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过去,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 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 路轨被沙埋住,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这项工程 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 起了绿色的波浪 ,包兰铁路沙漠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这一治沙成果引 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治沙专家慕名前来考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旅游部门发现沙坡头有着独特的景观,便将它建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区。
地理位置
沙坡头地区(37°32′N ,105°02′E)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属草原化荒漠地带,气候干旱而多风;该地区格状沙丘群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闻名于世。
该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沙漠生态特点,并取得良 好治沙成果的自然保护区,是干旱沙漠生物资源“储存库”,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旅游特色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而沙山南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游人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绿龙伸向远方;又可以骑骆驼在沙漠上走走,照张相片,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 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 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 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 非常有趣。
许多人在评价中国旅游区形象的说到,“看的多,玩的少;让人沉思的,让人心情愉快的少”,在宁夏这片被中国旅游界称之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的土地上,当神秘的面纱被掀起时,一次“看的过瘾,玩的尽兴”现代时尚的沙漠旅游拉开了序幕。因为这里好看,2005年10月被最具权威的《中国地理杂志社》组织国家十几位院士和近百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因为这里好玩,在2004年10月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全国电视旅游节目协作会、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
景区评价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区以西20公里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即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厚,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沙坡头旅游区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大鸣沙一一沙坡鸣钟所在地,丰硕的治沙成果于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被世人称为“沙都”。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二十个著名景观”。2007年5月8日,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总长800米、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沙坡头黄河滑索,有黄河文化的代表一一古老水车,有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可以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咫尺之间可以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黄河南岸是一块三面环沙,一面靠山的“U”半岛,这里地形优越,景观奇特,民俗淳朴,资源丰富,可以在演绎中心观看具有异域风情的、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黄河塞上人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滨河浴场可以体验母亲河的沐浴,秦代长城和陶窑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遗址。
景区
历史上的沙坡头
梦幻沙坡头奇幻镇北堡
——大漠无垠黄河九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大诗人王维这两句著名的诗句,我们上中学时即能背诵,但并不知晓王维这首《使至塞上》的著名诗篇是写于何时何地。站在沙坡头放眼眺望,黄河、大漠、青山、绿洲尽收眼底,抚摸着王维的雕像和刻着他诗句的石碑,这一瞬,我们方才真正领略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的隽永与情韵。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从银川驱车抵达这里,需要3个多小时。沙坡头南靠重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浩瀚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蕴灵孕秀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与世界文化遗产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谱写出一曲大自然的梦幻交响曲。《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可见,沙坡头这座大沙山,历来名声显赫。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即是由此而来。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就曾在沙坡头筑堤引水挖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征战在中卫。他屯兵营盘水,勒马沙坡头,摆兵黄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盘山。因此,中卫山川成为成吉思汗的归宿,也留下了“一代天骄”的最后足迹。
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写于公元736年。那时,王维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途经宁夏中卫沙坡头,面对大漠、黄河壮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著名的诗篇。
沙坡头驰名中外,还缘于其辉煌卓越的治沙成果。为了确保西北交通大命脉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1956年开始,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与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用最经济、简便、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一片片绿洲。1984年,国务院将沙坡头列为“中国第一个沙漠自然生态保护区”;1992年,国家为沙坡头治沙成果颁发了“科技进步特别奖”。沙坡头的麦草方格治沙成果还曾被誉为“人类治沙史的奇迹”,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
有人戏言:“不到沙坡头,就等于没到宁夏!”“游遍中国万里路,长忆宁夏沙坡头”。其实,这话并不为过。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这里的沙子与三亚天涯海角的沙子一般细腻、柔软,但又没有海滩沙子中夹杂的细碎贝壳,甚至没有一丝尘土,清纯干净得无法想象,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黄色。最令我们感慨的是,一望无垠的大漠毫无荒芜之感——因为这里流淌着奔流不息的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沙坡头竟婀婀娜娜地流泻出一个“几”字形,使黄灿灿的沙漠中呈现出一片神奇的绿洲。
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在沙坡头,我们更想一下子扑进她的怀抱。让我们大为惊喜的是,这里的羊皮筏子漂流,使我们如愿以偿。
过去在电视上看“黄漂”,大多充满了惊险刺激,咆哮的黄河好像随时都会把漂流的筏子掀翻。在沙坡头漂流,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黄河平缓如镜,充满了无尽的温柔。沙坡头的羊皮筏子也很特别,它们都是用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扎口、吹满气而扎成的。每个羊皮筏子都需要用14只整羊的皮扎起来,它们被排成3排,两边各5只,中间4只。一个羊皮筏子上面一般可坐6个人,我们坐在羊皮筏子上顺流而下,一边饱览金沙、黄河和绿洲的斑斓,一边欣赏回族导游姑娘尽情唱的“花儿”,宛若是在梦幻之中。
电影外景地
镇北堡地处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区约38公里,古名为镇北口。镇北堡因两座古代边防城堡遗址而得名。两座城堡一南一北,被当地人分别称为老堡和新堡。两座古城均坐西朝东,是明清时期为防御贺兰山以北各族入侵银川城而设置的军事要塞,城堡全部用黄土夯成。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筑墙刻山,随其势之所宜,虽悍虏万骑,不过仰视而已。百年难成之业,一旦成之,边人倚以为固。”镇北堡两堡分别建于明清两代,据方志记载,老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新堡则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老堡由于紧邻沿山公路,已被风蚀殆尽,虽形制尚存,但仅剩下了残墙断垣。老堡古城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60米。向北穿过城中黄土路,是老堡瓮城遗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较为完整,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0余米。东面辟有半圆形瓮城,城门南侧有一斜坡可登上城墙。城墙宽5米,墙上筑砌有1.8米高的堞墙垛口。城墙四角原建有角楼,角楼基址依稀可见。
镇北堡历经数百年沧桑,以其雄浑、古朴的风格和特有的神秘韵味,引起中国许多著名电影艺术家的浓厚兴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成了很多中国著名影片的拍摄外景地。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牧马人》,在著名导演谢晋的率领下,最先在这里搭建了外景。此后,由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一个和八个》,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何群担任美术设计的《黄土地》以及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红高粱》,由滕文骥导演、葛优主演的《黄河谣》等,也纷纷搭屋造景,在这里先后拍摄。迄今,镇北堡已陆续拍摄过《黄河绝恋》、《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双旗镇刀客》等百余部影视片。因为影片《红高粱》、《黄土地》、《黄河谣》等都相继在国际电影节上拿过“金熊奖”、“金狮奖”等国际大奖,所以镇北堡被冠以“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
镇北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拍电影,到1992年成立华夏西部影视公司,影城亦日渐走向成熟。影城在老堡、新堡的原址上,分别恢复成“明城”和“清城”两座古城,在老堡和新堡中拍摄过的部分影片的场景和道具,大多被保留或复原,而得以“情景再现”,成为影城内的主要景观。
在明清两座古城的大门前,矗立着一个白地黑字的巨大影壁,上有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公司的董事长张贤亮所题手书:聚山川雄豪之气,集影视艺术之宝。
两座古城比较起来,“明城”更显“西部”的粗犷与淳朴。由黄土夯成的土坯房搭建的院落一个挨着一个,用树杈扎成的栅栏门虚掩着,像是主人刚刚去邻家串门。我们也饶有兴趣地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串着,一会走进了《牧马人》朱时茂和丛珊结婚的洞房,一会又到了姜文演《红高粱》时的酿酒作坊。不足30平方米的酒坊里,几十个大小不一的酒坛、酒缸一行行、一列列,最大的酒缸直径足有一米多长,高度与我们齐胸。徜徉在酒坊中,我们好像仍能闻到一阵阵扑鼻的酒香。
景区气候
该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行政区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104°57′E,37°27′N,站区平均海拔1250m,黄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点海拔达1500m。 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 腾格里沙漠旅游宜在夏秋两季开展...
景区美食
沙坡头是一定要吃黄河大鲤鱼的,最好是清汤炖的,不失本味,吃起来不同于河南的,基本没有什么土腥味儿。还有几样野菜也不错,要知道,沙坡头是沙漠的头,除了黄河就是沙子,所以除了鱼就没什么特产,只能是主菜是鱼,小菜是野菜,最后来碗揪面片,就算特色餐了。
旅游指南
票务信息
① 景区开放时间:6:00-19:00 票价:90元/人
② 儿童票:身高1.2-1.5米购优惠票50元/人
③ 老年票(60-69周岁)、学生票、军官票凭证购50元/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证免票,记者凭证免票
沙坡头黄河水上项目价格
沙坡古渡←→鸣沙古渡:快艇、皮筏60元/人
沙坡古渡←→双狮山九曲古渡:快艇、皮筏80元/人
沙坡古渡←→黄河第一桥:快艇、皮筏100元/人
鸣沙古渡←→双狮山九曲古渡:快艇、皮筏100元/人
交通信息
自驾贴士
沙坡头自驾车路线:
(1)太原到沙坡头自驾车路线::太原--青银高速公路--吴堡--定边--靖边--银川--中营高速--中卫。注:经杏花村服务区、吴堡服务区、子洲服务区、定边服务区、银川(全程高速) 太原------银川 8小时 银川------中卫 2小时
(2)兰州到沙坡头自驾车路线:兰州--中川(66公里)全程高速--景泰(96公里)国道--沙坡头(132公里)国道 兰州---沙坡头 3小时
(3)青海到沙坡头自驾线路:青海--和硕(56公里) 高速 -- 景泰(131公里)国道 -- 沙坡头(132公里)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区以西20公里,中卫汽车站有到沙坡头专线车,每半小时一趟。自驾车的游客可出中卫市区向西,沿迎宾大道直行即可。
温馨提示 :出发前请务必检查好随车证件(带上购置税证)和个人证件。买一本最新出版的交通图,在图上标明自己将要走的路线。标出路过的城市,选好休息和加油的地方
推荐行程
主大门购买门票 -→ 参观“中国沙漠博物馆” -→乘电瓶车途经鸣钟坡下驼场(或者从东大门集散码头乘坐画舫船、快艇到九曲古度参与皮筏漂流到景区鸣钟码头)-→到鸣钟泪泉广场(电瓶车停车场)-→到国际滑沙中心乘坐缆车到坡顶-→到王维观景台观景、照相-→穿越涵洞进入大漠景区-→乘电瓶车横穿“五带一体的治沙工程”-→到驼场乘坐骆驼到“海市蜃楼”-→到沙漠游乐中心乘坐沙海冲浪车-→骑骆驼返回-→换乘电瓶车参观治沙展厅-→穿越涵洞进入南区→到国际滑沙中心参与滑沙-→到景区鸣钟码头乘坐皮筏漂流到沙坡头东大门结束愉快沙坡头之旅(从鸣钟泪泉广场乘电瓶车-→黄河索桥-→沙坡头主大门结束愉快沙坡头之旅)
节庆活动
宁夏银川国际黄河文化节 ,即中国国际黄河文化节,从1991年起,于每年9月中旬在银川举办,一般为期10天左右。
“天下黄河富宁夏”,自古以来,宁夏与黄河有着不解的缘份,并形成了典型的黄河文化。在黄河文化节期间,游客可以领略到典型的中国西部风光和浓郁的穆斯林风情,观赏到雄浑奔腾的百里黄河和典型的黄河民间文化活动。每届节日举办都有大型民族歌舞、民间文艺、杂技、秦腔等艺术团体演出,节日期间还举办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名人书画展》、《贺兰山岩画展》、《旅游商品展》、《穆斯林食品展》等。
“花儿会”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5、6月间的“花儿会”。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会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会”也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极妙场合,他们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
注意事项
沙坡头旅游区被包兰铁路一分为二,南部比邻黄河,是水上活动旅游区,提供诸如羊皮筏子、铁索飞越黄河等旅游项目;北部与腾格里沙漠接壤,是沙漠活动旅游区,提供诸如沙漠飞车、骑骆驼等旅游项目。两个区域联票65元(2008年),旅游项目需单独付费。
二,玉皇阁
简介
玉皇阁位于开封市西南隅延庆观内,元代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观为纪念道教全真教派创始人王喆而建,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被誉为中原第一道观。现观内其他建筑不存,独玉皇阁保存完好。
建筑
玉皇阁采用砖墙穹顶结构,高18.17米,上下两层。第一层平面方形,第二层由方形变为八角形,为上下明暗两个部分,下部暗层有排山向前的8个琉璃屋顶加柱枋开间,上部明间,檐下出斗拱。屋顶为八角攒尖。
元代穹顶在伊斯兰教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但在道教建筑中较为罕见,是研究西域伊斯兰教建筑形制与风格对中土建筑影响及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嬗变的重要实物,玉皇阁外观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风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开封市北临黄河约10公里,地处黄河冲积扇。玉皇阁所处区域屡遭黄河泛滥之灾,随着黄河泥沙淤积,其原地面已低于现地表近3米。1984年,文管部门沿阁体周围下挖长宽约13.5米,深约3米的基坑,整体揭露出玉皇阁的全貌。
玉皇阁原来存在的主要病害有:(一)地下水位较高,长期大量排水引起阁体地基砂土结构产生明显变化,致使阁体基础不均匀变形,加剧了阁体的倾斜、开裂,其中部分裂缝从墙基延伸至穹隆约1米处,且裂缝尚在发展。(二)地下水携带有害盐类上升并侵蚀阁体及砖雕构件,加之冻融作用影响,阁体酥碱现象日甚。(三)西南角穹隆承重横梁断裂,部分石质构件开裂,部分非结构构件(装饰、雕刻等)受损严重。
玉皇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三,中卫高庙
位于中卫市区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据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是
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
中卫高庙
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因,逐步增高,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登上高庙的最高层,又是一番景象。古人咏颂此景:“芦花飞雪涨晴漪,烟雨冥檬望益奇。点点白鸥深处浴,扁舟遥动五湖思。”那简直是一幅壮丽而又清淡的巨幅国画。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大漠绿洲、黄河、长城尽收眼底。近处,云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云、潇湘雨、钱塘潮。庐山瀑布均生于此,催人遐思,感慨万千。这时,从远处飘来的瀚海驼铃又那么深沉悦耳,游人犹如沉浸在诗中画内。
高庙以高取胜。在仅4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筑有260多间重楼叠阁。整个建筑群分两部分,前低后高,层层叠起,形如凤凰展翅。前院为保安寺及其山门,上为南天门大雄宝殿、中楼,最上层是五岳庙、玉皇阁、圣母宫,有木梯与中楼通。主体两翼分别是钟鼓楼、文楼、武楼等陪殿。南北向中轴线上,建筑物层层紧扣,步步增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亭廊相连,迂回曲折,檐牙相啄,翼角高翘,加上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造型别致的屋顶,构成一座气势雄伟、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在高庙的砖雕牌楼上有一幅著名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可见当年这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
[高庙旅游指南]
高庙,顾名思义,比较挺拔陡峭的庙宇,因此雨雪天气不适合游览,主要是台阶楼梯都比较陡,一不留神容易出意外。因为是庙宇,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游览。不过去逛后面的地下十八层地狱时,还是要加件衣服,夏季要注意别感冒了,内外温差太大。
高庙位于中卫市鼓楼北街路北,由市中心鼓楼向北步行5分钟即到,门票30元(2012年)。
[中卫高庙美食]
中卫是宁夏红的故乡,据说光宁夏红去年就创造了7个亿的产值。可见一颗颗枸杞的经济价值。所以带上几斤高品质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还是比较划算的。
因为是在宁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没有平罗一带那么辣了,主食当然是各种面食,个人以为还是揪面片比较好吃。
[文物保护 刻不容缓]
过多的游客已经对中卫高庙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为此,建议宁夏省及中卫市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2009年元月
四,宏佛塔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
简介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栱。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
历史
<, DIV class=para>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栱。塔身之上为塔刹。在国内是一座很罕见的古塔,根据出土的文物证明,宏佛塔建于西夏晚期,距今800多年。现在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前往。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 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 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布局
宏佛塔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栱。
塔高28.34米,建在由黄土夯筑的地基上。宏佛塔的一至三层为楼阁式塔身,上为体量巨大的覆钵式砖塔,是传统中国楼阁式建筑与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塔身各层上部用砖砌出兰额、斗拱和迭涩砖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栏杆,上为十字对折角覆钵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底部为圆形束腰式须弥座,座上砌肩覆钵塔,塔身作宝罐状,上存刹座和两层相轮,由亚字形刹座托承三十三天。塔心室向上内收迭涩对顶。塔室呈八角形。
特点
宏佛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这是宁夏众多佛塔中独特的结构。塔通高约25米,塔身3层,玉面呈八角形。第1层高4米,南面辟有券门,门高2.4米,宽0.95米,门楣上两侧用砖雕龙凤花鸟等图案,栩栩如生。塔身每层3间,有上下两重檐,均以迭涩出檐,下檐迭涩牙砖12层,出檐1米左右,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粗壮浑厚的砖雕斗拱,塔棱的转角处饰有一组斗拱,均系一斗三升的仿木结构,在挑檐转角处的斗拱之上,装饰有悬挂风铃的木柄,可惜已经残朽。上檐3层迭涩砖,出檐较短,檐下每面和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一升的砖雕斗拱。3层塔身之上,安置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3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似一座较大的喇嘛塔刹。刹座平面采取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次收缩,刹身呈宝瓶形(或称覆钵体),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刹顶为桃形攒尖顶,南边大半已残塌。塔室是厚壁空心,壁厚3米。据说塔室的地面中心,原有一口井,水味清甘甜,常年喷水不断,专供塔寺僧侣和香客们饮用,现已不见踪影。[1]
文物
宏佛塔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 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2]
宏佛塔天宫装藏物中,大量是彩塑像残件,有佛头像、佛面像、罗汉像、力士头像、像身、像耳、像臂、像手、像足等,造型都很细腻、圆润、生动、传神。我们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王振江亲自操作,指导整理对合加固,共修复出佛头像3尊、佛面像2具、罗汉头像6尊、力士头像1尊、罗汉坐像4躯,填补了西夏彩塑的空白。
西夏彩塑,采用传统的泥塑加上彩绘妆銮,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塑出简明的形体后,再用点、染、刷、涂、
描等绘画技法赋彩,润饰皮层细节,体现质感,是“塑容绘质”的传神之作。河西地区石窟中保存有一些西夏彩塑,但在元明之际又被粉装彩绘修补过。宏佛塔天宫出土的这批彩塑完整地保留了西夏时期原始风貌,弥足珍贵。
第三层楼阁式塔出檐东北角第135层砌砖上清理出12枚宋代钱币(计皇宋通宝3枚,熙宁元宝3枚、太平通宝、绍圣通宝、天禧通宝、天圣通宝、元丰通宝、祥符通宝各1枚),出檐南面第135层砌砖上清出宋钱3枚(治平元宝、绍圣元宝、景祐元宝各1枚),第129层砌砖上清出宋钱2枚(熙宁元宝、政和通宝各1枚)。散置在塔身砌层内的这批宋钱,时代最晚的钱是政和通宝,铸造年代是公元1111年。
价值
宏佛塔天宫内珍藏的彩绘绢质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宏佛塔天宫出土的彩绘泥塑像,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得艺术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
宏佛塔天宫内珍藏的彩绘绢质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宏佛塔天宫出土的彩绘泥塑像,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得艺术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保护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
,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宏佛塔的砌筑,不设大型须弥座,直接建在夯筑的地基上,采用仿辽的沟纹砖与条砖,而且有西夏独具的掌纹砖,这为国内现存的宋辽佛塔中所仅见。《嘉靖宁夏新志》有“三塔湖”在城东北30里的记载,其方位与宏佛塔相似,这说明明朝时这里有三塔,从出土文物考证,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一座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证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宏佛塔1987年宁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贺兰县文管所在对宏佛塔进维修时,从塔的天宫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绢质彩绘大日如来、菩萨、护法金刚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经版等珍贵文物,证明该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明、清等朝进行过修葺。现在宏佛塔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接待游客。
宏佛塔西夏珍宝发现、抢救散记
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王澄堡村郊的残塔—俗称“王澄塔”,因寺庙败落又远离城郊公路,不为社会各界知晓。1984年文物普查时,始知其名曰:宏佛塔,被文物部门登记着录,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为抢救重点文物古迹,先后聘请了国内着名古建筑修缮专家祁英涛、于倬云、杨烈、姜怀英等来宁咨询考察,在指导和协助制定古建筑抢救维修计划与施工方案时,由我们陪同对这座残高28.29米的古塔进行仔细的勘查,一致认为,这座下部三层带叠涩檐的八角楼阁式砌筑体,与上部一座完整的十字折角束腰座覆钵式砌筑体相结合的复合形建筑,造型独特,塔体中空外饰彩绘,风格浑厚古朴,是我国现存古塔中仅有的一例,弥足珍贵。因塔体下沉造成倾斜劈裂和局部坍塌,景状十分危险,应列入重点保护修缮项目,精心组织抢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在我们筹划指挥之下,聘请了专门技术力量,经过长达三年(1987年—1989年)的钻探、跟踪测量、拍照录相,在系统掌握各种科学数据、遗构资料和工前材料准备的基础上,于1990年7月1日开始,对宏佛塔进行有序的拆卸修复。
一、在拆卸施工过程中,我们带着探索的心理,逐层细心观察,捕捉和收集塔身遗存的各种文化信息,为确认这座西夏时期佛教建筑,找到更为充分的证据。
宏佛塔砌塔砖是方砖(37×37×6.5cm)和条砖(37×18×6.5cm)两类。大部分砖背面有手掌印痕,部分为勾纹和素面砖,个别勾纹砖正中有“沉泥”或“固”字戳记。手印砖、勾纹砖在银川西夏陵、拜寺口双塔和康济寺塔区等西夏遗址中多有发现,勾纹砖是辽代造塔时贯用砖,西夏几代帝王纳辽公主为妃,仿习辽风乃是常理。
宏佛塔是下部三层八角形叠涩檐和倚柱柱头与平座,皆用阑额、普柏方、上施一斗三升跳简单铺作分隔的楼阁式塔身,其营造法式是宋制,而上部由十字折角三层束腰座与圆形四层束腰座、座上筑饰有叠涩线脚的复钟形塔身、上承带圆形相轮的十字折角束腰座塔刹三部分组成的完整复钵式塔,则是接近印度率堵波的藏传佛教建筑形制,而塔身粉装彩绘的图案色调,也是藏密艺术的反映。说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已深入西夏腹地。
在拆卸坍毁的塔刹后,于刹座与塔身顶部塔心柱木孔下发现一方形槽室(天宫)。室高1.65米,底边长2.2米,四壁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封顶。面对室内的装藏物,我们全体抢修人员惊喜若狂。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西夏,王朝的典籍图册、奇珍异宝,连同它辉煌的宫室、陵墓等建筑迅即毁灭散失。数百年来,西夏无人问津而成为一个神秘的王国。一些寥若晨星的发现,如武威张澍发现的西夏文《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等,引起了国外探险家的贪欲,1909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科兹洛夫在黑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掘得的大量以西夏文献为主的宋元遗宝,被运往彼得堡,现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痛心的是1917年宁夏灵武城墙中发现的西夏文经,在宁夏没有得以收藏保存,而流失区外、国外。宏佛塔天宫窖藏的发现,犹如开启了数百年深藏的西夏佛教艺术宝库,清理出土的绘画、雕塑、雕版、文书等艺术珍品,系统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但填补了我国西夏文物的空白,而与本世纪初被掘运到俄罗斯的那批黑城遗宝,相互印证补充,为全面认识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断代标本。
在拆卸塔身的过程中,我们于第三层楼阁式塔出檐东北角第135层砌砖上清理出12枚宋代钱币(计皇宋通宝3枚,熙宁元宝3枚、太平通宝、绍圣通宝、天禧通宝、天圣通宝、元丰通宝、祥符通宝各1枚),出檐南面第135层砌砖上清出宋钱3枚(治平元宝、绍圣元宝、景佑元宝各1枚),第129层砌砖上清出宋钱2枚(熙宁元宝、政和通宝各1枚)。散置在塔身砌层内的这批宋钱,时代最晚的钱是政和通宝,铸造年代是公元1111年。在塔身与砌层内除上述发现外,未发现其他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仅在塔身底层背侧面和塔室门洞外发现有清代加固修补的砌层和痕迹,砌砖形制规格也异于塔身西夏砖,说明该塔自西夏修建定型后,后代未曾重修而留
存至今。
我们采集的宏佛塔上塔柱木和横粱木标本经中国文物研究所的碳—14年代测定:中心柱距今1140±100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1080±105年;横梁木距今1050±90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995±95年。这大体与西夏时期相吻合。
从以上记述,充分说明宏佛塔是一座西夏时期的佛教建筑,它饱含着西夏佛教文化的各种重要信息,是西夏文化和佛教艺术最集中的载体。
二、宏佛塔天宫装藏物中,经过清理,我们将已污染而残破成条状的绢画残片与画轴及时送往北京,敬请中国文物研究所着名文物修复专家胡继高先生亲自动手,进行加固修复,共抢救出西夏绢本卷轴画14幅,其中较清晰完整的12幅,属唐宋传统画风的绢质卷轴画6幅,藏密风格的曼荼罗(唐卡)画6幅。
西夏绘画在承袭中原传统的同时,吸取回鹘、藏密的艺术成就,融入本民族的习俗,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画风有两类:一类是构图精巧,运有勾描、皱擦、点染等传统技法,创造出意境深沉的作品。这类作品充分施展了线描的功能,用铁线、土红线勾勒人物轮廓,用棱角毕露挺拔坚实的“折芦描”绘出厚重的衣纹,用顿挫分明的“钉头鼠尾描”绘出强健的肌肤,用“游丝描”绘出篷松杂乱的头发。线条密集有力,多种描法并用,各尽其妙,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敷色以青绿为底,着色晕染简单清淡,有较好的陪衬和装饰效果。另一类是方圆相间、浓彩重抹、色调深沉的藏密曼荼罗(坛城)画“唐卡”(藏语:卷轴佛画),这类绘画西夏后期较多,除了河西一些石窟寺保存有一部分壁画和流失在海外的,国内存留发现的极少。宏佛塔天宫发现的西夏绢画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中卷轴画的空白。特别是两大幅《炽盛光佛图》,更是卷轴绘画艺术的珍宝。因为反映星象崇拜的佛画,保存下来的极少。宏佛塔天宫出土的两幅《炽盛光佛图》卷轴画,是唐代以来才有的这类题材作品中的精品,其功力和构图神韵均在幸存于世之作品之上。炽盛光佛结跏跌坐,周围环绕11身星官。主尊之上方12个圆形图案为希腊的黄道12宫位,画面上两侧有两组神象,每组14身汉官形象,为28宿。星象崇拜在西夏颇为盛行,甚至有专供星象的神庙。玄武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供奉的道家尊神,因自古以来中原多受北方游牧民族进袭和骚扰,故而塑造出一批扫荡漠北、保境安民的英雄和神祗形象,寄托人们追求和平、安居乐业的愿望。对它形象和威武气质的描述,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而其图像仅在明清一些寺庙的塑像、壁画中见到。宏佛塔天宫发现的这幅《玄武大帝图》应是国内发现最早的道家玄武大帝神像图,这对研究道教传统文化和在西夏的流传意义十分重大。
西夏后期,由于藏传佛教渗透,反映藏密的艺术品曼荼罗(坛城)画唐卡,在西夏境内骤然兴起。这类绘画有一定的构图和制画模式,一般以供奉的本尊、护法神、尊者(上师或国师)为中心设坛,四周有序配置佛、金刚弟子、侍者菩萨、护法、僧官等,施色浓艳厚重,以突出佛法密宗义轨和神奇威严的宗教气氛。保存至今的这类艺术珍品,多为明清时期作品,宋元时期的为数不多。宏佛塔天宫发现的藏密佛画,为研究藏传佛教在北方地区普及流传,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宏佛塔天宫发现和抢救出来的这批西夏绘画,因为出土地点和时代脉胳十分清楚准确,因而成为绘画艺术的断代标本,这是保存在俄罗斯的黑城遗址出土的绘画艺术品无法相比的。
三、 宏佛塔天宫装藏物中,大量是彩塑像残件,有佛头像、佛面像、罗汉像、力士头像、像身、像耳、像臂、像手、像足等,造型都很细腻、圆润、生动、传神。我们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着名文物修复专家王振江亲自操作,指导整理对合加固,共修复出佛头像3尊、佛面像2具、罗汉头像6尊、力士头像1尊、罗汉坐像4躯,填补了西夏彩塑的空白。
西夏彩塑,采用传统的泥塑加上彩绘妆銮,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塑出简明的形体后,再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赋彩,润饰皮层细节,体现质感,是“塑容绘质”的传神之作。河西地区石窟中保存有一些西夏彩塑,但在元明之际又被粉装彩绘修补过。宏佛塔天宫出土的这批彩塑完整地保留了西夏时期原始风貌,弥足珍贵。
四、宏佛塔天宫装藏物中,清理出西夏文印经木雕版残块二千余块,除最大的一块未全部碳化外,其余全部碳化脆裂变黑,但版面刻文大多仍很清晰。大部分版两面均有刻文,部分版仅一面有刻文,从字号归纳,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版式。为了妥善保存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印刷的珍贵实物资料,在着名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胡继高指导下,组织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张莉,及时对这批雕版进行捡选拼对、加固修复,抢救出大字号的西夏文木雕印经版7块,中字号西夏文木雕印经版15块,小字号西夏文木雕印经版十余块,其中3块残版拼对出一块厚约1.2厘米、宽约10厘米、长38.5厘米的小字西夏文木雕印经版,成为研究宋代印刷事业的珍贵印具资料。
佛经的缮写、刻印和施放,是佛教流传的重要环节,并对西夏书法艺术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刻本已不多见,雕版更是罕见,而宏佛塔发现和出土的西夏版成为文化科技史上的稀世之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说明宋代发展起来的印刷事业已流传普及到西北,被西夏等少数民族所承袭,并继续向西传播至欧洲,同时也说明,西夏的印刷事业已十分发达,该塔区曾是西夏一处重要的译经印经场所。
宏佛塔天宫的几大类重要发现,被北京学术单位文物考古学界专家学者评选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抢救维修的资料,经过笔者和于存海、何继英的整理研究,写成报告和论文,并请着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和古建筑修缮专家姜怀英先生撰写研究文章,编辑成《西夏佛塔》一册,由文物出版社做为中国古代建筑大型图录类书印本,于1995年出版,在海内外发行。[3]
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宁夏贺兰县潘昶住着一户农家。有一天,农家主五更起
来,赶着牛去地里干活,在路上碰见了一位由南而来的黑脸大汉。黑汉问他去平罗的路怎么走,农家心里疑惑:天色这么早,怎么会有行人呢?便随口说道:看你长得像座塔,咋连去平罗的路都不知道?谁知黑汉一听“塔”字,一下显出原形,变成一座塔。农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吓得不由自主地扬起手中的鞭子,向塔抽去,只听啪的一声巨响,天空中划出一道红光,黑汉所变的塔,上半截飞向了平罗的姚伏,下半截留在了原地。从此,在贺兰县潘昶和平罗的姚伏,各出现了一座佛塔,留下来的这座塔,就是现在的宏佛塔。[1]
附近景点
西夏王陵 沙湖 华夏西部影视城 承天寺塔 水洞沟遗址 贺兰山岩画 玉皇阁 同心清真寺 拜寺口双塔 海宝塔 南关清真大寺 青铜峡鸟岛 南薰楼 青铜峡108塔 钟鼓楼 纳家户清真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 多宝塔 黄河古渡 宏佛塔 永宁鹤泉湖 宁夏长城 金水园 鸣翠湖 华夏珍奇艺术城 贺兰山滚钟口 青铜峡旅游区 白芨滩自然保护区 田州古塔 西夏史话塑像馆 兵沟汉墓燕子湖景区 西夏王宫 马兰花大草原 通湖草原旅游区 牛首山 寺口子旅游区 宁园 沙湖自然保护区 六盘山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