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香港名胜七

一,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博物馆之一,占地8千平方米,于1980年10月8日开放。太空馆不时举行各类型的天文展览及讲座,亦开放予学校,团体及公众参观。它拥有一个蛋形外壳建筑。太空馆设计独特的蛋形外壳,早已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地标。蛋形的太空馆拥有半球形的银幕。投放影象的星像投影机,是亚洲最先进的仪器,其所产生的影像,能令人感到宇宙的深邃。

 

概述

香港太空馆是亚洲著名的天文馆之一。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尖沙咀。1977年动工兴建,1980年建成。占地约8000平方米。该馆分为东西两侧,东侧外形似一颗巨大的蛋,内设天象厅和展览厅;西侧为太阳科学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厅。天象厅天幕直径23米,设座位315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象厅之一。星象投映仪能将天空中包括太阳在内的8000多颗恒星、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投射到天幕上。该厅还配备非常新颖的全天域放映机,为亚洲最先使用。厅内的六声道音响系统,有几十组扬声器,效果极佳。 [1]
1、展览厅介绍了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陈列有中国天文学家在1054年观察金牛座超新星爆发的记录,被誉为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宝藏,是研究天体的珍贵资料。还有西方古代的天文遗迹,如英国的石柱群、埃及的金字塔、秘鲁的拿斯卡平原以及现存最古星图之一的敦煌星图和各种古代天文仪器。在现代天文学陈列中,除一般天文现象内容外,还介绍火箭发展史、现代空间探测技术,陈列有太空穿梭机、宇宙飞船密闭舱先锋10号等模型。
2、太阳科学厅有围绕太阳主题的12组展览,介绍太阳结构、太阳的各种现象和太阳的研究史等。厅内安装1台20厘米口径的太阳望远镜,可以看到太阳的日冕、日珥、色球和光球等。该厅鼓励观众自己操纵一些仪器。该馆还与香港的各文化团体合作举办天文活动,普及天文知识。

简介

香港太空馆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旁边是香港艺术馆。于1980年10月开放,是香港以推广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天文及太空科学知识为主的天文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太空科学馆之一。
馆内分东、西两翼。蛋形的东翼是太空馆的核心,内设天象厅、太空科学展览厅、全天域电影放映室、多个制作工场及办公室;西翼则设有天文展览厅、演讲厅、天文书店和办公室。各场馆都有一些与太空科学有关的展品。
天象厅,东半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设备。
厅内装设有直径达23米的半球型银幕,每天定时更换播映全天域的电影和天象节目。每年,香港太空馆还会制作两出多媒体的天象节目,并精选国外出色的全天域电影在馆内播放。[1]

 

 

 

背景知识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不少香港人对天文的关注,香港政府亦曾于1961年建议在维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多利亚公园兴建天文馆,然而最后却不了了之。直到1974年,天文馆的计划被香港市政局旧事重提,选址旧尖沙咀火车站附近的海旁,耗资6000万港元。由于香港的气象部门香港天文台已使用了“天文”一词,为免引起混淆,故香港天文馆最后落实名称时决定叫做香港太空馆。
1980年开幕的香港太空馆,成为全球首座电脑化的天文馆。太空馆天象厅内的电脑化星象仪,能够透过光学原理模拟实际星空环境,将亿万光年以外的星空,投射到天象厅的半球体荧屏。2004年,为答谢何鸿燊的2000万港元捐助,馆方决定将天象厅命名为何鸿燊天象厅以示答谢。根据2005年资料,香港太空馆每年平均约有70万参观人次。[1]

位置

香港太空馆位于九龙尖沙梳士巴利道10号,旁边是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艺术馆。[1]

 

内部设施

天文展览厅
天象厅
演讲厅
天文书店
天象厅
香港太空馆的天象厅位于蛋形建筑内,为馆内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全球最大的天象厅之一,东半
香港太空馆位置

  香港太空馆位置

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设备,亦是世界上第一座拥有全自动天象节目控制系统的天文博物馆,于2004年被命名为何鸿燊天象厅。大部分的节目以粤语旁述,部分场次则以英语旁述。观众可以使用天象厅内的耳机,选择粤语、英语、普通话或日语旁述。
1995年天象厅安装影片与厅内观众互动系统,其系统通过观众投票而选举影片的发展。
座位:315个
银幕直径:23米
放映设备:可自动调节伸缩升降的蔡司VI A型星象仪[1]

 

 

 

 

城市概况

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个台北市的大小,香港共分为4个部份-香港岛、新界、九龙和离岛。九龙是位在北边港口的半岛,尖沙嘴一带是最多游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岛的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面积为78平方公里,只占全香港陆地面积的7%,香港岛是主要的商业地区,充满了观光旅馆和旅游景点。新界的面积约有98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91%。离岛共包括234个岛屿,最大的Lantau岛几乎是香港岛的两倍大。
香港虽然地小人稠,却汇聚无数引人入胜的特色。她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迹,又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建筑,是个绝佳度假天堂。只要您踏足香港,一个新奇刺激而且乐趣无穷的假期就立即展开。从古老到新颖,从亚洲到西方,从乡郊到都市,香港所提供的旅游特色丰富多姿。 香港的由来 据说香港得名于一种被称为“莞香”的木头。时清时期这里盛产东莞香木,当地居民砍伐后将香木用小船运到海岛石排湾的一个渔村,然后再从那里用大船装运广州,并从广州远销至内地的江浙一带。这个渔村因此而被称为“香港”。19世纪30年代,英国船队开展对华贸易首先在这里登陆,1842年当他们凭借《南京条约》强占港岛后,便将“香港”的名字引伸到整个岛屿,而原来石排湾的这个渔村也便成为今天的“香港仔”了。 如今,香港狭义来说是指港岛的一个岛屿,但广义则涵盖了港岛、九龙和新界三个部分,并因此而成为整个特别行政
太空馆占地8000平方米的香港太空馆建于1980年,白色半球型的外型建筑使它显得十分独特,是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太空科学馆之一,由展览厅、太阳厅、天象厅三个场馆所组成。各场馆都有一些与太空科学有关的展品,天象厅更定时更换播映全景的天象电影,在直径23米的半球型银幕下,为你带来最震撼和逼真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在展览厅,你可了解人类认识宇宙与开拓太空的历史和故事,并可体验模拟航天员“多轴椅”的训练和在“月球漫步”中感受航天员在失重时身轻如燕的写意。在太阳厅,你可通过太阳望远镜投射的太阳即时影象观察太阳黑子的千姿百态。[1]

关于天文馆

理想 竭诚提供世界级博物馆设施和服务,并发展本馆成为地区天文及太空科学教育中心。
使命
为市民提供优质博物馆服务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发挥专业精神使博物馆服务更臻完善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提供教育及娱乐并重的多中语言节目和展览提升市民对天文学和太空科学的兴趣并促进文化交流
提供各种活动使博物馆发展成教育中心
提供安全、洁净、舒适及友善的环境令参观者称心满意
有策略地收藏香港和领近地区有关天文和太空科学文物
建立一支积极进取、尽忠职守、敬业乐业的工作队伍
信念
坚守下列信念,实践工作使命﹕
服务为上
讲求素质
创意无限
专业精神
精益求精
藏品种类
展示具历史价值或普受欢迎之资料,供大众观赏,包括陨石样本、人工制品及模型、古董仪器或太空船之复制品。
用于节目制作、推广活动或改善设施之研究及参考资料,例如天文电影、幻灯片、录音及书籍等。[1]

宗旨

“中学生天文训练计划”由香港太空馆、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及香港天文学会合办,目的是让本地中学生有机会接受较全面的天文学训练,从中培养及深化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亦希望参与计划的同学能将所学回馈所属学校,在校内协助推广天文活动,让更多同学能够领略个中乐趣。为达致上述目的,计划内容将同时兼顾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务求让同学不单获得天文学上的知识及训练,并且培养出独立处理问题及组织活动的能力。[1]

相关项目

天文园:由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建立及管理的天文学网页,除提供一般天文知识、新闻、图片及多媒体天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文材料外,亦以最终发展成一网上天文教育支援中心为目标,而“中学生天文训练计划”的笔记也可于“天文园”内下载。参与“中学生天文训练计划”的同学将自动成为“天文园园友”,成为会员后不单可在天文园内的“任你讲场”中自由抒发意见、交流心得,同时亦可于“与朋共赏”里发表自己的作品及参与“天文园”举办的各项活动。
此外,香港太空馆网页内亦会载列“中学生天文训练计划”的背景资料、参与资格和办法及最新消息等,让普罗市民也可认识及了解计划的情况。同时,香港太空馆现正于馆内辟设一个天文教育资源中心,希望能为本地学界进一步提供实质方面的天文教育支援。[1]

 

 

 

课程详细资料

参加资格
就读于本港全日制中学;并须具备中四或以上程度,文理科皆可。
报名日期及取录程序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

第九届“中学生天文训练计划”由二零零八年八月一日至三十一日接受网上报名
授课语言:粤语辅以英语
评核方法:参加者于计划完结时如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可获颁发证书一张。
课程单元:课程单元一及二的出席率均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
工作坊:必须出席工作坊五“各款天文仪器的使用”。其他工作坊(工作坊一、二、三及四)的出席率合共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
观星活动(非必须):建议参加至少一次由任何一个主办单位举办的观星活动。[1]
 
 
 
 
 
 
 
 
 
 
 
二,圣约翰大教堂
圣约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称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女修道院教堂,位于首都瓦勒塔市内。建于1573-1578年,是一座巴罗克式建筑,部分模仿哥特式。内部装饰华丽,各种大理石雕刻极为罕见。教堂整个圆顶内部是大壁画。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遗体。全世界有多处圣约翰大教堂,其中以马耳他,香港,纽约,拉特兰等地最为著名。
中文名: 圣约翰大教堂
原称: 圣·约翰骑士团女修道院教堂
位置: 瓦勒塔市内
设计师: 卡萨尔
建设时间: 1573-1578年
建筑风格: 巴罗克式建筑,部分模仿哥特式

马耳他教堂

简介

圣约翰大教堂

圣约翰大教堂(10张)
圣约翰联合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称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女修道院教堂,位于首都瓦勒塔市内。建于1573-1578年,是一座巴罗克式建筑,部分模仿哥特式。内部装饰华丽,各种大理石雕刻极为罕见。教堂整个圆顶内部是大壁画。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遗体。
圣约翰教堂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骑士团首领拉·卡西尔本人出资兴建的,为的是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伯尔古。1578年教堂建成,标志着骑士团由伯尔古正式迁都到瓦莱塔。教堂早期为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模仿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整个圆顶是一副大壁画。圣约翰教堂是骑士团自己的教堂,教堂外观洁白、朴素,但内部装饰却丰富多彩。[1]

历史

圣约翰大教堂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设计总统府的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的。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骑士团首领拉卡西尔为使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伯尔古。

特点

马耳他圣约翰大教堂

  马耳他圣约翰大教堂

圣约翰大教堂是骑士团自己的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领和骑士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祭祀的场所,从教堂的装饰可以了解骑士团的历史。教堂外观苍白、朴素,但内部装饰却丰富多彩。据说,圣约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风格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摹仿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整个圆顶是一副大壁画,由意大利画家马迪亚布雷迪所画,表现了圣约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着下面埋着的出身高贵的骑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领阿达姆和第六任首领瓦莱特的遗体就埋放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大教堂内部又分小礼拜堂,分归骑士团的“八语”骑士(骑士来自法、德、西、意、英、葡等六国,当时法国骑士来自三地,所操语言不同,按语言分支)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小礼拜堂内葬着本语骑士团首领的遗体。在过去,逢盛大节日,小礼拜堂前挂有做工精美的比利时挂毯,挂毯取材于名画,内容表现耶稣的生平。现挂毯挂在楼上房间,供人参观。

香港教堂

简介

圣约翰座堂位于花园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间在1865年进行扩建工程致今日的模样。二次大战期间,日军曾以该教堂为总部。
马耳他圣约翰大教堂

  马耳他圣约翰大教堂

历史

香港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位于港岛中区花园道,是木建筑,1841年由菲利浦牧师筹建。1842年圣公会信徒在花园道口玛丽操场建一棚厂作临时礼拜之所。1844年,史丹顿牧师倡建一座永久性的礼拜堂,获港督戴维斯支持。1847年3月11日举行奠基典礼,1849年3月11日落成,完成该堂之中座及钟楼,堂内有座位640个,耗资8736镑,一半由英国政府支付,另一半则由在港的信徒筹募。
后来由于信徒日增,该堂于1872年加建侧翼,增加了六十个座位。加建的奠基石仍可在东面的墙壁上看到。1941年底,香港沦陷,其信徒及牧师多被关进赤柱的集中营。1944年7月,日本人将该堂改为公众会堂及日本人的俱乐部。当时香港天主教主教获悉此事,及时将大部份家具迁至铜锣湾圣保罗书院。在1945年的一次空袭行动中,半数的家具被炸毁,其余则物归原主。战后,由于座堂受到严重的破坏,须耗费两年修葺。现今座堂除了日常作主日崇拜之用外,更是举行婚礼及葬礼的场所。 百余年来,经过不断扩建修缮,即成今日之规模。该教堂至今仍旧是香港基督教弘传教义的中心,也是香港圣公会教省主堂,在香港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二战后多次重修,旧貌仍得以保存。正门前有纪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殉难者,旁边地下平放麦士维士兵的墓碑,以纪念在香港保卫战时在教堂前殉难的士兵。教堂北墙上另有威廉大尉纪念碑石,以纪念他在1857年时于广州城下殉难。
圣约翰座堂在97前香港的地位可以和海洋公园及港督府齐名,97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而英国国教就是圣公会,所以圣公会在香港的地位自然在其它宗教之上,历任港督只有最后一任是信奉天主教,其它的港督不管是政治目的还是真心的,反正都是圣公会教徒,所以圣约翰座大教堂一直是香港宗教建筑的象征。
信息 旅游路线:从中环天星码头乘计程车,或从皇后大道中的汇丰总行大厦入口步行至另一端的炮台里,圣约翰座堂就在不远处。

 

 

 

纽约教堂

 

简介

圣约翰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设计总统府的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的。

历史

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骑士团首领拉·卡西尔为使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伯尔古,并由其本人出资兴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标志着骑士团由伯尔古迁都到瓦莱塔的正式完成。18世纪时进行了扩建。
圣约翰大教堂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西北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这座圣公会教堂始建于1892年,但中间曾停工41年,1982年才恢复施工。教堂已建成了三分之二,施工还在进行之中。教堂附近一些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教堂修建者的行列,他们接受专门训练,采用传统工艺对教堂的建筑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材料石头进行切割加工。作为纽约市的著名建筑物,圣约翰大教堂每天吸引几千名游客前来参观,每年参观人数达到50万。每年的圣诞节,教堂都要举行两次盛大的祈祷仪式,每次都有近5000人参加。教堂内还珍藏着许多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

 

 

 

 

 

 

 

位置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TheCathedralChurchofSt.JohntheDivine)为美国主教制教会(圣公会)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于纽约曼哈顿第110街和第113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阶段

圣约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阶段。(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热设计,建筑风格为罗马式;(2)1916~1941年,主设计为克兰姆,建筑风格为哥特式;(3)1945年至今,继续完成剩余部分,右中厅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楼、中厅和唱诗楼的屋顶等。

 

布局

全教堂占地面积为121000平方英尺,全长600 英尺,相当于两个美式足球场之长度。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主建筑全部为石结构,包括大门、门廊、主厅、中厅、小教堂、唱诗楼、主祭坛、施洗室、展览厅等。主厅最高点达177 英尺,内拱顶高为124 英尺(相当12 屋楼高),宽146 英尺,两边有53 根大圆石柱分四排排列,把主厅两侧分为14 个区,包括历史区、主教区、律师区、教育区、布道区、艺术区、出版区、医疗区、教会生活区等等。各区各自供奉与之有关的圣徒。主厅墙上挂有与《 圣经 》故事有关的几幅巨大的出自名家之手的织锦。窗户直径为12 英尺,嵌有一万片玻璃,其风格及所绘图案各异。中厅呈圆穹状,有一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布道坛。唱诗楼两侧有巨大管风琴,共有141 排,8035 根管子,规模之大世界罕见。主建筑最东端,环形排列着七个以圣徒命名的小教堂内供奉着有关圣徒。施洗室有一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受洗池。主建筑的中心竖立一座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耶稣像。
附属建筑有:(1)大教堂楼、主教公署楼,供主教、工作人员及教堂附设学校学生住宿和工作之用;(2)教堂附设学校,原为培训唱诗班成员设立,自1972 年以来已改为面向社会招生的普通私立学校;(3)宗教艺术博物馆。该堂向各民族、各种族的信徒开放。

 

 

 

拉特兰教堂

简介

康斯坦丁君主于公元4世纪早期建立了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它是罗马的大主教。其后对其进行了几次重修。 一次大修是在1646年,当时建筑大师普罗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

密尼队内部建筑的风格进行了重塑,但是保持了它原来的基本形式。在教皇的职位还没有落到Sauvignon身上时,毗邻的拉兰特教堂还是当时教皇的住所。拉兰特教堂起始于1589年,但是一些偏老的部分保存了下来,它成了博物馆。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名字中的圣约翰在意大利语中叫圣乔瓦尼(San Giovanni ),在圣经新约中,有两个圣约翰,即施洗者约翰(Baptist )和福音书作者约翰(Evangelist),10世纪的时候,教皇 Sergius III 将教堂献给施洗者约翰,12世纪的时候教皇 Lucius II 又将其献给福音书作者约翰,但究其实质,教堂是献给救世主基督(Saviour)的,最后教堂的全名是 Archbasilica of the Most Holy Saviour and of Sts. John Baptist and John Evangelist in the Lateran。

历史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是罗马四大教堂之一。这座建筑是罗马教区驻所。距这座教堂不远是公元五世纪建造的美轮美奂的八角形圣洗堂。这座圣洗堂刚刚修复过。
这一带叫做拉特兰,这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一个大家族,这大片土地是这一家族的财产。君士坦丁大帝娶了这个家族的法乌斯塔,这片土地连同地上原有的拉特兰宫成了陪嫁的嫁妆。
公元315年至318年期间,法乌斯塔将所有这些赠送给教皇梅尔基亚德,以便为教皇提供驻地。君士坦丁下令在拉特兰宫旁建立了基督教会当时最大的教堂。此後,这一教堂成为罗马的主教教堂。这里作为教皇们的驻地一直持续了大约一千年。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

旧的教皇宫殿只剩下了圣阶教堂上面的“至圣小堂”。这是教皇私人礼拜小堂,这一小堂存放着一些珍贵的圣物。
公元十六世纪,西斯托五世下令建造了圣阶教堂这座建筑,以保护至圣小堂。要想到至圣小堂,必须走原来的拉特兰宫的二十八阶大理石圣阶。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在中世纪曾达到辉煌的顶峰,那时拉特兰宫是教皇们的驻地。 教堂雄伟的正面建於公元1735年,教堂顶部竖有高大的塑像(高达六米),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雄伟。中间一尊是基督,另外几尊是教会圣师圣安博罗焦、圣阿戈斯蒂诺等。
右侧是圣门,左侧壁龛中是君士坦丁皇帝的塑像,这是他少有的几尊雕像中的一尊。教堂中廊的壁龛中是贝尔尼尼的弟子们雕刻的一些圣徒塑像。另外,柱子顶上还有一些浮雕,描绘的是旧约和新约中的人物。
新当选的教皇第一次离开梵蒂冈时必须到圣约翰大教堂来,前来接受他的古代驻地的所有权。离开这座教堂前不应不欣赏一番右廊的第一根柱子上方的一幅壁画的残片,这是经乔托修复的一幅壁画。

信息

景点地址: SAN GIOVANNI
交通: 公共汽车:4、15、16、85、87、93号,「SAN GIOVANNI」站下
时间:7:00─19:00,10月─3月7:00─17:00

各地的圣约翰大教堂风光

各地的圣约翰大教堂风光(10张)
 
 
 
 
 
 
三,海蚀洞
 
海蚀洞是海水不断冲击山丘,将岩石冲出一条小巷而形成的。香港地区的基岩岛颇多,这么多的基岩海岛之中,不仅有良好的沙滩海港,也有许多的奇石怪岩,前者为泥沙堆积而成,后者则海浪长期冲蚀的结果。
中文名: 海蚀洞
拼音: hai shi dong
洞高: 约3米
深: 约16米
特点: 浪凶潮急

简介

海水对岩石的冲击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一些地方,看到海岸的悬崖上有一些被海浪掏空的洞穴,这样的洞穴就叫作海蚀洞。其实在某些湖泊的岸边也会有这样的洞穴,它们的形成也跟海蚀洞一样,因此也可以称作海蚀洞。一般来说,陡峭的海岬或海浪直接冲击的悬崖海岸都会有这样的洞穴。我们知道,陆地上的溶洞主要是化学溶蚀的结果,如水会溶解石灰岩而形成溶洞。但海蚀洞不是由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机械侵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量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各个部位坚硬程度并不一样,而且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缝。海水会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部分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这样就会在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一个洞。这些洞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大。海浪冲进洞内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一另一个洞口。这时,当海水涌进下面的洞口时,巨大的水压会以喷射水的形式从另一个洞口释放出去。像上面图片所照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样的自然现象在地质学中叫作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除了这种海蚀作用外,还包括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们见到的多种多样的海岸地貌,其实都是这些地质作用的结果。产生这种作用的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这四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机械动力。海岸在海洋地质作用下除了会形成海蚀洞外,还会造就出其他一些奇异景观,如海穹、沙滩、海蚀蘑菇等等。[1]

吊钟洞

吊钟洞是港区著名的一个海蚀洞,它位于溶西洲之南的吊钟洲南端。由此洞之名,便可推测其必像一口巨大遥吊钟一般,亲眼去观赏,方觉十分逼真。其洞高约3米,深约16米,小船可以穿梭来往,接送旅游者自钟耳处进入洞内。洞内圆石成滩,可涉水登临。菜的卵石大小不一,大者如碗,小者如卵,在波浪的长期冲磨下,表面十分光滑,游人至此,拾上几颗带回家去,可作纪念。 横洲角洞是另一处海蚀洞,位于瓮缸群岛横洲。横洲角洞状若半月形,洞高达20余米,宽6米余。洞口左边还有一个小洞,洞之通道十分狭窄,仅容一小型橡皮舟通过。洞道虽狭小,浪流却湍急,故横洲角洞内的景色要比吊钟洞险些。瓮缸群岛另外还有两洞,一曰沙塘口洞,一曰榄湾角洞。前者位于峭壁洲南端,高10余米,洞旁有高约30多米的海崖陡壁,险峻异常。此洞十分狭窄,舟行其中,宛小巷行车,两壁可触。后者位于火石洲东南部的岬角处,其状如关公青龙偃月刀横卧地上,故又得名关刀洞。榄湾角洞高16米许,宽3米余,洞顶岩石裂缝较多,令人望而生畏。此洞又面临南海,外无屏障,以挡波浪,故洞内浪凶潮急,不易进入。
上述吊钟洞、横洲角洞、沙塘口油和榄湾角洞四个海蚀洞穴,景观奇特,独
鹤岩洞

  鹤岩洞

具风采,被誉为香港野外四大奇观。除这四大奇洞之外,另外还有鹤岩洞、通心洞、天梯洞、水帘洞、飞鼠岩和大石门等多处海蚀洞景观。
鹤岩洞位于坑口区的崎洲(青洲),洞口高深宽广。由于海浪的冲蚀,一进鹤岩洞内,便是一个大厅,再深入20余米,方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洞中有各种开头奇特的礁石以良,乘小舟可缓缓进入观赏,但一旦落潮时,则小舟搁浅无法前往。在其右边又有一修长曲折的小岔道,自此继续深入,洞口自然光亮渐渐弯弱,洞内变得黝黑起来。临近洞底,又分两岔道,洞内多卵石,此时需涉水俯身才能抵达洞底。 南果洲南部有两个东西相通的海蚀洞,一名为通心洞,一曰天梯洞。两洞均是由西向东延伸。通心洞是南果洲的一个最大的海蚀洞穴,洞高近10余米,上窄而下宽,呈三角状。天梯洞高约13米,西边入口处地势较高,向东进洞后便渐渐倾斜,至东边洞已濒临水面。
水帘洞飞鼠岩是香港地区东部众多洞穴中最出色的一个海蚀洞穴。它位于清水湾半岛的大环头,是一个长度达60多米的大洞穴。因洞口常年滴水,尤当雨后,则洞前水帘悬挂,堪与连云港花果山的水帘洞媲美。洞口时常有蝙蝠(飞鼠)飞进飞出,故得其名。水帘洞之前有暗礁,小舟抵此,游人登陆而进洞内。逐级而上,妙趣渐生,再望洞口,景色尤美。当潮水
海蚀洞

  海蚀洞

退去,右边还有一洞,高不过1米许,深则达十几米,自内向外望去,太阳光从外面投射进来,使得逆光下的洞人景色,弯得更加奇形坚状,妙不可言。
另外,香港地区的奇石怪岩也颇多见。在平洲,由于发育微细纹理的页岩,深浅颜色相间,在浪花的雕蚀下,会形成各种奇异的形态。如平洲洲尾的“断头崖”,宛若两道层层重叠而成的城墙,矗立在系中;“更楼石”更是奇异,它宛若两座页岩叠成的高台,像古代的钟楼一般,蔚为壮观。此外,在北果洲也有许多千姿百态的奇石。如“大炮石”,形若一门加农大炮悬在崖上,惊险万状。

 

 

 

 

 

地理位置

吊钟洲山峰峭拔,状如吊钟,从海面崛起,因而得名。每逢潮退,滘西洲与吊钟洲之间的海峡总因水太浅而致渔船和大舢舨无法驶过。海浪侵蚀岛上流纹岩,形成海蚀洞的独特景观。
果洲群岛位于香港东南部,清水湾对出海面上,由29个岛
海蚀洞

  海蚀洞

屿或石排组成,从高空向下望很像一盆生果浮在海上,因而得名。果洲群岛缺乏屏障,大部分时间风浪很大,海岸浸蚀严重,形成奇特海岸地形。由于果洲群岛在地理上相当偏远,长期以来全岛几乎没有人居住,但岛上设有天后庙,供来往的渔民参拜。
果洲以独特岩石奇观吸引游人,果洲的岩石属于六角形的柱状玄武岩,本来相当坚硬,但长年暴露在海洋,不断遭受海蚀和风化,致岩石容易崩裂,其中以北果洲“银瓶颈”的大断崖最明显,但景观壮丽,甚至有人将之与爱尔兰的巨人之路媲美。另外,旅游行程多到北果洲观岩及南果洲赏洞。所谓“北果攀岩”有四景,分别为月球崖、大炮石、地狱岩及魔鬼石。“南果赏洞”主要观赏海蚀洞,当中包括海水穿岛而过的心石拱门及三叉洞、迥流洞、天梯洞等。

最佳旅游季

最佳旅游季节

海蚀洞最佳旅游季节
每逢潮退,海浪侵蚀岛上流纹岩,形成海蚀洞的独特景观。此时是最佳旅游季节。

交通

海蚀洞交通
由于西贡区并无固定航班来往各岛屿,旅客须于西贡墟自行雇街渡前往,并须于出发前与船家议定航程。

相关事件

增城市新塘镇群星村西侧,有一个千年海蚀洞。据地理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广东地区发现的最深的海蚀洞,是广州地区沧海桑田巨变的重要物证。目前,新塘镇政府正计划把它规划为旅游胜地。 这个可称为广东地区最深的海蚀洞,位于新塘口岸码头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古代海陆变迁所形成的一座岩洞,故又称为“古海遗踪”。
海蚀洞

  海蚀洞

广州市地理专家王一洲等多名专家考证,7000多万年前,这里还是古海,该洞是海底沉积凝成的巨石,不断受海水冲刷,红色砂岩和砾岩被冲蚀成洞巷。距今2000多年前,现在的东江三角洲一带还是一个广阔的海湾,随着陆地渐升,海水退出,就留下现在的海蚀洞。现在,海水离新塘镇已有60公里。
海蚀洞与新塘倚岩禅寺、天后宫相连,洞岩石呈赤褐色,石洞脚呈圆筒状,洞高2.5米,长20米,下部较平,顶部裂开,呈“一线天”状,故石洞又名“石巷”,洞和岩层走向基本一致,从东北向西南大海方向倾斜,在海蚀洞周围还有多处海蚀崖遗迹。与海蚀洞相连的新塘倚岩禅内有大红宝殿、天王殿天后宫等。据寺庙的管理人员介绍,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诞,都会吸引众多香客。

穿越时空

电影《史前一万年》是否引起了你对远古时代的无限幻想?其实,在中山黄圃镇,有一个地方也能让你对远古一探究竟。驾车从中山石岐出发,一路向北,经过港口、阜沙,来到黄圃镇石岭山脚下。占地2500亩的海蚀遗址将让你享受一番“古、独、奇、灵”的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

千年风霜

古——海蚀地形历千年风霜
黄圃是中山“四大古镇”之一,以前是一个小岛,海退之后,石岭山由岛屿变成了
海蚀洞

  海蚀洞

今天的丘陵,而岛屿与海的接触面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了今天的海蚀地貌。根据地质背景等研究,黄圃石岭山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距今约7000—2000年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裸露的紫红色山岩则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
沧海桑田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你仿佛能听到远古海浪阵阵的波涛声,把你的思绪带回到远古的时空中。

鬼斧神工

独——海蚀遗址鬼斧神工之作
石岭山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海蚀遗址,同时也是广东数量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蚀遗址之一。
海蚀遗址沿山边分布,往北一直延伸至珠三角的大奎海,在广东省内实属罕见。海岸向海一边的断崖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崖前面相对平坦的石滩,称之为海蚀平台,海蚀洞是在长时间的破坏性海浪的冲击下形成的。
海蚀洞

  海蚀洞

大大小小的海蚀洞、陡峭的海蚀崖、宽阔的海蚀平台、崖壁上悬空的葱翠树木……这一切都让你惊叹千万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玉泉洞仙庙

灵——玉泉洞仙庙灵气而神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玉泉洞仙庙为石岭山海蚀遗址带来了灵气。玉泉洞仙庙,又称吕祖先师庙,建在海蚀遗址最大的海蚀洞中,高5米多,深8米,宽15米。相传八
海蚀洞

  海蚀洞

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云游至此,在此岩洞住过,为村民指点迷津,后来村民就在此洞中供奉吕洞宾像。岩洞上刻着“玉泉洞”三字,有意思的是洞内南北两门各有一副对联,字体奇怪,难以读懂,只有当地的长者能读懂和解析,更添神秘气息。
1984年重修后,因修建了一个7平方米的半月池,从池壁中引出一股水清如玉清泉,故称玉泉洞。2002年扩建时又建有三拱牌坊。平时有很多人来此庙参拜,祈求赐福,村民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都会举行热闹隆重的庙会。整个庙宇,气氛肃穆宁静,不失为一个追寻仙人踪迹、修身悟道、祈祷福运的一个好地方。
如今,黄圃镇镇政府拟引资5亿元,开发海蚀遗址。届时,海蚀遗址将以一个更具吸引力、更加丰富多彩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奇石、奇崖

奇——奇石、奇崖渐欲迷人眼
石岭山海蚀遗址的石头和洞口千奇百怪,有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钓鱼台、好运洞、天狗岩、群仙会、仙鼻石、滴水岩等等。 好运洞据说是哮天犬钻过的洞,滴水岩因清代一书生喝过岩石中滴出来的水而得名,过去,滴水岩终年可看到从岩中流出的涓涓岩水,后来因水源被破坏,现在只能在春夏雨季的时候才能看到这一奇景。仙鼻石的外型极像一个大大的鼻子,相传站在离地二十多米的仙鼻石下,往上扔铜钱,如能击中石,合掌许愿,就能愿望成真。
名为“天涯海角”的海蚀崖,实为海蚀遗址的一绝景。崖面远看平滑,近看却发现呈现阶梯状,有心者甚至可以在崖面上找到蜂窝状的小洞。而常年满水、池水甘甜可口、清澈见底的浴日池是海蚀遗址的另一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