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概况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86.6%,现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9.8%。[1]格尔木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现市区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公共绿地5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3%。全市有各类中小学4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现有文化机构11个,电视台(站)7家,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专业学术团体15个,科普团体5个,各类科技人员5000余人。近几年来,我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2]
格尔木地理位置
格尔木市 经度:94.89°,纬度36.42°。市府距州府驻地33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710千米,是青海省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幅员辽阔,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镇两块互不相连、中间相隔400多公里的辖区组成。盆地辖区在柴达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市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唐古拉山镇辖区在省境西南隅,平均海拔5400米,面积49557.5平方公里。两部分辖区总面积126220.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资源充足。唐古拉山镇辖区,属典型高山地貌,气候寒冷,仅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4.2℃,
盆地辖区盐湖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品种多。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矿区,盐类资源总储量为世界罕见,其面积相当美国西尔斯盐湖的50倍,是中国最大的镁锂盐矿床。其中集约了600亿吨的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沉矿物质。钾、镁、锂、硼、溴、碘、铷等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格尔木市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源而重点发展的盐化工业和石油化工初具规模。现建在察尔汗盐湖区年设计生产钾肥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是中国生产钾肥的最大基地,市区东郊的年加工1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应的机械、电力、建材、汽车修理、皮毛加工、食品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地处青藏、青新、敦格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为青海西部交通枢纽。南可通西藏,北可达甘肃河西走廊,西可去新疆,东可到省会西宁。民航班机可达西宁、兰州、西安和拉萨,是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
1954年设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6年设噶尔穆工作委员会。1960年改格尔木市。1965年撤市改县。1980年复设市(县级),现为副地级市。在短短40年时间内,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省第二工业城市,是青海西部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人口27万,其中汉族人口占90.2%。市名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聚)集的地方。
有著名的青藏铁路通过,坐火车一定要带上数码相机,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区号:0979
邮政编码:816000
代码:632801
拼音:Ge'ermu Shi。
城市荣誉
地形地貌
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雄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盆地地势平坦,沙丘起伏,绿洲陷显,盐湖、碱滩、沼泽众多,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是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
经济建设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25145万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生产总值111791元,增长2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88969万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4760万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0.87:77.16:21.97转变为0.89:77.89:21.22,第二产业上升0.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5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76%、83.97%和15.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7.1和3.1个百分点。
农业和畜牧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48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农业增加值13918万元,增长17.1%,林业增加值869万元,增长71.5%,牧业增加值6266万元,增长10.1%,渔业增加值173万元,增长108.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90万元,增长4.2%。
全年各类作物种植面积80412亩。粮食种植面积31862亩,减少4259亩;油料种植面积1288亩,减少1350亩;蔬菜种植面积8756亩,减少75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8505亩,增加7863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46.17:3.37:11.29:39.17转变为39.62:1.6:10.88:47.9。
全年粮食产量13489吨,减少1506吨,减产10.0%;油料产量310吨,减少209吨,减产40.3%;蔬菜产量36466吨,减少1439吨,减产3.8%。枸杞产量3131吨,增加1281吨,增长68.7%。
育活各类仔畜11.56万头(只),增长1.4%。仔畜成活率91.8%,下降0.9个百分点。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24.19万头(只),增长0.8%。年内牲畜出栏率为48.7%,上升2.9个百分点,商品率为41.7%,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4189吨,增长41.0%;奶类产量1766吨,增长6.8%;羊毛产量235吨,增长4.0%。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全面推广,设施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4614座、畜用暖棚1780栋,河西农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
深入实施“三环”绿化战略,人工造林0.69万亩、封育1.5万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650亩,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410.23万亩、森林病虫害防治7万亩。
工业、建筑业及个私经济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全年工业增加值1701482万元,比上年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30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7.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71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855130万元,比上年增长32.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8087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644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691847万元,比上年增长22.4%,轻工业增加值9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895402万元,增长25.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85.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4572万元,增长49.2%。其中:建筑安装工程636344万元,增长19.5%;设备工器具购置604877万元,增长1.25倍;其他费用63351万元,增长58.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800万元,下降59.8%;第二产业投资1341040万元,增长56.5%。其中,工业投资1066281万元,增长40.7%;第三产业投资159732万元,增长12.2%。
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物价
贸易市场持续走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302.2万元,增长19.1%。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7636.4万元,增长38.7%;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7067.1万元,增长3.0%;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03.3万元,增长73.5%;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8495.4万元,增长26.1%。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1%;衣着类价格上涨10.1%;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上涨3.1%;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7.0%;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11.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6%。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货运总量1967.4万吨,增长24.4%。其中:铁路1508.38万吨,增长20.4%,公路459万吨,增长39.6%,民航165.9吨,增长52.5%;完成客运总量109.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3.5%。其中:铁路78.75万人次,增长19.5%,公路23.9万人次,增长28.1%,民航70502人次,增长67.9%。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9648辆,比上年末增长15.2%。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95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1164公里。高速公路80.052公里,年末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15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892.6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1189辆。
全年邮电营业收入25098.5万元,增长6.0%。年末固定电话装机量55257户,增加5254户;移动电话266789部,增加14800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6086户,增加3894户,增长17.5%。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全年接待游客145.5万人次,增长28.4%。入境游客0.23万人次,增长21.6%。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增长35.4%。星级宾馆17家。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地区财政收入643488万元,增长2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756万元,增长25.0%;地方财政支出240778万元,增长45.2%。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76126万元,比年初增加63569万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95693万元,比年初减少39782万元,个人存款余额761231万元,比年初增加8546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615268万元,比年初增加39596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63480万元,比年初增加146597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35175万元,比年初增加243166万元。
2011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
单位:万元
指 标 |
年末数 |
比年初增减 | ||
各项存款余额 |
1476216 |
63569 | ||
其中:单位存款 |
695693 |
-39782 | ||
个人存款 |
761231 |
85461 | ||
各项贷款余额 |
1615268 |
395960 | ||
其中:短期贷款 |
563480 |
146597 | ||
中长期贷款 |
1035175 |
213166 |
保险业务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674.39万元,增长2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519.18万元,增长51.1%;寿险保费收入7155.21万元,增长5.3%。全年赔款支出3977.39万元,增长29.9%。其中,财险赔款3722.39万元,增长29.1%;寿险赔款255万元,增长41.7%。
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11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40所,中学20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11所,幼儿园8所。中学在校学生11286名,职业中学1267名,小学在校学生19614名;教职员工共2046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4%,小学入学率100%。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1年专利申请受理8个,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10个科技项目被省科技厅立项,其中8个项目列入青海省“123”工程之中。争取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全年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农牧民1500多人次。
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拥有图书馆1所、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机构5个;有线电视站2座。电视有线播放节目106套、无线节目4套,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8%。数字电视用户26000户,较去年增加4000户。全年藏书量11万册,报纸出版量150万份。组织开展春节、元旦及“五一”等节假日重大社会交流活动文艺演出12场次;组织开展社区广场文艺演出20余场次;举办“祖国的花朵”百米长卷大型户外儿童绘画展演活动1次。
201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5个,卫生技术人员1406人,床位数740张。其中医院5个,病床数512张,医生304人;乡卫生院4个,医生27人,卫生技术人员41人,床位数49张。村卫生室64个(含流动村卫生室和合建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家,床位数179张,诊所44个。
积极举办2011年“中信国安杯”青海省第八届农牧民篮球赛,格尔木代表队获得冠军。举办首届大美青海·2011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系列活动之长江源头体育探险活动。举办了“迎新年元旦升国旗暨环城中长跑活动”。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按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数,户籍人口增长1.6%推算,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8656人。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及其变动情况报表显示,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7981户,总人口125140人,增加2003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11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847人,增长15.5%;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66343万元,增长24.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2839元,增长4.6%。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4人,“4045”人员新增就业155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02人,组织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500人次,其中跨省劳务输出346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02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963人次,创业培训344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2.26元,增长13.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243.44元,增长13.96%。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210.35元,增长17.3%;人均消费支出为4893元,增长20.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40︰1缩小为2011年的2.35︰1。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2011年,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96个,减少6个,参保职工14076人,增加44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28.46万元;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342家,参保职工28346人,参保净增1428人,增长5.3%,征收养老保险金28364.79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0360人,增长5.2%,征收养老金267.42万元;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8596人,比上年增加1278人,增长7.38%(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的人数2313人,增加32人,增长1.4%)。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560家,增加157家,参保职工30700人,增长11.0%,全年收缴医疗保险金11244.16万元,增长24.0%,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5936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30957人,增长0.8%,参合率达到99%;
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强化。全年有3230户家庭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参保人员8985名,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95.42万元。
历史沿革
“格尔木”(又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众多”"荒漠明珠"。
古为羌地,自东晋至清历属吐谷浑、威定县、吐蕃王国、角厮罗政权、吐蕃等处宣慰司、曲先卫、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属都
兰县、通新设置局。1954年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噶尔穆临时工委(一说: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设格尔木市,1965年3月27日改为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复设格尔木市。格尔木市仍隶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辖,为副地级市。1992年设立省计划单列市。
1980年6月14日改县建市后,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底共有7个基层政权机构,即3个办事处(昆仑路办事处、金峰路办事处、河西办事处)、4个乡(唐古拉山乡、乌图美仁乡、大格勒乡、郭勒木德乡),24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牧)民委员会。1992年成立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2002年升格时隶属格尔木市管理)。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81号文批复:格尔木市设立东城行政委员会、西城行政委员会和察尔汗行政委员会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青政函[1997]21号文件停止执行。
2002年增设了两个街道(黄河路街道、西藏路街道),三个副县级工行委(东城区工行委、西城区工行委、察尔汗工行委)。格尔木市共有24个社区、38个村(牧)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2001年底,辖3个副县级行政委员会,3个街道、4个乡,34个居委会、34个村(牧)委会。
东城行政委员会:辖2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6个牧委会。
金峰路街道: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
唐古拉山乡:辖格日罗、措里玛、拉智、多尔玛、努日巴、要盖牧民委员会。
西城行政委员会:辖1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24个村(牧)委会。
乡镇简介
【东城区工作委员会、东城区行政委员会】 于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并于2002年筹备,2004年1月正式运行。辖区以中山路以东,八一路以南地域为界,行政区域面积为49220.59平方千米,城区建成面积约1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8万。辖2个街道办事处(昆仑路街道办事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一个乡(大格勒乡),一个镇(唐古拉山镇)。10个社区居委会(黄河办事处3个、昆仑路办事处7个)。
【西城区工作委员会、西城区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辖区域包含着格尔木市区的中山路以西、金峰路以北。面积60741.09平方千米,人口8.7万人。辖3个街道办事处(西藏路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金峰路街道办事处)、郭勒木德镇、乌图美仁乡,14个社区。
【察尔汗工作委员会、察尔汗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2002年5月正式组建。辖区面积8992.5平方千米,由团结湖、协作湖、达布逊湖、西达布逊湖、别勒湖、小别勒湖、涩聂湖、东台吉乃尔盐湖、涩北天然气田等组成,辖区人口约1万人。直管单位2个,即路东社区居委会、路西社区居委会。
昆仑路办事处 位于市中心昆仑路中段西侧,市府驻地。人口3.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17平方千米。辖育红巷、建兴巷、宇宙巷、博爱巷、盐湖、星园路、体育场等7个社区居委会。
金峰路办事处 位于市区中心金峰路中段南侧。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金南、金北、园林、杨树巷、昆北等5个社区。
河西办事处 位于市境金峰路西段北侧。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小岛、八一、建安、北郊、河滩、望柳庄等6个社区。
郭勒木德镇 位于市境东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7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6.2%。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东村、中村、西村、小岛、城北、盐桥、乐苑、富源、民康、宝库、新乐等12个村委会,阿拉尔、托拉海、清水河、鱼水河、秀沟5个牧委会。1953 年因安置流散的哈萨克族牧民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1985年当地哈族群众迁往新疆后撤销阿尔顿曲克区,设立郭勒木德乡,后改为郭勒木德镇。
大格勒乡 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驻地87千米。人口0.2万,全部为汉族。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查那、龙羊、菊花、新庄等4个村委会。1958年建大格勒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农建师,1968年改为格尔木农场大格勒分场,1979年建龙羊峡水库安置迁移移民后,于1980年设大格勒公社,隶都兰县,1982年划归格尔木市,1984年改为大格勒乡。
乌图美仁乡 位于市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自治区。距市府驻地20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5.5%,。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俄日腾、察汗乌苏、傲包图、乌兰美仁、柴开、白力其尔、那棱格勒、巴乐格图、哈夏图等9个牧委会,及祥和、安康、幸福、团结4个村委会。1961年设格尔木蒙族公社,1962年改为乌图美仁乡,1969年改为乌图美仁公社,1984年改为乌图美仁乡。
唐古拉山乡 由格尔木市代管,位于市境南部,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市府驻地420千米。人口0.9万(包括驻地行政企事业单位),以藏族为主,占63.5%,蒙古族占1.7%。面积4.9万平方千米。辖日罗、措加玛、拉池、闹尔巴、多尔玛5个牧委会。1956年建唐古拉山工委(县级),1964年撤销唐古拉山工委设唐古拉山区,归格尔木市代管,1971年改为唐古拉山公社,1984年改为唐古拉山乡仍由格尔木市代管。
民族文化
乡土文化
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之一,数千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1959年,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发现一处青铜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所创造的文化。1958年冬,在诺木洪发现一具蒙古族武将干尸。这些都是元代蒙古人在格尔木一带居住过的实物证据。
格尔木市的乡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自50年代后,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驻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风俗习惯
格尔木市的蒙古族以“那达慕”盛会规模大、活动内容丰富、参加者众多而成为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中,主要是人在一生中要过三大喜事,举行“婴儿洗礼”、“剪发礼”、“结婚仪礼”,还有祭火、祭天、祭山、祭敖包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和习俗。藏族的文体习俗有赛马、赛牛、藏棋、对歌、拉伊、藏舞、藏戏、藏历等。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掸尘、除夕、送年、中秋节等。市区居住的回族,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玉文化
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内涵深厚。北京奥运会奖牌采用金镶玉,这一构思将中国玉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做了完美的结合。作为奥运奖牌用玉的昆仑玉出自青藏高原上最为耀眼的新型工业城市格尔木,这里同样也是“福娃迎迎”的故乡。
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南缘;南邻昆仑山,北望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素有“中国盐湖城”美誉。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
旅游信息
每年夏季的7-9月,是格尔木的最佳旅游时间。格尔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4.3℃,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33.6℃。格尔木之所以成为旅游城市完全得益于它是去西藏和甘肃敦煌的中转站。所以,在夏季游客拥向西藏的时候,格尔木的游客也最多。此时的格尔木十分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其他时间,格尔木的气候相对比较干冷。
友情小提示:进入可可西里地区请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身体健康
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气喘、心跳加快、头晕和失眠等,提前服用红景天,在高原上行动放缓和多休息都能有效抑制高反。此外,要是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的话,在位于格尔木市中心的格尔木医药公司可以买到氧气包。
另外,由于格尔木气候干燥,建议每天多摄入维生素的量,可以带上一些合成维生素片。
此外墨镜和防晒霜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SPF值较高(不能低于30)的防晒霜,以防止高原的紫外线灼伤皮肤。
建议游玩时间: 4天 [4]
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气喘、心跳加快、头晕和失眠等,提前服用红景天,在高原上行动放缓和多休息都能有效抑制高反。此外,要是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的话,在位于格尔木市中心的格尔木医药公司可以买到氧气包。
另外,由于格尔木气候干燥,建议每天多摄入维生素的量,可以带上一些合成维生素片。
此外墨镜和防晒霜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SPF值较高(不能低于30)的防晒霜,以防止高原的紫外线灼伤皮肤。
建议游玩时间: 4天 [4]
二,柴达木盆地
|
|
地理特点
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300KM,面积257768平方公里,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四周高山环绕,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处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脉和高原形成的月牙形山谷中,盆地内有盐水湖5000多个,最大的要数面积1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1],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自然资源
柴达木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戈壁)、冲积-洪积粉砂质平原、湖积-冲积粉砂粘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河流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西部水网极为稀疏。盆地内湖泊水质多已咸化,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西边,虽然荒凉,但物产丰富。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有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最为著名的是各种盐。其中钠盐探明储量530多亿吨;氯化钾探明储量2亿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97%;硼探明储量11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氯化镁探明储量约20亿吨。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国盐矿之最,也是世界盐矿之最,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地质地貌
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地貌世界闻名,这是由于风化引起的。盆地的盐产以及矿产都相当丰富,怪不得人们将柴达木盆地誉为“财富盆地”。同时,他也属于狂风盛行的沙漠地域,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对于整个柴达木盆地,它是一片沙漠景象。它的腹部沉积着群山被侵蚀后落下的碎石,以及由风携带而来的碎石片和沙子。
气候
概述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2]
气温升高
1961年-2006年,中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降水增多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
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灾害性天气
柴达木盆地
2011年3月17日,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凌晨1时33分至2时28分,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出现灾害性沙尘天气,最大风速每秒达26.3米。这也是柴达木盆地40年来出现的最大风速的沙尘天气,并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相关记者在格尔木市区看到,市区街道到处是被大风吹断的树枝,郊区109国道上的一座收费站在大风的狂虐侵袭下轰然倒塌。据收费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收费站地处郊区,旁边无遮挡物,当时沙尘经过时,最大能见度不足一米。大风沙尘天气过后,格尔木市上空飘起了雪花。据气象部门介绍,由于沙尘和降雪天气格尔木市降温幅度达8摄氏度左右。[2]
生态环境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植 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 和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约有6/10 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在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梭梭和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芦苇与赖草为主。
资源开发
能量资源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海西州委、州政府积极构建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目前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生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肥70万吨,加工原盐200万吨,180万吨纯碱,生产铜、铅锌、石棉近100万吨的工业基地。
药材资源
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对柴达木盆地中藏药材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内分布的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共计有782种,出产的中藏药材不仅蕴藏量大,而且医疗效果好,部分药材独一无二,如白唇鹿鹿茸是公认的滋补药材中的上等佳品,目前在盆地内大量种植的枸杞,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其药用有效成分超过了国内所有同类药材,成为中藏药材中的一枝奇葩。 盆地内分布的药用植物红景天已被医学界认为是继人参、刺五加之后一种新的营养补剂药源。研究表明,红景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具有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等作用,而且可以延缓人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等功能,已成为进藏游客必备的药物。
风景奇观
贝壳梁
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芦苇船
贝壳梁西行20多公里,就来到了芦苇船的所在地。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因而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人们通常说它在“诺木洪塔温塔里哈”新石器的遗址西北部的小湖中。这一带是柴达木盆地的最低处。古海遗留了星星点点的湖泊沼泽,因而这里的河又发育极为完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戈壁深处散发着清香。
“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区西临一里坪,北接德宗马海湖,东连马海,南与尔台吉乃尔相连,东经97度18分,北纬37度59分,在大柴旦镇以西约200平方公里。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沙漠治理
青海省采取多种手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2.7%。随着植被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20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内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已扩大到865.66万亩。
三,北禅寺
历史名称
在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
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此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凤翼山”。
虽然名称很多,但北山寺是人们最习惯的叫法。其山中寺观是西宁地区的一大名胜古迹。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成了人们游览的场所。在北魏时期《水经注》记载了北山寺,北魏时青海形势图中也标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宁城),可见北山寺知名度是相当高的。[1]
历史沿革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明代,曾有印籍僧人主持山寺,永乐年间,寺僧桑儿加朵应诏入京,明成祖朱棣亲敕“永兴寺”之名,清代以后,古洞殿宇多毁于兵火。
道教进入土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土楼山旧貌逐有改善,五十年代曾辟为北山公园,1983年起,西宁市政府将土楼山的殿宇亭洞划归道家使用并定名为“土楼观”。但群众相沿成习,仍称之为北禅寺。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树造林,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1]
建筑特征
北禅寺是依土楼山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这里的岩石是紫红色的砂岩、砾岩,其间还夹有石膏和芒
硝层,岩性软硬相间,在长期地质、流水、风化等的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从艺术风格来看,当属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因为是道教道观,所以寺内又有魁星楼、灵宫殿等建筑。[3]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因此有“中国第二大悬空寺”之称。[1]
旅游看点
灵官殿
来到山脚,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灵官殿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战火毁烧,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门,东西两边有厢房,房中间有横匾上书“灵官殿”三个大字,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宁各界捐资将灵官殿整修一新。
殿内,供奉着护法王灵官。灵官赤面三眼,手执金鞭。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
王母大殿
灵官殿后,是王母大殿。王母大殿是整个土观楼的主殿,也是平常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2007年大殿失火
,现在看到的是2008年重建的。据说,西王母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而这里是西王母显灵圣地,所以主供西王母。北禅寺现为青海省内道教活动中心之一,每年有众多的海内外华人前来游览观光,也会不时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宗教朝拜活动。近几年来,每当重阳节晚上,北禅寺还会张灯结彩,届时,数万人云集于此,更是热闹非凡。
王母大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王母,上层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城隍殿
王母大殿西边是财神殿,东边是城隍殿。财神殿供奉着比干、关圣、赵公明三大财神,城隍殿则供奉着本省
城隍、东汉时期的西宁护羌校尉邓训。据载,邓训生于40年,卒于92年,字平叔,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邓训任护羌校尉深得羌人之心,倍受爱戴。羌人“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露天金刚
王母大殿再往上,是一段陡直的天梯,攀上天梯,就到了土楼山“九窟十八洞”之下。
土楼山中部,有两尊露天金刚,东边一尊与西边一尊相连接,两尊露天金刚高三十多米。这两尊金刚本是两个山崖的突出部分,后被山水冲刷风雨剥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地貌。魏晋南朝时期,广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将它们雕琢成两尊大佛像,称之为“露天金刚”,
这两尊露天金刚也叫天神、天王,当地群众叫闪佛,其意是从山中闪出来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风化,坍塌不辨面目;东面的一尊,仍然完好。远远看去,大佛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雄浑粗犷,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闪佛西边,一座座殿堂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左至右依次是斋堂、玉皇阁、后城隍、斗母殿、奎星阁(土观楼)、西方三圣殿、关帝殿。
宁寿塔
土楼山顶峰,有座宁寿塔,该塔为六面形五层翘角塔,塔中实心,青砖砌成。一
说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明朝开国功臣、驻西宁长兴侯耿炳文所建,一说是清代所建。据说,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苍苍茫茫,远望云雾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时隐时现,正如古诗所吟“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树掩,天然画图米家村”,“北山烟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顶,可远眺群山之巍峨,可揽西宁全城之风貌。
从土楼山下来,经供奉三教堂、迎仙桥、百花亭,可到万圣殿。万圣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骊山老母、观音老母。万圣殿左边,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宫,玄女宫东西两侧,则分别是会仙阁、聚仙阁。穿过玄女宫坊,跨过山脚的引水渠,就从道家丛林回到尘世。
九窟十八洞
寺庙美食
烧羊肝:取鲜羊肝,洗净血水,撒上一点食盐,用润湿的纸包裹两三层,丢进通红的牛粪火中,约近半小时,纸由湿变干,由干变成焦灰,扒出削尽表层沾染的杂屑,热香阵阵,此时,用刀割块、削片、蘸以姜未、盐、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质嫩味鲜,回味无穷。
肋巴:很多旅游者会对西宁一种独有的叫“肋巴”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对羊肉的一种独特吃法。五香牛肉干“雪山牌”五香牛肉干,以青海高原新鲜牦牛肉为原料加工而成。爆焖羊羔肉:爆焖羊羔肉吃时肉质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闻之芳香,嚼时柔软,入口不腻,营养丰富,有补益壮身之功。
奶皮: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
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羊筋菜: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
寺庙购物
鹿茸:<, A href="http://baike.bai, du, .com/view/20557.htm" target=_blank ,>鹿茸是青海省传统出
口商品之一。主要有带血马鹿据茸和带血赤鹿据茸两个品种。强心作用特别显著。对心律不齐可使其恢复,是良好的全身强壮剂。
毛毯:毛毯即长毛提花毯。采用在国际羊毛市场上颇负盛名的西宁毛精心制成。青海毛毯的特点是:绒毛丰满,组织细密,品种繁多,款式齐全,图案新颖,色泽鲜艳,做工精细,大方美观。西宁毛属于粗毛品种。它毛色纯白,富有光泽,纤维长而均匀,结实耐拉,回弹性强,有较强的耐酸性和耐碱性。以西宁毛为原料的织物硬挺、耐磨、光亮、织密性好,是织造高档手工地毯、提花毛毯、长毛绒等的上等原料。
酥油花: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色制成的油塑艺术品。
西宁大黄:中国大黄驰名中外,西宁大黄,除野生外,西宁及东部农业区多有栽培。
毛氆氇:毛氆氇(藏语译音词),指的是藏族群众用优质羊毛手工编织的衣料或服装。
寺院评价
北禅寺海拔2400余米,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壮观,因而被人们称作“湟中古寺第一”。
北禅寺,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称;西宁北禅寺,史红崖间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诸神像,被称为中国第二座悬空寺;现有的洞窟中还保留着部分从隋唐至永庆年间的壁画,艺术价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称。东侧倚山矗立着一座高达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刚”佛家称“内佛”,道家称“西王母现影”,雄浑粗犷;山顶有一座宁寿塔,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远望雾中殿宇。楼塔时隐时现,“北山烟云”因此得名。 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建筑称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明珠。
注意事项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晒佛、跳欠(四月十五);
3、晒佛、跳欠(六月初六)转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晒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四大法会上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塔尔寺灯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全县组织大法会,并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人赴会观赏。
风俗习惯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2%。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有: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赛马、赛牛、藏棋、掸尘等。[2]
北禅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四,东关清真大寺
简介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
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据现存寺内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大寺已经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地理位置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一座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是青海省
目前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 该寺坐落在西宁市东关大街,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铺佐他开国有功的将领沐英[1]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当时明王朝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和保护穆斯林的正常宗教活动。由于屯兵、移民等一系列人口迁移,居住西宁的穆斯林居民日渐增多。为了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应回民上层及宗教人士的请求,并奏请朝廷允准,在回民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两个宣礼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辅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拔地而起。
人文历史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寺内《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记载:西宁清真寺,“创自明代,毁于兵整。”另《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记载:“西宁清真大寺,创自明代,屡经兵资,其地送废。”据1961年编的《西宁市志搞》载:“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明洪武年间,由明将军西平侯沐英,建
议明王朝初次修建的。”
乾隆四十六年时
东关清真大寺
大寺初建时,规模狭窄,结构简陋,后历经沧桑,曾几度拆毁,几度修复才具规模。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韩二个领导回族、撒拉族人民起来反清。清统治者在镇压苏四十三起义时,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折毁。 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陕西一带的数10万回族人民,在白彦虎等人的领导下,因不满清廷统治,又揭竿而起,举起反清大旗。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同治十一年时
清政府调遣湘军左宗棠部和甘肃马福样部前去镇压、在重兵攻击之下,起义军节节引退,最后辗转到西宁。此时,原起义军出身的西宁府知府马桂源和其兄西宁镇总兵马本源两人对起义军寄予同情,并和起义军联成一气,并守西宁。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部攻破西宁。次年(1873年)春,湘军部将、西宁镇总兵何作需将重新修建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再次拆毁。
光绪二十一年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甘青河煌地区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在韩文秀的领导下,武装反清,清政府命甘肃马福样前去镇压。同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河惶起义”被清政府镇压,重建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又被清政府拆除。此次将大寺夷为平地,只剩下几座柱石。同时,清政府还派人监督,不准在原地进行宗教活动。辛亥革命以后,甘肃河州(今临夏)的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他到任不久即于民国2年5月,亲自“捐资为倡”,募集白银万两,重新在被毁的废墟上动工修建清真大寺。一年后,民国3年(1914年)完工。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寺又告建成,计建有:大殿5间,宣礼塔3层,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还有厨房,餐厅等。
历经36年4月
1916年,因大胜方位不正,又将大殿全部拆除,从外地请来工匠,重新测定方位进行扩建。1946年至1947 年修南北楼两座,唤醒楼两座,水塘一座,饭厅宿舍等80余间,铺面3间半,西式大门、重门各一座,自民国35年开工,迄36年4月,始告落成。至此,寺之规模宏大。[3]
寺庙规模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占地总面积为13602平方米,建筑物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
色。大寺的原正门,即“前三门”,座南朝北,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十米,宽为十五米,门顶横幅匾额上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八个大字(前三门现处在清真大寺临街楼房之前)。
大寺主体建筑
该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该寺正中是可以容纳3000人进行礼拜的大殿,面积约1102平方米。大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此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建筑坚固,结构严谨,外形宏伟壮观,内部清静素雅。大殿南北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厢楼,为歇山式建
筑。大殿和厢楼紧相毗邻,浑为一体,十分协调。这三座建筑是该寺主体,也是寺内的精华所在。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 大殿前和厢楼之间是一块占地约2.8万平方米的广场。场内铺着青石板,石板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巧排密布,平整如镜,不露泥土。因此,晴天无尘埃,雨天无泥泞。
大寺之外
广场外,是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前三门,三门高约五丈,宽约七丈,显得古朴庄重,雄伟崇宏。三门两侧耸立着两座高大的鸣经楼,也叫喧礼塔。塔顶装饰有两个非常精致的小经筒,据说是湟中塔尔寺赠送的宝物。出去前三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出了小院便是临街的西式大门,门顶上方,嵌有"东关清真大寺"六个金光闪烁的大字,同鹅黄色的大门溶为一色,赏心悦目,格外雅观。
建筑改建
1997年西宁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造,并于1998年5月14日举行改建工程开工典礼。在重门前修正门三层主楼一幢,与原中五门、大殿处同一中轴线,正门主楼下设五圆拱门,楼顶两侧各建一高达45米的圆拱顶式宣礼塔,楼底设地下停车场;主楼临街一侧为六层商贸综合大楼;南侧建五层楼,作为寺管委会办公室、会客室、宿舍、教室、餐厅等。全部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建筑结构,建筑面积1237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300万元。1999年11月12日,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清真大寺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该寺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西宁地区广大穆斯林礼拜和集会的重要场所。每逢主麻日和尔德节,附近伊斯兰教信徒,纷纷来到这里礼拜,少则上千人,多则上万人。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出专款进行修缮,使这座寺院不断放射出绮丽的色彩。该寺为四方人士游览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批中外游人到此观光。
文化影响
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宗教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伊斯兰经学研
究的最高学府。民国以来,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将该寺作为海乙寺(即中心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伊斯兰教学者。甘青近千座清真寺的开学阿訇,由该寺选派或认可,因而在海内外享有声誉。
旅游信息:
五,黄河源
人们常说的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流域范围,涉及青海、四川、甘肃3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与横贯中国的黄河流域比起来,源头的面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很小的变化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
黄河源地理位置
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卡日曲最长支流那扎胧查河是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粒粒晶莹的珍珠。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灌木有的长到一米高,鱼类繁多,水鸟成群,湖边的草滩上还有黄羊、野驴不时出现。
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这是黄河的源头地区,旅游者在这里根本无法想象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成“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断流危机
历史断流记录
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园口扒口改道和1960年6月由于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及1960年12月由于三门峡枢纽
关闸蓄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外,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断流.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d,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比历史上断流最早的1995年又提前了85 d;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2d,比历史上断流历时最长的1995年又增加了10d,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星宿海巨变
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发布厅,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MBA校友会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发布会,发布的内容是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2009和2010年。图片拍摄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正源:星宿海和姜根迪如冰川。图片的拍摄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曲向东和他“2度计划”考察队的队友新加坡RH能源公司董事长王海荣先生。他们带着七十年代著名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两地的照片,分别于2009年2010年两上高原,进入三江源地区考察,寻找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地点。终于2010年3月15日成功抵达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完成了考察拍摄目的。
从他们现场发布的图片来看,三十多年沧桑变化,黄河正源的星宿海已经名不符实,过去星罗棋布的美丽的湖泊风景,已经变成干涸的湖底、荒芜的戈壁;而在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则明显可以看到大片的冰川退缩融化。
看了这两张图片,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正在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与会的学者、专家与“2度计划三江源考察队”的曲向东、王海荣从这些话题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甚至不乏激烈的争论。
断流的危害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胜利油田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
化。特别是造成下游河床淤高,不仅“小水大灾”,更时时存在着决口改道的危患,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重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这对黄河流域当前乃至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将动摇社会稳定,其后患无穷。
一、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由于断流而影响了山东经济发展,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断流,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
二、对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
2.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黄河入海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山东省东营市的领导同志说,黄河是东营180万人的生命河,黄河一旦断流,这里将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盐碱滩。
3.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
4.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
5.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三、断流导致主河槽淤积、萎缩。
黄河断流,改变了河道冲刷模式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决口和改道的风险,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下游主河槽呈现出“浅碟子状”,平滩流量由过去每秒6000立方米降为不足3000立方米,汛期一旦来大水,洪水就会轻而易举地越出河槽,在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的“二级悬河”形势下,洪水甚至是中小洪水在滩区极易形成“横河”、“斜河”、“滚河”,使黄河下游两岸大堤防不胜防。
四、断流加剧水荒和下游决口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一旦遇上天灾民生将难以为继,所导致的后果让人难以想象。
音乐专辑
专辑介绍:
《黄河源》是百利唱片公司最新推出的一张以SACD形式发行的一张音乐专辑。当中的音乐都是采集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民众与边疆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产生的优美的民歌、民谣,而专辑收录了包括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四省的民歌、民谣共12首乐曲,当中有大家熟悉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下四川》、《花儿与少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走西口》等歌曲,特别的是这些歌曲都经过特别的改编,真乐器和MIDI融合在一起,罗晶、杜聪、钱军、徐巍、韩雷等四十多位中乐高手联手演出,加入电子鼓及深沉低频音效,达至完美发烧境界,使到这些歌曲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让大家领略到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人文文华。
14.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籍贯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 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 ,站起来, 使劲鼓掌,连声说:“, 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六,倒淌河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草原上。
河流概述
倒淌河位于青海省日月山西侧的倒淌河镇,东
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脉清凌凌的水,静静地,悄悄地,温柔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见滔滔,不闻哗哗,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条流动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莹,涓涓绵长,这便是倒淌河,一条从东往西流的河。[1]
历史传说
一山之隔,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108条河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这河是龙王一根倒须变的……
不必人考查哪件传说更为权威,哪种神话更接近正宗,每一个传说都为它增添了一分神秘。而终于有一天,当你满怀着探索和寻觅的热情来到它的身边时,却分明在汩汩之中听见一声叹息,一阵私语般的呢响,一句温婉的低诉,似乎有着万种柔肠。于是你会顿悟:这是一条女性的河。
倒流成因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的仔湖——耳海(俗称小湖),故名倒淌河。藏语称“柔莫涌”,意思是令人羡慕喜爱的地方。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
旅游看点
日月山下,有个倒淌河镇,镇边有条河,叫倒淌河,“天下河水皆向东,唯有此溪向西流”。
倒淌河景区内建有纪念碑、帐篷城、风力金轮,在这里,可以看河水静静流淌,也可以骑马射箭,驰骋青藏草原。
旅游攻略
门票:25元
周围环境
这里是交通要道,这无疑是形成汉藏两族交流渗透的“倒淌河文化”的重要原因。然而,“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胡俗似汉家”。最早,也许是一个女人的手,架起了这经济、文化,包括爱情的桥梁。
春天里的倒淌河
春天,它纤瘦孱弱,蜿蜒曲折流动着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一片春愁,秋天它丰满宽阔,奔腾中不失温柔宽厚。它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巨浪滔天,势不可挡,露出雄性逼人的、英气。它满怀情感,却从不恣意泛滥;它温顺地随四时而变化,但又执蓍坚韧地沿自己的流向前去,百折不回,整个一个西部女人的性格。
她有着女性的姿态纷退的情绪。
倒淌河两岸气候多变,乍冷乍热,时晴时雨,有着极大的落差。有时烈日当头,雨突然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可未等地皮湿透,又转眼不见了;有时天色蔚蓝蔚蓝的,却有细细的雨丝,带着青草的香味,在太阳的微笑中飘来飘去,擦你的脸,使你得到一点抚慰;有时河北岸晴空万里,河南岸却下着如注的暴雨;有时半夜里雷电交加,清晨却阳媚,只是到处散发着一种湿润的芳香。就象一个任性的妻子或娇嗔姑娘多变的情绪!
在倒淌河入青海湖的河口上,坐落着倒淌河镇,走进镇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异样的风情。镇的一边是碧水连天的青海湖,一边是苍茫无垠的大草原;“人”字街头,有古老的庙宇,有现代气息的楼堂;说藏话的,夹杂着那么多汉语词汇,说汉话的,又时时冒出几个倒装句……,迥异的民俗,是如此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
同名歌曲
基本信息
倒淌河
演唱:朱婧
作词:张浅潜
作曲:张浅潜
编曲:谭伊哲
制作:谭伊哲
歌词
谁会拥有这片土地来唤醒
沉睡在下面的我
试着打开我的世界
被爱腐蚀过的生活
被虫蛀过也保持沉默
可怜爱情越走越远
一切在失眠中变幻
变幻成为我的另外一面
在倒淌河水面
晚风吹打树影
安慰这青春寂寞的美
只有你的爱会洗去我的悲
时光欲归却张不开的腿
试着打开我的世界
被爱腐蚀过的生活
被虫蛀过也保持沉默
可怜经神越来越轻
生命是不断的催眠
一如你熟睡了那么自然
在倒淌河水面
晚风吹打树影
安慰这青春寂寞的美
只有你的爱会洗去我的悲
时光欲归却
在倒淌河水面
晚风吹打树影
安慰这青春寂寞的美
只有你的爱会洗去我的悲
时光欲归却
dalala so far away...×3
dalala so far away...×3
倒淌河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七,孟达天池
孟达天池在青海省东部循化撤拉族自治县东部,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面积954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孟达天池:青藏高原的璀璨明珠。
|
|
基本概况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北20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有一处被誉为青海高原“西双版纳”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以野生植物为主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林区。
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 面积954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
孟达天池已成为青海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地理位置
西宁东南方110多公里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9544公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
自然环境
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属阿沁卡金——当蕊
五台隆起带。地貌为黄土丘陵,切割破碎,多陡坡,悬崖峭壁,沟谷狭窄,呈“V”字型。由于保护区四周群峰突起,削弱了干冷气流的侵袭,又迎着东南气流,区内气候温和,多雨。年均温5.4℃。
地形相对高差大,致使气候有暖温性、温性和寒性各种特征。年降水量622.7毫米,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
区内有五条河沟,由南向北流入黄河。在木场沟中部有天然湖泊——孟达天池,面积近20公顷,平均水深10米,蓄水200~300万立方米。天池东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坝”,长200多米,高出水面50~70米,坝体为冰川退缩后形成的终碛堤,天池东南部有10米多高,7~
8米宽的扇形瀑布,夏日水量充沛,冬季则成冰瀑。
孟达的天池比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山腰的天池小得多。但它有自己的特点。长白山天池周围是水山筑成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几座山峰,天山的天池外面较远的地方才有茂盛的雪岭云杉林,而孟达的天池却被十分稠密的森林团团的包围起来,从池边到山顶,全被森林覆盖。池水也与众不同,长白山天池的水最美,有各种各样的蓝色,而且图案随着天空中云块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天山的天池则是一种蓝色;孟达天池的水却是绿色的,几乎和四周森林的颜色相同。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保护区野生植物有90科287属、509种,其中苔藓类3种、蕨类10种、木本植物159种、草本植物337种、药用植物较丰富有322种。
植物区系特点是:(1)具明显过渡特征,区系成分以华北地区成分占优势,也有唐古特地区和横断山脉地区成分伸入,还有从秦岭渗入的成分;(2)属多种少,含1~2种的达233属;少种属与单种属分布集中,仅核心区就有23个少种属和9个单种属。
植被垂直分布随海拔、坡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黄河河谷台地和干旱山坡为旱生植物带;低山山地为以杨、桦、辽东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及华山松、油松林林带;松栎林带以上为青海云杉、桦树等针阔混交林带;其上为亚高山紫果云杉、巴山冷杉针叶林带和高寒山地为杜鹃灌丛及高山草甸带。
这里遍布着云杉、冷杉、园柚、华山松、肆萼猕猴桃、钓樟、辽东栎等优质栋材。林间坡底生长着紫丁香、金银花、红杜鹃、八仙花、珍珠海等野生观赏植物,还有党生、三七、淫羊霍、羌活、贝母等名贵药材和文观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子等油脂植物。
动物资源
保护区有野生动物43种,其中兽类7种、鸟类35种。
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斑尾榛鸡;二级有林麝、岩羊、蓝马鸡。
林区中有苏门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鸡、马鸡等珍禽异兽出没。
(一)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麝科。被毛粗硬,细而脆,易脱落。体毛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桔红色泽。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桔黄色区。臀部毛色爱黑色,成体不是斑点。雄兽具麝香囊。
林麝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性胆怯,居住不固定,独居。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习性。4~7月产仔,每胎1~2仔,以灌木的嫩枝叶为食。
(二)蓝马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鸡形目、雉科。体长92~100厘米,雌雄体色相似,通体蓝灰色,脸部裸皮红色;耳羽簇白色,明显地突出于颈项顶上。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支披散下垂似马尾。
蓝马鸡生活在高山针、阔叶林及灌丛林间,几只至几十只结群活动,繁殖季切单独活动,白天地面活动,夜间栖于树上。以植物种子、根、茎、叶等为食。4~6月繁殖,每次产卵4枚。为留鸟。
传说故事
关于天池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在古印度(今尼泊尔)有一个名叫雅瓦地方的格瓦坚国王只有一个独生子叫太子须(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乐施。他将国库中的财宝毫不可惜地舍施给乞丐和穷人。周边国家的一些人也化装成乞丐和穷人前来乞讨。有一次,
他将一头国王之珍宝——护国大象送给毗邻敌国的婆罗门人,因而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满和愤慨,决定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华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中磨炼受苦十二载。太子领命,携带娇妻和一对儿女上路。一路上又将乘坐的车马舍施给乞丐了,只好背儿抱女,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青海丹斗地方,一家四口人住在丹斗附近的崖洞里。太子跟一位在这里修行的比丘阿曲达学法,修法,妻子去林中采撷野果,两个孩子与出没在这里的野兽戏玩。后来他们在丹斗央斗及冬日山(今孟达山)一带苦度日月。之后又将两个可爱的孩子送给两位来乞讨的婆罗门人,他俩带着孩子,一路乞讨,想用两个孩子兑换衣食享用,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顾主,也是天意,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雅瓦地方。被国王的一位近侍认得,报告给国王,国王用金银将孙儿孙女赎回。太子须夫妇没了儿女,日子更苦,每天泪水洗面,天长日久,他俩的泪水汇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语称“措钦俄乌或玉措俄乌”。又因周围冬日山环抱,得名冬日玉措(意为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夫妇在这里苦熬了12年后,留下了一些崖洞、脚印石、乳头石等圣迹遗物,后被丹斗等寺视为圣物奉安于寺内。太子须夫妇在来人的接迎下回国了。临国听说太子须夫妇安然无恙地返回,复将宝象送还,化敌为友,成为友好的临邦。也有人说流放到这里的是王子智美更登(藏戏人物之一),他和太子须的遭遇及故事情节一模一样。
据传,夏秋季节,树叶草木飘落冬日玉措湖中,就被水鸟清理干净,碧绿的湖面上从不见一枝一叶飘浮。冬季结冰时,表面上形成许多呈八吉祥徽、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图案。自撒拉族从撒马儿罕迁徙到循化后,将冬日玉措湖名改为有象征意义的湖名——孟达天池。“孟达”撒拉语为“其孜”,因撒拉族先民迁至循化时,其中一部分人就留居在这里,“孟达”是“其孜”的汉译,也就是把当地叫做“孟达”,意为“在这里”。
冬日山(孟达山)西侧的下面有一禅洞,据说也是刺杀赞普朗达玛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隐居修行过的洞,今称神仙洞,这里常有佛教徒来顶礼膜拜。附近还有三世达赖来这里闭关修习胜乐的岩洞禅室,传说修禅期间亲眼看到胜乐金刚的圣容,信民们到这里煨桑祈祷祝福。
形成原因
孟达天池虽小,仍居国内三大天池之列。天池所在孟达山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多雨,为青海植物王国,素有青海高原“西双版纳”之称,区内森林覆盖面积14万余亩,有亚热带、暖温带植物,林中栖息苏门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鸡、马鸡等珍禽异兽。
观赏植物
林区可供观赏的奇花异草不下百种,丁香、珍珠梅、太平花、玫瑰、海棠等
,早已是种植庭院和公园为人们所熟悉的品种,而大量美丽多彩的观赏花卉植物,只有身临孟达林区才能欣赏到它们的千姿百态。有不同花色的各种杜鹊花,有花瓣似绸的绿绒蒿、花型如卵的黄花杓兰、花若悬铃的铃子草沙参和芳香扑鼻的山梅花,各种蔷薇、绣绒菊、忍冬和红瑞木等随处可见。这些野生植物和花卉将孟达林区点缀成青海高原上的天然大花园。
主要景点
华山松谷
木厂沟山脚下至游客进入林区河石的小路,是通往天地的幽幽小径,山谷青松白桦,人称“华山松谷、这里清清溪流,缘路绕行,青松白桦,千技如鲲鹏展翅,盘根如龙抓石,山涧巨石像群家争饮。尤其是冬天,银装素裹,冰凌琼花,别有一派北国林海风光,这就是引人入胜的“华山松谷.
回音壁
从华山松谷行至向右300米的地方,叫回音壁,这种由花岗岩组成的峭壁,长百米,高十余米,有折射声音的效果,叫“回音壁、峭壁上长有华山松,珍珠梅等。如果在这里大声喊叫,遥远的山谷里可以听到“喔喔”的回声。
犀牛望月
独蹲于辽东标下的色岩石,形状酷似一头犀牛,昂首仰望天空,人称“犀牛望月。
西山卧虎
位于西山峰,被命名为“西山卧虎”的巨石长约5米,高约3米,耸立于峭壁于仞的西山峰顶,前身微起,昂首西望。当夕阳欲坠,群山合黛时,晚霞映卧虎,雄浑悲壮,其姿态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一青石,形如怀抱幼子,坐在大巨石上的母猴,形象逼真生动。
神仙洞
位于孟达天地大坝西沟内峭壁上的这个石窟,海拔2402米,横排3个洞,人称“神仙洞. 藏族称“拉隆殊康’, 是西藏吐蕃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又叫拉隆毕多)的修行室。公元9世纪中叶842年),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僧人拉隆毕多在拉萨大昭寺前,箭杀暴君达磨后,为避祸辗转逃来此处,在此洞居住修行。据说,他和囚禁佛逃来,居住在旦斗寺的“藏姚玛”三智者,当时有联系并交往,至今众多藏族群众慕名前往,成为藏传佛教圣迹之一,周围各县群众名前冠有“拉隆”二字者,多为朝拜拉隆珠康后所添加,如嘉饶嘉措大师的父亲叫拉隆杰,母亲叫拉隆吉等。另据《河丹志》记载,约明代成任年间(公元1465年)道士希阳子又来昆洞庭潮修真,孟达天池又与道教结下了姻缘。洞旁有一石块,据传是“拉隆毕多升天的地方。
周边景区
街子清真寺
街子清真寺街子清真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境内。街子,撒拉语称“阿勒提欧里”,意为“祖茔之地”,是撒拉族的发祥地。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的祖寺,是青海省著名清真寺之一。街子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新建的大寺面积405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多人集体礼拜。30根大柱支撑着四面,堂顶中央穹隆式的绿色圆顶覆盖其上,东、南、北走廊相同,大殿四角是四个完全相同的23米高的宣礼楼,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大殿两侧有两幢学经楼,南北对称。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庄严肃穆。街子清真寺内珍藏有撒拉族祖先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来的手抄本《古兰经》。寺院对面是撒拉族先祖尕勒莽和阿合莽的拱北(墓庐)。附近有骆驼泉,流传着许多有关撒拉族迁徙到此的美丽传说。清真大寺,拱北和骆驼泉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组完美的象征撒拉族东迁定居街子,并繁衍生息的纯阿拉伯风格建筑群。当地撒拉族古今民居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族工艺品和浓郁的婚丧嫁娶民俗风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旅行贴士:从循化县城长途汽车站搭乘面的可直接到达,费用10元。参观时务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进入礼拜寺的各种礼节。
文都寺
文都寺文都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境内,与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相邻,是班禅大师幼年出家学经的母寺,也是他回乡后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文都寺始建于公元1402年,是青海省最早的格鲁派寺院。文都寺1980年,重新开放后,先后建成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及活佛府邸等。并新建班禅行宫、小经堂、藏医室等。大经堂内,正中是十世班禅大师的铜像,高丈余,坐于莲花台上,造型生动精美。班禅大师铜像左右两侧有精美雕像,殿外有精致的壁画,这些佛像和壁画,保持了藏传佛教传统的艺术风格。十世班禅大师纪念塔气势雄伟,建于1991年,占地141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高约20米,塔身用珍珠、玛瑙镶嵌,并用镏金、白银、黄铜包裹,金光灿灿。纪念馆内陈列的石碑和照片等,展示着十世班禅大师生平爱国爱教的光辉业绩。
旅行贴士:从积石镇包车往返30元,也可搭乘班车前往。门票5元。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兄弟民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首饰。善于从事商业、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是撒拉族人的绝技。
循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被誉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下黄河循化美”的积石峡谷,还有撒拉族发祥地―――街子骆驼泉,青海第二大清真寺―――街子清真寺,撒拉族先民携带至此的珍贵手抄本《古兰经》以及撒拉族先民“尕勒莽、阿合莽”陵墓。有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纪念塔和文都大寺,有安多天然佛塔及著名藏传佛教大师、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喜饶嘉措的故居、纪念馆等。
黄河流经循化境达90公里,从头至尾,旅游景点在河道两岸广为分布。境内公伯峡峡口为国家规划的黄河上游第四个梯级电站,目前已开始动工修建,不久这里将是“从手锁蛟龙,高峡出平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交通:从西宁到循化班车1小时一班,车程3小时左右,票价约28元。
住宿:循化宾馆(三星级)、交通宾馆、天池宾馆(二星级)。也可住撒拉之乡干净整洁富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园,食宿价格合理,每人30元左右。
饮食:撒拉族面食品种达几十种,不可不尝。县城有家阿布都餐厅十分出名。
购物:循化的辣椒酱十分出名,来这里旅游一定要带几瓶回去。
青海湖
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湖泊”之首。地处青海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风景壮丽。景区以高原湖泊为主体,还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湖水含盐量大,浮游生物稀少,湖水平均深约19米,最深处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水透明度可达八九米以上,所以显得格外湛蓝。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即使在炎炎盛夏,日均气温也仅有15摄氏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环湖一周有360余公里,湖面达450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手册》等公约。
青海湖是青海乃至全国最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昔日的青海湖,曾是西王母“千帐之国”草肥水丰的广袤牧场,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草原牧场。
青海湖古代称为鲜水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族语称为“库库诺尔”,都是青蓝色的海之意。汉代称为“西海”,北魏开始称“青海”,青海省的省名就是由此而来。自1908年以来,青海湖水位下降了约13米,湖面缩减700多平方公里。由于水位不断下降,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青海湖,逐渐分离出许多小的湖泊。20世纪60年代起,从青海湖已分离出了尕海湖、沙岛湖、海晏湖等多个单独湖体,呈现了一种众星捧月的独特地理奇观。
青海湖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层峦叠翠,景观独特。湖周围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沿湖两岸有辽阔的天然牧场,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牧草丰美,是青海重要的牧业基地。
旅行贴士:青藏铁路一期东西向从青海湖北岸穿过,沿途设有海晏、刚察、天峻三个大站。只要天气良好,列车通过刚察,就能遥望到青海湖,从这里下车步行五六个小时就抵达湖边。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主要参观内容有唐蕃古道遗址、湖畔草原、牧区风光、湖光山色,以及访问藏族牧民家庭,品尝青稞酒、酸奶和手抓羊肉等风味食品,骑马漫游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寻幽访古,围着篝火欣赏民族歌舞,夜宿有民族特色的帐篷客房等,还可以参加跑马、射箭、射击、观鱼垂钓等民族体育活动。青海湖盛产的湟鱼,学名“裸鲤”,是受国家保护的稀有野生鱼类,需要10年才能长半公斤,多年的过量捕捞,湟鱼已减少至不足初期的十分之一,游客不要因为好奇而去品尝。
感受青海湖最好的方式为环湖一周,或驾车或骑车或搭车皆可。线路为西宁-日月山山口-黑马河-石乃亥-布哈河-鸟岛镇-鸟岛-沙陀寺火车站-泉吉-刚察-西海镇-湖东种羊场-109国道-西宁。火车站南的西宁汽车站全天都有发往青海湖的班车,到黑马河行程约3小时,途经日月山、倒淌河镇。
东科尔寺与扎藏寺
东科尔寺东科尔寺是湟源县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寺南沿河松柏成阴,白杨挺拔,风景秀丽。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东科活佛多结嘉措初建于湟源城隅,1723年,因罗布藏丹津事件被毁,遗址在今县城东百米处,当地称作“旧寺台”。1736年于现址重建。
扎藏寺则是著名的蒙古族寺院。建筑大多为汉、藏风格合璧。建有蒙古王公府邸7座,内设青海左、右翼蒙古盟长代表的办事机构。历史上,这里是青海蒙古族会盟、祭海等活动地。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茂密,寺院两翼的两座山脉似两条巨龙将扎藏寺环抱其中,气势壮观。
旅行贴士:东科尔寺址在湟源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日月乡寺滩村,日月山北麓和东科寺河之间;扎藏寺在距湟源县城西15公里处的巴燕乡扎藏村。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第一大咸水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布”,意即“蓝色的湖泊”或“西海”。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故名青海湖。
青海湖151景区
作为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区,因距西宁市151公里,所以被叫作“151”。“151”建有旅游码头,不妨去体验一下在海拔3260米的湖面上泛舟的感受。湖滨的草滩上还建有帐房宾馆,外观是蒙古包的特色,内部则是现代化的设施。当地的藏族居民已经乔迁到藏族部落村庄,一顶顶黑色的牛毛毡帐篷、一座座藏式小院在村庄中错落有致,游客可以了解、体验藏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欣赏藏族服饰、歌舞,同时能够了解到神圣的热贡艺术,欣赏到唐卡的制作过程。景区内还设有博物院、奇石馆、湖滨休闲娱乐广场、鱼雷发射塔、民族帐房城、横渡青海湖纪念馆,并建有三星级饭店及餐饮娱乐场所。还可以坐观光车,在151景区和二郎剑旅游景区进行环线旅游。可到二郎剑观鸟台观鸟、祭海台参观藏族祭海仪式。
旅行贴士:共和县青藏公路151公里处,电子门票为磁卡式,上面印有景区介绍,随票赠送景区风光的宣传光碟。实行包括门票50元、游船票50元在内的一票制。至二郎剑则需要40分钟左右。151景区码头开通有至沙岛和二郎剑的两条游轮航线,并会开通至海心山的航线。设有二星级的青海湖帐篷宾馆。
海心山
海心山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偏南,距南岸30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顶高出湖面约10米。在中国古代就是一座有名的神山,传说这个岛盛产日行千里的“龙驹”,隋炀帝曾专门派人到海心山养马。唐代名将哥舒翰攻占西海后曾在此建造应龙城。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加上神秘的传说,成为众多宗教信徒隐身修炼的最佳境地,经过不断修建,岛上古刹内法器俱全,壁画精美。岛上淡水清泉,到春夏,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登临山顶眺望青海湖全景,海阔天空,鸥翔鱼跃,云卷云舒,景色壮丽,特别是日落、日出的壮观景象,使人难以忘怀。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偏南,距南岸30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顶高出湖面约10米。在中国古代就是一座有名的神山,传说这个岛盛产日行千里的“龙驹”,隋炀帝曾专门派人到海心山养马。唐代名将哥舒翰攻占西海后曾在此建造应龙城。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加上神秘的传说,成为众多宗教信徒隐身修炼的最佳境地,经过不断修建,岛上古刹内法器, 俱全,壁画精美。岛上淡水清泉,到春夏,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登临山顶眺望青海湖全景,海阔天空,鸥翔鱼跃,云卷云舒,景色壮丽,特别是日落、日出的壮观景象,使人难以忘怀。
沙陀寺祭海
青海湖地区有一个古来习俗就是“祭祀青海神”。
沙陀寺位于青海湖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西南46公里处。为颇有盛名的宁玛派寺院。寺内建筑精美,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环境幽雅。沙陀寺的修建源于青海湖的祭海活动。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应清帝之召进京受封,返回西藏途中在沙陀这个地方宿营,并主持了祭祀青海神活动。此后,沙陀便成为宗教圣地,1665年云游僧人多哇喇嘛将五世达赖赠他的一尊四臂观音作为主供佛像,在沙陀修建了经堂,为沙陀寺最初之建筑。后经高僧尕日旦精心经营,逐渐发展成现今的规模。
沙岛
青海湖东部的沙岛,被誉为“青海小沙湖”,是目前青海湖地区最大的娱乐基地。沙岛原来是湖中的小岛,因湖沙垄突出水面堆积而成,恰似一个新月形沙丘漂浮在水面上。它与湖东岸连绵起伏的沙山,构成青海湖独特的沙漠景观,蓝天、碧水、黄沙浑然一体,是优良的游泳场所。湖滨有游艇、小型电瓶船和水上摩托、脚踏船等娱乐项目。7月中旬沙岛会举行沙雕和摩托车障碍赛。
旅行贴士:旺季门票30元,设有沙岛帐房旅游度假村。到达西海镇后,只能包车到海晏县的沙岛,大概30多公里。如果到环湖东路的沙湖岛,只需到达环湖东路13公里处与老315国道的岔口,继续沿环湖东路向南翻过大坡就到。沙岛售票处在老315国道122公里处,行20公里到沙岛。
湖东种羊场
湖东种羊场位于青海湖东岸,距西宁160公里,是青海纯种羊原种繁育的中心基地之一,为“国家级重点种畜场”。1982年被开辟为环湖区旅游景点之一。境内的小泊湖是青海湖水位下降后遗留下来的沼泽草甸地,绿草如茵,鲜花遍地,四周有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鹿、旱獭出没,不时会有黑颈鹤、石鸡、雪鸡飞过,景色秀美,风光旖旎。
湖东种羊场内保存的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所立的“灵显青海之神”祭海石碑是珍贵文物,此碑石以及小泊湖、海神庙、洱海、湖东沙岛等,共同构成了湖东景区,开辟有祭海、民族风情、观海、滑沙、水上自行车、沙滩摩托车等多种旅游项目。
旅行贴士:
种羊场招待所可以住宿,青海桑珠青年旅馆专门为背包族在小泊湖边设有帐篷区,为环湖地区唯一的野营地。湖东种羊场只有西海镇到海南的班车,距西海镇43公里,班车票价约6元。湖东种羊场到109国道15公里,上了109国道,到西宁的车非常多。
青海湖被称为“高原生物基因库”,这里的湿地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偏南,传说岛上盛产日行千里的“龙驹”。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春夏两季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登临山顶眺望青海湖全景,海阔天空,鸥翔鱼跃,云卷云舒,景色壮丽,特别是日落、日出的壮观景象,使人难以忘怀。
相关评论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孟达天池就这样被成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
在海拔二千五百米的翠岭怀抱中,有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这就是闻名的“孟达天池”,进入天池的门户后,只见悬崖峭壁,如刀削斧砍, 谷底清溪潺潺,令人心旷神怡。继而前往,便是孟达林区腹地。这里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挺拔、苍劲的古松和笔直高耸的山白杨交臂共生,又粗又长的藤蔓缠绕着高大的枫树。山风吹来,枝叶摇曳起舞,仿佛笑迎来客。孟达林区森林覆盖面积达十四万余亩,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最复杂、树木种类最丰富的林区。植物有一百五十三种,森林里栖息着麝、石羊、黄羊、狐狸、以及雪鸡、马鸡、尕垃鸡等奇禽异兽,林子里还有大黄、黄芪、党参、羌活、秦艽等一百多种药用植物。孟达林区简直是个“万宝林”,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将其列为自然森林保护区。
孟达天池为中心的重点保护区,面积近2700公顷,有植物509种,其中有:巴山冷杉、青冈、华山松、辽东栋等十几种乔木,还有人参、三七、贝母等名贵药材。此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林区内,怪石磷峋,瀑布垂挂。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
通往天池的路由无数条长方形石块铺成,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骡马上山的马道,一条是行人的步道。据当地老百姓说,天池是个能预测天气的“神池”,如果天池的西南角出现一道沥青般的小弧形黑色水槽,预示着第二天要下小雨;如果这样的水槽穿过池中心抵达东南角,形成较大的弧形,预示着要下中雨;如果水槽穿过池中心贯穿东西,将天池分为南北两半,则预示着要下大雨;相反,黑色水槽如果通过池中心贯穿南北,则表明第二天是个艳阳天。
孟达林区不仅植物茂盛,禽兽奇特,而且景色秀丽,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景。这里怪石嵯峨,峰崖奇危,流泉飞瀑遍布其间,奇花异草充满山谷。“蛤蟆石”、“一线天”、“飞来峰”、“回音石壁”、“五子拜佛石”等奇石千奇百怪,竞相崛起,惟妙惟肖。尤其迷人的是那位于山区腹部的“天池”,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熠熠生辉。周围常常云雾缭绕,恍若西天瑶池。这个面积约为266,400多平方米的高山湖泊,水深30米,清澈澄澄如镜,湖光山色如画,水波荡漾,风光旖旎。轻舟过处,水鸟声声,鱼鲤游跃,乐趣无穷。凡游登山至此,顿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天池”一直是孟达林区绝胜处!
孟达,这一绿色宝库,雄、灵、秀、奇兼而有之;这与当地撒拉族人民保护林区的义举是分不开的。中国倍加珍爱孟达,国务院早已将孟达林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正在修路铺石,兴建宾馆、疗养院,有计划的扩大旅游点,以便让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观赏孟达的绮丽风光。
旅游提示
在西宁长途汽车站乘到循化县的客车,路程140公里,票价30元左右。根据高原医学理论以及多年来高原旅游者积累的经验,提示广大高原旅游爱好者谨记四大注意事项,轻松畅游高原。
门票:70元
衣
要带足衣物及随身用品。由于高原早晚温差较大,且气候变幻无常,需要及时增减衣物,以免感冒。高原紫外线较强,太阳镜、太阳帽、防晒霜、护肤霜、润唇膏、长袖上衣、毛衣等都是必备用品;最好不要穿短袖上衣和短裤,到珠峰、阿里地区、藏北地区一年四季都必须带羽绒服;鞋子最好是旅游鞋或登山鞋。
食
要保证进食卫生,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在高原吸烟会加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过量饮酒危害更大,在高原酗酒更容易诱发高原肺水肿和消化道大出血。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因为依赖性非常强。
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如高原红景天、西洋参含片、百服宁、西洋参、丹参丸、葡萄糖液等。业界人士还建议,如果您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不妨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住
要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睡时可以将枕头适当垫高,保持睡眠充足,切忌蒙头;睡觉时室温不宜太高,室温过高易导致缺氧。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激动,防止诱发高原高血压和高原心脏病。
行
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劳累是诱发急性高原病因素之一,年轻游客好奇心强,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这样往往会加重高原反应,因过度劳累诱发高原肺水肿或高原昏迷。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看医生,不要硬撑。对急性高原疾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防治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应适当休息和绝对卧床,适量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