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浙江省名胜七

一,保国寺

保国寺  
保国寺
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

 

编辑本段名称来历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保国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保国寺

  保国寺

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鄮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

  [1]

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2)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 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
保国寺

  保国寺

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兴,敕“保国”之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段。

保国寺

保国寺(31张)
可恭回到明州的时间正好是唐广明元年秋九月。随后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营构有槐林之柱,罘罳绝布网之尘,巧夺公输,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国”两字最终没有给唐僖宗带来保佑。

建造年代

保国寺

  保国寺[2]

嘉庆《寺志》序中写道 “此古寺志得之古石佛中,文多残缺,恐久而失。重加编辑……”我认为,这些文字不足为信。倒是雍正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雍正碑记载:“宋明道间,中兴祖赐号德贤尊者,无可考核,不亦悲夫!”
德贤,究竟是何人?《寺志》认定为三学则全法师。翻阅《四明谈助》、《敬止录》记载:“开元寺(注:开元寺,即建于唐国宁寺旧址,位于城南五台、莲桥东。)僧则全,字叔平,世号“三学法师”。南湖竞推十大弟子,全首冠焉。”从灵山寺恢复重建成保国寺看,保国寺是唐国宁寺的从属院。开元寺僧则全“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扶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来主寺事,弟德诚与徒众,募乡……鸠工庇材,山门大殿悉鼎新之。”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很多疑问依然存在。目前在疑问没有被打开之前,我们就认定三学则全是现存保国寺大殿的监造人。那么,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根据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磬撰《佛祖统纪》的记载:三学法师,名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是延庆寺知礼门下高足,又称“南湖十大弟子之首”。则全法师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文僧,“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所述有《四明实录》。当时宁波的郡守郎简非常敬重他。假如让其入朝为官,则全才气凛然,“性直气刚,敢言人失”,可比汉朝的汲黯、唐朝的魏征和北宋当时的王元之。
保国寺

  保国寺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师徒相传、人才辈出的琴僧系统。他们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琴道大肆兴起。 “鼓琴为天下第一”者,当属宫廷琴师朱文济。朱文济之后,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朱文济的得意门生就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知白,何许人也?知白就是知礼的同门师弟慈云遵式,也就是是则全法师的师叔。三学则全法师首先是向其师叔慈云遵式学琴的。在知礼门下最得意弟子仁岳背叛师门后,知礼要求其门下高足走出山门,发扬山家之说。于是,三学则全来到越州,造访法华山义海大师。(义海、义全、义通可能是同辈师门,有待考证)则全尽得义海所传,终成义海的最为得意门生,琴僧系统中一代“琴门圣手”。义海坐寂后,则全整理完成北宋琴史上的著名专论《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后来直接影响了来明州担任知府的著名词家周邦彦和后来吴文英的词学音律创作。但则全无论如何,更应该是一位建筑大师,因为他奇构巧筑,建造了保国寺大殿,成为印证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例。
寺志记载,“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在大殿西建朝元阁,庆历年间(1041—1048)僧若冰在天王殿西南隅新建祖堂。”其中“若冰”应该说有误,则全法师有唯一的弟子叫“若水”,久依法师。虽说有误,恰恰对则全建保国寺大殿来说是一个证据。法师于庆历五年(1045)夏五月二十日,别众坐化。法师弟子若水,立碣于延庆。他的同门师弟广智尚贤法师、北宋大臣、著名理学家赵卷

建筑工艺

木质结构

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 巧妙衔接和精 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保国寺

  保国寺

无梁殿

为什么称无梁殿呢 ?其实大殿是有梁的,不过被藻井、天花等挡住罢了。另一方 面跟供奉过的无量寿佛——谐音有关。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1)平面布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2)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地安置了三个镂空藻井;(3)采用了复杂的斗栱结构,斗栱与昂都用榫卯巧妙衔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殿稳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风抗震能力;(4)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柱身有明显侧脚。(5)不对称。大殿佛台西侧柱头上为方形木质栌斗,而东侧柱头上却为圆形石质栌斗;斗栱里转跳东侧为四跳,而西侧为五跳。 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当时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所以,在《保国寺志》中记有不少前人题咏:“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升斗昂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赞叹大殿在结构上的雄伟新奇。

奇特之处

古刹以建筑闻名,是一个集代(骠骑井)、代(经幢)(经幢并非保国寺原本所有,乃他出移到此)、代(无梁殿)、代(迎熏楼)、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时期的古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建筑恢宏壮观,内部藏品异常丰富。
保国寺除了木结构建筑的一“奇”之外,另有一“奇”就是大殿的每个角落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见不到虫蛀蚁蚀。原来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的风流驱逐了鸟雀虫类。
其他多为清代建筑。一九八三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一九八四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一三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一九六一年三月国务院把保国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藏品

寺内共17个展室,全年对外开放,有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与发现展、历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国际友谊礼品展、明州婚俗厅、青铜器陈列馆、钦赐龙藏、砖屏石刻、宁式家具、中学生书画廊等。游客可撞钟、击鼓、龙洗游艺。
保国寺

  保国寺

藏品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放在明州婚俗厅里最显眼的“宁波花轿”。旧时姑娘出嫁坐花轿,而宁波花轿规格最高,这顶金彩炫目、华丽高贵、八抬八扶的宁波花轿上饰精雕妆金吉庆故事人物300多个,轿全高2.9米,共11层,每层雕刻手法各异,精细,耗时万工,故称“万工轿”,花轿抬起,众多雕像个个晃动。“我是花轿抬来的”这句话自然成为往日媳妇们的豪语。
在国际友谊珍品馆里,你还可以看到一些难得一见的珍品。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各国领导人、官方、民间组织和知名人士馈赠给我国领导人、政府和群众团体大量的珍贵礼品,有冈比亚政府赠送的木雕子母鹿、日本政府送的七宝烧双鹤盘……这些礼品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同时概括地反映了各国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供我们扩大眼界、瞭望世界,从中获得教益和借鉴。
在青铜器陈列馆,陈列有铸于同治十二年的青铜孔庙礼器和铜佛像。孔庙礼器有16只青铜编钟、14块编磬、2只特钟以及象尊、牛尊、簋、爵杯等。编钟看似大小一样,其实厚薄不同,敲起来每只声音不同,编磬亦然。佛、菩萨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分别代表了各时期的风格和特色。
保国寺内共有十七个展室,全天候对外开放。除了建筑本身,重要的文物展品有钦赐龙藏、佛像陈列、青铜礼器、砖雕石刻、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千工床、万工轿等。占地七二.四七公顷的灵山六景(共分保国寺、灵龙泉、青幛亭、望海尖、梅林、涵秀潭六大景区)以自然山林为主,生态环境好,古树名木多,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人们旅游、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是宁波对外开放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

形象标识

保国寺千年大庆Logo设计以保国寺北宋千年大殿结构三大特色斗栱、藻井、瓜棱柱为素材,反映出保国寺浓
保国寺千年大庆形象标识

  保国寺千年大庆形象标识[3]

厚的科学、文化、艺术特征,整体标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简洁大方,易于识别、推广与应用;文字采用我国书法名家赵朴初先生早年为保国寺的题字,庄重大气,意义深远。
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

交通线路

市内交通:市内在(公交白沙中心站)第三医院乘332路公交车直达,也可从广济街坐330路公交车到终点后转乘338路公交车到达景区。

文学作品

度夏保国寺

度夏保国寺
明·丁鹤年
一径野云深,僧房閟绿阴。
雨腥龙出涧,风劲虎过林。
淡泊资禅味,清凉养道心。
三生如不昧,石上一来寻。
地名简释 保国寺,在江北区洪塘镇境内灵山山腰。始建于东汉,唐广明元年(880)赐“保国”额,宋治平元年(1064)改“精进院”,今仍名“保国”。寺殿结构独特,称“无梁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① 閟:掩藏。
① 资:积蓄。一作兹,增长。
① 道心:悟道之心。
① 三生:三次转世而生。犹言从来。昧:愚昧。

游保国寺

度夏保国寺
明·钱文荐
兰若隐云端,萦回路百盘。
骇人啼怪鸟,障日耸危峦。
僧磬竹阴晚,佛台花雨寒。
相期观海曙,留宿待更残。

明·陈 志
欲问深山何处钟,翠微高处峙龙宫。
杪秋枫叶烧云白,残夜潮声涌日红。
禅榻香消闻宝偈,心斋尘净见真空。
年光四十成虚掷,试剖丹台叩远公。
注 ① 杪秋:暮秋。
② 宝偈:佛经中的唱词。宝敬词。
③ 剖:明辨。丹台:道家认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白居易《六帖》:“周义门羡门子高,再拜乞长生诀,羡门子高曰:‘汝名在丹台,何忧不仙。’”远公: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推为初祖,世称远公,此喻高僧。

明·颜 鲸
山寺曾同野鹤栖,雄心消尽见天倪。
十年拙宦韬龙剑,三笑何人过虎溪。
怪石不移僧自老,古松无恙鸟频啼。
登高多少追寻意,一任浮云海外低。
注 ① 天倪:事物本来的差别。《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② 拙宦:不顺的仕途。韬龙剑:掩藏雄心壮志。
③ 三笑过虎溪:据《莲社高僧传》载,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寺外有虎溪,每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道士陆静共话,不觉过溪,于是三人大笑而别。后遂喻为高僧与名彦交往的典故。

清·陈梦兰
买得江滨一叶舟,招朋欲作道埸游。
朔风猎猎吹残苇,落木萧萧荒古丘。
石磴高盘松顶出,梵宫深锁竹林幽。
停桡莫问桃源路,胜景应从此处求。
登高回望隔尘寰,自是东来第一山。
叠锦亭前清涧转,放生池畔翠屏环。
钟鸣午后僧归寺,犬吠云中客扣关。
多少繁华新世界,独余萝葛几人攀。
注 ① 道埸:佛寺。
② 丘:坟墓。
③ 石磴:山路的石阶。
④ 桡:船桨。
⑤ 原注:前明颜襄毅公有题“东来第一山”额。
⑥ 扣关:敲门。
⑦ 萝葛:萝和葛,皆为藤类植物。

保国寺避暑

保国寺避暑
清·余曾铉
空山一片白云横,触暑追凉古寺行。
晒网渔舟桥下泊,覆阴松树涧边生。
到门正喜溪泉绿,设榻偏邻竹坞清。
已觉烦嚣消欲尽,石栏又见月斜明。
注 触:遭受。
追:寻求。[4]
 
 
 
二,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基本概况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从1992年被发现以来,经多家新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从金华市区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大约70余公里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此地处浙江中部,属衢州境内,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神往缥逸的感觉。村边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寺中香火袅袅,佛音阵阵。1992年6月9日,吴阿奶与其他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17个昼夜的抽水,终于为人类展现出又一个可以与UFO相提并论的世界之迷。在吴阿奶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半天时间的寻秘却让人终身难忘。
A11沪杭高速至杭州绕城东,沿绕城东至杭金衢高速公路,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龙游出口(21号)下转320国道,收费口出来向左转,2.6公里后即可到达景区。全程384公里,行车约5.5小时杭新景高速路龙游出口下,6公里到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距杭州180公里,距金华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距千岛湖1小时车程,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每天早上7:30到下午4:30龙游火车站乘1路或2路公交车可直达龙游石窟,每隔20分钟一班,需时20分钟,票价1或2元。
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自从20年前被几个农民无意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中发现后,至今仍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竖立在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和游客的眼前。这就是被观者惊呼为“旷世奇窟”的龙游石窟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名“龙游”。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但山腹内竟容藏着24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发现前,它们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块崩塌,所以难见真容。当地政府如今已开发出其中的5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5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龙游石窟内部

  龙游石窟内部

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众说纷纭。龙游石窟在了现之初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因而甫一发现并未造成轰动,默默无闻达长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人们发现,在衢江北岸,类似的石窟星罗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个洞窟。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实在考察并搜寻各方面的史料之后,提出:龙游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汉宣帝“边郡皆筑仓”时,其功能是储备粮食、货物及战备物资,并经历代尤其是隋朝时就叫“北常平仓”,在那时就已被列入“古迹”。褚博士还发现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洞窟,一个是在童坛山上游不远处的簸箕洞(宋代有记载,称其“千古万年”),另一个是在下游不远处的石岩洞(洞口有3个,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断定,龙游石窟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另外,它还为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凿洞术”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笼罩龙游石窟的迷雾正在渐渐散去,一个具有巨大文物与考古价值的中国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龙游石窟现已被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加以保护,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事日程。毕竟,龙游石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见证。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距杭州180公里,距金华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距千岛湖1小时车程,距大慈岩、诸葛八卦村、灵栖洞半小时车程。
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龙游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游石窟景色

  龙游石窟景色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 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这一偶然发现,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 而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地理位置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龙游石窟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距杭州180公里,距金华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

石窟规模

有人断言:龙游石窟是我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第九大奇迹。从初步考察
龙游石窟一角

  龙游石窟一角

而言,笔者认为,较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无论是从成因还是规模、从工艺还是价值,龙游石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从已经开发的七个石窟来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宏、模式基本统一。造型、格局、风格如出一手。全局着眼,分布合理。最小的一号窟,约300平方米、二号窟约900平方米、三号窟约1200平方米、四号窟约2000平方米、五号窟仅700平方米。五个石窟的地面面积达5100平方米。据了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下,类似的石窟共有23个,而在龙游地区2.88平方公里的地下估计有50到70个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如果按平均每个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积来计算,一个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万立方米,以50个石窟计算则至少可排土方100万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则需要2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过统计,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刮风下两、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六年的时间,况且模式统一、工艺讲究、精雕细凿,实际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理论推算。
龙游石窟的气势壮观,设计精巧科学、施工规范先进,确实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大厅,呈倒斗矩形状,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45度角倾斜,四壁笔直,棱角分明。石窟项部及洞壁的凿痕排列规则有序,凿线整齐划一,该平行则平行,该弧状则弧状,宽度均在一尺左右,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机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锯齿间相隔达三米,其中台阶到洞口要有四米。每个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撑着项部,多则四根,少则一根,最大的周长为10米,最小的周长为5米。且三角形,尖朝里,面朝前,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石窟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20平方米,深的5米。在一号石窟站立抬头10米左右处,清晰可见一幅岩画,内容是马、鸟、鱼三种动物。这是已发现的7个石窟中唯一的窟内岩画。线条浑厚古朴,粗犷流畅,很有意境。
工程浩大、设计精巧的龙游石窟,竣工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龙游的人文记载约始于汉代,此前无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献中,韩愈曾撰写《徐偃王庙碑》,其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记载,所谓偃王及西周第五个皇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年)且不谈凿石为室的“室”该有多大,又与龙游石窟有何联系尚存在许多疑问,若果真是,石窟的凿成距今至少已有2500至3000年的历史,星转斗移的岁月,旱涝战火的洗礼,背天的山坡已变迁,裸露的岩石也风化,而石窟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态、纹路、痕迹却依然如新,犹如昨日所为。

陵墓说

1、陵墓说(包括皇宫说、储藏说等),据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记载为据,有考古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宫、储藏室,难免有许多牵强之处。第一,作为皇陵或宫殿是皇室成员起居安息之地,为什么石窟中没有留下半点皇族的随葬品或宫中遗物;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应对如此宽畅的宫殿作适当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龙庭、帝王起居后宫,将士卫兵住处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无遮档之痕;第三、如果是皇宫就有一班前护后拥的人马,必然会有人间烟火的遗迹,而石窟的项和壁却依然如新;第四,石窟上下阶间距很大,运输进出都很有一些难度,难道不考虑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灭顶之灾吗。

采石说

2、采石说(包括采集其他矿产资源),有专家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代人采集石料而留下来的废弃洞窟,也难圆其说。第一,采集石料最安全、最经济的方法应该是露天作业,既能保证安全又便于开采,何必要精心设计如此的方式进行地下挖掘;第二,石窟内石料属红土积沉岩。据目测,裸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风化,如此容易风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开采;第三,地下作业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如挖掘设备、采光设备、搬运设备等,当时又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第四,既然是采石废弃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规则的修饰。

屯兵说

3、屯兵说。有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曾经是越王复仇的练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细发现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进行备战;其疑点仍很多。第一,挖掘石窟并非一朝一夕所为,要把数年的大好时间用于挖洞,又用数年的时间进行练兵,岂不荒废消耗本来已弱小的实力;第二,因担心奸细告密屯兵而挖,难道就不担心奸细破坏造成窟毁人亡的悲剧;第三,在石窟屯兵自然采光无法解决,人工采光又没有留下烟火痕迹又如何解释;第四,屯兵地必须道路通畅,进出便捷,这是兵家常识,而石窟上下一条道,间距有三米,如何体现兵贵神速的策略;第五,既然是屯兵练兵,总会有一些冲冲杀杀的场面,应该留下一点碰碰撞撞和刀刀枪枪的痕迹。

外星文明说

4、外星文明说。 UFO研究者根据实际考察,分析众多疑点,提出了外星文明留下遗迹的观点。很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也有不少疑点。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第一,如此浩大的工程项目该有多少外星人或设备参与作业,能有如此多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吗?第二,从整体看,石窟挖掘非常规则,凿痕整齐划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进的挖掘设备作业。但是,仔细观察,凿痕也有细微的变化。与其说肯定是大型挖掘机械之功,还不如说出于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第五,外星人挖掘石窟的目的何在?如果为了居住而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携带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经济安全。如果是为采集地球元素而作,又何必搞得如此规则精细呢?如果是
为给地球人一点馈赠。挖掘如此数量的地球石窟,真不如挖一两个石窟再放一二件外星之明产品更经济、更能表达外星人的意思。

肯定部分

对石窟的仔细辨认和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有些人认为就目前掌握的素材,要断然得到结论,还为时过早,准确的答案还有待于石窟彻底的发掘和全面的考察。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龙游石窟不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浙中地区是丘陵地带,据考证,在距今约三亿至二亿五千万年以前,即地质年代的晚古生代石炭纪与二叠纪时期,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随沧海桑田的变化,浙中地区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壳抬升隆起,产生褶皱和断裂。造成该地区多溶洞的地形。例如金华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兰溪的地下溶洞等。但是很明显,龙游石窟根本区别于以上的溶洞。
2、龙游石窟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活动提供越来越
龙游石窟地图 衢州龙游石窟交通地图

  龙游石窟地图 衢州龙游石窟交通地图

先进的地下开采机械。使人类地下施工更安全更有效。例如地下煤矿的开采,地下交通的挖掘等。但是,现代人们从安全、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线挖掘,成形后经过绝对的加固再作美化。而不是在挖掘的原型上交接进行修饰。再说,如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应该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工程。而如此浩大的项目。又是18世纪以后形成,在历史记载中必然会留下详尽的记录。显然,龙游石窟的形成与现代人的作业思想方式及时间不相适应。
3、龙游石窟也非古代人所为。浩大的工程,低下的生产力,成为鲜明的对照。不可能是个别人和一般人所创造。除非是君主成首领才能组织如此规模的挖掘力量。如万里长城的修筑,而万里长城的修筑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是劳民伤财地动用如此时间和力量来挖掘毫无目的的地下名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龙游石窟也不会是落后并不富足的古代人闲情逸致的产物。
龙游石窟留给人们古朴辉煌的同时更多的深不可测的神秘,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遥相呼应,可以与 UFO之谜相提并论,值得广大有识之士去考证探索,去解开这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之谜。

五大迷窟

一号谜窟

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一根擎柱。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

二号谜窟

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3倍,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274CM、155CM,高约10CM。该谜窟光线较充足。进口处(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极不规则的凿痕,有人辨认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两字。2号石窟里的方池清淤工作正在进行,目前无法确定方池的用途。

三号谜窟

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该谜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凿者有意不挖除,还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谜。其转角处从顶到底有螺旋状刀痕,笔者认为是一条巨型机械的进刀痕。该谜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阶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极少量的渗水,据介绍一壁之隔尚有个巨型石窟未开发,渗水系隔壁窟中之积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渗透过来。

四号谜窟

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20余米,阶道达50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

五号谜窟

该谜窟规模较小,仅700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 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未解之谜

号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浙江龙游石岩背村地下大型石窟群,自从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发现以来,虽经各大媒体炒作,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报道后,至今仍然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诸家蜂起,却仍无法解开一系列难解之谜。其中最关键的是谁建造的?建造于什么年代?建造的动机是什么?
一、龙游大型石窟:辉煌的东方地下金字塔群
我们知道:真知灼见来源于社会实践。为了考察地下石窟群,笔者多次来到龙游,仔细观察了石柱、石壁、穹顶和台阶:审视了每一条凿纹、每一处缝隙、每一幅岩画,终于发现这 里的每一个石窟,都是一个地下金字塔,都是外星文明创造的巨石文化给地球人类的馈赠。
龙游地下石窟的形状,基本上是“倒斗型”。尽管这种“倒斗型”不太标准,洞口靠在一角,穹顶只有四分之一个圆锥体,下部是个长方体,与地上金字塔有些差异,但基本形状 相似。至于差异,恐怕是为了建造时进出洞口的斜坡需而故意这样设计的;只有把出口靠在 石窟一角,即现在的形状,使斜坡通道沿石壁而下,在结构设计上就显得比较合理。至于石 窟内的高大石柱,由于内部结构与地上金字塔不一样,为了牢固而建造的加固设施。
其实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形状也各有千秋。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尖顶四面型,但墨西哥丛 林中的月亮金宇塔和犹如天文台的壁龛式金字塔,却又不一样。由于环境不一样,功能不一样,外星人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不一样,金字塔的形状也必然不是从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 由于埃及金字塔是外星文明的杰作或是在外星文明的指导参与下建造的巨石文化(这是 金字塔成因的一家之说),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虽然是玛雅文明的建筑物,但是越来越多 的史学家认为玛雅人是从外星球上来的星际移民。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龙游大型地下金字塔群也是外星文明赠于地球人的礼物。
同时,迄今为止我们已发现了地上金字塔,海底金字塔,龙游石窟的发现,弥补了世界上地下金字塔的空白。
二、石窟的建造,采用了高智能机械采掘设备
当我们分析了石窟的整体形状与外星文明的关系后,再来审视穹顶或石壁上的加工痕迹,就会更加感觉到石窟的不可思议了。
置身于地下石窟中,仰望着这些排列整齐的巨大鱼尾状石柱、望着凿痕整齐、朝向一 致、纹理匀称的洞壁、洞顶,望着这个土红色的巨大空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悠远、永恒,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这一切,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经过反复研究以及和同行们的相互探讨、切磋,我们认为:当时的建造使用了一种高智能、可以万向调节、具有巨大功率、用高强度合金制造的采掘设备。 理由如下:2号洞和3号洞的通道是农民为了发展旅游而人工开凿出来的。我们可以与原 先的凿痕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人工凿出来的凿痕如此粗糙。如此凹凸不平,与机械开凿的石 壁有天壤之别;尽管4号洞与5号洞的通道凿得平整一些,但仍无法与原来的石壁媲美,此其 一;在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由于空间小,很难转变,人工开凿就不可能将凿痕加工得如此 流畅和完美,此其二:在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几乎每个洞中都可看到没有凿痕的扒裂断 面,这是用机械以45·的斜面挖掘到与石壁连接处时留下的“扒痕”,功率巨大,乃非人工 所为的有力证据,此其三,在2号洞的东部石壁下,也留有机械扒裂的断面,此其四:在3号 洞的右侧石壁转弯处,从上到下,留有S型螺旋刀痕,亦非人工痕迹,此其五:在穹顶及许多 连接、转弯处,凿痕呈扇状展开。这是采用高智能机械设备所为,此其六……还可以举出很 多例子,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事实说明了:高度发展的外星文明利用他们掌握的高科技开凿了龙游地下石窟群。
三、石窟岩画:留给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匙
龙游石窟迄今己发现七、八十座,但岩画极小,只有四幅。其中一幅(其实是一组)位于 一个未开发石窟的门口横梁上,图案是道家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

八仙法器,明显是后人划在上面的。另一幅 “虾”,位于另一个未开发石窟的石柱上,虾形与现代虾不一样,很难鉴定它的创作年代。 第三幅岩画位于l号石窟北面石壁上方,内容为马、鸟、鱼,成不规则排列。中间有一条石缝 穿过,被发现石窟的农民用水泥补平时破坏了部分岩画。经分析,岩画上的鸟为长颈类动 物,从它的嘴巴及眼睛来分析,象是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始祖鸟,正在引颈高歌或觅食;马 很清晰,似乎是野马,正在奔跑,马头高昂,马尾扬起,四蹄腾空;鱼只有一个头部,宽阔 的嘴巴比一般的鱼类大得多,眼睛长在头顶上,象是古代传说中的鳖鱼,正在张嘴觅食,水 中浪获依稀可见。
这幅野马、始祖鸟、鳖鱼的岩画,说明当时的狞猎、捕鱼和养殖业已经形成。有人从图 案中鸟的形状分析,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作品。但中国是个岩画十分丰富的国家,岩画的 创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万年,这为我们推测这幅岩画的创作年代及石窟建造年代,提供了更大的时空背景。
如果说上述岩画为我们提供了考古年代的话,那么2号石窟的岩画恐怕是外星文明留给 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匙了。2号石窟岩画位于南部石壁,面积很大,几乎占了整个石壁的 二分之一;图案由横坚不一的V型线条组成,也似闪电状,有点象甲骨文字。不仔细看,还 以为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缝。这幅岩画在风格上是抽象的,岩画类别上属于符号型,在国内外 的岩画中,尚无先例,也就没有类比性。
由于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内容一时还无法破译。当然,它因此为我国乃至世界岩画的内 容和形式增添了新的种类:同时,这也正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笔者认为:破译2号石窟岩画的关键.是那些横坚、大小、粗细不一的V形基本单元图案。 关于v形图案,据说埃及法老胡夫在岩石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V形天然裂缝,才决定在现在的 位置上建造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所以,2号石窟岩画上的V形图案与胡夫法老所理解的V形含 义上没有内在的联系?联想到外星文明参与了金字塔的建造, v形就有可能是外星文明某种特 定意义的符号。因此,龙游2号石窟岩画。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留给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 匙,只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破译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龙游石窟是外星文明的馈赠这个论点。
四、外星文明的假设,使我们拔开迷雾见太阳
龙游石窟由于本身无一字记载、无一物佐证,所以谜团丛生,谜面众多。《江南游报》 以“谜,至今无解”作了整版报道;兰溪民办研究所李紫贤先生对此列出了一百个无解之谜。总之,要解开这些谜团、谜面,仅仅依造常规知识确有困难。于是,就有了诸家之说, 归纳起来,不外乎采石说、陵寝说、仓库说、藏兵说,并以此四说最普遍、最典型。其实,熟悉或了解龙游石窟的人士都知道,这四说,无论哪家之见,都无法各圆其说。以采石说为 例,第一,若要采石,为何不露天采石,而要往地下采石?通风、采光、运输应该说露天方 便多了:第二,若是采石,洞内穹顶、四壁、石柱何必要刻凿得如此匀称、流畅、均衡,极 其壮观和完美?第三,若是外运造房屋、筑城墙,以每个石窟平均2万立方米石料和现己发现 的80个石窟计算,就有160万立方米石料,如此浩大的工程,确“非万者莫为”,又为何无 一字记载?再以仓库说为例,古姑蔑经济再繁荣发达,需要这么多仓库来存放货物吗?何况洞 中湿度大,棉帛之类极易霉烂;那么高大的洞窟,储藏的利用率极低极不合算,于常理常情 不相符合。至于藏兵说,更不值得一驳,这些石窟只有一个通道,敌兵只需一夫挡关,就万 窟莫开了;凡要藏兵,须有退路:若无退路,只有死路。陵寝说是和巨石文化及地下金字塔说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参考埃及金字塔的用途作出的推测。再说,目前由于所有的石窟均 没有挖掘到底层,所以还不能排除陵寝说。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大家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所有石窟几乎都没有投入过使用,有的还没有完成,仿佛一夜之间就放弃了。就象玛雅人建造在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群一样,造好后,突然放弃而消失了,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龙游地下石窟群也是这样的命运,这样的谜。由此可以知道:这说那说,恐怕大多为无稽之说。
倘若我们能解放思想,丰富想象,活跃思维,大胆引用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曾留下大量超文明遗迹的观念,包括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的巨型石像,大马士革北部的巴勒贝克平台, 蒂瓦纳科神庙的太阳门、英国巨石阵等等。那么,无解之谜就成了易解之迹,有解之谜,就能使我们拔开迷雾见太阳。由此可见:龙游石窟之谜是和世界巨石文化之谜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总之,龙游大型地下石窟群,使每一位前去考察的人们不得不敬畏于外星文明的伟大创造。它的辉煌和美丽,令人陶醉和入迷:它的神秘和深邃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热门话题; 它的古朴和悠远,让人赞美巨石文化的永恒。因此,我们希望、我们呼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更多的朋友加入到龙游石窟研究的队伍中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来探讨、来解 开这个千古之谜,为繁荣旅游事业,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努力!—游事业,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努力!

惊人发现

凤凰山其实只是个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无人烟。本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
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只找到四只乌龟。
龙游石窟马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有专家考察后评价:龙游石窟是继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八大奇迹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考古界、建筑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龙游县来探秘。
谜团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开凿?凿于何时?有何用途?石窟为倒斗状,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间隔仅50厘米且互不沟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做如此精确的测定? 24个石窟,开凿出的石料估计会有8万立方米,都运到哪里去了?洞中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和闪电状刻纹,表达什么意思?石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个?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刹竹林禅寺的放生池,放养了许多鱼鳖,为何将水抽干之后不见一条鱼或鳖,难道它们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史书、方志以及典籍均无任何记载,连民间传说也没有,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使人费解,费解的谜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译。第一个到龙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理由是,从凿洞的方式看,是逐层下剥,采用斜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体剥离。石窟紧靠衢江,便于运输。从凿痕看,应是铁器所为,因此,时间可推到汉代炼钢技术出现之后。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剩勇教授和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李文生支持了这一观点。
浙江省古汉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褚良才博士手提矿灯走进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种巨大的震慑感传遍全身”,他为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激动得浑身发抖”。在查阅县志时,他发现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画,画中描绘了衢江边一个用来作仓库的人工石洞,综合考察和这一发现,他提出了“地下仓库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专程考察石窟后却认为,自己从事建筑考古学学科建设工作近30年,对龙游石窟的考证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从石窟的凿痕看,他认为工具应当是青铜器,那么时间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时期。在当时的吴越之战中,越国战败,传说越王勾践为了复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训练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训练,这是个历史之谜。“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借姑蔑之地练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据此推断,石窟本用于藏兵练兵。于是就有了“藏兵说”。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长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宫寝说”。之后,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道家福地说”、“伏龙治水说”、“巨石文化说”……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说”。
毫无疑问,不管哪一种学说,在科学的论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说。
千古之谜,解好?不解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谜是一种资源,保持千年之谜,等于保住了龙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谜若解开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谜还是不解为好。这种观点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谜面,形成谜团,定位旅游,科学建设”,这是龙游县针对石窟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否与“谜是旅游资源”的观点有关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确实是因为这个谜,使得龙游县的旅游业兴盛起来了。永远保持石窟之谜,使石窟永远成为旅游胜地,显然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
然而大部分专家不同意这一观点。据说,农民在早期开发石窟时,并没有将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们曾通过打桩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专家们认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内是否有遗存的文物。为何从石窟发现至今,一直未对石室进行发掘?这是否与不想解开这个谜有关?问及此,有的专家解释说,靠一个县的力量,无论在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发掘任务,发掘石窟的任务必须由国家承担。 12月8日下午,研讨会的议程是新闻发布会, 杨鸿勋、郑孝燮、谢凝高、周楚平等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研讨会成了专家论坛。
郑孝燮说,龙游石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大发现,这个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这与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犷、雄伟、惊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须高品位地保护好。
杨鸿勋称“这样的石窟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第一次发现”,谜必须解开,如果不解开,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人无能,就这么几个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要抓紧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说”。他认为,谜是旅游资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谜搞清楚了,价值就更大了。 敦煌为世人所知才100年,藏经洞的发现引起过轰动,谜解开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绝书》中记载:“越国有石室”,会否就是指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20世纪末的惊人发现,是个千古之谜。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只有等到21世纪了。
 
 
 
 
三,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绍兴  
鲁迅故居绍兴
鲁迅只是绍兴历史的沧海一粟、绍兴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夏禹帝贵胄之地、魏晋第一大都市、宋朝都城、贵族城市、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城,宰相元稹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赞”仙都难画亦难书”。赞“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诗仙李白孤篇盖全唐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赞“一夜飞度镜湖月“。赞“会稽风月好”!

绍兴概述

中华第一大都会绍兴
绍兴古称(会稽kuài jī、山阴),浙江首善、北上南下中转枢纽,有“天上仙都”的美誉,天下第一富贵
会稽古今大都会

  会稽古今大都会

风流城、古典美学第一城、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贵族城市的巅峰、浙江历史文化第一城、浙江新商都、浙江经济文化商业金融中心之一、长三角区域中心、华东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民富前八、国际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构建绍兴都市圈。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朝开国之都、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第一都、宋朝都城、宋朝诞生中国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宰相元稹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赞”仙都难画亦难书”。赞“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诗仙李白孤篇盖全唐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赞“一夜飞度镜湖月“。赞“会稽风月好”!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越国首都,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第一都、吴越东都、宋朝都城和南明首城,几千年来一直是大都会,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会稽山阴也就是绍兴。
仙都绍兴(会稽),几千年来一直是大都会。
夏禹帝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
晋元帝赞会稽是中国军政经济文化时尚中心,魏晋第一大都市、衣冠贵族风流遍地;
隋炀帝倾慕会稽富甲天下、繁华艳丽,为游历绍兴而开建大运河,建造会稽宫;
唐太宗为求兰亭序设局,越州为国际大都市、东南第一都,贵族名流尽情唱游会稽。
宋高宗建都绍兴,造天庆宫,在卧龙山种植中兴柏,以期中兴国统,盛极一时。
明末以绍兴作为南明首都,意即浙右龙腾,红楼梦林黛玉潇湘风流影射绍兴。

天上仙都

仙气——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仙境——我昔曾登会稽顶,逍遥疑在羲皇前。
仙梦——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仙都——仙都难画亦难书,满山楼阁上灯初。
湖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锦绣——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泱泱——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 华夏——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华贵——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天城——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
繁华——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高雅——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
王气——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家国——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

绍兴画舫

(镜湖新区,抵制破乌篷)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越绝开华国,翠袖列千门。画船雕鷁迅,绛袖绮霞翻。巨舶联艘至,交衢百货蕃。

绍兴诗词

会稽天下无俦、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城、天上仙都、古典美学第一城。仅唐诗记载,就有400多位诗人、数千首诗描写绍兴的绝代风华,为数量最多的城市,以下为诗画绍兴的冰山一角。

第一大都会

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
会稽古今大都会

  会稽古今大都会

晋书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左传
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晋元帝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宋高宗
帝在绍兴府,率百官遥拜二帝。——宋史
飞翼楼而舞空兮,云镜铸而天低。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长安秋雨乃复来,山阴夜雪仍空回。他时乘兴幸告我,请扫门前红叶堆。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归思若随文字在,路傍空为感千秋。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临流有许豪与丽,元无一个能知津。
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当家风味今如此,孤负山阴夜雪舟。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元稹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元稹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刘禹锡
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
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绍兴天子曾品题,价重珊瑚何翅百。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白居易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
大海之西浙河东,是曰会稽夏后封。地平天成五千载,职贡长与中华通。
洞天石室神仙宫,香炉紫气腾芙蓉。禹穴窈窕潜蛟龙,玉书金简今无踪。
爰升州而为府兮,冠绍兴之大号。举大享之上仪兮,即行阙而蒇祀。山郁葱以蜿蜒兮,钟禹陵之佳气。
御香四时来下兮,道冠盖以相望。拱觚稜於云阙兮,俨威颜而天咫。客曰幸游舜禹之邦兮,复逢舜禹之君。
越绝开华国,姚虞启后昆。平湖来万壑,翠袖列千门。露嫋还堤柳,风飞列寺旛。
巧笑花争艳,嬉游玉斗温。画船雕鷁迅,绛袖绮霞翻。巨舶联艘至,交衢百货蕃。
江南三月春事浓,人间处处熙东风。山阴亭下羽觞举,长安水边箫鼓从。
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仙子楼台修竹外,行人冠盖画桥阴。且作兰亭欢喜集,更论谁后又谁今。——文天祥
仙境际云霓,名藩独会稽。地繁秦望岭,民阜若耶溪。
六郡雄藩,会稽旁带,冠盖东南,几多行客。
宋祚移东南,会稽国内地。白日照城郭,相君开甲第。
越州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
越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杜牧
会稽山阴,号为天下繁剧。
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千骑东方侯会稽。
南渡衣冠多励集,潇洒兰亭三月。天景云光摇醉眼,兴在珠宫瑶阙。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汤显祖
长安秋雨乃复来,山阴夜雪仍空回。他时乘兴幸告我,请扫门前红叶堆。
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诗经-尔雅》
东南美箭称吴会(绍兴),名都隐轸三江外。涂山执玉应昌期, 曲水开襟重文会。——骆宾王
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绍兴)久矣,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
吴会(绍兴)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高适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绍兴)于云间。——王勃
风渡潮声来海口,雁将秋色下长安。白云凝伫山阴近,笑策潘舆奉母欢。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宋之问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或著仙人号,或以大夫封。——李商隐
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去醉湖山无贺老,坐吟风月揖浮丘。
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绍兴,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
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天宽地大空明处,渐近稽山接帝城。
忆昔绍兴际,垂髫游上都。舜廊时访道,禹殿日陈谟。
江山影里,泰阶星聚,重寻古意。曲水流觞,晚林张宴,忆山阴醉。
罗袜凌波洛浦仙。谪来潭府话夤绿。应嫌曲水香尘涴,诞降兰亭禊事前。

天上神仙都

我昔曾登会稽顶,逍遥疑在羲皇前。玉京蓬岛置勿问,人间今是地行仙。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元稹
仙境际云霓,名藩独会稽。地繁秦望岭,民阜若耶溪。
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欧阳修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苏轼
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薄日花光怀杜曲,清流竹色梦山阴。
海上正迷蝶梦,山阴未棹溪船。愿骑白凤玉为鞭。西赴瑶池芳宴。——无名氏
巨者南镇,是为会稽。洞日阳明,群仙所栖。应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李白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元稹

富贵繁华都

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遥思禁苑青春夜,坐待宫人画诏回。
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元稹
绍兴天子曾品题,价重珊瑚何翅百。
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桃花春自睹,药草雨遍齐。法座高秦望,迦音满会稽。
灯火都城夜,风雨湖上秋。相逢会稽市,感叹岁月遒。
三春乐事揖兰亭。
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汤显祖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风流未减兰亭会,击汰千艘供洛禊。
相将阆苑楼台上,展尽山阴水墨图。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
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 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聂,鸳鸯正欲上花枝。——《江南织绫词》
寒梅冷艳缀轻枝,误认夭桃未放时。盛饰霓裳陪越女,不施粉黛抹胭脂。
红粉萧娘手自题,分明幽怨发云闺。不应更学文君去,泣向残花归剡溪。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
兰亭旧址虽曾见,柯笛遗音更不传。照曜文星吴分野,留连花月晋名贤。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刘禹锡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兰亭曲水擅风流,移宴向清秋。
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刘长卿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座上皆豪逸。——苏轼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越艳风流,占天上、人间第一。须信道、绝尘标致,倾城颜色。
千骑东方占上头,如何误到北山游。清明若睹兰亭月,暖热因忘蕙帐秋。——王安石

华夏风流地

时人岂识衣冠会,清朗兰亭晋永和。
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归思若随文字在,路傍空为感千秋。
岚光花影绕山阴,倾国美人妖艳远。
见说兰亭依旧在,于今王谢少风流。
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李商隐
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米芾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
长忆山阴旧会时,王家兄弟尽相随。老来放逐潇湘路,泪滴秋风引献之。
旧日衣冠说开林,风流曾不减山阴。百年人物千山秀,万里功名天下心。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当家风味今如此,孤负山阴夜雪舟。
云门路上山阴雪,中有玉人持玉节。宛委山里禹馀粮,石中黄子黄金屑。
晋朝人物,王谢风流。冠盖照神州。春风弄丝竹,胜处追游。
无姓无名越水滨,芳词空怨路傍人。莫教才子偏惆怅,宋玉东家是旧邻。
鹤驭迥飘云雨外,兰亭不在管弦中。居然自是前贤事,何必青楼倚翠空。
欲作山阴兴尽回,良思与子把离杯。要须人境俱清绝,好抱瑶琴踏雪来。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李白

天下第一湖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元稹
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遥思禁苑青春夜,坐待宫人画诏回。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李白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白居易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
林间吹落兰亭风,松下飞来镜湖月。
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见说孤帆去,东南到会稽。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
黄金鸂鶒当筵睡,红锦蔷薇映烛开。稽岭好风吹玉佩,镜湖残月照楼台。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李白
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张乔
书成自写蝇头表,端就君王觅镜湖。——苏轼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李白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杜甫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会稽风月好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无名氏《越人歌》
越水稽山,乃天下之胜概。思逸少之兰亭,敢厌桓公之竹马。——李商隐
且从康乐寻山水, 何必东游入会稽。 ——李白
蓬莱阁上谁同饮,宛委山前几番歌。应向兰亭摛彩笔,曾教西子画清蛾。
锦帐丽词推北巷,画堂清乐掩南邻。岂同王谢山阴会,空叙流杯醉暮春。
东山白云不可见,西陵江月夜娟娟。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孙逖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
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
才名四纪蔼簪绅,王谢风流信绝伦。云路旧游群玉府,山城初见谪仙人。
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罗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广庭飞雪对愁人,寒谷由来不悟春。却笑山阴乘兴夜,何如今日戴家邻。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陆游

北京故居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鲁迅1924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9张)
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介绍

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站在鲁迅故居的后园里朝远处望,我没有看到枣树,看到的是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倒是有两棵枣树,由于无人采摘,枣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枣子,许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烂了。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鲁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个愿望。
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大门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铺地板,灰头土面的。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原计划赶在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现在恐怕是要推迟了。鲁迅故居的门从5月份就关闭了。等博物馆修缮好后,一起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门果然关着。一番纠缠后,终于准我进去看看。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一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故居的接待员说:“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的确,鲁迅顾不得那许多了。因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离开从前的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还有池塘,有兄弟,还有母亲。
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
鲁迅想着搬家,但他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临时搬到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9个月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
鲁迅雕塑

  鲁迅雕塑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母亲和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妻子住到了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亲自打凿的苦井。现在周围围上了白色的栅栏,非常的显眼。只是井上被两块大石板盖住,不知道是否还有井水。故居接待员笑着回答说:“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没水了!”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
他的妻子独自守护在这里
鲁迅故居里转了一圈,在南房里看到有青年给鲁迅画的像挂在墙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又似乎有些哀伤,也似乎有调侃和讽刺地看着每个来的游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员指着窗下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说:“鲁迅看书累了,就睡在这里。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关于朱安,曾经住在阜成门内横四条2号的张大爷有一些印象。他说,他们家就和鲁迅故居隔着一道墙,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鲁迅故居博物馆,他们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购,这才迁往别处。
张大爷说:“朱安女士是缠足,而且不会说北京话,因此外出办事不太方便。作为邻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父亲代她向上海邮寄包裹,主要是图书、资料等。有时也请求代笔帮她写信。她常给我们小孩一些糖果,还叫我们‘小宝宝’,我们很喜欢她。背后,我们小孩子称她为‘小宝宝奶奶’,不过她那一口绍兴话,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懂的。”
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母亲身旁。鲁迅母亲1943年去世后,这个没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有得到爱情的旧式女子独自守护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朱安鲁迅的婚姻是一个不幸,而这种不幸似乎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
前去拜谒的人数都数不清
鲁迅离开这里已经80年,追寻前来的拜谒的人数不胜数。
接待员说:“许广平北京,在这里住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常来。有时候,他还带着孙子来。那个老头,头发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访指南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上海故居

位于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8张)
故居坐北朝南,走进黑铁皮大门,是一个小花园。走上台阶,就是会客室。中间摆着西式餐桌。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过玻璃屏风门,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广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圆坐椅。西墙角是一只双层碗橱和四只圆凳,东墙放着衣帽架。这些简朴用具,反映了当时鲁迅全家的生活状况。他仅靠微薄稿费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但对接济他人,支持革命群众团体,是非常慷慨的。在鲁迅的日记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记载。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迅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馆名为已故周恩来总理亲题。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馆内的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

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
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
刚到上海鲁迅住在景云里23号时,每日总要到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的书店看书、购书,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鲁迅和内山完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内山完造始终如一地忠实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并设法保护鲁迅的安全。另外鲁迅与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也有一段深厚的友谊。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为了纪念亡友,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出版、译作上。这一年他经常在病中,体重只有37公斤,可是他还支撑着病躯,坚持一遍、两遍地看校样,表达了他对亡友的无限深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

文学家的价值, 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交通指南:旅游10号线、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机场四线鲁迅公园终点站,公交18、21、70、51、52、97、139等。
鲁迅先生的墓在附近的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鲁迅故居边上的6号住宅即是茅盾寓所。附近还有多伦路名人文化街、虹口体育场内山完造寓所瞿秋白故居
门票价格:8元

广州故居

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 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 4月 6日,李大钊被害,鲁迅忧心如焚,他沉重地感觉到:革命的果实有可能被葬送。4月10日,当广州热烈庆祝北伐军攻占上海和南京的时候,他写下《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希望给革命的人们增加一点危机意识。

白云楼鲁迅故居

白云楼鲁迅故居(7张)
4月15日,广东方面的国民党反动军警到中大抓人,鲁迅出面劝说校方保护学生无效,于4月21日正式向中大提出辞职。 此后一直到离开广州前,他每天闭门整理旧作。在这里,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一气写了一个新的杂感系列:《辞大义》、《答有恒先生》、《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 ”》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
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进行另一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整个一生来说,鲁迅只在广州作了短暂的停留,然而,他的革命思想却是在这儿形成、夯实的。
现在,文史专家们正在努力争取让白云楼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让它和鲁迅纪念园遥遥相望,增强鲁迅纪念园的纪念意义。
广州鲁迅故居

  广州鲁迅故居

民国 广州白云楼鲁迅故居 位于广州市白云路白云楼。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楼房。面向东南,长度因地形关系,前后不同,前约93米、后约74米、深约28米。西南和北面墙壁上刻有多处用水泥制作的“白云楼”匾额,建于1924年。原为邮政部门职工宿舍,鲁迅租赁了西侧第一道门2楼的1厅3房,于1927年3月29日从中山大学钟楼迁到这里居住。当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寿裳各住一房,许寿裳的女儿许广平和女工合住一房,会客厅在入门处。室内陈设简朴,椅子是竹制的。鲁迅的房子,窗户正对马路,房间摆满书籍。楼下西侧是走廊,面对东濠涌,以螺旋式楼梯通上二、三楼。
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住在中山大学钟楼二楼。不久,广州国民党反动当局,继蒋介石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政变后,4月15日也进行了大屠杀鲁迅的好学生、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毕磊也被捕,鲁迅极力进行营救未遂,后愤然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蛰居白云楼写作。他拒绝了新权贵们的威迫、利诱以及特务的盯梢,以锐利的笔锋,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扣丝杂感》、《谈“激烈”》、《略谈香港》等著作,与这些狗狼之辈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于9月27日偕同许广平离开这里,前往上海。
鲁迅故居现尚保存完好。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