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件党史档案清晰展示90年历程
囊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百团大战的行动命令、毛泽东亲笔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周恩来拟写的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任职的通知等500多件珍贵档案……
记者 牛春梅
泛黄的《新青年》记录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红四方面军长征使用的手绘地图可以看出征途的艰辛,百团大战的行动命令上标注着“万万火急”字样,邓小平在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请示报告上特别注明“此事较急”……
今天,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档案馆、北京市委宣传部、西城区委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资料展”将在北京展览馆东侧展厅开幕,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群众有组织地免费开放。500多件高仿还原的党史档案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探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足迹,每一位走进展厅的参观者将可以完整、生动地学习一次党史。
6位专家反复确定展品
这是中央档案馆首次在馆外系统地展示大量党史档案资料,其中有不少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展示。展览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策划,展出内容、布局由6位党史、档案专家经过几个月多次反复研究才确定下来。展出内容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多个历史阶段,时间跨度超过90年。
展出的500多件档案资料,既有手写于1920年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还有1927年《“八七”中央紧急会议记录》;既有1935年陈云同志《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记录手稿,还有1956年毛泽东亲笔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既有1973年底,周恩来拟写的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任职的通知,还有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重要中央文件。
“毛泽东《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等重要档案资料也将展出。
“第一个纲领”征自共产国际
这些首次面向公众开放的档案内容,使参观者既可以看到更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信息,还可以重温历史。
在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确定了我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但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原因,这样重要的档案却在战火硝烟中遗失了。
展览中紧挨着“一大”文件的是几份俄文文件,在各种楷书、隶书、草书的毛笔字中,印刷体的俄文显得鹤立鸡群。从一旁的中文翻译可以看出,这些正是曾经遗失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中央档案馆党史档案资料来源主要分为四部分,有的来自上海中央文库;有的是经历了长征又转战延安等地,一路马驮担挑,历经战火硝烟保留下来的;有的来自各个中央局;还有一部分是国内原件已经遗失或损毁,又从共产国际的档案中征集回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等文件就是1957年从共产国际保存的中共代表团的档案中征集回来的。当年经过董必武同志的鉴别,被认定是比较可靠的档案资料。
志愿军原为“支援军”
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如此重要的会议记录看上去却一点不“隆重”,像是从什么笔记本上撕下的几页纸,A4纸大小,边缘不太整齐。记录的字体也非常小,要仔细辨认才能看得清,出席会议代表的名字都只有姓没有名。中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字写得这么密是为了减少用纸便于携带。在现存关于“八七”会议的档案中,这份资料是最完整的。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挂在展厅最西侧的墙上,文件被修改得几乎面目全非。在印刷的文字之外毛主席又修改了很多处,队伍的名称原定为“中国人民支援军”,毛主席将其改为“志愿军”。
据介绍,在志愿军改名背后还有个小插曲。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初曾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援助朝鲜人民军作战。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黄炎培认为以“支援军”名义出兵不合适,如果国家对外派军支援,就等于向美国宣战了,而“志愿军”则可以表达军队的非政府性质。毛泽东听后,一边应着,一边从笔筒里抓起一支笔,将“支援”两字划去,改成“志愿”两个字。
毛泽东入党时间比建党早?
在众多展品中,那张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猛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当仔细看入党时间那一栏就会发现蹊跷,毛泽东的入党时间居然是1920年,比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时间还要早。
中央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这就牵扯出了党史上的一个争议。有人认同毛泽东1920年入党的说法,因为早在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多个早期地方组织,其中包括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的共产党小组、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等。在这些组织中的50多位早期共产党员,有不少是1920年入党的,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毛泽东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是在参加“一大”之后才成为党员的。
周恩来生日写的修养要则
在陕甘宁边区生产热潮的照片右下方,百团大战主攻部署要图的左上方,如果不仔细看,你很可能就会忽略了那张只有一巴掌大的小纸片。纸上工整地写着《我的修养要则》,其为周恩来所书,它还是第一次以其原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45岁的生日在重庆红岩度过。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机关干部,正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整风学习活动。这天周恩来在南方局办事处机关,做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当天,同志们特意做了几个简单的菜准备为他祝寿。周恩来知道后,坚决不肯出席,只是让厨房给自己煮了一碗面算是过了生日。就在这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透过秀丽端庄的字迹,似乎能看见那个夜晚办公室的灯光和灯下那个让人倍感亲切的背影。
揭秘
数字技术再造新的“老档案”
本报记者 牛春梅
发黄的信札上字迹斑驳,有的字因为墨迹晕染都看不太清楚;薄薄的电报纸上,蓝色的油墨似乎都渗透到背面;涂改得凌乱不堪的批示,纸张看上去已经脆弱不堪,似乎一碰就会碎了……如果不是内行专家,大多数参观者可能很难发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资料展”中的档案资料居然都是高仿的复制品。
主办方解释,为了举办此次展览,也为了避免损毁珍贵的党史原件,他们专门聘请了专业公司对将要展出的党史文献进行了复制。但这里所说的复制,不是简单的复印或誊写,而是借助现代科技对这些党史资料的一次再“制造”。复制中,从纸到墨都是专门研制出来的。
怎样让制造出来的新纸看上去就像是历经岁月风尘的样子呢?“全部复制工作将近一年,其中整整半年的时间,我们40多个人都是在研究这些纸!”承担复制工作的大唐万邦总经理徐忠东说。这些档案原件的纸质各不相同,有不同时期的,有不同质地的,有薄的,有厚的,有深色的,有浅色的。徐忠东和他的同事们要先对原件进行分析、测试,测试它的草浆、木浆含量,再依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针对性的抄制。
500多件党史档案一共抄制了30多种纸。有的纸张制作难度特别大,需要反复多次试验才能成功。1921年7月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俄文版的纸张很薄,刚开始制作出来的纸要么太厚不合格,要么太薄一碰就裂开了。工作人员就一点一点地调配方,前前后后试验了30多次才成功。
复制过程中,还要对每一份档案的墨色进行专门的分析研制。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黑字,徐忠东和他的同事则要研究这个颜料或墨水到底是矿物质的还是植物的,或是其他物质的,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配比。最后,通过3亿像素的数字采集设备对档案原件进行非接触式的扫描,用专门特制的设备制作出了这些新的“老档案”。
此次展出的档案资料共复制了两份。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介绍,此次展览结束后,档案馆将利用这两套高仿复制档案在馆内、馆外分别开设长期的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