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景点
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市内,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点。寺院创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为太子时,为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此寺,故名“慈恩寺”。建于隋朝无漏寺旧址上。这里地处长安城南风景秀丽的晋昌坊南望南山,北对大明宫含元殿,东南与烟水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园毗邻,清澈的黄渠从寺前潺潺流过,正合太子“挟带林泉,各尽形胜”之意。[1]
历史渊源
初创规模
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院寺。 大慈恩寺
唐贞观十年(636)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李治在春宫,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
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隶。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根据此令,有司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2]
寺址定工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
、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至当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很快,翻经院宣告落成,“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华铺,并加殊丽。”随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従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
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是谓:又敕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并使务极庄严,己巳旦集安福门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陈列于通衢,其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帐盖五百余事。先是,内出绣画等像二百余区、金银像两区、金缕绫罗幡五百口,宿于弘福寺,并法师西国所将(来)经像佛舍利等,爰自弘福(寺)引出,安置于帐座及诸车上,处中而进。又于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竖长竿悬幡,幡后即有狮子神王等为前引仪。又
装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次京城僧众执持香花,呗赞随后;次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同;太常九部乐挟两边,二县音声继其后。而幢幡锺鼓訇磕缤纷,眩目浮空,震曜都邑,望之极目,不知其前后。皇太子遣率尉迟绍宗、副率王文训练东宫千余人充手力,敕遣御史大夫李乾祐为大使,与武侯相知检校。帝将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观者数亿万人。经像至寺门,敕赵公、英公、中书褚令执香炉引入安置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诸戏于庭前,讫而还。
此后不数天,太子治再在仗卫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五十大德,讲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呜噎酸感,史称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罢大德,太子遂登东阁,宣布大赦令等。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其诗谓: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1]
寺塔建造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
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闻讯,遂向法师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慈恩寺塔自此成为长安城内、乃至大唐帝国全国的一处著名胜迹。
主要建筑
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是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动,礼请西行求法 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弘法育人11年,合弟子窥基创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识宗。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现今的大慈恩寺识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现占地76亩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内藏经阁藏经众多,浮雕壁画汉为观止。
大雁塔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
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旷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现今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嘉庆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玄奘三藏院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
雁塔广场
新建的占地20多亩的以玄奘为主题的雁塔广场位于大慈恩寺门前,广场中央台座上 ,坐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经铜像,花坛锦簇,华灯成行,马路宽阔,设施齐备。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皇太子李治恭请玄奘任该寺上座,寺中专为玄奘辟有翻经院,供其翻译佛经。为了协助玄奘译经,还特地选择了50名高僧作为玄奘的助理。玄奘由原来居住的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玄奘与50名助理乘车,京城僧众列队随后,文武百官侍卫陪同,太宗皇帝与太子李治及后宫嫔妃在安福楼上手持香炉目送,长安各界人士夹道欢呼。
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
供奉舍利
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称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诸如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为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能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就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无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终成为千古之谜!所以说玄奘取经带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在大雁塔的地宫,还是在塔的哪个部位存放,实为千古之谜,只好有待千年后有机会得以发掘时,才能澄清。
在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现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他来到大慈恩寺,登上大雁塔时感慨万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法师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我们的意愿,征求他的意见,他即高兴地回信说:“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无量,犹希吕君能虔诚供奉,定得无量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无量无边大福聚,兄为祝颂。”
历任方丈
释灵润
隋唐间僧人。俗姓梁,河东虞乡(今山西平陆北)人。依灵粲法师出家,住兴善寺。后怀州造塔,有敕令往。当地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影响愈炽。闻泰岳灵岩寺僧德清四方是则,乃前往寻找。途中路过家门而不入,表示了割爱従道的决心。有道奘法师,擅名海岱,讲《摄大乘》,于是又往追寻,奉奘以为和尚。年二十三还返京室,曾住南山,后归兴善寺,讲《涅脖》众经。大业十年(614),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并在本寺翻新经本。逢乱,乃隐于蓝田化感寺十五年,“昼夜策勤,弘道为任。”贞观八年(634),敕造弘福寺,复被征召,为翻经证义。仆射房玄龄曾评价他“大德
树言,词理俱至,名实之副(符),诚所望也”。前后所讲《涅脖》七十余遍、《摄大乘论》三十余遍,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其弟子智衍,住蓝田之法池寺,“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释文备唐代京兆弘福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大德。文备因谙解大小乘论,为时众所推举,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窥基
玄奘法师高足弟子,慈恩宗的创始人之一。字洪道,俗姓尉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世家,其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油县开国公。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鄂国公之侄。窥基九岁丧母,渐疏浮俗。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后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学五竺语。年二十五,应诏参预译经。随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并随従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圆寂,窥基乃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其间曾到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太和四年(830)迁塔于平原。窥基参加玄奘译场,前后九年,译著颇丰。据《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窥基著作,现知者共43种,存31种。窥基又被称作“百部(本)疏主”。其著述包含着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许多是根据玄奘的教诲成的。《宋高僧传》评述:“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奘苟无基则可祖张其学乎,开天下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
释僧贵
元代僧人。俗姓、籍贯不详。元代大德十年(1306)或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月初
八日圆寂于大慈恩寺内,当年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刻《大悲心陀罗尼经》于石幢以为纪念。碑幢今存,上除经文外,还有“慈恩寺僧贵戒师于丙午正月初八日圆寂铭记,大朝丙午岁次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等铭文。由是知僧贵为弘律僧人。
乳奴领占
释惟忠
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释常真
妙阔
又名静宽,俗名卫玉堂,山西省五台县人。1898年在山西省阳城县福胜寺出家,后在 宁武县法华寺受戒。1903年至1918年先后到北京、江苏的名山大寺云游参学,后在上海华严大学毕业。1918至1920年在湖北武昌佛学院任教。1921至1927年来到西安,曾任卧龙寺及兴善寺住持。1928至1939年到湖南衡阳佛学院任教。1940年返陕后和太虚和尚等在兴善寺创办巴利三藏学院。此前于1931年在慈恩寺创办慈恩学院,担任陕西省佛教会会长。后任兴教寺住持。1949年建国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著有《因明疏钞》一书。
旅游发展
当今,改革开放的东风,宗教政策的落实,旅游业的发展,为这座古寺名塔注入
了新的活力。近些年,特别是增勤法师住持以来,寺内殿堂修建、环境改造治理、经典、文物、图书、资料的收藏、整顿、抢救古老版本经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方便广大信众游人更全面的了解大慈恩寺的历史和现状,增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多媒体展示系统,提供中、英、日三种语音490多幅画面和导游讲解人员,协助游人选择欣赏,为游人服务。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又为寺院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大慈恩寺大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初,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座千年古刹于1964年3月,在中日两国尚未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接待了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西川景文、大河内隆夫妇来访,对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同年七月大慈恩寺又接待了来自日本、锡兰(今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越南南方、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蒙古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知名人士一行,在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陪同下,由北京乘火车到达西安,参 加在大慈恩寺举行的隆重纪念玄奘大师圆寂1300周年法会。以后大慈恩寺又先后接待了日本天皇明仁、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意大利总统霍尔佐克、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日本前首相海
部俊树、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世界佛教联
谊会负责人、WTO专家组成员和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王兆国、王文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办部门负责人,省、市党政军方面的负责人,国家召开的国内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港、澳、台胞等知名人士。仅2001年里,就接待贵宾127次2317人,未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圆满吉祥。来访者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省委书记李建国一行,没有事先打任何招呼,突然出现在山门内,下车后第一句话说:没有想到城市近郊还有这样一处清静幽雅、干净卫生的景点。欧盟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彭定康(英国前驻香港总督)来寺参观听、看后觉得环境特
好,和方丈取笑说:我以后再有机会来西安,在你们这里住几天行吗?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在参观题名册上对玄奘法师的爱国精神倍加赞扬,希望每个人都应当学习玄奘精神。 随着寺院建设佛教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品位不断提高,接待朝拜、旅游者能力的不断增强,周到的服务,安全有效的管理措施日趋完善,大慈恩寺吸引着广大国内外宾客,年接待人数达百万。在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最高日接待达三万人之多,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细致,安全意识增强,组织措施得力,方丈严抓,全寺上下僧、职员工齐心协力,取得了安全无事故,服务零投诉,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受到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党政领导和主管上级的好评。称之为:有序进行,秩序良好,人多而不挤不乱,接待能力、质量超过历史时期。给西安旅游业锦上添花。
在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大慈恩寺全体僧职人员,将在增勤方丈的带领下,加快寺院珍藏馆的建设步伐,遵循佛教律规,努力为圆满举办古历四月的水陆法会,尽心尽力。弘扬佛教文化,发扬玄奘法师的爱国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时,取得更好的成果回报社会。
二,关山牧场
简介
是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唯一以山地草原为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荟萃了森林、草原、河流、山峦、峡谷等自然景观,纯朴自然又不失壮观。这里有金钱豹、林麝、锦鸡等珍稀动物,还有野兔、山鸡等可以捕猎的动物,是尽情体味山野生活之趣的好地方。
泽兼具,草原森林 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
丽。气候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冬春无界,夏秋相连,有
“关山六月寒凝霜” 的写照。自古以秦非子养马而闻名于世,为陕
西最大的林牧区,我国内陆中东部地区最大和唯一的天然草原,
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7年陕西省省长程安东考察后指出:“这里是我国东南沿海到内陆地区旅游业的缺门。要列为省上重
点建设项目进行开发”。据此,在省市领导和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景区规划开发全面启动,境内
按照陕西省旅游局的规划设计,一个以中心服务区、马术活动区、高级休闲度假区、水上娱乐区、观光农牧区为内容的景区开发建设工作正在实施。
景区内有骑乘骏马1000多匹,赛马、射箭、滑草、滑雪、速降滑索等娱乐项目独具特色,蒙古包、藏族风情园、篝火晚会、烤全羊等异地风情使您流连忘返。景区水、电、路、讯畅通,日接待服务能力2500床位。由西安唐城宾馆进行星级管理的绿园山庄是陕西第一个大型草原度假山庄,服务功能齐全,能够满足高中低档消费者需求,并可提供200人以内大中小型会议的接待服务。
“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高寒气候使关山草原气温凉爽温润。全年无明显夏季,春秋相连,冬季较长,年降雨量可达700mm。景区草甸丰茂,坡缓谷阔,山顶浑圆,山脊起伏,绿茵似毯,绵延广布.常年流水的渠道多达十余条,曲折蜿蜒于宽谷之中,没有任何人为污染。水质清澈,流量稳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景观。
关山景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由山势浑圆的峰丘、梁脊、宽谷、缓坡构建出景区的景观骨架;由连片的林木和草甸草地构成景区的景观主色调;由潺潺溪流和清澈潭池构成景区的景观脉搏;由蓝天白云以及各种天象构成景区的景观衬托;由清新的空气和凉爽宜人的气候构成景区的景观氛围。
景观介绍
旅游资源组合相异于南部的秦岭山地和东、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山峦起伏无尖峰突兀之势,河谷开阔有柔和曲线之美,密林绵延尽显苍翠之色,绿草铺地呈送秀丽纯朴之风,溪流蛇曲,天蓝云白,
空气清新,景观层次十分丰富,构图和谐,奇特优美。因此关山景区自然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呈现协调之美、秀丽之韵。
槽谷地貌景观――槽谷地貌景观呈现十分开阔和缓的U型剖面,无明显谷缘线和坡脚线,形态富含柔和曲线之美。
森林景观――森林景观观赏层次丰富,仰视山顶绿树戴帽郁郁葱葱,俯视山峦林海绵延层峦叠翠,近视林中藤密灌旺空气清新。
草原景观――草原景观最为独特,集中于谷底山坡,连片分布,质优量大,气势恢弘,在暧温带山地少见,在东部季风区罕见,驱马奔驰,草地漫步,席地小憩,妙不可言。
河流景观与山谷林草景观――河流与山谷林草景观特色相得益彰,无涌泉急瀑,但曲流潺潺,妩媚优美,更添景观秀丽之色。
天象景观――天象景观独特多样,关山雪“远接洮西千里白”,关山月“明月照关山,秋风人未还”,关山日“旭日喷薄洒金光”,关山雾“蒙罩山丘如仙境”,关山雨“如丝如竹倾情趣”,关山天“蓝草绿云显美景”。气候资源凉爽湿润,为避暑度假绝佳景地。
历史渊源
西周初年,秦人先祖非子就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饲牧养马,“马大蕃息”,功绩卓著,周孝王8年(前890)被封为食邑,建城于现在陇县牙科乡磨儿塬。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建汧邑,位于现在陇县东南乡郑家沟塬,公元前770年,襄公护送周王室东迁洛邑,有功于周平王,被正式封为诸候,汧邑成为秦国第一个都城持续到公元前762年,长达14年,秦人在陇山山地草原由畜牧业起步,完成了从游牧向农业民族的转变过程;也正是在千河平原建立了诸候国,走向了关中平原,进而统一了全国。因此,陇山山地和千河流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汉文化形成的发源地之一。 秦统一后,陇山千河之地虽成为一普通的州县,但仍为西北之门户,岩疆重地,系全秦之安危,被视为“咽喉呼吸之关,锁钥关键之固”的兵家必争之地。汉王朝初期,北疆游牧民族统一于匈奴军事帝国,占有很大军事优势,汉王朝被迫采取“和亲”之策,以勉其掠州夺
郡。汉武帝时转为战略反攻,终于挫败匈奴,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基业。汉匈之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环节,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与关山草原密切相连。汉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除得益于文景之治国力大增外,还凭借于作战军队完成了由步兵为主向骑兵为主的转变,大范围机动作战能力的形成。而当时的陇山地区,是汉王朝北扩前拥有的重要牧区,西域传入的良马佳驹在这里得以繁衍,满足了军事活动的需要。据说汉代时关山一带牧养的马匹达30多万匹。霍去病20岁第一次率万余精骑出击匈奴,就是过关山出陇西,沿祁连山直趋西北,长途奔袭,凯旋而归。盛唐之时,关山牧马业更为发达,朝廷设立了陇右牧马监,王候将相的私牧也多放养于此。中国历史的汉唐雄风之中必然也包括源于关山草原的汉唐朝骏马的雄姿。 《木兰辞》 中有“关山度若飞”一句,说的就是这里的关山。
绿园山庄
绿园山庄是一座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兴建,西安唐城宾馆进行星级管理,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中心,是关山风景区内最好的旅游、度假山庄。山庄内配套服务设施齐全,能够满足高、中、低档消费需求;商务中心可提供传真、复印、打字、电话服务;碧园餐厅由唐城宾馆特级厨师主理,一次可容纳200人就餐,提供宴会、点菜、自主餐、团队餐、套餐、烤全羊服务;多功能牧歌厅可接待200人以内的各类会议,举办舞会、卡拉OK、棋牌、录象等活动,户外可举办篝火晚会;客房可接待260人住宿,有套间、标准间、四人间等不同房型,配有饮水机和宝鸡富锶矿泉水,国内、国外直拨电话,标准客房内有卫星接收电视;野营帐篷可接待300人住宿。商品部可提供日常用品和小食品的供应;厨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用水采用先进的臭氧杀菌系统;山庄保安进行24小时保安服务,缺保您吃、住、玩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
特色娱乐
草原骑马
关山草原草丰林茂,雨水充沛,面积广阔,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天然牧场,养马、
骑马已是当地的传统。关山景区有2000多匹马,其中经过训练、检疫、排选、可供游客乘骑的有400多匹。到关山草原骑马观景既是综合体能和魄力的一种锻炼,也是赏心悦目的一件趣事:当您骑在马上悠哉悠哉地慢步在草原上仔细观赏周边景色时,您会被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所陶醉而流连忘返;当您骑在快马上象疾风似的在绿色的草地上驰骋时,您会有古代武将纵马扬鞭驰骋疆场的感觉,会因自己能挥洒自如地驾驭快马而倍感自豪;当您驱马到山顶沿着山脊前进时,山两侧广阔的草原、茂盛的森林、争奇斗艳的花草、古朴如画的田园风光会使您忘记都市的喧嚣而融入自然……
草原射箭
射箭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弓箭最初是打猎和战争用的武器。现在被当作娱乐活动。中国射箭运动也很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好,每年少数民族的节日都举办民族形式的射箭比赛。如青海省藏族举办射远比赛、拉弓比赛、射准比赛。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进行传统的骑马射箭、射准比赛。射箭这一古老的竞技运动,有着别项运动无可比拟的历史。 在中国,射箭运动早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竞技运动,随着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一运动更成了国民休闲娱乐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射箭是用弓把箭射出射中预定目标,打在靶上的技艺。关山的射箭项目是最流行的室外射箭比赛。室外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由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是金色构成。金色靶心叫“黄心”。记分方法是:射中外面的白色环得一分--直到(射中)黄心得10分。射箭与靶的距离为30米至90米。射箭运动是一项高雅、文明的运动。它把健身与娱乐融为一体。使人们在健身与娱乐的同时提高内在修养,体验人内在的精神。
山地滑草
滑草是一项体育运动,首先是从东南沿海兴起的,西北地区很少。它是靠体重、高
差,从高处山坡沿草地滑行。主要器材有履带、鞋和手杖。其核心动作要领是掌握身体平衡,即在滑行过程中,身体重心必须随滑行同时位移,并始终保持一致,双脚要自然分开并与肩同宽,平行滑行。其保护措施有安全帽、护肘、护漆、专用鞋和手杖,由于在草地上,并按要求去做,这些护具绝对保证安全。为了较快的掌握滑草的动作要领,初学者一般都要求在初级场地学习、练习,待掌握后再上中、高级场地。
三,骊山
段骊山名称由来
骊山(Líshān),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靠着兵马俑博物馆,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1.9米,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1]
骊山传说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 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1]
骊山风景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时期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8世纪中叶)后规模大为缩小。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骊山加强了植树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 ,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2]
名称由来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天的一角塌了下来, 日月星辰也都失去了光亮,使得好好的一个人间,一下子变成了昼夜难分、混混浊浊的一片。天火烧着了所有的山林村舍,一些毒蛇猛兽也都乘机跑了出来,到处残害生灵,人们遭受到一场严重的灾难。当时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骊山老母,见此情景,就想拯救这些受难的人们,便不顾一切离开天宫来到了人间。她首先施展法力,端来了东海的水,浇灭了大地上的火。可是由于天的一角塌了下来,使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风雨雪电便从这个窟窿里不断地袭击着人们, 怎么办呢?后来她想出了个炼石补天的办法。可是这又得多少石子呀!她跟前有两个女儿都很聪明能干,也都很有一些法力,她们听说母亲到了人间,也追了下来,一同帮着母亲,四方奔波,从大江大河里拣来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彩色石子,放在骊山这个地方炼了起来。火光烧红了天,烧红了地,这些火光后来被日月星辰吸收去了,才使得日月星辰又恢复了光亮。这样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所有的石子都都炼成了石浆,他们又把炼好的石浆取出来,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然后再趁热一片一片地补到天上去。这样来来回回的奔波多费事呀!聪明机智的小女儿,为了争取时间和减轻母亲和姐姐的劳累,就把自己变成一匹美丽的飞马。这样一来,就方便得多了,她可以驮着母亲和姐姐,把擀好的石饼飞快地补到天上去。一片、两片,不知道来回奔跑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补了多少片,直到把炼好了的石浆都擀完了,补完了,才算把天补住了,使天又变得和原来一样好看。这时她们的心里好像吃了蜂蜜一样高兴,就随便躺了下来,准备歇息一会儿,这一歇息就都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当她们醒过来时, 向四周一看,只见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什么也分辨不清楚,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她们把天并没有完全补好,还有一些缝子。
这些纷纷扬扬的雪花,就从那些破缝子里钻了出来,撒向人间,覆盖了大地。一急之下,她们便就地挖起一把把的雪来,攥成雪球,又骑着飞马,向着破了的缝子,使劲的扔去,一些破缝子便被堵住。了。她们不断地擦着,扔着,又费了好大的力量,总算把天补好了。经过这样几次紧张的奋战,她们确实太劳累,便又倒下来睡着了,这一回就睡得更香甜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突然她们又被一阵巨大的怪叫声惊醒了,急忙睁眼一看,只见遍地洪水滔天,一些森林树木冲倒了,一些房舍被淹没了,人们都变成了鱼虾海物,这时候水借风力,风助水威,发出了阵阵怪叫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天的一角塌了下来,把地的一角也给塌坏了。她们补好了天,却没有补地,地下的水,便从这些塌坏了的地方涌了上来,横冲着大地,水势越来越大。这时有一个凶猛的黑龙也跑了出来,推波助澜,行凶作恶,趁着水势,在水里追食着人们。她们便又和这个黑龙展开了搏斗,由水里一直打到天上,又由天上打到水里,后来女神又遣来了一些天兵天将才把这个黑龙降服了。降服了黑龙以后,这个勇敢的飞马,便又在水里寻找着人们,把仅剩下来的一些人,又一个一个驮到高埠的地方,给他们找来东西吃。接着她们又把炼石子剩下来的灰烬,一掬一掬的向着地上塌了的地方填去。填呀,填呀,灰烬填完了,而地却仍然没有填起。这可怎么办呢?她们就按照原来补天的办法,又从江河里拣来了五色石子,仍放在原来这个地方炼了起来,又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石子都炼成了石浆,又照样一块一块地擀成石饼,然后由飞马驮着,又一片一片趁热飞快地补到地上去。
可是这一次,因为拣的石子少了一些,把炼好的石浆擀完补完,地仍然没有补好,水仍然不断地向上涌着。这时候大女儿一急之下,就把身子躺了下去,化成一条长堤,才挡住了洪水,使得大地又恢复了平静。飞马看见姐姐躺了下去,还以为是姐姐疲劳过度歇息了。这时,她确实也有些太累了,便也躺在骊山这个地方歇息起来,这一歇息就又睡着了。女神知道女儿太疲劳了,想要叫她多歇息一会儿,但又不愿意去叫醒她。可谁知这个飞马醒来以后,睁眼向四面一看却只见大地上山清水秀, 花红柳绿,风和日丽,燕语莺鸣,一派美丽景象,便有了留恋之心,再也不愿意回到天官去了,就一直躺在这里,凝神注视着大地,天长日久,就化成一座大山。这个飞马长得特别俊秀美丽,人们都很喜欢她,都亲昵地叫她“骊马”,所以,以后人们把座山也就叫做骊山了。[3]
公路改建
该公路是西安市公路主骨架的组成部分,现有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增长的需要。为促进县域经济、区域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省发改委同意实施临潼骊山经铁炉至蓝田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起自临潼骊山砖房村(与310国道相接),向东经秦俑博物馆规划区北侧、代王、南陈村、马额镇至铁炉乡后路线转向南,经冯杜村、小金乡、金山镇、三官庙乡南、秦家寨、杨坡头止于蓝田县蓝关镇北窑村。路线全长60.4公里,同步建设三官庙乡连接线1.4公里。
省发改委要求有关方面优化路线方案设计,处理好与兵马俑专线和沪陕高速的交叉,抓紧完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2012年8月前完成工程建设和交工验收等工作。
该公路路线起自高陵县姬家管委会南高刘村,向北经张市村至湾子乡后转向东,经香王村、高陵县城、药惠、新市乡、安屯、交口镇、油槐镇,止于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西侧(与现有108国道相接),全长60.4公里,其中西安市境内约53.9公里,渭南市境内约6.5公里。
全线设计时速60公里,工程估算投资3.97亿元,将于2012年8月前完成工程建设和交工验收等工作。
已全面动工,正在积极改建中!
景点介绍
骊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骊山森林公园交通 特点?爬山?看森林?看夕阳?摄影?感受历叱文化?泡温泉?观鸟?看古建筑?体会道教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 交通?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解放饭店门口乘坐306路西安到秦兵马俑、骊山的专线汽车。从西安自驾车前往骊山?可沿西临高速公路前行?行程约24公里?经过灞桥收费站?路桥费用10元/辆?。 行程安排? 骊山风景一日游?骊山道教文化一日游?骊山——华清池一日游 骊山——华清池——新丰“鸿门宴”遗址——秦始皇统一六国群雕两日游 [4]
骊山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2][5],名政(注:虽然秦始皇因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而叫做赵政。不叫嬴政。但他是姓嬴的,而不是姓赵或姓赵氏),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秦朝。“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赵政[6]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鸡上架
从石瓮水潭处攀援西行,到鸡上架。这里是从东绣岭通往西绣岭的一段险道。游人到此,手足并用,盘旋而上,如同鸡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沟
从饮鹿槽向西,即是一条深沟大壑,当地人叫它牡丹沟。沟中有泉,名曰“美泉”。据说,用这股美泉浇灌的牡丹,花色特别娇艳。唐玄宗喜欢牡丹,他曾在牡丹沟开辟牡丹园,由当时精通园艺的花师宋单父培植。据《花经》记载:“种花万本,色样各殊。”
达摩洞
秤锤石
从石瓮谷遇仙桥下行的途中,有一块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状如秤锤的大石头,千百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大洪水,它却稳稳地站在谷底,岿然不动。传说此石为“二郎神杨戬”称骊山的秤锤,故称之“骊山秤锤石”。
饮鹿槽
在今朝元阁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长300厘米、宽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传为唐时驯鹿饮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骑是长生鹿,按此说,或为当年老君饮鹿的石槽,或为后人附会传说所造。《津阳门诗》有“长生鹿瘦铜牌重”句,“饮鹿泉边春露”句。
金沙洞
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的一个秘宫,俗称幽洞,是他们避开众人独自秘密会聚的一个山洞。明朝英宗正统年间,书生刘瑞五探奇冒险,从而揭开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杨贵妃及众宫娥的白玉雕像,杨贵纪腼腆羞涩,唐玄宗含情脉脉,无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
位于兵谏亭与晚照亭之间,取国共合作日月同辉之意。内檐彩绘骊山各主要景点图案,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翠荫亭
又名翠云亭,唐华清宫著名景点。宋朝李埏有绝句赞誉“一别骊山岁已深,林花依旧绣岭岑,归寻当日新开路,隐约苔痕下翠荫。
舍身崖
兵谏亭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烽火台
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老母宫
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这座庙宇在历史传说中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相传女娲“攥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 三皇五帝均为其子孙,她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称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
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 “降圣阁 ”又称 “朝元阁 ”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艺术价值很高,现存于陕西博物馆内。玉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1]
三元洞
北临华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骊山西门登山的第一景点,也是一处自然奇观。这里有几孔清静幽雅的空洞,洞内奉祀着道教所尊的“天宫、地宫、水宫--(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处是窑内有5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故称为三元洞。游客登山来至洞口,顿感微风吹拂,凉爽舒适,人们谓之神风,多有以此治病者。骊山属于大倾角断层岩,断层之间的空隙遥遥相通,于是形成自然风洞,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大奇观,远近有名,经医疗卫生部门对自然风洞排风进行采样化验,风洞排出的气体,具有脱敏、镇静、止痛作用,对多种疾病确有治疗价值。
晚照亭
位于西绣岭老君殿东,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钻尖顶方亭,站在晚照亭北侧,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据说,每当雨过天睛,云开雾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翠欲滴,清晰可见,在夕阳下披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更显得琉光溢彩,抚媚动人。有诗曰:“日暮夕阳红似火,疑似烽火自西来。”
石瓮谷
是骊山东、西绣岭之间一处秀丽幽深的峡谷, 山势险峻,沟大谷深。古语云: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剑悬瀑布千尺,水声淙淙,击石飞溅,天长日久冲蚀所就,其形似瓮,故称石瓮谷。谷长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骊山奇险迷人之处。据说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称登天道,有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等。
遇仙桥
位于骊山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瓮谷中,这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瓮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据有关资料考证,遇仙桥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历史,然而坚固异常,站在桥上,仰望骊山,水幔悬挂,可观赏到石瓮寺、举火楼、鸡上架等景点。
举火楼
位于石瓮寺西侧,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下,其结构是砖木建造的两层古式楼房,与东绣岭石瓮寺隔谷相望,远眺举火楼悬于绝壁之处,壮观雄伟。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 以举火为信号,命令烽火点燃的指挥台,故得名举火楼。
明圣宫
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宫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灵宫。明圣宫现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学院毕业的高素质道教人才。明圣宫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重大的道教宫观,堪称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宫内所用汉白玉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建筑木材选用东北红松,神像采用江西小叶香樟木,神龛供桌采用南非进口红木,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圣宫宛如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
石瓮寺
从石瓮谷瀑布东上,即到石瓮寺。石瓮寺原名福崖寺,是骊山东绣岭的佛教名刹。石瓮寺为唐玄宗所命名并提写寺名,始建于开元年间,天宝七年以建造华清宫余材修缮,属皇家佛刹。唐玄宗崇道,营建华清宫时,在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杨贵纪信佛,便在东绣岭修缮建造了佛阖石瓮寺。寺内佛像,全是当年国手所造。寺内原供有雕塑家杨惠之手雕白玉佛像,与西绣岭朝元阁白玉老君像同日由幽州运来骊山。 “精巧无比,叩之如罄”,斗转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唯有寺内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1]
长生殿遗址
也叫集灵台,在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 休闲避暑之地。它的驰名也在于《长恨歌》中记述了唐明皇和杨贵纪那段天宝爱情遗事。[1]
三元洞坡下碑林
是1998年为日本已故著名汉学书法家石桥犀水。藤田赞阳,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书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块石碑,有行、草、隶、篆、楷等字体。碑林的建立为中日两国书法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多么源远流长。[1]
节庆活动
六月会
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善嗣会"、"传子会"、"禅子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女娲通神媒"。古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传骊山老母(女娲氏的生日),又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定婚嫁。女媒节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在夏收大忙后休闲上山避暑的节日。
会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约定俗成,不远千里而来求神问卜、还愿献礼。相传,人文初祖女娲氏,她与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圣迹;她在灵水之滨抟土造人,给人间流传下许许多多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圣功,在其发祥之地-骊山修建庙宇,尊为"骊山老母"。会日,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观、庙、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门,香烟缭绕,钟声阵阵,求子还愿者不惜钱财,或献花、或献果、献油、献面或赠衣、赠钱或挂匾、竖碑等。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骊山老母祷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红绳拴铜钱付之,人言"心诚则灵",或言之"有求必应"。会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鞭炮之声隆隆,古乐戏曲之声充耳,食堂饭馆供不应求,大小旅舍满员,通宵达旦。
这种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动渐渐被新文化风尚所代替。
补天补地节
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要到这天才开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共工与祝融之战,共工败而怒触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坏,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间遭受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女娲端来东海之水,浇灭了大地上的火,又从大江大河捡来了彩色石子练成石浆,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首先补好了天,接着又用同样的办法,正好二十日补好了地。
由于这位女神补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间恢复了原来的美丽,也使得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拯救,并能繁衍生殖,传宗接代,并有了以后的美丽的世界。
杜甫诗歌
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出版书目
全唐诗(清),彭定求 等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7-1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原文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①。
地下无朝烛②,人间有赐金③。
鼎湖龙去远④,银海雁飞深⑤。
注释
(此重伤园陵而作也。上四,升遐之感。下四,陵寝之悲。【邵注】明皇崩后,骊山花萼,不复幸临,地下久无朝烛,人间徒有赐金。自此鼎湖龙去,银海雁深,唯留此蓬莱日色,长照陵上羽林耳。寂寞身后,良可叹也。《杜臆》:蓬莱宫,先帝所居。羽林军,守护陵寝者。黄生曰:此章即申首章园陵霜露之感,而言更深切,前是孤臣独泣,此则率土同悲也。)
①明皇在日,每岁十月,必至骊山华清宫。又,友爱诸王,造花萼相辉之楼。
②赵曰:朝烛,当音朝觐之朝。凡朝在早,则秉烛而受朝,今地下幽閟,无朝见之烛也。
③黄庭坚曰:《汉书·高后纪》: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北史》:隋献皇后山陵成,赐杨素金钵一,实以金;银钵一,实以银。
④鼎湖,注已见上章。
⑤《汉书》: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何逊《经孙氏陵》诗:“银海终无浪,金凫会不飞。”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7]
骊山神女
骊山神女,《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骊山西有温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洗浴”。又《古小说钩沈》辑《幽明录》云:“武帝在甘泉宫,有玉降,常与帝围棋相娱。女风姿端正,帝密悦乃欲逼之。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疮经年。故《汉书》云:‘避署甘泉宫’。正其时也”。盖同一传说之分化。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笔者曾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