌控魏国大权。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淩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司马师杀皇后,废曹芳,之后将其诛杀。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綝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发动宫人攻打司马昭府邸,事泄,司马昭授意部下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汉,汉帝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魏帝封昭为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从此三国归晋 编辑本段 文化科学
学术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240-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裴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覈、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覈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杜琼等人。 宗教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南中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浓厚的巫风。其性质是神话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点。在西南地区有长远的历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东汉民间流行黄老之学,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和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雏型,到西晋时则称为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又称《太平青领书》。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其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张角拥有广大教众后,于东汉末期率其弟张梁、张宝与部属张曼成发起“黄巾之乱”,最后被东汉朝廷击败而渐渐式微。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建五斗米道。该教可能是黄老之学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术。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理教义基本相同,事奉黄老之学。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成为主要经典之一。《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经其子张衡(道教)、其孙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一带。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艺术 三国在艺术方面,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赵夫人,其他擅长绘画的有桓范、杨修、魏帝曹髦、诸葛瞻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丹青,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蜀汉诸葛瞻亦工书画。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军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笔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关于其他技术,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太史令的陈卓。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星官体制,并绘制星图,为后世所沿用。裴秀的“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蒲元擅长锻链铁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由于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蜀汉盛产井盐,利用当地的天然气来煮盐,提升了产能。 医学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画像雕像集萃(20张)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编辑本段 三国兵制
曹魏兵制 三国官制、兵制和东汉官制、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208)。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中军与外军,曹魏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名将: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夏侯惇、夏侯渊)、许褚、 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其中后五者并称曹魏五良将。 蜀汉兵制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书六》,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毦,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名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姜维。 东吴兵制 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名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程普、韩当、周泰、甘宁、太史慈。 编辑本段 三国经济
曹魏经济 魏、蜀、吴三国当中,以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三国中以魏国力最强的原因。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汉经济 益州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诸葛亮和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吴败亡,使蜀面临崩溃边沿,故诸葛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尽管在三国中蜀国力最弱,但首都成都仍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财货山积,纤丽星繁。” (《蜀都赋》) 东吴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江南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吴郡、番禺为主,与多国均有贸易往来。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编辑本段 行政区域
三国东汉十三部州(三国行政区域)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治所 谯(qiáo,皖亳县)辖区,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治所 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tán,鲁郯城县西南)辖区,今鲁东南部,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青州:治所 临锱 辖区,今鲁北部及冀东南西角。 凉州: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今甘东东部。 并州: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北部,秦大部及内蒙之一隅。 冀州:治所 镐(hào)(冀柏乡县北)辖区,今冀西南部。 幽州:治所 蓟(jì,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冀北部,辽、吉各一隅。 扬州:治所 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荆州:治所 汉寿(湘常德市东) 辖区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治所 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 广信(桂梧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