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福建省名胜二

一,天游峰

天游峰  
天游峰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408.8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所属景区为天游峰景区。

景点介绍

天游峰

天游峰(6张)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山。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有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赁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下天游的南端有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

云窝

有上下云窝之分,背岩临水,响声岩、丹炉峰、晚对峰、天游峰、隐屏峰等环列于四周。磊落的岩峦之下,隐藏着许多洞穴,冬春时节常有缕缕烟云从洞中逸出,在峰石间卷舒,故名云窝。此外还有铁象石、伏虎岩、聚乐洞诸胜和叔圭精舍、水云寮、幼溪草庐等遗址。另有水月亭、问茶处等设施。

茶洞

又名玉华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据传原产茶叶极佳,故名。接笋、隐屏、玉华、仙游、清隐、仙掌诸峰环护如屏,人在洞中如隐井底。唐时曾建石堂寺于此。宋代刘衡、明末黄道周、清朝董天工等曾隐居于茶洞,有留云书屋、望仙楼等遗址。南北有二蹬道,可分别登临接笋、天游二峰。

隐屏峰

由茶洞从峰南壁攀登即可登临,因峰峦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锐直上且半腰有横裂三痕的奇石即为接笋峰。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峰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构筑的“武夷精舍”遗迹。往峰顶向东盘绕,向北可至天游,由东南而下则可至仙钓台下。

响声岩

响声岩,(noise rock)与云窝隔溪相对,因游人在岩前呼叫欢笑均能听见回声,故又称之为“空谷传声”。岩上题刻纵横,琳琅满目,仅朱熹题写的就有“逝者如斯”等就有三幅。岩下有一石倚于溪畔,名墨鱼石;岩右有一石名老鸦石,横插溪中形成一个险滩,名为“老鸦滩”。 位于溪南,临水而立。这里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镌刻着南宋至清代的23段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宋代理学家朱熹题刻的"逝者如斯"最引人注目。它告诫人们时光的流逝瞬间无情,要十分珍惜时光的宝贵,闪射出古朴的哲理美。石刻群中还有朱熹的《九曲棹歌·六曲》、朱熹偕友遨游至此的两方题刻。朱熹的题刻如此密集地荟萃于一石之上,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岩石上还有宋儒蔡抗邹应龙和明儒湛若水的记游题刻,记载了宋明理学在武夷山传播的盛况。元代名士徐梦奇、毋逢辰和明朝归隐官员陈省到此观赏朱熹墨宝的题刻,也赫然列于岩刻之中。天上山"、"一尘不到处"等纪胜石刻一道,促人舍舟登岸,一睹为快。响声岩的佳妙之处还在于可以倾听回声。除了身临其境体现听觉美之外,此处还验证了老子说的"空是无,无是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家之说。这是道家追求的空灵美。是超脱尘世、淡泊功利的一种境界。该岩与东侧的梧岗东西相对,形成一个喇叭形的穹谷。穹谷所对的北岸,群峰环峙壁立,游人的欢笑声在穹谷和北岸峰壁之间往返回荡,经久不息。响声岩之名也由此而来。游人至此,都会大喊几声,体验一下声音回荡的感觉。明陈省在岩壁上留下"空谷传声"石刻。

小桃园

又名灵岩,海拔225.4米,是一座巍然挺立的巨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岩洞:灵洞、风洞、伏羲洞。从岩项裂开一线,就像利斧所劈,高50余米,长178米,宽约1米,最窄处仅0.3-0.4米,从中漏进一线天光,宛如跨空长虹,被叹为"鬼斧神工一线天"。游人可从中穿越,其妙无穷。盛夏酷暑时节进入一线天,冷风习习,让人肌骨透凉,暑气顿消。一线天南面有一巨岩,其壁立如屏,上有大面积的岩洞,相传这是神仙楼阁。故名楼阁岩。由此往前,有一奇妙的岩洞叫螺蛳洞,人可从中爬过,仿佛进入螺蛳肚中穿行,妙趣横生。
旅游小贴士:1、雨过天晴、晨曦初现是“佛光”最容易显现的时候。
2、峰顶上有一涧,涧中有水如白练直泻而下,称作“雪花泉”,为山中一景。

地理位置

天游峰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北,景区中心。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近方,是为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
下天游的南端建有天游观、仙凡客馆、妙高山庄等旅馆、小卖部、茶室,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
天游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蜿蜒南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落差100多米,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30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他信息

天游峰特色菜

特色菜:石林(石蛙),九曲溪鱼,炒蘑菇, 蘑菇做汤,炒鲜笋, "野"猪肉...

天游峰住宿指南

到武夷山旅游不用担心找不到满意的住处。这里的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有各类宾馆、酒店。多数宾馆都是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如果想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可以选择服务态度良好的各类中小型招待所或旅店。内有天游观、仙凡客馆、妙高山庄等。

天游峰交通指南

福建省的南平、邵武和江西省的上饶是进出武夷山的口子,每天都有客车往返,其中从上饶到武夷山的班车票价为30元左右,4小时可到达;从邵武到武夷山车程3小时,票价20元左右。天游景区位于九曲溪的五曲、六曲,是武夷山风光中第一胜景。从度假区到天游景区约3公里路程,一般游览是从天游峰的前山上后山下,时间为半天。

天游峰购物指南

当地土特产:
茶叶(二代红袍,100-150/斤, 水仙,50-70/斤, 单丛等), 菌菇(香菇,花菇,20-50/斤), 黑木耳(涨价了最好的55/斤), 笋干(没买,不知道)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素有“八闽山珍”之称的武夷笋干、红菇、香菇、白莲,以及木制品、竹制品、蛇类制品、陶瓷、茶具等旅游工艺品。还有一些旅游景点出售的旅游商品,不过一定要砍价,如果不买千万不要乱摸乱碰,不要评价好坏。

天游峰节庆活动

8月11日上午 “夫妻携手、比翼双飞”登山比赛 云窝草坪出发由后山上天游峰顶
8月11日上午和12日上午 “天上人间、海誓山盟”月老牵线测定爱情指数 天游峰顶

最佳旅游时间

天游峰上四季温和湿润,年均温度17.6℃。武夷山风景区在1-3月因冬季过于干燥,黄岗山山顶布满厚厚枯黄的草甸,封山护山,自然风光会大打折扣,而夏季虽然气温偏高,却是万物生长最为茂盛、武夷风光最具特色之时,此时去是最好不过的。6、7 、9月是去武夷山人比较少的时候,价格便宜,其中又以6、7月最好,这时水大,漂流刺激,如果再避开周六、日就更好了。

天游峰玩法

去天游峰不可错过美丽的自然风光,三三秀水、六六群峰、七十二洞穴、九十九岩、神秘船棺;鸟、昆虫、各种植物;以及天游峰上日出、云海!!
1、武夷山景区内的交通很方便,景区的马路上什么车都有,有时候还能看到拖拉机行驶,对背包旅游者如果不想一路走的话,也许可以顺便搭搭车。
2、风景区内的餐馆如果没有明确标价的一定记住要砍价,即使有标价的,如果觉得价格太贵,也可以谈价。
3、去景区之前计划好自己要去的地方,如果当地导游带到计划之外的景点,往往是门票比较贵,景点风景一般,最好是慎重选择。
4、在景区请导游、包车,一定要多问几个再做决定。
5、在武夷山景区手机的信号较好,无论是联通还是移动的用户都比较顺畅。

天游峰周边车程

到九曲溪:
1、度假区至九曲竹筏码头8公里。
2、古人游九曲逆水而上,从一曲到九曲,现代人乘竹筏游九曲从九曲至一曲,即从 星村码头顺流而下至武夷宫上岸,全程9.5公里,历时约2小时。

天游峰掠影

天游峰掠影(11张)

景点特色

天游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下天游的南端有近年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文章

苏教版六下语文15课文
作者:章武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 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qī )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作者章武。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二,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大门  
南普陀寺大门
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
中文名: 南普陀寺
地理位置: 厦门五老峰前
文物: 《妙法莲花经》、白瓷观音

景点介绍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朝废了。明
南普陀寺远景全貌

  南普陀寺远景全貌

朝初重新建设,改名为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且在浙江普陀山的南面,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裔主持转

南普陀寺风光

南普陀寺风光(19张)
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建国后,一度蹶而复振。而今,新构楼堂院舍,鳞次栉比;重修梵宇琳宫,金碧辉煌;常住数百僧众,梵行庄严;复办闽南佛学院,教学相长。古刹新生,法运昌隆,臻历史之鼎盛,划时代之光辉。
南普陀寺规模宏大,占地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平方米。寺中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目前正在修缮,暂时无法参观)、大悲殿、藏经阁等。两厢钟鼓楼、左侧新建的慈善楼与右侧普照楼,左右对应,雄伟壮观。
南普陀寺[1]香火旺盛,进香者与游人络绎不绝。南普陀寺内千手观音工艺精绝,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庙宇周围保留众多名人题刻,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南普陀寺后往上就是五老峰,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2]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5张)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
藏经阁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层建筑,为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一层为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二层为玉佛 殿,内供28尊缅甸玉佛,并藏有数万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经书及一些珍贵的文物。
藏经阁里珍藏有缅甸玉佛,宋代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清代瓷制济公活佛以及大量佛典经书著名的有《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等。藏经阁 后有摩崖石刻多处,其中有块大石,镌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宽一丈,粗犷豪放雄健有力,为国内罕见。
此外,南普陀寺院里还有钟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万寿塔等建筑,其中的佛学院为1925年,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
南普陀寺里有七座白玉如来佛塔和二座11层高的万寿塔,
南普陀寺匾额

  南普陀寺匾额

那是1993年,1994年由信士捐建是万寿塔前有个莲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示这里是分外清静高洁的佛门净地。
南普陀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素斋。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调煮制作,严守素菜素料作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腥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帆,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其中"半月沉江"这道菜最为有名。
名山胜景
五老峰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五老凌霄以其挺拔秀奇著称。山上林木蓊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岩泉清冽。盘旋曲径,直上颠峰亭台,放眼海天深处,碧波荡漾,巨轮轻艇往来如梭。环视鹭岛新姿,绿树掩映,层楼大厦参天。俯瞰足下,梵宇琳宫浮现于云雾缥缈之间,恍若置身蓬莱仙阁之上,飘然欲仙,乐趣无穷。真不愧为鹭岛名山藏古寺,梵宫胜景纳游人。

历史沿革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南普陀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明万历《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嘉禾里二十二都海岛中五峰山。五代僧清浩建。洪武乙丑(抄者按:即洪武十八年,1385)僧觉光重建。”清乾隆《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厦门海岛五峰中。五代僧清浩建,初名‘泗洲’。
治平间(1064—1067)改今名(按治平间为僧文翠居此,改称无尽岩,旧志均无改称普照院之说。上述改普照之说,出于何乔远《闽书》将觉光断臂和尚之称,移称文翠为断臂和尚之误。详见本志《概述》)。元至元间(1264—1294)废。明洪武间(1368—1398),僧觉光复建……”。
明代后期,寺田为豪右兼并,钱粮不足缴国课,岁入不足供香灯,至崇祯中(1628—1644),住持僧了蕴几欲弃寺而去。泉州开元寺诗僧明光来厦驻锡,与名士阮旻锡、叶名高等唱和,交往甚密,因得诸名士支持,乡绅太常寺卿林宗载将其家族所购寺产一石八斗田地归还寺院,使普照寺香灯不灭,振作中兴,殿堂初具规模。
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此后,经历代住持僧如渊、景峰、省己、真衷、喜参等,以及兴泉永道道尹胡世铨等地方官员,多次募资新修扩建。
南普陀寺入口

  南普陀寺入口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备中等禅寺规模,居厦门岛上诸佛寺的首位。
民国十六年(1927),会泉首届方丈任满,自请退居,公推太虚大师继任方丈兼学院院长。当时太虚正担任中国佛教会主席职务,对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极为重视。他来厦门就职后,聘请大醒、芝峰、寄尘诸法师来闽南佛学院负责教务工作。大醒诸师追随太虚多年,是太虚推行佛教改革的得力助手,对僧伽教育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来任后,将禅寺和学院作为他们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工作,并于十七年创办《现代僧伽》杂志,以广宣传,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海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太虚大师蝉联两任方丈期满引退,众推常惺继任方丈。二十五年常惺任满,由性愿代方丈职务。不久,性愿应聘南渡菲律宾宏法。丈席仍由性愿虚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时战火日迫厦门。闽南佛学院遭日机轰炸,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纷纷避入内地或出国。二十七年5月厦门沦陷后,先后由觉斌、会觉住持。但此时寺院已是僧众稀落,寺宇萧条,战前的盛况已成为过眼烟云和历史陈迹。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公推广心和尚任方丈。三十七年,南普陀寺为性愿法师六十大寿举办三坛传戒大法会,来自海内外求戒的缁素佛教徒1000多人参加受戒大典。济济满堂,极一时之盛。但不久由于时局紧张,集居僧众又烟消云散,南普陀寺又复凋零。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拨出巨款翻修寺宇殿堂,还在寺的右侧开凿“般若池”,后山新建转逢、会泉和尚的纪念塔。寺僧通过学习国家政策,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地参加建国初的各项爱国运动,开展生产劳动以自食其力;同时将原来的佛教养正院改办为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学童入学。
1958年,厦门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寺院住僧遭受猛烈冲击,纷纷离散,另谋生路。
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发展兴盛起来。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妙湛和尚任管委会主任兼任寺务监院。1988年又由厦门佛教协会公推为南普陀寺第八任方丈。妙湛和尚升座后,妥善安置十年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迎来一派兴隆发展的新气象。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是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创办的慈善机构之首。
1995年12月,南普陀寺方丈、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妙湛老和尚圆寂,翌年8月,两序大众一致推选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为南普陀寺第九任方丈,12月,新任方丈圣辉大和尚率领监院理文法师、定恒法师前往新加坡日本、香港开展弘法和访问活动。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启建50年来规模最大的水陆大法会。9月5日,在南普陀寺的盂兰盆法会上,圣辉大和尚发起对长江、嫩江、松花江等灾区捐献救济。1999年4月,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一行来寺参观访问,方丈圣辉大和尚热情接待。5月,圣辉大和尚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护送佛牙舍利至香港供众瞻仰。
2000年元月,圣辉大和尚蝉联南普陀寺第十任方丈。是年接待丹麦首相斯穆森、韩国佛教界、厄瓜多尔国民议会、罗马尼亚议长昆图斯及夫人等国家访问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府拨款和海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捐助巨资,对南普陀寺进行全面的翻修扩建和新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每来厦门视察,南普陀寺成为其必到之地,如李先念赵紫阳、华国峰、刘华清、乔石、胡启立、王汉斌、王光英、倪志福、叶飞、阿沛·阿旺晋美、乃至方毅、田纪云、谷牧等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达30多人次。

殿宇宏构

概况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中轴线主体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天王殿
天王殿屹立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
天王殿

  天王殿

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殿前为入寺正中大门,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常开笑口,给人以欢喜信受的美感,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天 王 殿 也称弥勒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
  弥勒佛在印度是一尊头戴王冠、身体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国则成了手拿布袋体貌肥壮的光头和尚。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人们怎么逗他,他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3]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大悲殿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观音。清初施琅始建,
大悲殿

  大悲殿

称大悲阁,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闽南信众崇奉观音菩萨,香火鼎盛。
藏经阁
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倚栏前望,三殿巍峨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垂手可攀。
其它
南普陀寺主殿双侧回廊内外,原分布着僧众修持生活的堂院楼舍,如钟鼓楼、客堂、五观堂(斋堂)、职事堂(库房)、僧舍楼房、学院院舍等建筑。八十年代以来,旧有堂院大都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如东侧的海会楼、普照楼;西侧的方丈楼、学院教学楼、僧舍楼、太虚图书馆、佛教协会办公楼和西侧外的上客堂两座接待楼。一九九二年还在西侧般若池畔,新建一座恢宏雄伟的大禅堂。堂高三层,呈八角形重檐飞脊,覆以黄瓦皇冠式大屋盖,周围白石雕栏,造型新颖,结构精巧严密,既显其富丽堂皇,又不失其庄严肃穆。寺前新建两方石塔,如倚天双剑,高插蓝天。造型仿自泰缅佛塔,为闽南所仅见。

建筑特点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随分散建于地形复杂的山坡上,又以其实际使用不同,各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

具形式。但在整体布局中,均能以中轴线上的主殿为中心,高低俯仰相从,参差错落有致。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 重视环境建设,是近年南普陀寺建筑重的新趋向。纵观寺院内外到处有菩提嘉树垂荫,艺圃百花争艳,还在寺前山后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间,建造亭台、水榭、曲桥、花坞,使信众游客,在朝参名山古刹之余,领略山水林园的佳趣。

人文特色

文物珍藏
修禅学道和弘法利生,是寺院住僧的生活要务。南普陀寺自 1985 年恢复丛林管理制度以来,在妙湛方丈的主持下,重整清规,严肃戎行。全寺 200 多位住众和学僧,均能自觉遵守丛林规戒律仪,除坚持日常早晚课诵和参禅修学外,还启建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普利法会:创设宣弘佛法的通俗讲座和经书流通处,组织慈善基金会,举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
学院传灯
闽南佛学院一九二五年创办至一九三七年停办前的十多年间,一度由当代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担任院长,将佛院作为他改革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成为中外知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现尚健在的这些当年学僧,大都成为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如当代中外知名的经论大师印顺长老,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的竺摩法师,皆出自当年学院门下。一九八五年学院正式复办。在院长妙湛和尚的主持下,教育设施、教学素质以至学院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成为全国僧教育的重点学院。复办后学院分设男女两个院部。女院设在万石莲寺(现设在金榜山紫竹林寺),两部各设预科、本科两个班级、现有来自二十一个省市的在院男女学僧二百五十多名。至一九九二年已有三局本科生毕业,共男女学僧一百九十四名,分赴各地担任寺院主持或职事,有的到各佛学院任教、或佛教会任职。
供需利众
南普陀寺原为海内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近年来又发展为中外游客的

南普陀寺举行大斋胜会之熏坛仪式

南普陀寺举行大斋胜会之熏坛仪式(20张)
旅游热点。在成千上万的游客中,有不少是欧美各国到中国旅游访问的贵宾,其中有国际知名人士和友好国家的首脑要人,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日本驻华使节吉田等。他们在访问中,不仅对庄严的寺院和秀丽的风光表示好感,对中国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给寺院带来的兴隆景象更是深有感触。为方便旅游、观光和信徒活动的需要、寺中开办各项服务设施,如购物部、照相部、茶室等。其中最受海内外客欢迎的是南普陀寺的素餐馆。南普陀寺的素食珍肴,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餐馆名厨调制菜肴,严守素菜素料素作的工艺,特别是革除向来素菜仿制晕腥命名的流弊,坚持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帜。当代诗人郭沫若题名的“半月沉江”和赵朴初居士赐号的“丝雨菇云”,更是形名雅合,香味相宜,耐人品赏吟味,雅趣无穷。为文人雅士共赞赏。
艺文集粹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如宋人尉滕翔在咏无尽岩的诗句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尽岩下还是波浪翻滚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证了所谓鹭岛全面开发前的中唐,即有人献地五十余亩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误传。又如晚明与重兴普照寺诗僧党光和尚同时的鹭岛名士池显方,在题《五老山》诗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刹几残灰,重见天花散讲台” ,点出觉光大师重建普照寺的史实。

中外交流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南昔陀寺一度成为海内外佛教交流的中心。全国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虚、弘一、虚云、圆瑛诸大师,均曾来寺传经弘教,全国各地知名法师,如常惺、大醒、芝峰、蕙庭等相继来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席。此外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学僧来院就学,一时群贤毕集,法幢高举,声震华夏,与此同时,有些原在南普陀寺供职的职僧和法师,纷纷出国弘教。其中如转道,转岸、瑞等诸大师,民国初年即往新加坡创建寺院,开辟闽南汉僧南渡传教的基地;大虚大师在南寺方丈任内,受首任方丈会泉和尚的资助,前往西欧多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退居住持转逢和尚,曾行脚远赴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朝圣、求法,后又经西藏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传教。三十年代末,退居方丈性愿法师南渡菲律宾传教、成为菲岛第一代开山祖师,此后,前往新马传教的还有广洽、广义、广净诸师。另外还有一批闽南佛学早年的教师和学僧,如演培,印顺、竺摩诸法师。他们在东南亚各国广弘佛法,深得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推崇。
改革开放以来,位居厦门经济特区佛教首刹的南普陀寺,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诸方来寺视察、朝参、访问的高憎大德和佛教界知名居士,络绎不绝。其中有国内外佛教界领袖人物,如班禅大师、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新加坡佛教总会历任会长宏船、常凯、妙灯等法师,菲律宾佛教总会会长瑞令法师、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南怀瑾居士,还有日本、美国、朝鲜·泰国等友好国家的僧团组织、佛教团体或个人,也相继来寺考察。 近年来,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和诚信、见性、了法、道黉诸法师,曾分别应邀前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至美国等地考察、访问交流,另外还有佛学院一些教师和毕业学僧,应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国等汉传佛教寺院住锡传教。
南普陀寺以它金碧辉煌的殿阁、宽大威严的法堂、珍宝丰富的藏经阁、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品名优雅的素斋等等而闻名于世,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千年古刹-南普陀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更加盛名远扬。

寺庙活动

每年农历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观音诞的时候,南普陀寺内均会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众多善男信女手持燃香叩头跪拜,祈求健康和财富。在寺内,游客有机会品尝著名的南普陀寺素菜。

佛寺名人

妙湛(1910-1995年),法名续林
妙湛

  妙湛

,辽宁东沟县人。1939年出家,后到湛山寺佛学院学习,依倓虚法师习天台宗。1942年赴高旻寺依来果老和尚学禅。1957年后到南普陀寺卓锡,深谙佛理,戒行庄严。翌年,僧众推为监院。1966年至1978年,南普陀寺佛教活动被迫停止后,他转到南普陀寺管委会去当职工。1979年,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后,妙湛法师核复监院职务。他发愿“庄严殿宇”,在海内外信徒的帮助下,重建了天王殿,修葺了钟鼓楼、兜率院,新建了普照楼、正命楼、方文楼、正定楼、正业楼、闽南佛学院教学楼和师生宿舍楼、太虚图书馆、客堂等,并依地势修建了万寿塔、水榭事、苏亭、庐亭、衡阳亭、清水亭、敬业亭,还建造了景峰和尚与喜参和尚塔墓、太虚大师和广洽法师纪念塔。1993年以来,又建造了大禅堂、班首察、慈善大楼等建筑,并以白石筑成东西山门,1000多米石构围墙将全寺环抱,形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寺院建筑整体。常住僧人180多人。
1980年后,妙湛法师历任中国佛协理事,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协会长、名誉会长,厦门市佛协会长等职。
为在慈善事业方面多做贡献,利国利民,1994年12月,效湛法师创办了“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到1995年底,该基金会为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捐款73万多元,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16万多元,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基金会为特殊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12月19日,妙湛法师在南普陀寺安详示寂。他病危时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嘱咐,感人至深。

旅游攻略

门票:免费
最佳旅游时间: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会,即正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会,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会,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大法会,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水陆法会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万佛大法会。
饮食:在南普陀寺内可品尝到厦门素菜之首——南普陀素菜。
交通:乘1、15、21、45、841、959路公共汽车可直达。
厦门大学招待所:环境清幽,交通方便,出门就是大型公共汽车终点站,1路,21路,45路等汽车几乎可至厦门市内各处.
单人间:110元/间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双人间和单人间均是238元/间南方饭店120元/间
气候贴士 :
厦门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夏季较为炎热,七八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温度则经常低于10℃;全年平均气温为21℃。日照时间长,太阳光充沛,所以厦门一年四季花木繁盛。除了八月份台风比较厉害,海边的船只全停开,欣赏不了好的海景,其他时间皆可去厦门旅游。
交通:在市内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达。

景点美食

南普陀素饼荣获过《中国名点》金鼎奖,是厦门著名特产。有甜、咸各种口味馅料,10元/盒。
南普陀寺的素斋独具特色,素斋因南普陀寺而闻名,素斋又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素斋变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宝。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烹调制作严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帜,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其中以“半月沉江”这道菜尤为有趣。
1962年11月24日,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偕同夫人于立群来到南普陀参观,并在南普陀品尝素菜。郭老看过菜单,就把菜名排列起来,编成韵律诗句,边吃边打起拍子唱了起来,真可谓是兴趣盎然。在端上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时,郭老看到那一半香菇为黑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欣然把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在饭后题诗时把这道菜名嵌进诗句,郭老在诗中写道:“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从此,“半月沉江”这道素菜身价百倍,善做素菜的南普陀寺的厨师曾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去作访问表演,南普陀的素菜更是扬名中外,真是“勿道山家禅味淡,也知尘俗世情浓”。

相关报道

厦门南普陀寺于2011年03月22日起正式取消门票机制
(台海网03月23日讯)昨日,千年古刹南普陀寺正式取消已经实行了60多年的“凭票入寺”规定。今后,各地游客皆可免费入寺,感受南普陀寺的清静庄严及智慧之光。
昨天上午,南普陀寺取消门票告知会在天王殿前举行。仪式上,厦门市佛教协会长、南只能加[4]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与厦门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黄镇辉处长,共同取下原“售票处”指示牌,并将剩余门票交由员工做封存处理。
据介绍,自改革开放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南普陀寺百废待兴,出于寺院自养及修建筹集经费的需要,开始实行收门票至今,票价由每票0.05元逐步调整至3元。虽然一直处于低票价状态,但在增加寺院收入和加强寺院管理方面起到相当重要作用。
现在国运昌隆,为了减少寺院商业氛围,提升寺院的规划管理,近年来南普陀寺一直在酝酿取消门票的相关事宜。但因信众游客众多,怕放开之后管理跟不上带来困难,今年初在宗教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南普陀曾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并于农历二月初一以后进行多次试行免收门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经过多方商讨准备,决定自昨日起正式取消门票。
此外,针对佛教节日、节假日游客香客高峰期,南普陀寺还将实施限制人流量等措施,必要时会采取赠票入寺的临时措施。
 
 
 
 
 
三,泉州
 
 
大坪山上的郑成功像  
大坪山上的郑成功像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祖国东南福建省的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市。
中文名称: 泉州
外文名称: Quanzhou/Zayton
别名: 鲤城、刺桐城、温陵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丰泽鲤城晋江石狮惠安
政府驻地: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景观东路
电话区号: 0595
邮政区码: 3620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11015平方公里
人口: 812万人(2010年)
方言: 闽南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清源山草庵崇武古城
机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QJA)
火车站: 泉州站泉州东站
车牌代码: 闽C
市花: 刺桐花
市树: 刺桐树
著名高校: 华侨大学泉州师院仰恩大学
市委书记: 黄少萍
市长: 郑新聪

简介

古城泉州

古城泉州(7张)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宋元时期即以世界级港口城市闻名于西方世界,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列全省第一[1]。地处中国东海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代泉州市区分为古城区与新城区,古城区保留大批的融合闽南、伊斯兰、欧式风格的古建筑,古城区呈现满城红砖特质,各种保留完好的古代艺术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政区图

  泉州政区图

泉州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接漳州龙岩、大田县、尤溪县。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泉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金门等同一种语言:闽南语(河洛语即福建话)。

历史沿革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西周秦汉时期属闽越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但因人口稀少,不
久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南朝梁才再次设县。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于思念晋朝故土,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泉州丰泽街

  泉州丰泽街

文化知识,使晋
江两岸得到开发。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下辖南安、莆田(兰水)、龙溪三县。但隋朝和唐朝前期由于今泉州一带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带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武荣州建立不久复废入泉州(今福州)。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道。中华民国成立后设道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先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刺桐路

刺桐路(4张)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

泉州

泉州(5张)
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在今福州。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莆田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治在今福州。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莆田市仙游县)。
2012年的泉州市区

  2012年的泉州市区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泉州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4张)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都治在今福州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泉州清源山

泉州清源山(5张)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后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持续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亦思巴奚战争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民国3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门县待统一),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县依旧,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永春、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到晋江专区。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泉州

泉州(3张)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2010年从惠安县析出所辖四个乡镇成立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台商投资区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两个管委会。
1604年福建泉州地震
万历三十二年秋地大震,暴风淫雨,搂拣飘摇,倾圮日甚。
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李光缙撰”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姜志礼
这也就是泉州从十七世纪开始衰弱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英法联军侵略和日本侵略中不被视为对象,有幸躲过了很多战争。

地理环境

Zayton(刺桐)或Chinchow(泉州福建话拼法)为泉州的英文名称,Quanzhou(普通话)。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泉州临海, 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处低纬度,又濒台湾海峡,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19.5℃~21℃。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其中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

资源

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

泉州老城区夜景

泉州老城区夜景(5张)
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行政区划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泉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根据《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128530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8685人,占41.57%(由hugao1999贡献)。
泉州政区图

  泉州政区图

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 面积11244平方千米,人口812万人。
丰泽区 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 53万。
鲤城区 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 36万。
洛江区 面积382平方千米,人口 18万。
泉港区 面积326平方千米,人口 31万。区政府驻山腰街道
泉州台商投资区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 22.8万。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6.5平方千米
晋江市 面积649平方千米,人口198万。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石狮市 面积189平方千米,人口 63万。市政府驻八七路。
南安市 面积2035平方千米,人口141万。市政府驻溪美街道柳新路1号。
惠安县 面积762平方千米,人口 71万。县政府驻螺城镇
安溪县 面积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万。县政府驻凤城镇。,
永春县 面积1452平方千米,人口 45万。县政府驻桃城镇
德化县 面积2232平方千米,人口 27万。县政府驻浔中镇
金门县(待统一) 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约6万。县治金城镇

交通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公路

泉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指泉州至南宁高速公路,中国国
泉州晋江机场

  泉州晋江机场

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为G72,途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全程1635公里。
福泉高速公路: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简称福泉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主干道沈海线的组成部分,是福建省早期修建的一条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路线全长142.37公里,由原来四车道扩建为八车道。
泉厦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即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公路全长81.898公里,设计概算为27.86亿元,起于泉州市西福,止于厦门市官林头,扩建后,泉厦高速由原来的4车道拓宽到8车道。
安厦高速、厦沙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

铁路

水运

泉州港现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2007年吞吐量达6215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6位,集装箱完成100万TEU,居全国港口第14位。泉州港石狮港肖厝港泉州石井港

航空

经济

经济概况

2012年 泉州全市生产总值达4726.5亿元,贡献了近福建省四分之一的份额。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摘下全省十四连冠。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46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5元,分别增长12.5%和12.6%。[2]
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城市发展从沿江时代步入环湾时代,《泉州市城市

  [3]

总体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环湾区域建成区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60%。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66亿元,创建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889个,支持各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70个。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过去五年,是泉州对外大开放、大收获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等称号。

经济建设

经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
泉州一角

  泉州一角

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10年GDP实现3564.76亿元,增长12.8%,2011年GDP实现4270.89亿元,增长13.50%,GDP总量连,13年居全省首位。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7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安溪五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福建泉州成为继浙江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努力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新途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4]

泉州品牌

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泉州市中国名牌产品46项(历年)
安记、七匹狼、劲霸、九牧、中宇、申鹭达、辉煌、冠福、舒华、天守、惠泉、富贵鸟、亚礼得、安踏、爱乐、特步、361°、乔丹、PEAK、贵人鸟、鸿星尔克、德尔惠、金苹果、达利、佳美、梅花、金欧、金鹿、雨中鸟、Yusimeng、柒牌、艾派、momoco、嗒嘀嗒、GAIQI、CoolDry、凤竹、威兰西、九牧王、虎都、金冠、雅客、亲亲、蜡笔小新、达利园、福马
泉州市全国驰名商标49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
安尔乐、富贵鸟、SBS、七匹狼、NATA、金鹿、九牧王、溪石、劲霸、浩沙、乔丹、帝牌、彬伊奴、361°、安溪铁观音、斯得雅、XTEP、木林森、好舒爽、金莱克、惠泉、KAM、利郎、申鹭达、舒华、蜡笔小新、Athletic、冠福、爱登堡、雅客、PEAK、佳美、洲克、足友、中宇、华鸿、鸿星尔克、安踏、八马、帮登、凤山、闽发、cabbeen、虎都、梅花、盼盼、强力、柒牌、金门高梁酒

人口

常住人口人口800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蒙古族畲族、和苗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75万泉籍港澳同胞,254万归侨、侨眷,全市150多个乡镇中重点侨乡占四分之三。目前,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明朝、清朝时祖籍是泉州。

社会

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全军首批甲级卫生单位、三级甲等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4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单位。
泉州市第三医院:"三级乙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
泉州市儿童医院:全省规模最大全民所有制儿童综合性医院
泉州市人民医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新院按三级医院建设,2009年已投入使用。
泉州市中医院:三级乙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宗教

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泉州现有宗教活动场所603余处,宗教教职人员2871,市、县两级共有宗教团体37个,宗教团体还办一所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学校(佛学苑)。[5]

教育

国立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是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是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创办于1960年,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校区分别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目前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境外留学生4000余人,是一所国际化色彩浓郁的综合性大学。

仰恩大学

仰恩大学
仰恩大学

  仰恩大学

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庭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大学。1988年由福建省政府办学。为着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从1994年7月起,仰恩大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由仰恩基金会独立办学,是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50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更名、停办、复办的曲折办学历程。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由原来的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等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泉州师范学院以来,泉州师范学院已成为一所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为一身,融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大学。

闽南理工学院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福建长兴职业技术学校,由中国知名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与福建知名企业集团—泉州兴达集团于1998年联合创办。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正式升格为闽南理工学院,目前,学校以 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含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安溪县委、县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签下协议,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招收第一届新生。茶学院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由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东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学院实行“董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

政治

现任领导

现任泉州市市委书记:黄少萍;市长(候选人):郑新聪副市长尤猛军林伯前陈荣洲付朝阳周真平林锐李建辉陈灿辉陈海基:泉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6],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吕竞洪泽生潘燕燕陈全顺王远东张建生杨俊峰 :政协第十一届泉州市委员会主席[7]
副主席李冀平许连捷苏小青骆沙鸣、陈铭福、王祖耀王瑞强陈益;洪川夫 秘书长

友好城市

国内友城 江西省景德镇市、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吉安市 、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滁州市、 湖北省襄阳市、辽宁省抚顺市、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扬州市、河南省商丘市、河南省洛阳市、北京市崇文区、四川省广元市、陕西省铜川市、上海市长宁区、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省邯郸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东省烟台市、安徽省安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福建

泉州鲤城区

泉州鲤城区(3张)
南平市(福建省山海协作结对子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川省巴中市、甘肃省白银市、中华台北、澳门特别行政区。
国际友城 菲律宾马卡蒂市、意大利索伦托市 、日本浦添市、德国诺伊施塔特市、美国蒙特利公园市、法国埃罗省、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美国圣迭戈郡、美国蒙特雷帕克市、斯里兰卡科伦坡。

文化艺术

历史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安史之乱——西晋年间(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福建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民俗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泉州作为唐朝中期以后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区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来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语言、艺术、风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

泉州戏曲

泉州戏曲(5张)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已是东方第一大港,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海内外文化在泉州出现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诗中常见有关歌舞活动的描写。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了上元节泉州城内游灯、踩街歌舞活动“一国若狂”的热闹景象。解放以来,泉州民间舞蹈一枝独秀,蜚声全省、全国。

宗教文化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特别是开元寺东西双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筑、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天后宫清净寺灵山圣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留下了许多名人的游踪足迹。历史上泉州建筑了100多座桥梁,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资或参与兴建的;泉州僧人还曾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泉州现代化的医院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劳。

文物保护

泉州境内有包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教博物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暂时在泉州博物馆内)在内的多家博物馆。

中国闽台博物馆

中国闽台博物馆(3张)
此外,泉州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分别是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郑成功墓、崇武城墙、洛阳桥、泉州天后宫、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泉州港古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庙、施琅宅、祠和墓。

泉州标志

城雕 "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
市花 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
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闽产录异》:“刺桐产泉州。官廨、书院处处植之。”
泉州市市花-刺桐

  泉州市市花-刺桐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可作庭园观赏树,或作行道树。
唐·曹松《送陈樵书归泉州》诗中有“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现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写了一首《咏泉州》诗。该诗镌碑立于开元寺: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旅游

景点景区

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泉州涂门街

泉州涂门街(2张)
。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诚信一条街”。
东湖公园 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胜概。因唐姜公辅、韩愈、欧阳詹等曾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

泉州东湖公园

泉州东湖公园(3张)
安平桥 俗称“五里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
五里桥

  五里桥

桥”。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
蔡氏古民居
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开元寺

开元寺(2张)
崇武古城 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存。
泉州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

在今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由郡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由于景区内拥有“板根”、“绞杀”、“寄生”、“茎花”等热带雨林生态,被游客称誉为“闽南西双版纳”。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之大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73种。。
清水岩 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 清水岩是全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字形结构的岩寺,
清水岩

  清水岩

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旧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览胜。
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位于泉州府治南德济门内,今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一座,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莆田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座。
黄金海岸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包括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城隍庙镇海石、古卫城遗址等。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由香港友帮国际集团独资兴建。
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湖美景

西湖美景(2张)
深沪湾 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
泉州晚霞

  泉州晚霞

原名“双髻山”,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于南北朝时(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气势雄伟,岩崖陡立,云雾缭绕,径曲林幽,含烟凝翠,风光旖旎。
岱仙瀑布 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岱仙瀑布的左上方有一座飞仙亭,传颂着仙女显圣救民的美丽故事。凭栏探首,下临深渊,岱仙双瀑左右烘托,气势非凡
 
 
 
 
 
 
 
 
 
 
郑成功史迹
郑成功史迹大部分分布在福建南安,主要有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和郑成功陵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食小吃

特色主食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
特色汤类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特色包子: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特色荤菜:,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特色甜品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甜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

著名人物

欧阳詹(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代表作品:《欧阳行周文集》8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
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泉州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维护国家统一,收复台湾。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治理河患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表彰其功。
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榕村文集》《榕村别集》等。

城市荣誉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连续13年保持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城市群20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泉州湾城市群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群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8]
泉州是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同时,泉州是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全国著名侨乡 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优”之一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全国文化模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八连冠” 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全国十大和谐城市之一
全国十大市民最满意城市之一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获奖城市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国品牌之都
中国十大品牌城市 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 国家建设创新型十强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共和国60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荣膺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 全国“农民工幸福感城市”第一[10-11]
世界贸易中心城市2012中国十佳宜商城市[12]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