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河北省名胜六

一,兴隆寺

兴隆寺,寺院名称。比较著名的有 河北省清辉头村兴隆寺、黑龙江兴隆寺、七里店村兴隆寺、彪村兴隆寺、白水兴隆、正定县兴隆寺和楚雄兴隆寺等。

寺庙介绍

兴隆寺又名南大庙。在牡丹江宁安县渤海镇西南,建于康熙初年,是一组清代寺院建筑、旧址为渤海时期寺庙,渤海政权灭之后,寺毁刹灭,但大石佛等犹存,故称石佛寺。今存马殿、关帝殿

兴隆寺

兴隆寺(6张)
、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五殿。原有禅堂、配殿、钟鼓二楼、今皆不存。

寺庙布局

兴隆寺建筑规模宏伟,清初,在中央大街东侧的一座寺庙遗址上重新建寺,称为“兴隆寺”,俗称“南大庙”。寺庙四周用玄武岩石筑起围墙,庭院中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榆,树高叶茂。后又新植钻天杨、垂柳等。庭院荫郁苍翠,绿草职茵,缀以砂石小径,显得格外幽雅。
兴隆寺的五得庙宅,原是金代建立的石佛寺,元明时损坏,清初天聪元年在旧址重新修建。五殿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回廊,雕梁画栋。镶嵌在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

寺庙文物

目前,这里已经成立黑龙江省渤海博物馆。在五重殿内将分展出解放以来出土的历史文物及数百年间的青花瓷器和一九七五年四月出土的“舍利函”。
 
 
 
二,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简要介绍

正定隆兴寺全景

  正定隆兴寺全景[1]

隆兴寺位于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朝,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 龙兴寺",至宋朝时落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历经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规制日益完善,达到鼎盛时期。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隆兴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隆兴寺占地面积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国后,多次拨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门(南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以及从崇因寺前来的毗卢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是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宋代结构风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价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台基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式,面宽和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外观重叠雄伟,古劲庄严。
隆兴寺大悲阁内的铜铸千手观音,被称为"正定大菩萨",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这是中国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教造像。
隆兴寺内还藏有四十余通古碑,以隋朝时期的龙藏寺碑最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称,其碑文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结构朴拙,楷中留隶,方正有致。 [2]

历史沿革

隆兴寺原来是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969年(北宋开宝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后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憎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毁十五代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971年(开宝四年)兴工,至975年(开宝八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而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元代曾多次赐金重修,并赐田亩、经卷、长明灯钱资助寺院的经济和佛事,致使龙兴寺僧徒增多,规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憎胆巴曾一度住持龙兴寺,并施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明万历年间救修寺内主要建筑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驻驾,拈香礼佛,以祈皇图永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至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至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两度奉敕大修,并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官、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达到了鼎盛时期。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赐额“隆兴寺”,并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3]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1858年(清咸丰八年),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堪,僧堂损漏。寺院游僧日少,门庭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3年成立专门文物保管机构至今,国家屡拨巨款对寺院进行修葺和扩建,使古刹逐渐恢复其盛世风貌。[3]自1974年以后,先后有田纪云、薄一波、李鹏、李瑞环、吴阶平、彭冲、彭佩云、钱其琛、江泽民、迟浩田、姜春云等70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隆兴寺,2001年11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兴寺时,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4]

建筑特点

简介

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4]

布局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o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其铸造程序是:先铸好基础,然后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

上世纪40年代重修

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础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隆兴寺

隆兴寺(10张)

无门寺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中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中国古代彩塑杰作。

最近的修缮

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从1977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底,对摩尼殿进行了落架重修。在隆兴寺内,还保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多通,其中龙藏寺碑是586年(隋开皇六年)创建龙藏寺时所立,高2.1米,宽0.9米,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为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士礼撰文,无书写入姓名。书体方整有致,结构朴拙,笔画遒劲有力,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中国现著名古碑之一。
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中国已有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5]

旅游特色

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即: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举高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我国古代最高的铜铸大佛;设计巧妙,富于变化,做工精细堪称我国一绝的铜铸千佛墩。同时寺内还荟萃了历代碑碣、壁画、瓷器等艺术珍品,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隆兴寺以天王殿为大门而没有建造“山门”。查阅史料均未见有记载缘由,但当地民间却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传说:
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当主体工程行将完工,只剩下山门未建时,尉迟恭接到唐王要斩秦琼的消息。尉迟恭与秦琼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尉迟恭心急如火,哪还顾得上监修工程,立刻驰奔京城要解救秦琼。由于尉迟恭行前未将山门的建造方案做出说明,施工的工匠们不敢擅自建造山门,便急忙去追赶尉迟恭请示。当追到河南的境内时,才追上尉迟恭。工匠们请示尉迟恭:“大佛寺的山门修在什么地方?”尉迟恭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将,一见有人追来耽误了他的行程,心中非常不快,就将马鞭向地下一指,随口答道:“就修在这里吧!”说完,一扬马鞭,急驰而去。工匠们没法儿,只好遵命,在当地建造山门。
隆兴寺天王殿

  隆兴寺天王殿[6]

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围墙上,也有装饰精美的琉璃砖雕刻的“富贵牡丹”。
隆兴寺双龙照壁

  隆兴寺双龙照壁[7]

正对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它是隆兴寺“九绝之一”。照壁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顶及两侧用绿色琉璃瓦镶嵌。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绿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墙为大红色彩,给人以庄严肃穆、富贵高雅之感。 照壁之中的那两条栩栩如生蚊龙,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似乎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令人叫绝。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这样一来镇锁了蚊龙使它不能作恶,二来也遮掩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尴尬。[3]
大觉六师殿遗址

  大觉六师殿遗址[8]

穿过天王殿向北,过道两侧是茂密的柏树,迎面就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它修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大殿已经毁于战火荡然无存,只留下硕大的台基,台基为上下两层,两层台基周围全用巨大的条石筑成。从台基的规模来看,六师殿规模宏大。该殿是寺院的主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千年古寺,没有主殿,确实是一种缺憾。现在台基上码放了很多瓦片,上面写着一些字,这些字,除了汉字以外,还有英文、日文、韩文等等,有的写的名字,有的是一些平安、祝福的话,这些瓦片都是国内外虔诚的香客为重建六师殿捐助的。
隆兴寺摩尼殿

  隆兴寺摩尼殿[9]

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北行就是摩尼殿了,始建于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摩尼殿内供释迦牟尼,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七间、近深六间。长33.32米,宽27.08米,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这种结构在宋画中屡见,但实物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为隆兴寺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建筑,也是寺中一绝。摩尼殿经1977年至1980年重修后,气魄更加朴实端庄。古老殿阁,再现青春光采。
摩尼殿壁画

  摩尼殿壁画[10]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其内容涉及有佛传故事、二十四尊天、四十八愿、西方胜境等。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其余皆绘有明代成化年间所绘的壁画,场面宏大,四抱厦绘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生动地描绘了释迎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磐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内槽东西扇面墙外壁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画面长9.36米,高7米,构图宏伟。设色浓艳。保存较好的“西方胜景”,以西方三圣一弥陀、观音、大势至为中心绘佛、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作者依据佛教经典,以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技法把虚无漂纱的“西方极乐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加上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更显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整个殿内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为壁画珍品,可惜的是很多已经脱落。
五彩倒坐观音

  五彩倒坐观音[11]

摩尼殿北壁的明代嘉靖年间重塑的通壁悬塑“五彩倒坐观音”又是寺中一绝。“倒坐”是指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整面壁上俨然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悬雕上,模拟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上有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鸟兽罗列其间。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缭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鳞鳞。人物多样,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而最令人仰叹的则是正中的观音像。 高3.4米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目清秀,微露笑意。稍微下视的眼睛正好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设计十分独到。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一脚踏莲,一脚踞起,两手自然抚膝,右手搭于左腕自然抚着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表情闲适安逸、优柔端庄,美感无限。
这尊倒座观音塑像的绝妙之处,就是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而塑成了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是一副完全人格化了的仪表。这一艺术上的突破,令人叹为观止。塑像尺寸合理,线条流畅,造型细腻,生动逼真,所以才引起了参观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代艺术大师们的高超艺术把神人格化了,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据说当时为塑好这尊倒座观音,找遍了全国的名师巧匠。最后请到一位名叫何朝宗的塑瓷大师,这位大师一生中共塑了十八尊观音像,这大佛寺倒座观音便是其中一尊。
隆兴寺千年槐树

  隆兴寺千年槐树[12]

从摩尼殿北门出来继续前行,穿过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相传西汉末年,正定城内一个富家的小姐与家中年轻的长工眉目传情,谈起恋爱。在当时封建社会,不难猜到其后的结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坚决反对,要棒打鸳鸯。俩人便相约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赶,无处可逃,相对盟誓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完,在此处当即化作两株槐树。若干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正定,闻此情,见此树,深为感动,赐名龙凤槐,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树、姻缘树。这对古槐树冠在空中相通,树根在地下缠绕,国运衰则叶稀,国运盛则叶茂。人们感知龙凤槐的灵性,若绕树三匝,相信会有福报。[6]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结构牌楼门,因隆兴寺南北纵深、院落重叠,此牌楼应为前后两个院
隆兴寺内一座木结构牌楼门

  隆兴寺内一座木结构牌楼门

落之间的导入之门。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1]
 
 
 
 
 
 
 
 
 
 
 
三,菩提岛
 
菩提岛上建筑  
菩提岛上建筑
菩提岛,位于河北省乐亭县渤海之滨,菩提岛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2000年更名为“菩提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几百棵菩提树植于岛上,菩提岛由此得名。岛上有潮音寺名胜古迹

名称由来

菩提岛

菩提岛(4张)
菩提岛又名石臼坨,据《乐亭县志》记载:因为形似石臼,中间凹四周凸起古称石臼坨。“十九坨”,是因为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跸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

岛屿特征

菩提岛面积5.07平方公里,为华北第一大岛。 岛上气候宜人,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无酷热感,七月平均气温24.2度,比秦皇岛低 0.2度,受海陆风影响,往往高温刚至又变成海风,使气温转凉,非常适宜避暑度假。

岛屿资源

菩提岛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河北省两个生态开发旅游示范区之一,国际观鸟基地,动物400余种,植物168种。春夏秋季,奇花异草,鸟唱蝉鸣,一副纯自然风光,置身其间,深有返朴归真之感 ,菩提岛自然特点可归纳为“八岛”之奇:
1、荒岛。北部多草滩、草地、灌木,为荒岛景观, 因人迹罕至,登岛体验有洪荒、孤野之感。
2、海岛。该岛是经潮流作用形成的蚀余性岛屿,海岛特色明显,游人可充分体验吃海、住海、航海、观海的情趣。
菩提岛

  菩提岛

3、沙岛。全岛为沙性,沙丘密布, 地势平坦,可进行沙浴、沙雕、日光浴等活动。
4、大岛。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打网岗东西长13.5公里,均宽50米,是我国北方海域最细长的岛,并形成我国独有的双道海岸线。
5、绿岛。 全岛草木丛生,有多种乔、灌木及花草植物,植被覆盖率达98%。
6、鸟岛。因植被茂盛,人员稀少,咸淡水及食物丰富,每年吸引着400余种鸟类来此栖息、繁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岛”。
7、日月岛。岛东南有状似弦月的月岛 。在特定的日子里,可以观赏到“三日同晖”、“三月同晖”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沙滩上同时有几个太阳(月亮)争辉。
8、佛家岛。岛上有建于明 朝的“朝阳庵”遗址和建于清朝的“潮音寺”,前者现存残碑一块及瓦砾,后者现有后殿五间,内 有佛像及雕刻的500罗汉,刻工精细,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联数副,足见当时佛事的鼎盛。

旅游景点

海滨观鸟:
菩提岛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及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南方地区之间鸟类迁移的交汇点,是主要的观鸟地点,并被誉为国际观鸟基地。这里幅员辽阔,[1]植物茂密,食料丰富,人为不良因素影响较小,对鸟类栖息
菩提岛海滨观鸟

  菩提岛海滨观鸟

繁殖十分有利。岛上、滩涂、海域共发现鸟类19目,56科,408种,其中候鸟379种,留鸟2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品种就有12种,如短尾信天翁、白鹳、黑鹳、白肩雕、白天鹤、黑嘴鸥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49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鸟类来此栖息,岛上飞鸟成群,鸣声不绝,场面壮观得令人叹为观止。

风景名胜

位于菩提岛中央的潮音寺为清末僧人法本所建。潮音寺全院建有佛殿三层,前殿三间为“金刚殿”,飞檐拱壁,金碧辉煌。第二层“天王殿”三间居中,设计独特,全殿呈亭子壮,又名“转角寺”。殿内天王正位,旁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彩绘精细,栩栩如生。第三层为后殿五楹,殿门居中。进殿后

菩提岛相关景点

菩提岛相关景点(14张)
,堂内涂绘,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围墙雕有千身罗汉,千姿百态,各具风韵。后殿两旁,各建有僧房八间,东西配殿六间,经堂、客舍、厨房、浴室无所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