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西藏名胜六

一,萨迦寺

萨迦寺  
萨迦寺
萨迦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萨迦寺简介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萨迦镇,在日喀则市西南约160公里处。萨迦寺,萨迦派、萨迦王朝的中心;萨迦寺,因库藏的珍贵文物繁多,被誉为“第二敦煌”;萨迦寺,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吸取汉式城郭式建筑风格,匠心独具,特色十足。
萨迦寺,北寺建于公元11世纪70年代,南寺建于公元13世纪60年代;寺庙占地面积约4.5万平米,有大殿108个,佛堂经堂约300多个,建筑面积约70万平米,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现在所说的萨迦寺,指萨迦南寺,萨迦北寺早已被毁;历史上的萨迦寺,分南寺、北寺,北寺修建较早,由萨迦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于1073年主持修建;南寺修建较晚,由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于1268年主持修建。[1]

萨迦派简述

萨迦寺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萨迦采取血统和法统两种传承方式。贡却杰布卒后,其子贡噶宁布(1092-1158)主持萨迦寺。贡噶宁布学识渊博,使萨迦教法趋于完整,被尊称为“萨钦”(萨迦大师),为该派初祖贡噶宁布的次子索南防摩为萨迦二祖。三子扎巴坚赞主持萨迦寺57年,为三祖。四子贝钦沃布的长子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是萨迦派著名的人物,也简称萨班,或萨迦班智达,是为四祖。

萨迦五祖

萨迦五祖,是指萨迦派发展壮大过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五位领袖,其中前三位并未出家,称为白衣三祖,后两位是僧人,称为红衣二祖;因为前三祖并未出家,所以萨迦五祖的之间是亲属关系;其中,一祖为萨迦派创始人的唯一儿子,二祖、三祖为一祖之子,四祖为一祖之孙,五祖为四祖弟之子;五祖之中,四祖、五祖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四祖即藏传佛教中少有的通“五明佛学”者——萨迦班智达,五祖深得四祖真传,为元始祖忽必烈之帝师,掌管全国宗教和西藏地方政权。[1]

萨迦寺历史

萨迦寺

萨迦寺(1张)
公元13世纪初期,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用武力统一了中原。1240年,元朝阔端进兵西藏前,欲召见在各教派中声誉较高的萨班贡噶坚赞。1244年,萨班贡噶坚赞率侄子八思巴(1235-1280)去凉州(今甘肃武威)。1247年在凉州会见阔端,并写信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了元朝的对藏条件,把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的版图。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协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于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它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4世纪后半叶,随着元朝的灭亡,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被噶举派取代,但该派仍然维持下来。
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萨迦派对发展藏族文化起过重要的作用。萨迦派协助元朝统领西藏时期,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战乱局面,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当时萨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不少的译著和作品留传下来,如萨班的《萨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论》都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迦寺美景(1)

萨迦寺美景(1)(19张)
萨迦寺建筑在仲曲河两岸,故称萨迦南寺和萨迦北寺。全寺共有40余个建筑单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建筑群。公元1073年贡却杰布初建萨迦北寺时,结构简陋,规模很小。后经萨迦历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断扩建,加盖金顶,增加了许多建筑物从而形成了逶迤重叠、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为“帝师”,统领西藏后,萨迦北寺又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机关所在地。

萨迦寺旅游

萨迦寺门票50元每人;海拔约4310米,一般不存在高原反应;萨迦寺所在的萨迦镇,可以住宿,条件一般,价格相对日喀则市内住宿,要便宜一些,约30-50元可以搞定。日喀则市到萨迦寺,约160公里路程,市内有发寺庙的班车,车票每人约50元。[1]

萨迦寺布局

萨迦寺远景

  萨迦寺远景

萨迦南寺是公元1268年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萨迦本钦是元朝时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首席官员)释迦桑布主持兴建的。当时,一些汉族工匠也参加了施工,后屡次扩建整修,气垫宏伟,平面呈方形,高墙环绕,总面积14760平方米。
萨迦南寺基本上仿照汉区古代城池样式,是具有很好防御性能的坚固城堡,护墙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内为殿堂僧舍。大经堂总面积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直通房顶,最粗的木柱直径约1.5米,细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间的话根柱子,被称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据传为忽必烈所赐)、猛虎柱(相传此柱由一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为一野牦牛用角顶载而来)、黑血柱(相传是海神送来的流血之柱)。正殿高约10米,大厅可容纳近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及八思巴塑像。萨迦寺另一重要殿堂为欧东拉康,内有11座萨迦法王灵塔,殿内墙上绘有八思巴早年的画像和修建萨迦寺的壁画。殿后堂有反映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萨班与阔端会晤的壁画。欧东拉康的南侧有座“普康”,是该寺修密的宗僧人诵“普巴(多见橛)经”的处所。
从南寺大殿出来,经廊道而至前院,再沿数十级长梯,即可到大殿顶层。平台的西、南两面有宽敞的长廊,廊墙上绘有珍贵壁画,南壁绘有萨迦祖师像,西劈绘有大型曼陀罗(坛城)。

萨迦寺美景(2)

萨迦寺美景(2)(15张)
萨迦南寺曾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在1948年的大修中,局部有较大的改变,在大殿前增加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大殿内的木板壁改成了泥墙,重绘了不少壁画,尤其是把围墙上开有垛口的女儿墙改成西藏形式的平合檐等。但从整体上看,南寺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藏式平川寺庙建筑的代表。
萨迦王朝当政时期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因此,萨迦寺除了具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外,还有一些官署府邸之类的建筑。公元1265年八思巴回萨迦寺时,为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喇让”,专门管理他的私人财物和有关事宜。八思巴死后,传至贡噶洛珠坚赞时(14世纪前半期),萨迦昆氏家族分裂为4个“喇让”(“喇让”原指西藏宗教领袖的住所,后演变为宗教领袖办理政教事务的机构),“喇让”则以父子相承,而萨迦法王的宝座则由这4个“喇让”轮流继任。这4个“喇让”为:细脱喇让、拉康喇让、仁钦岗喇让和都却喇让。
细脱喇让的建筑为一长56.6米宽40米的长方形四合院,高四层共16.3米。原来是八思巴任法王时管理卫藏十三万户时的官邸,后来一直是萨迦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最后成为四大喇让之一。
拉康喇让的建筑原是八思巴圆寂的地方,在萨迦南寺大经堂右侧城堡内,有三楼一顶,高与大殿差不多,后为四大喇让之一。
仁钦岗和都却两个喇让,均为八思巴时代的建筑,具有相当规模。至15世纪时,三个喇让绝嗣,而都却喇让的阿旺贡噶仁钦和白玛顿堆旺久兄弟,为了争夺萨迦法王的王位,发生矛盾,互不相让,于是分别建立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萨迦法王就分别由这两房中的长子轮流担任。他们的宫殿建筑当然也是萨迦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迦寺从建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间萨迦王朝统治全藏70余年,寺内所藏文物极其丰富,其中尤以经书最为著名。萨迦寺的图书资料集中在三个地方,即北寺的“乌则”、“古绒”的藏书室和南寺的大殿,藏书的总数约有24000函左右。“乌则”为该寺最早的藏书室,据说在八思巴以前就放满了图书,八思巴时代也有少量的珍本藏入该室。该室除藏有大量古藏文抄本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梵文贝叶经和汉文经卷。这些经书部部都由金汁、银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写成。南寺大殿的藏书数量最多,据说这里的书籍是八思巴任法王时集中了全藏的书写家抄写的。“古绒”藏书室内的绝大部分藏书也是手抄本。其书写时代可能稍晚于“乌则”和南寺大殿。此外,这里还藏有一部明永乐八年附有御制后序的内地印制《华严经》。北寺“古绒”藏有天文、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书籍3000函,其中很多是宋、元、明各代的手抄本和稿本,而且多为历代法王批注校释过的珍本。现在保存完好而又为人们特别珍视的要算南寺大殿法墙中的藏书,大殿后部和左右两侧靠墙处为通壁大书架,架上摆满了经文典籍,大小版本约有2万余函,其中最大一部名为“八千颂铁环本”经书,长1.31米宽1.12米。这些经典中有的珍本和孤本,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萨迦的藏书和壁画可以同敦煌相比美,称之为第二敦煌。除这三个较大的藏书室外,其它小殿和两个法王的颇章内,也有为数不少的抄本和印本书籍。
除些之外,萨迦寺还存有历史档案文件十作箱,据说其中有不省是萨迦派执政时期的重要文件,其它多系乌拉差役、税收、封文、民间诉讼之类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土封建农奴制度的珍贵资料。此外,萨迦寺还藏有印版2000余块,其中有“萨迦历代史略”、“萨迦教主法王传记”、“萨迦传法记”等颇有价值的印版。
萨迦寺的历史文物非常丰富,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瓷器以及法王遗物等。其中年代悠久、制造精美、价值很高的文物有两颗印,一为玉质梵文印,一为铜质刻有汉、藏、蒙三种文字的三体印,上面刻有汉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礼部造”字样。据不完全统计,萨迦寺的各种佛像约有两万多尊,其中很多系元、明以来的珍贵文物,其中铸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识的铜佛有数十尊。萨迦寺有四件珍奇的宝物,即贡布古如(由竹青白瓦巴从印度请来的依怙神像胶)、朗结曲丹(由大译师帕白洛扎瓦修建的佛塔,塔里经常出水,被视为神水)、文殊菩萨像(系萨班的本尊像,据说在像前念七天文殊经就能打开智慧之门)、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佛像),四大奇宝中三件是佛像。萨迦寺的镇寺之宝是当年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一个黑木匣子,匣中有一只硕大的白皮书海螺,寺中僧人视其胜于生命,只有宗教吉日才开启木匣,捧出海螺由高僧吹奏。萨迦寺收藏的各种瓷器约有2000余件,其中多为元、明时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唐卡和壁画是西藏寺院绘画艺术的两大奇葩,萨迦寺仅唐卡就存有3000余幅,据鉴定,宋、元、明时期的珍贵唐卡有360余幅。萨迦寺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除了宗教内容外,壁画还记录了八思巴来往内地和西藏,在北京受封等场面。萨迦寺藏有萨班的袈裟一件,翠红金丝缎面、红绸里、绣花鞋一只,系内地制品,八思巴遗物有凉帽一顶,鞋三只,也系内地制品。此外,该寺还珍藏有元代武器多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萨迦寺每年都举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独具特色的要算萨迦 
萨迦寺内部

  萨迦寺内部

寺夏季和冬季金刚神舞法会。萨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历七月进行,冬季社舞历十一月十十九日开始。神舞表演时,舞者都戴着萨迦寺护法神和各种灵兽面具,神舞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藏传佛教密宗神舞的灭杀魔鬼的基本内容。每年适逢这两个法会时,成千上万的远近僧俗群众都要赶到萨迦寺朝拜观瞻,祈祷神舞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
游览提示
在寺里给僧人拍照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人家拒绝的话,你也不要强求。如果答应了给被拍摄者寄相片的,希望旅行结束以后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要想拍摄两江环抱寺庙和周围鳞次栉比的僧房和藏式民房组成的壮观景色,需要到镇对面的达玛拉大山的山腰,可以在乘车路过时停下拍摄,那里可以很容易就选到好的角度。

萨迦寺壁画

萨迦寺有精美壁画3000多幅,题材广泛涉及宗教、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佛经、教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昆氏史、萨迦史、山水景观、花卉瑞兽、装饰图案等为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
主要画面
金廓拉康坛城壁画:即“坛城日殿壁画”。位于拉康钦莫大殿二层西回廊。墙上坛城壁画是迄今萨迦寺最早最完整的壁画,绘于13世纪末。金廓拉康共有壁画坛城63座,其中大坛城20座,直径2.55至2.7米;小坛城43座,直径约0.6米,分布于大坛城四周,相间山水、祥云、佛陀、菩萨、侍女等图像。该拉康坛城壁画,是我国元代绘画艺术珍贵的文化遗产。
昆氏世袭史画:位于拉康钦莫大殿二层东回廊北部。壁画绘制于东壁及南、北两端,题材为昆氏家族世系肖像118尊,尤以天神基仁、昆邦杰、贡嘎宁布3尊画像最为高大,通高2.2米;其余肖像较小,分四层整齐地排列在壁面上,通高0.5米。萨迦昆氏家族自誉为是光明天界之世系,是文殊菩萨所幻化,基仁、裕仁、裕赛三昆仲被尊奉为始祖。壁画开始就从这三天神画起,依次延续到第118代后裔阿旺·贡噶索南。整个壁画俨然是一幅昆氏世系形象生动的连环画。
莲花生传记画:位于次久拉康西壁。壁画详尽地描绘了莲花生大师降生、抵印、弘法、进藏、降魔、建桑耶寺等经历,带有神奇的色彩。莲花生形象被描绘为头戴三角卷沿帽,顶插鹫羽,双眉锁闭,瞠目张口,怀抱骷髅魔杖,手端人头骨碗,呈忿怒相,以示“法力无边”。壁画描绘他降生时,于湖中坐一梗莲浮现水面,四周龙女、仙女、、狮、孔雀、鸭、鹅和人欢呼雀跃,后被印度国王安扎底迎至印度学经修身、云游四方、弘传佛法;8世纪,被赤松德赞邀请进藏,一路遭妖魔、蛇蝎,野牦牛、猛狮和地方精灵的残害,他广施法力将其逐一降服;后建桑耶寺,并广译佛经,为佛教在西藏的弘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释迦牟尼传记画:位于拉康钦莫大殿内之大经堂东壁。壁画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经历。壁画自他为拯救人类痛苦乘象下凡入胎画起,接着为腋下降生、七步生莲、比武伏象、王子出行、夜半逾城、六年苦修、降魔成道、传经弘法、历经十难、佛祖涅磐、分取舍利等情节。尤以相间绘制的8尊等身像最为引人注目,两侧2尊为立像,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左手于胸前施无畏印;其余6尊皆结跏趺坐,手分别施与愿印、禅定印、降魔印、说法印等。整幅画面长达66米,如此鸿篇巨幅的佛传连环画实属罕见。
山水鸟兽画:在萨迦寺壁画中多作铺底或反衬,几乎散见于各殿堂。绘有“狮图”、“虎图”、“四合睦”、“六长寿”、“东尊丹巴”(圣僧图)、“瓶荷图”、“松鹤图”等,鸟兽主要为狮、虎、象、鹿、猴、狗、兔、牛、马、羊、鹰、燕、雁、鹤等。画面山势平缓,山坡郁郁葱葱,长满绿色的树木和青草;山间溪水潺潺,湖面平坦舒展、波光粼粼;鸟儿鸣叫枝头,牛羊漫步山野,双鹿息卧树下,白兔嬉戏追逐,仙鹤飞翔空中……山重水复,行云缭绕,描绘出一幅幅宛若仙境的世外桃源,烘托得楼台殿阁格外华丽,给人以世俗风情的亲切感。
寿星图:见于萨迦寺原八思巴官邸的屋顶上,极为珍贵,该图为红底彩绣。中间绘有一头回首巨龙,两边各有一凤朝着巨龙飞翔;龙首和龙身之间有一方框内绘有“龙章凤诰”四个字,为封建时代帝王诸侯的专用物品。整个画面分为三圈:外圈的上首和两侧各绘两只凤凰和花枝,下方绘五狮戏珠;中圈的上边绘寿星、仙鹤、麋鹿、长寿树,左右两侧绘有道教之八仙,下方绘有仙草和八角凉亭;内圈绘寿星,右手托一仙桃,左手拄一拐杖,杖头挂一个葫芦,两角各有一只蝙蝠,象征福寿双全。两边的汉文题款显示这是广东省海南县知县傅汝梅送给鹿大人八十寿辰的祝寿礼物。这幅《寿星图》由内地传到萨迦寺充分说明了萨迦派同内地官员之间的关系和交往。

萨迦寺 - 法事

萨迦寺每年都举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独具特色的要算萨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刚神舞法会。萨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历七月进行,冬季神舞历十一月十十九日开始。神舞表演时,舞者都戴着萨迦寺护法神和各种灵兽面具,神舞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藏传佛教密宗神舞的灭杀魔鬼的基本内容。每年适逢这两个法会时,成千上万的远近僧俗群众都要赶到萨迦寺朝拜观瞻,祈祷神舞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
 
 
 
 
二,小昭寺
 
 

小昭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寺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是深受我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初建时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观.后经数度火焚与修复,该寺建筑坐西朝东。建筑物朝向东方,据传是文成公主悲思汉唐之故,入蕃时从内地召来建筑师修建的。现存的小昭寺为晚期作品,是黄教格鲁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
寺庙取名“甲达热木齐祖拉康”,意为“汉虎神变寺”。拉萨当地人管这儿叫做“热木齐”,意思就是“汉人的”。
小昭寺是汉语称谓。小,是与大昭寺相对应而言;昭,是藏语“觉卧”的音译,意思是佛。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前部为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廓等附属设施。门楼高三层:底层为宽敞的明廓。明廓有10根大柱(直径0。8米),皆为十六棱形。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柱一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 
小昭寺

  小昭寺

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栱上浮雕海水云龙纹。明廓后部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和六道轮回图(画面上有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一个巨大的车轮,巨齿獠牙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等,内轮分为六格,即六道,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称“十十缘起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极乐世界图等壁画;门楼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堂等。穿过门楼即是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回廊南、西、北三面原竖有木制嘛呢轮,廓壁上也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壁画。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香火延绵已逾千年。根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大昭寺目录》等书记载:小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文 
小昭寺

  小昭寺

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大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尼泊尔尺尊公主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松赞干布逝世后,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进行了对换。
著名的拉萨上密院,也设在小昭寺内,这是格鲁派僧人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修习密乘的地方,上密院堪布兼任小昭寺主持。
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别有特色。
2001年06月25日,小昭寺作为公元641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珠宝, , , , , , , 、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小昭寺在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小昭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寺庙传说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7世纪40年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悲思家乡而设计的。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小昭寺

小昭寺(2张)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小昭寺[1]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
小昭寺

  小昭寺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丽。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九世纪中叶),对佛教采取了摧残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愿还俗者多遭残杀,经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毁大昭寺、小昭寺释迦牟尼像,封桑鸢寺,余者多毁”(《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九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从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可见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关于这一时期小昭寺的详细情况,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测。
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就有简单介绍,“小招在大招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木匾。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十年浩劫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又开始对小昭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使小昭寺旧貌换新颜,重放异彩。

编辑本段寺庙结构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两则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格特征。门庭后面为经堂。经堂进深7间面阔3间,30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层之上撑起高敞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6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米,直径0。48米。柱头皆为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雕饰。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装饰四瓣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曾遍绘释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孙灵塔及高0。4米的铜鎏金密集金刚造像、泥塑的杰尊·贡嘎顿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刚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

编辑本段雕塑风格

净室门口两侧还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后部是佛殿,内2柱,无柱础,面积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的泥皮涂抹,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柱头雕有莲花宝座,柱头小栱上则无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特点。四壁的壁画多为线描盘腿坐形象,笔法流畅生动。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墀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和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以及两大忿怒力士、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绕以密闭回廓,偏窄、较高,具有早期布局特征。神殿第二层前前为僧舍,中部为大经堂天井,天井之后为供佛大殿,6柱,内供桑杰鲁王甲后、十六尊者及经书;里面还有一大殿,8柱,内供药师八如来和《甘珠尔》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神殿第三层前面为达赖喇嘛到该寺的专用住房,共6间。后部则为金顶殿,殿门向东,面积约54。5平方米,内有明柱两排8根,左右开小窗。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廓,以木栏相围。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以斗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编辑本段历代修葺

据史料记载:小昭寺早期建筑几度遭受火灾又几经修复,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的殿堂已是后来建的。主殿占地面积为3940米。大经堂可容500名僧众在内举行佛事活动。后殿即原供奉觉阿佛之所,亦后为供奉米居多杰(不动金刚)释迦像之所。后来两尊佛像对换供奉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带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觉阿佛,即释赞干布之孙芒松赞(650~676年在位)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觉康,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请乾隆帝曾御赐“耆闍真镜”的匾额。

编辑本段寺庙文物

小昭寺文物众多,珍贵的有: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戴宝冠,饰璎珞,斜披帛,结跏

寺院景观

寺院景观(15张)
趺坐于方台上。座高0。68米,座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宽0。14米,披袈裟,双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仕女铜像:通高1。33米。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双手捧堆花瓷瓶,披帛至脚,上着短衣,下着长裙。

编辑本段旅游贴士

寺庙门票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

9:00-17:00

最佳旅游时节

四季皆宜。去西藏旅行必须避免雨季和严寒冬季。[2]

交通提示

小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之北,与大昭寺相距约一公里,坐西朝东。

特色小吃

风味:风干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糌粑。 

附近购物

特产:地毯、藏刀、卡垫、围裙、民族服装、民族鞋帽、金银首饰、木碗、唐卡、西藏面具

旅游住宿

西藏宾馆:西藏宾馆是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直属企业。西藏宾馆是一座独具藏民族建筑风格又具国家三星级标

僧侣剪影

僧侣剪影(8张)
准的现代化涉外旅游定点豪华宾馆。宾馆整体外形为仿布达拉宫式,建筑材料全采用花岗石砌造而成。宾馆坐落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一侧,环境优美,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小昭寺内不允许拍照、摄像,这一点格外注意。参观整个小昭寺约需一小时左右。进寺参观建议多备零钱以备布施。小昭寺参观所费时间不多,若时间来不及不去也不算是太遗憾。[3]
 
 
 
 
三,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寺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基本概述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是深受我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初建时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观.后经数度火焚与修复,该寺建筑坐西朝东。建筑物朝向东方,据传是文成公主悲思汉唐之故,入蕃时从内地召来建筑师修建的。现存的小昭寺为晚期作品,是黄教格鲁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
寺庙取名“甲达热木齐祖拉康”,意为“汉虎神变寺”。拉萨当地人管这儿叫做“热木齐”,意思就是“汉人的”。
小昭寺是汉语称谓。小,是与大昭寺相对应而言;昭,是藏语“觉卧”的音译,意思是佛。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前部为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廓等附属设施。门楼高三层:底层为宽敞的明廓。明廓有10根大柱(直径0。8米),皆为十六棱形。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柱一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 
小昭寺

  小昭寺

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栱上浮雕海水云龙纹。明廓后部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和六道轮回图(画面上有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一个巨大的车轮,巨齿獠牙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等,内轮分为六格,即六道,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称“十十缘起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极乐世界图等壁画;门楼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堂等。穿过门楼即是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回廊南、西、北三面原竖有木制嘛呢轮,廓壁上也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壁画。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香火延绵已逾千年。根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大昭寺目录》等书记载:小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文 
小昭寺

  小昭寺

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大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尼泊尔尺尊公主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松赞干布逝世后,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进行了对换。
著名的拉萨上密院,也设在小昭寺内,这是格鲁派僧人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修习密乘的地方,上密院堪布兼任小昭寺主持。
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别有特色。
2001年06月25日,小昭寺作为公元641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珠宝、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

 

地理位置

小昭寺在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小昭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庙传说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7世纪40年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悲思家乡而设计的。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小昭寺

小昭寺(2张)

 

历史沿革

小昭寺[1]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
小昭寺

  小昭寺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丽。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九世纪中叶),对佛教采取了摧残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愿还俗者多遭残杀,经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毁大昭寺、小昭寺释迦牟尼像,封桑鸢寺,余者多毁”(《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九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从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可见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关于这一时期小昭寺的详细情况,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测。
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就有简单介绍,“小招在大招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木匾。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十年浩劫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又开始对小昭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使小昭寺旧貌换新颜,重放异彩。

 

寺庙结构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两则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格特征。门庭后面为经堂。经堂进深7间面阔3间,30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层之上撑起高敞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6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米,直径0。48米。柱头皆为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雕饰。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装饰四瓣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曾遍绘释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孙灵塔及高0。4米的铜鎏金密集金刚造像、泥塑的杰尊·贡嘎顿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刚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

 

雕塑风格

净室门口两侧还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后部是佛殿,内2柱,无柱础,面积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的泥皮涂抹,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柱头雕有莲花宝座,柱头小栱上则无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特点。四壁的壁画多为线描盘腿坐形象,笔法流畅生动。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墀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和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以及两大忿怒力士、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绕以密闭回廓,偏窄、较高,具有早期布局特征。神殿第二层前前为僧舍,中部为大经堂天井,天井之后为供佛大殿,6柱,内供桑杰鲁王甲后、十六尊者及经书;里面还有一大殿,8柱,内供药师八如来和《甘珠尔》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神殿第三层前面为达赖喇嘛到该寺的专用住房,共6间。后部则为金顶殿,殿门向东,面积约54。5平方米,内有明柱两排8根,左右开小窗。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廓,以木栏相围。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以斗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历代修葺

据史料记载:小昭寺早期建筑几度遭受火灾又几经修复,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的殿堂已是后来建的。主殿占地面积为3940米。大经堂可容500名僧众在内举行佛事活动。后殿即原供奉觉阿佛之所,亦后为供奉米居多杰(不动金刚)释迦像之所。后来两尊佛像对换供奉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带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觉阿佛,即释赞干布之孙芒松赞(650~676年在位)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觉康,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请乾隆帝曾御赐“耆闍真镜”的匾额。

寺庙文物

小昭寺文物众多,珍贵的有: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戴宝冠,饰璎珞,斜披帛,结跏

寺院景观

寺院景观(15张)
趺坐于方台上。座高0。68米,座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宽0。14米,披袈裟,双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仕女铜像:通高1。33米。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双手捧堆花瓷瓶,披帛至脚,上着短衣,下着长裙。

旅游贴士

寺庙门票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

9:00-17:00

最佳旅游时节

四季皆宜。去西藏旅行必须避免雨季和严寒冬季。[2]

交通提示

小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之北,与大昭寺相距约一公里,坐西朝东。

特色小吃

风味:风干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糌粑。 

附近购物

特产:地毯、藏刀、卡垫、围裙、民族服装、民族鞋帽、金银首饰、木碗、唐卡、西藏面具

旅游住宿

西藏宾馆:西藏宾馆是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直属企业。西藏宾馆是一座独具藏民族建筑风格又具国家三星级标

僧侣剪影

僧侣剪影(8张)
准的现代化涉外旅游定点豪华宾馆。宾馆整体外形为仿布达拉宫式,建筑材料全采用花岗石砌造而成。宾馆坐落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一侧,环境优美,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小昭寺内不允许拍照、摄像,这一点格外注意。参观整个小昭寺约需一小时左右。进寺参观建议多备零钱以备布施。小昭寺参观所费时间不多,若时间来不及不去也不算是太遗憾。[3]
 
 
 
 
 
四,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泽当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暑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
<, /T, R>, ,
中文名称: 雍布拉康
又名: 母子宫
地理位置: 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东南
建于: 公元前127年
其他: 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王宫
历史人物: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历史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2张)
一 雍布拉康传为西藏最早的建筑,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
《西藏王臣记》载: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赞唐旷四门平原时,被在那里放牧的有才干的苯教徒十二人看见,问他从何而来?他手指着天示意答复,他们了解到他是从天界罚降下来的,也就是说他有资格作藏疆之王,这样他们就用肩头当作他的舆座,把他高高抬起来到市中,由此都称他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这与《青史》中所说的赤赞波峨德同是一事。聂赤赞普修建了雍布拉康的时候,他并用口译说出了苯教中的《辛氏之罕嘉法门》。依次,按普巴桑杰加措历算法所说,聂赤赞普是木虎年(公元前127年)来到雅砻的,那么雍布拉康的始建,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到地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当政时,于水蛇年(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王宫的宫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积达嘛呢法门》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说:‘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拉妥妥日聂赞以后的第五代赞普即松赞干布,据说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后来历代都有扩修,逐渐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七华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每年向雍布拉康派喇嘛五名,一年一次轮换,每人年奉十克青稞,直至民主改革前。
二  西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于1962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在十年浩劫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塑像、壁画、建筑木构件被破坏无遗,其他文物也都流失,仅剩下残恒断壁。1982年山南地区文管会主持维修雍布拉康,历时两年多,现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

简介

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位于山南地区泽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当镇东南,高耸于雅砻河东岸扎西次日山顶。相传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后来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 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宫殿内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 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公元5世纪,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当时无人能识。有圣人断言,到了公元7-8世纪就有人能解读此书。所以这本书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名字由来

雍布拉康据传说建于公元前二世纪,那个晕头晕脑就做了吐蕃第一代藏王的聂赤赞普,除了成为“脖子作宝座的英王”外,还得到了这座特意为他而建的三层“红柳香莎宫”。这故事其实听着挺耳熟,俗点儿说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就跟听到谁谁忽然间中大奖,一下子就奔有房有车的“高级阶段”的故事似的,现在宫殿二层墙壁的壁画上还绘有这段传奇故事,让我一类的后人为之景仰不已。由此,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雍布拉康还有一神奇之处,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苯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可是当时谁也不识这些东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东西,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还取了一名叫“宁波桑哇”,意思是秘室。直到后来许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识出密室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方悟出其实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了,只是因当时地上的苯教势力太盛,才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后日。该宫殿随之成为佛教圣地,也由此变成了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主要建筑

碉楼式建筑

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长4.6米,东西宽3.5米,上小下 
雍布拉康的碉楼

  雍布拉康的碉楼

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1.2米高,0.6米宽的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五世达赖时的所加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不过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余代赞普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晚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遗迹被保留下来,倒是极有可能的。

殿堂

传为松赞干布所建,原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
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十数级。门厅南北6.3米,东西5.2米,原来的四根柱子,现修复为两柱。厅内远无佛像和其它陈设。再进为佛堂,南北6.3米,东西9.3米,八根柱子。东半部沿三面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墙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须弥座。原有塑像已毁坏净尽。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记》记载当时所见,云“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在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后、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据原来寺里喇嘛回忆,佛殿南侧绘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八药王像。
二层法王殿亦分前后两部分,原前部为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大小同底层佛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则是四个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壁画中表了拉妥妥日聂赞时,从天上降下来的书、塔等佛物的故事题材。
文革时,三层以上整个被拆毁,现经修复后的二层有了较大的改动,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回廊。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前半部为平台,三面为矮墙,后半部为一带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门通入碉楼式建筑中,这次修复,未重建第三层。

僧房及附属建筑

殿房的南侧为僧房,一层门厅东南角有一门,出门后折阶西下,通向僧房,其中紧靠殿堂的二层楼为历代达赖礼拜时所居住的卧室,现已修复。雍布拉康东北400余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嘎尔东赞(禄东赞)所发现,现在人们仍称之为“嘎泉”。到雍布拉康礼拜的人无不到嘎泉下一游,据说饮此泉水,可医百病。

雍布拉康景色照

雍布拉康景色照(20张)
交通提示:由于雍布拉康离泽当镇并不远,大约十公里左右,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前往。泽当镇上有许多桑塔纳出租车可以跑这条线,来回包车价格¥60元/车。还有一更便宜的方法,满大街跑的机动车的三轮车 
雍布拉康

 

 

 

 

 

去过。当然,也可以骑自行车前往。这条泽-雍公路,现在是一条很棒的黑色水泥路面,就是走路都可以了。 
在和出租车或机动三轮车司机们讲价时,一定要先说好会在雍布拉康附近呆多久,时间上最好说宽裕一点(不爱拍照的人参观雍布拉康一个小时左右就够了),以免因时间耽误久了司机师傅加价而发生纠纷,不管什么车都只能到山脚下,上雍布拉康去还得自己爬山,现在山脚有老乡在出租马匹供体力不佳的人乘坐上山。自己爬上去也就10分钟左右。
 
 
 
 
 
五,托林寺
 
 
托林寺  
托林寺
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基本概述

托林寺

托林寺(12张)
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带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间殿堂有转经道。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白殿位于集会殿的东北部,殿内墙壁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极为壮观。

建筑风格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托林寺

  托林寺

寺庙格局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寺周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为民居。寺庙南以土山为屏,北临朗钦藏布,殿堂、佛塔、塔墙、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托林寺

  托林寺

寺庙历史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托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是各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印度高僧阿底峡曾在这里讲经著述,弘传佛法。此后,许多高僧相继在此留下足迹。
有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近年来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建议你最好带上手电欣赏,因为殿内灯光比较暗淡。
因处于土林的峡谷中,红墙与土林相映生辉又别具一番壮丽。每每有人摇动经筒,沿土林间的小道绕托林寺转经。此番情景也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谷里,有一列长达数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遗迹。另外,在河谷观看扎达土林壮观迷人的日出和日落也是难得的享受。
托林寺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庙,11世纪初由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益西沃始建,作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峡(982~1054)进藏,住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寺庙也随之扩建,初具规模。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寺庙建筑

遍知如来殿

托林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制也最多奇特。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是一座大型的坛城(曼荼罗)。门向东偏北,面积2594.75平方米(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8.5米)。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朗则拉康,主供遍知者如来;四面分别紧接多吉生巴拉康、仁钦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这五座“十”字相连的殿堂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这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时期佛殿建筑的一些特征,亦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中心殿堂和周围佛殿之间也形居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飞行寺为蓝本),将桑耶寺庞大建筑群体浓缩于一幢建筑中,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托林寺自建朗巴则拉康后,其声名远播,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仿其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又将此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入拉萨大昭寺中廊墙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现。

杜康

即集会殿。位于朗巴朗则拉康南60米处。门向东,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殿堂面积489.6平方米(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殿内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图案。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最为精美的为“僧俗礼佛图”和“十六金刚舞女图”。僧俗礼佛图:位于西壁东侧下部。图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并坐一排,结印礼佛,下部绘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参加礼佛活动;十六金刚舞女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图中舞女舞姿各种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面容娇美,腰肢细软,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轻淡柔和,若陷若现,这种绘画技法的人物壁画在西藏极为少见。此外,殿内壁上有关该寺发展演变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格王朝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白殿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精品。

寺庙三宝

托林寺有寺藏“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传后世,该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晰,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

寺庙派系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寺内主供佛为“堆松桑杰”,主护汉神是“贡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侣60人,最后一任堪布名“阿旺扎西”;现规定喇嘛18人,仅有2人。每年藏历元月3~21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20日进行赛马,热闹异常。

美丽的托林寺

美丽的托林寺(20张)
托林寺有属寺25座,分别属于萨迦派(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该寺不仅是古格王国(都城在札达县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因吐蕃奴隶平民起久及王权内部纷争被迫逃至西部阿里,其后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达克和普兰三个割据王朝。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里势力较为强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统大约延续至15世纪)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土林环抱的托林寺为西藏名寺,是古格王子益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隅,距离武装部招待所约300米,徒步即可到达。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六,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基本介绍

班公湖

班公湖(2张)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 
班公湖

  班公湖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是中国日土县与克什米尔交界的国际性湖泊,呈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最窄处仅五米。湖面海拔4240米,水深57米,流域面积为28714平方公里。班公湖为内陆湖,湖水东淡西咸,位于日土县境内为淡水,西部与克什米尔交界处为咸水

 

 

 

基本信息

名称

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
班公湖

  班公湖

面积
该湖在我国境内约有400多平方公里,湖的长度约110公里,整个湖的面积约有600多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2至5公里,属内陆湖泊。

水深

最大水深为41米,平均水深5米。

水质

该湖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也就是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中部为半咸水湖,西部为咸水湖。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地理位置

 

班公湖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一半在中国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流向克什米尔。

海泼高度

湖面海拔高度4240米

动植物资源

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

交通信息

班公湖
从岸边乘船游览至班公湖鸟岛需要30至40分钟的时间,途中可饱览班公湖波光斑斓秀丽风光和远山壮美的景色。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班公湖有个奇怪的现象,即迁徙的鸟类只选择鸟岛驻足栖息,其它岛上基本上没有鸟类光临。鸟岛长约300多米,宽约200多米,岛高出湖面约有7、8米左右,鸟岛的表面为碎石、黄土和鸟粪所覆盖,由于鸟岛没有较高大树木,只有为数不多低矮的灌木和小草。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岛上的灌木丛里和草丛中,会有一窝一窝的鸟蛋,有的地方窝与窝相连,非常密集,以至于你行走时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踩到鸟蛋。

班公湖美景(1)

班公湖美景(1)(20张)
由于日土县地处中国最西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目前,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这些鸟类绝大多数为迁徙的候鸟,冬季从班公鸟岛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第二年的5月至9月飞临班公湖鸟岛栖息,在岛上产卵育幼和繁衍后代。
置身于班公湖的蓝天绿水和湖光山色中,观看鸟儿展翅飞翔和低空滞留盘璇身姿的壮观场景,特别是聆听鸟儿们美妙的鸣叫声,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绝对是一种难得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间绝景

特产简介

狮泉河到多玛的途中,有一座名为班公湖的湖泊,又称彭公湖。藏语称哥木克哥那喇令错,意为“明媚而狭
<, FONT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FONT-FAMILY: Genev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size=4>长的湖”。它是一个位于中国日土县与克什米尔地区的国际性湖泊,为一构造湖,海拔4242米,西部为咸水湖,东部为淡水湖。湖身东西长达155公里,南北窄,最窄处约40米。面积604平方公里,最深达41.3米。湖水清澈,透明度可达3—4米。每年结冰期6个月。
湖中的鸟岛有成千上万的鸥鸟在此栖息,鸥鸟雁鸭欢舞飞翔、遮天蔽日成为阿里高原的一大奇观,湖畔的牧人传说湖中还有神龙、湖怪出没,更增添了班公湖的神秘色彩。
湖中盛产特有的西藏裂腹鱼和各种禽鸟,有鸟岛数个,鸟蛋甚多。湖区植物种类近300种。岸边红柳簇拥,风景优美。

军事价值

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风光

  班公湖风光

,一半在中国西藏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湖形状狭长。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我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属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面积604平方公里,长15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2~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班公湖一直是中印边境相对平静的地方,双方在此也没有发生过太多的冲突。是什么原因令印度记者们“神经紧张”呢?
这与印度军方大力加强边境的军力建设有关。就在媒体炒作班公湖“对峙紧张”的同时,印度官员称,在重启靠近中印边境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空军基地4个月后,印度将重启另一更靠近中国边境的空军基地。据《印度时报》2008年10月5日报道,印度将在一个月内重新启用富克彻空军基地。富克彻基地位于印度拉达克邦东部,距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只有2.5公里。报道说,印度军队已在此执行战机维修任务。印度军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该基地靠近阿克赛钦地区附近的中印实际控制线,可保证对该地印度驻军的后勤供应。这是印度空军连续启用的第二个重要空军基地,也是印度军方全面启动中印边境军事基地系列举措之一。因此,印度媒体进行舆论配合就不难理解了。

鸟岛

班公湖
阿里是一个雪山环绕、历史悠久、古迹遍地的古老文化世界,同时由于这里幅员广阔,海拔高,地形复杂,河湖众多,气候独特,又是中国一些特有珍贵动物的乐园。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的特殊的和不便的交通,这里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基本呈原始状态,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据调查,仅在阿里的东北部,就有数十种野生动物。其中藏野驴、金丝野牦牛、藏羚羊、盘羊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阿里又被称为野生动物园。在这天然动物园中,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当属班公湖鸟岛。在"世界屋脊"上,能有一个鸟的世界,这应该说是一个奇迹,它使风光奇丽、历史古迹众多的阿里高原又增添了一大特别景观。

班公湖美景(2)

班公湖美景(2)(14张)
鸟岛位于阿里地区北部的日土县境内的班公湖上。班公湖海拔4242米,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它东西长155公里,南北窄, 最宽处有15公里,最窄处只有40米,水深57米,湖水清澈,蓝得令人心醉。班公湖是一个内陆湖,湖水由东向西依次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日土县境内的湖水以淡水为主,少部分为半淡水,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鸟岛。
鸟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小岛到处是石灰石碎块,遍地是鸟粪,有些地方的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羽毛更是处处可见。小岛遍地都是大鸟、小鸟、鸟蛋,岩石间、草丛中、湖面上、湖岸边,无处不有,成千上万的白鸟将整个小岛盖得严严实实。由于这里生态环境好,栖息在鸟岛上的鸟类,主要是鸥鸟,也有小量的灰鸭等鸟禽,它们以湖中的鱼类、水草等为食。每年春天来临,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班公湖鸟岛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是鸟的王国,这里充满了鸟类的友受和亲情,没有天敌,没有干扰,只有祥和与宁静。在这个可以被称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鸟的世界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雪山、湖水。这里的天然大屏障将鸟岛与外界隔开,完整地保存着阿里高原的这一特殊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

从岸边乘船游览至班公湖鸟岛需要30至40分钟的时间,途中可饱览班公湖波光斑斓秀丽风光和远山壮美的景色。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 
班公湖鸟岛

  班公湖鸟岛

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班公湖有个奇怪的现象,即迁徙的鸟类只选择鸟岛驻足栖息,其它岛上基本上没有鸟类光临。鸟岛长约300多米,宽约200多米,岛高出湖面约有7、8米左右,鸟岛的表面为碎石、黄土和鸟粪所覆盖,由于鸟岛没有较高大树木,只有为数不多低矮的灌木和小草。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岛上的灌木丛里和草丛中,会有一窝一窝的鸟蛋,有的地方窝与窝相连,非常密集,以至于你行走时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踩到鸟蛋。
由于日土县地处我国最西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 
班公湖风光

  班公湖风光

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目前,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这些鸟类绝大多数为迁徙的候鸟,冬季从班公鸟岛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第二年的5月至9月飞临班公湖鸟岛栖息,在岛上产卵育幼和繁衍后代。
笔者是有幸跟随班公湖管理人员登上鸟岛近观鸟为数不多的者之一,尽管我们一行怕惊扰鸟的生活而十分小心翼翼,但我们登岛还是引起了鸟类的警觉,鸟儿们或低飞或鸣叫或注视或盘璇。笔者端着相机从岛的不同地方和方位,拍摄和记录鸟儿的栖息生活场景,几次因选择拍摄角度而差点踩到成窝的鸟蛋。
置身于班公湖的蓝天绿水和湖光山色中,观看鸟儿展翅飞翔和低空滞留盘璇身姿的壮观场景,特别是聆听鸟儿们美妙的鸣叫声,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绝对是一种难得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间绝景。
 
 
每年春夏之际的5-7月,班公错湖心的鸟岛便栖息有数万只斑头雁、棕头鸥、凤头麻鸭等二十多种水鸟。可以租船在湖中游览,也可以上鸟岛看成片的鸟窝,鸟蛋,观赏海鸥和斑头雁。
Tips:1、在景区内租船游览湖中各岛的费用是每人80元,可以还价。2、湖边有客栈和饭馆,码头的游船也属于这家,若天气好,也可以选择在湖边搭帐篷;岛上的鸟蛋是受保护的,绝对不可以带走。[1]

相关信息

印度媒体炒作边境紧张为强军造势
班公湖,一半在中国西藏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湖形状狭长。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我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属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面积604平方公里,长15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2~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班公湖一直是中印边境相对平静的地方,双方在此也没有发生过太多的冲突。是什么原因令印度记者们“神经紧张”呢?
这与印度军方今年以来大力加强边境的军力建设有关。就在媒体炒作班公湖“对峙紧张”的同时,印度官员称,在重启靠近中印边境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空军基地4个月后,印度将重启另一更靠近中国边境的空军基地。据《印度时报》2008年10月5日报道,印度将在一个月内重新启用富克彻空军基地。富克彻基地位于印度拉达克邦东部,距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只有2.5公里。报道说,印度军队已在此执行战机维修任务。印度军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该基地靠近阿克赛钦地区附近的中印实际控制线,可保证对该地印度驻军的后勤供应。这是今年以来印度空军连续启用的第二个重要空军基地,也是印度军方全面启动中印边境军事基地系列举措之一。因此,印度媒体进行舆论配合就不难理解了。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 徐冰川
资料图:中印边境班公湖的我军边防部队
 
 
 
 
七,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
中文名称: 昌珠寺
所属地区: 西藏
地理位置: 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
建造时期: 松赞干布时期
镇寺之宝: 珍珠唐卡

基本简述

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地当昌珠区治所。这儿林木葱茏,风景绝佳,古往今来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寺院概况

昌珠寺,为西藏著名寺院,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二公里许。该寺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代,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帕竹政权时期,昌珠寺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昌珠寺在其晚期归属格鲁派。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据说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传佛教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仍存的修行地遗址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昌珠寺的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昌珠寺在乃东县昌珠乡。相传吐蕃王松赞干布时代,当时此地为一片大水,内藏毒龙,松赞干布想泄水筑城,用法师之计,以大鹏降龙,7日水干,筑基建寺,昌珠是藏语“鹏与龙”之意。全寺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错清大殿,大殿下层布局和形式与大昭寺大殿相仿。文成公主进藏初期曾居此。
昌珠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内廊中悬挂有一口铜钟,钟上铭文说这口铜钟是汉族比丘仁钦监造,施主是赤德赞第三妃提氏。这 座寺庙到晚期属格鲁派。昌珠寺汉语译意为“鹞龙寺”,相传这里过去是一片湖泊,里面藏有毒龙,龙头像蛇,五冠,非常凶恶。松赞干布想在此竭水筑城,但因有恶龙,无法填湖,于是信请两位法师引鹏斗龙,龙败,湖枯,于是埋以宝物,奠基建寺,便有了昌珠之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常来昌珠寺住,文成公主亲手栽下许多柳树,至今已繁衍西藏各地,统称“唐柳”,他们用过的灶和陶盆至今还保留在寺里,古色古香,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松赞和文成公主住的那间房屋,即卧室,现在仍保留着,不过已破旧不堪,寺里当着仓库使用,堆满了粮食、酥油等东西。[1]
昌珠寺重要建筑有大门、乃定学、措钦大殿名“乃定当”,主像是莲花生。措钦大殿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里边有天井天棚,经堂有柱64根,主要佛殿 三间,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差不多。殿内有12座佛堂,各具风采,很吸引人。在二层楼一座殿堂内,一幅闪闪发光的珍珠唐嘎,那是观音佛像,用29927颗小珍珠镶嵌而成,有红、黄、黑、白几种色泽,还有祥云、鲜花、飞鸟、花相饰,神采潇洒俊逸,北京曾借用过这幅唐嘎,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藏民族高超技艺的展示,朝佛者纷纷向珍珠唐嘎抛钱,以表自己崇敬之情。在佛殿里,还供有莲花生佛塑像、千面观音塑像、达赖喇嘛、班禅彩像……

名称由来及寺院文化

就像西藏许许多多的地方一样,说到昌珠寺[2],不得不提到那位作为汉族妇女的多才多艺杰出代表的文成公主。相传,文成公主为建大昭寺,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城的地形极像一仰卧的罗刹女,将不利于吐蕃王朝立国。须在女妖的四肢和心脏建庙以镇之。于是,女妖心脏上建了大昭寺,四肢之一的一臂上建了昌珠寺。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传说建昌珠寺的地方以前是一个湖泊,湖中常有一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这座镇妖之寺的名字就叫作了“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由大殿、转经围廊、廊院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是措钦大殿,殿内供奉一尊三世佛像,和其它寺庙里不一样的是,这尊铜佛像是由全铜浇铸而成,甚有特色。据说昌珠寺在建寺初期,还曾有一尊能说话的度母像供在主殿里。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内,至今还仍保存着一个土灶,上面还放有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曾使用过的一个陶盆,而“托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谢谢”或“感谢”,所以该名意味深长。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声名远播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这是一幅用珍珠串起为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唐卡画面长为2米,宽1.2米,上面共计镶嵌着珍珠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乌鸦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黄金15.5克。在我看来,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在王朝更迭、烽烟四起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劫难保存到现在,真是殊为不易,值得为此专程前往欣赏。
传说莲花生大师和米拉日巴大师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过,使得现在昌珠寺一带仍为许多佛教信徒的朝圣圣地。

沿革历史

简述

昌珠寺建于松赞干布时期。传说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罗刹女的一臂在贡布日山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而那儿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松赞干布即在贡布日修法,终成正果,遂令大惊鸟降伏了怪龙,湖水也随之干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将昌珠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大昭寺联系在一起,至少说明关于该寺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的说法是可信的。
昌珠寺最早的建筑,是现主寺对面的小殿,名“乃定拉康”,习惯上则常称“乃定学”(第一层)、“乃定当”(顶层)。乃定学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3米,内有六柱。殿内后壁原供奉佛像甚多,本尊则为松赞干布。乃定当与乃定学范围相同,本尊为莲花生。据说这幢早期建筑当年是用“贝玛”草堆砌起来的,而现在的建筑则是石木结构,说明是晚期修缮的格局。

修缮与扩建

昌珠寺最初的规模很小,据说只有六门六柱和祖拉康,以后该寺在原有建筑上曾经三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
(一)寺史记载:“乃东贡玛司徒菩堤幢曾对该寺大加修建”。其时代因而不会早于公元1351年。这次修建后增添了较多佛堂,可以说大体奠定了以后昌珠寺的格局。
(二)五世达赖时期曾对该寺作过较多修缮和增建,加盖了大殿金顶、错钦大殿门的门楼,除其底部留有少量原来建筑外,余皆五世达赖时期改建和增建。该寺前庭院南侧的桑阿颇章也系其时的建筑。
(三)“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亦曾修缮此寺”。这次修缮和扩建后的昌珠寺,规模比以前扩大了百倍,面积达4667平方米(长81米、宽57.6米),拥有21个拉康和漫长的转经回廊,屋顶饰以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的金顶,更显得非同凡响。

布局特点

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络绎不绝前去转经朝佛。五世达赖以后的历代达赖每年还要定期来此添香礼佛。昌珠寺作为山南地区“三圣寺”之第一,在信徒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扩建后的昌珠寺,布局形式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它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一小庭院,后部是以错钦大殿为中心的拉康大院。进了大门都是小庭院。
寺院大门内门道上部悬挂着一口铜钟,上有藏文铭文两圈,阳文,字形与桑耶寺钟同。据王尧先生考证,钟系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所铸,施主王妃菩提氏,与桑耶寺钟施主甲茂赞为同一人。此钟系汉僧监铸,是唐蕃之间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历史见证。
小庭院长23.6米,宽16米,周围一圈回廊,廊顶一层僧房。庭院北侧系桑阿颇章,约建于十七世纪以后,是南宗宁玛派为便于该派僧众朝见来此礼佛的达赖喇嘛而修建的住房,故其内茶房、柴房、粮物仓库、膳食、住房一应俱全。后来又于1938年将其底层正中改建为三进三间的密宗拉康。桑阿颇章的地下还有一暗道。暗道从颇章外边西南一隅通出,里边的出口则在今拉康内西墙南侧北端附近。暗道内还有两个狭长的储藏室。
步入大门,是该寺的拉康大院,为该寺的主体和建筑精华所在。大院前有高大的门廊,门廊两端与围绕在整个大殿外面的转经回廊相界,适成一周,是为该寺外转经回廊。门外两侧塑护法神像二尊,站于两旁;门内两边又塑四大天王,分立左右。大院内,前部中央为天井院落,其后接错钦大殿。围绕天井院落和错钦大殿一周,则是内转经回廊。沿着中转回廊四周,内向分布着十二个内容各异的拉康,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朝佛“流水线”,信徒们循此便被导引去依次朝拜各个佛尊。这种布局和大昭寺大殿布局是很相似的。
中转回廊均以单拱柱或十字拱柱承檐,但拱柱形制有早有晚,早期的拱柱下的础石形如复盆,上刻莲辩,后期础石则无雕凿。回廊南北西三面墙壁上均有壁画,南北壁绘佛传故事,西壁则绘五世达赖、固始汗、第巴桑结三像,壁画似清代以后的作品。
错钦大殿上午形制颇特殊。错钦大殿面宽五间,深三间,其四周并不用石墙封闭,而是梁柱成间,全为名堂,且开间很大,与早期建筑风格迥异,应是后增建部分。
中间回廊四周十二拉康里,以祖拉康地位为最重要。祖拉康位于后部中央,其左右各一配殿,左为曲结拉康,右乃脱切拉康,门皆西向。三个拉康连为一组,周围又筑回廊一周。祖拉康开间较大,规模三进三间,主像为三世佛,两侧塑十大菩萨立像。三世佛系铜铸,塑型精致秀丽,从面形看,似溶进了内地某些风格。其背光、头饰亦较简单,然而塑铸精细。
祖拉康和错钦大殿之间亦有廊房相接。廊房三进五间,中间部分有矮柱,在中间的左右门柱上,各有一座木雕的护法神座像。座像体型矮胖,形态怪异,略似内地方士造像。雕像浑厚有力,作风古朴,是较早期的艺术创作。在廊房的左右间还建置有比较小型的塔数座,建置年代先后有别,系陆续增建。
曲结拉康本尊为松赞干布,左为尺尊公主,右为文成公主,靠左臂系禄东赞立像,右臂前乃吞米·桑布扎立像,桑布扎一侧还有无量光等佛像。塑像相当古朴生动,特别是王后立像造型,丰满神逸,堪称佳作。
脱切拉康内一柱,主供千手观音,塑像相当高大。其背光以千手相衬,两旁各塑胁侍一尊,造型精美,为早期作品。拉康周壁绘有壁画,其中有则丹拉思布佛,据释他曾给松赞干布生活上有过的帮助。有趣的是殿之西南角有一立桩型的土灶,上面还放置一盆型陶器,传说为文成公主当年所用之物。
祖拉康前廊房左右尽头亦建有拉康四个,其右边自后向前为达金拉康、若丹拉康,左边一对称为次巴拉康、德谢拉康。四个拉康规模较小,皆只有一柱。
达金拉康本尊为释迦牟尼,释迦顶上置孔雀毛的华盖。释迦左右则分塑马头明王和护法神像各一尊。
若丹拉康主供十一面观音,左右列塑祖师像,四壁满绘各种形式的塔。
次巴拉康本尊为长寿佛,其左侧塑三尊菩萨立像,右侧塑两尊护法神像。
德谢拉康主供泥塑药师佛,其中间和左右两壁共塑佛像九尊。
这四个拉康中达金拉康和次巴拉康风格上似系原来所建,其余两个拉康的建筑、塑像多系后世所为。
拉康大院北侧中段,又辟一喜珠节拉康。拉康二进三间,中供十一面大慈悲观音塑像。塑像精美古朴,与一般十一面观音迥异。主尊左为菩萨像,右乃莲花生塑像,殿中墙壁上绘有宗喀巴、甲曹杰、克珠杰等格鲁派祖师像。
克珠杰拉康对面相应位置是鸥金拉康。该拉康是一世热振所建,分前后两室。前室开三进三,靠右壁中部塑无量长寿佛,其右侧则塑护法神像一尊。后室三进三间,殿中设一神龛,内供一层楼高的莲花生像。龛后靠壁设一神坛,上塑莲花生桑巴瓦,还有其它众多而各不相同的莲花生像。后室前壁则左右各塑一护法神像。
拉康大院尽西两边(大院前门两边)亦有东向拉康各一,系五世达赖时期所建而成的。右边为阿巴拉康,左边是通追拉康。阿巴拉康一进三间,主供一层楼高的五世达赖塑像。五世达赖左侧列塑宗喀巴等黄教祖师像,右侧列塑法王阿底峡和历世达赖像;通追拉康本尊为宗喀巴,两侧为祖师像和历世达赖像。
出阿巴拉康往北有一南向辟门的小拉康名叫“贡康”。贡康后部中供一高大护法神坐像,全身黑色,手足作爪状。塑像造型威严,手法粗犷有力。其它壁前皆置有台架数层,上面摆者各种形象的护法神像,塑造得也极精致,手法古朴而形象怪异,可能是与建筑同时的早期作品。
靠近若丹拉康和德谢拉康的地方,原来还各建有窣堵坡式石塔一座,其中北侧一塔时代较早。此外,在寺东南一隅外边还有莲花生殿一座。该殿三进三间,门西向。此殿虽系晚期增建,但因保存完好,现在却是该寺唯一香火旺盛之地。
大典二层围绕着天井与天棚四周的是面积较大的平台通道,通道周围在原下层佛殿的上部位置也筑有数座佛堂。
二层的南部有拉康两座,偏西侧则是护法神殿,偏东侧者为噶鸠拉康。护法神殿位于鸥金拉康之上,二进三间,室内后二柱之间置神橱一列,内塑护法神像。橱后有一狭长通道,内供仓巴像。右壁前设有经橱,原来藏经约二百余函。神殿前部又有两柱廊屋,其三面墙壁均有壁画,内容全系各种护法神形象。
噶鸠拉康位于德谢拉康之上。该拉康左右两侧及后壁设有坛座,坛座上立塑护法神像。后部正中坛座上为时轮金刚像,右一右二亦皆双身护法神像。在左右两壁前坛座上亦均塑双社或单身护法神像,四身护法神像造型奇特,是在一个嘎拉巴碗形的胪器中,叠立四个姿态各异的护法神,为护法神造型例中极少见者。噶鸠拉康属密宗,拉康内造像多系早期作品。
二层东部祖拉康及脱切拉康之上,是珠投拉康,拉康分内外两室,两室后壁及左右壁皆列佛橱,内置祖师像八十尊,一曰八十名修行者。外殿以莲花生为主像,内殿以宗喀巴为主像。像皆尺余高。泥塑外涂土黄、棕色、绿色等彩色油漆,形如琉璃,此种塑像作法也很少见。与珠投拉康紧邻还有一嘎加拉康,正好在曲结拉康之上,拉康门向北,三进三间,主供泥塑红教主尊一百个。
二层的西部,即拉康大院的门顶上,正中为达赖的行宫,行宫的北边有较小的房屋两间,名结月康,乃传为贵族休息之所,其中原存铜法器及用具甚多。有一件大明宣德年款的铜钹,是很珍贵的文物,文革中惜已流失,现山南地区文管会有一征集来的铜钹,与之年款相符,是寺藏原物。
昌珠寺庞大、辉煌、壮观的建筑群体是西藏地区建筑历史上的光辉成就之一,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宝贵结晶,也是西藏文化、宗教发展演进的物质见证。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正式公布,将昌珠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十年浩劫中昌珠寺亦未免大难,除被其时用作粮物仓库和僧人居住的少数建筑有幸存留外,错钦大殿和绝大多数的拉康、转经廊等建筑皆荡然一空,其他文物也散失殆尽。
拨乱反正以来,党的文物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劫后余存的古老建筑也得到了妥善保护,散失文物有关单位也在努力设法追回。现在我们看昌珠寺,现存建筑中那些属早期的莲瓣柱础,夯墙及略晚的伏兽、廊柱,还有已存的石佛像等艺术作品(有些并非昌珠寺物),仍然是艺术史上的宝贵资料。

旅游介绍

概况

保存珍珠唐卡的房间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有时游客稀少时那间房是锁着的,需要去找管钥匙的人将门打开。
乃东路距离昌珠寺6公里,步行约一小时。

珍珠唐卡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声名远播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这幅用珍珠串起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坚期木厄额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释迦牟尼唐卡

此外还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它与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平时游客稀少时不开放,需要去找管钥匙的人将门打开。
 
 
 
 
七,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的。 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

简介

强巴林寺景观

强巴林寺景观(20张)
昌都寺与内地王朝的关系历来极为密切。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主要活佛受历代皇帝的册封。寺内至今保存有康熙58年5月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56年,乾隆帝为昌都寺书赠“祝厘寺”的匾额。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
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
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的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喇嘛跳的“卓”舞更是一绝。
昌都强巴林寺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神舞,在每年的酥油花节期间(时间在藏历年左右,即公历新年后一个月左右)表演的一种神舞,表演主要由动作大气、场面宏大、舞蹈者都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和服饰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是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地理位置

强巴林寺,位于昌都地区行署所在地昌都县昌都镇马拉山上,距市区很近;藏东第一大寺,寺内主供未来佛强巴佛(即弥勒佛)而得名;强巴林,西藏最大寺庙之一,僧人众多,是西藏驻寺僧人最多的寺庙之一。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祖师的徒弟西绕桑布,于15世纪30年代主持修建;
拉萨到强巴林寺,约1100公里(林芝方向走,如从那曲方向走,约900多公里);成都到昌都,约1500公里(川藏南线、北线差不多,都是这个里程);到昌都镇后,可徒步爬上去(约10分钟),也可坐出租车上去;强巴林寺的僧人自己开了旅馆,可以住宿,也可到山下的昌都镇去住宿,30-100元之间可以搞定。[1]

人文历史

这座寺庙,建立于明朝年间,是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以后,他的弟子所建立的。按格鲁教派规定,昌都寺可拥有僧人二千五百人。

寺内僧人

寺内僧人(12张)
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据说现在寺庙五大扎仓之一的桑堆扎仓的位置,就是当年千户搭牦牛帐篷的地方。
宗喀巴1373年入藏途经昌都时曾预言,将来在此地定能兴寺弘佛。后来到公元1437年(明英宗正统二年)宗喀巴的弟子西绕桑布在这昂曲和杂曲两水间雄鹰落地式的岩岛上倡建寺庙,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教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林麦、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这里曾由格鲁教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孜瓦吉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所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传承世代主持该寺,到那时,该寺在康区已有130个分寺,多集中于昌都、察雅、八宿、硕板多、桑昂曲及波密地区。
由于昌都处在疏通川藏的门户,商业活动成为这一带人民的主要职业,因而也影响到"神圣"的寺庙上来,故僧人们除了念经诵佛外,还兼营经商生息。昌都寺经商所得利息,平均分给众僧人,采取散发酥油、糌粑、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办法支付。年终寺庙进行结算,如有盈利,便在新年时节,不分大小,平均分摊。昌都寺内的壁画、雕塑、建筑、经卷等艺术珍品和文物,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大同小异。
当然,作为旧西藏三大领主之一的寺庙,它也占有大量土地,也免不了剥削农奴。不然,那些“赤巴”、“堪布”、“活佛”便无法维持奢侈的生活了。别的不讲,就拿吃水来说,寺庙高僧筑于加惹坝上,吃水得下到数百尺的河里去背。这个寺庙有22口装水的大铜锅,每一口锅得装一百多桶水。每天,2500僧人饮用的水,便得靠寺庙周围的百姓来支差背负了。陡峻的河堤,使多少人累死、饿死、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昌都寺号称“美丽花园”,但是,生活在这花园里的人民,却世世代代免不了爬崎岖的陡坡,下到河里去背水吃。冬天,河中水位低下,上游漂来死畜和垃圾;夏天,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河水浑浊,一勺水有半勺泥。“救苦救难”的菩萨并没能给众生带来甘泉,倒是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昌都寺建立自来水站,才解决了昌都僧俗人民吃水难的大问题。

景点特色

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这里曾由格鲁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年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达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传承世代主持该寺,到那时,该寺在康区已有一百三十个分寺,多集中于昌都、察雅、八宿、硕板多、桑昂曲及波密地区。
寺庙内主要的建筑都保存完好,佛像、壁画和唐卡精美。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神舞,在每年的酥油花节期间(时间在藏历年左右,即公历新年后一个月左右)表演的一种神舞,表演主要由动作大气、场面宏大、舞蹈者都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和服饰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这是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宗教节日

年藏历二月十五(阳历3、4月不等),是强巴林寺迎请强巴佛的宗教盛大节日,已延续500多年;届时,一是展佛——18米高、13米宽的强巴佛唐卡,和2米高的度金强巴佛塑像,将会布置于寺前广场,二是朝圣,全寺千名僧人集体诵经,几万信徒前来朝拜。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经主持过强巴林寺;三世达赖喇嘛是第一个获达赖喇嘛称号的活佛,前面一世、二世为追认。[1]

旅游提示

如果不坐出租车上去的话,就要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那个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好在路不是很长,大概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到寺庙大门口。
门票:免费

法律帮助联系点

为进一步推进法律进寺庙活动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广大僧众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引导寺庙积极参加平安昌都、和谐昌都、小康昌都建设。昌都检察分院到昌都强巴林寺与寺管会签订了法律帮助联系点协议书,并向该寺赠送藏文法律书籍50余册。
设立法律帮助联系点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发挥检察机关熟悉法律的优势,在寺庙设立联络员,负责收集寺庙和僧尼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针对性地义务为寺庙和僧尼提供法律帮助。主要通过接受各类案件咨询,提供法律帮助;适时开展法律宣传及法制讲座;提供必要的法律资料和书籍等形式,建立一个长效的送法进寺庙工作机制。
送法进寺庙是"五五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分院党组认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除安排到寺庙进行法制宣传外,更应该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寺庙作为民事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必然会面临民事法律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僧尼在接受寺庙管理的同时,作为普通公民,其
 
仍然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的法律问题也比较多。由于寺庙和僧尼主体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法律知识较为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既有监督执法部门正确统一实施法律的义务,也有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依法维权观念的义务。作为国家专门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完全可以发挥熟悉法律的优势,弥补寺庙的不足,与其联手共同构建和谐寺庙。通过主动走进寺庙,送法律、送书籍、送感情,主动掌握寺庙和僧尼的法律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带去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能够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进而把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向深入。[2]
 
 
 
 

, , , , , , , 、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小昭寺在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小昭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寺庙传说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7世纪40年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悲思家乡而设计的。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小昭寺

小昭寺(2张)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小昭寺[1]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
小昭寺

  小昭寺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丽。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九世纪中叶),对佛教采取了摧残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愿还俗者多遭残杀,经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毁大昭寺、小昭寺释迦牟尼像,封桑鸢寺,余者多毁”(《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九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从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可见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关于这一时期小昭寺的详细情况,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测。
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就有简单介绍,“小招在大招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木匾。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十年浩劫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又开始对小昭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使小昭寺旧貌换新颜,重放异彩。

编辑本段寺庙结构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两则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格特征。门庭后面为经堂。经堂进深7间面阔3间,30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层之上撑起高敞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6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米,直径0。48米。柱头皆为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雕饰。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装饰四瓣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曾遍绘释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孙灵塔及高0。4米的铜鎏金密集金刚造像、泥塑的杰尊·贡嘎顿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刚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

编辑本段雕塑风格

净室门口两侧还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后部是佛殿,内2柱,无柱础,面积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的泥皮涂抹,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柱头雕有莲花宝座,柱头小栱上则无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特点。四壁的壁画多为线描盘腿坐形象,笔法流畅生动。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墀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和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以及两大忿怒力士、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绕以密闭回廓,偏窄、较高,具有早期布局特征。神殿第二层前前为僧舍,中部为大经堂天井,天井之后为供佛大殿,6柱,内供桑杰鲁王甲后、十六尊者及经书;里面还有一大殿,8柱,内供药师八如来和《甘珠尔》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神殿第三层前面为达赖喇嘛到该寺的专用住房,共6间。后部则为金顶殿,殿门向东,面积约54。5平方米,内有明柱两排8根,左右开小窗。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廓,以木栏相围。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以斗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编辑本段历代修葺

据史料记载:小昭寺早期建筑几度遭受火灾又几经修复,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的殿堂已是后来建的。主殿占地面积为3940米。大经堂可容500名僧众在内举行佛事活动。后殿即原供奉觉阿佛之所,亦后为供奉米居多杰(不动金刚)释迦像之所。后来两尊佛像对换供奉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带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觉阿佛,即释赞干布之孙芒松赞(650~676年在位)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觉康,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请乾隆帝曾御赐“耆闍真镜”的匾额。

编辑本段寺庙文物

小昭寺文物众多,珍贵的有: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戴宝冠,饰璎珞,斜披帛,结跏

寺院景观

寺院景观(15张)
趺坐于方台上。座高0。68米,座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宽0。14米,披袈裟,双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仕女铜像:通高1。33米。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双手捧堆花瓷瓶,披帛至脚,上着短衣,下着长裙。

编辑本段旅游贴士

寺庙门票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

9:00-17:00

最佳旅游时节

四季皆宜。去西藏旅行必须避免雨季和严寒冬季。[2]

交通提示

小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之北,与大昭寺相距约一公里,坐西朝东。

特色小吃

风味:风干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糌粑。 

附近购物

特产:地毯、藏刀、卡垫、围裙、民族服装、民族鞋帽、金银首饰、木碗、唐卡、西藏面具

旅游住宿

西藏宾馆:西藏宾馆是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直属企业。西藏宾馆是一座独具藏民族建筑风格又具国家三星级标

僧侣剪影

僧侣剪影(8张)
准的现代化涉外旅游定点豪华宾馆。宾馆整体外形为仿布达拉宫式,建筑材料全采用花岗石砌造而成。宾馆坐落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一侧,环境优美,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小昭寺内不允许拍照、摄像,这一点格外注意。参观整个小昭寺约需一小时左右。进寺参观建议多备零钱以备布施。小昭寺参观所费时间不多,若时间来不及不去也不算是太遗憾。[3]
 
 
 
 
三,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寺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基本概述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是深受我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初建时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观.后经数度火焚与修复,该寺建筑坐西朝东。建筑物朝向东方,据传是文成公主悲思汉唐之故,入蕃时从内地召来建筑师修建的。现存的小昭寺为晚期作品,是黄教格鲁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
寺庙取名“甲达热木齐祖拉康”,意为“汉虎神变寺”。拉萨当地人管这儿叫做“热木齐”,意思就是“汉人的”。
小昭寺是汉语称谓。小,是与大昭寺相对应而言;昭,是藏语“觉卧”的音译,意思是佛。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前部为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廓等附属设施。门楼高三层:底层为宽敞的明廓。明廓有10根大柱(直径0。8米),皆为十六棱形。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柱一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 
小昭寺

  小昭寺

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栱上浮雕海水云龙纹。明廓后部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和六道轮回图(画面上有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一个巨大的车轮,巨齿獠牙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等,内轮分为六格,即六道,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称“十十缘起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极乐世界图等壁画;门楼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堂等。穿过门楼即是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回廊南、西、北三面原竖有木制嘛呢轮,廓壁上也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壁画。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香火延绵已逾千年。根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大昭寺目录》等书记载:小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文 
小昭寺

  小昭寺

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大昭寺主神殿原来主供尼泊尔尺尊公主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松赞干布逝世后,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进行了对换。
著名的拉萨上密院,也设在小昭寺内,这是格鲁派僧人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修习密乘的地方,上密院堪布兼任小昭寺主持。
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别有特色。
2001年06月25日,小昭寺作为公元641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珠宝、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

 

地理位置

小昭寺在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小昭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庙传说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7世纪40年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悲思家乡而设计的。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小昭寺

小昭寺(2张)

 

历史沿革

小昭寺[1]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
小昭寺

  小昭寺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丽。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九世纪中叶),对佛教采取了摧残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愿还俗者多遭残杀,经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毁大昭寺、小昭寺释迦牟尼像,封桑鸢寺,余者多毁”(《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九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从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可见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关于这一时期小昭寺的详细情况,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测。
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就有简单介绍,“小招在大招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木匾。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十年浩劫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又开始对小昭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使小昭寺旧貌换新颜,重放异彩。

 

寺庙结构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两则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格特征。门庭后面为经堂。经堂进深7间面阔3间,30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层之上撑起高敞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6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米,直径0。48米。柱头皆为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雕饰。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装饰四瓣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曾遍绘释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孙灵塔及高0。4米的铜鎏金密集金刚造像、泥塑的杰尊·贡嘎顿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刚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

 

雕塑风格

净室门口两侧还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后部是佛殿,内2柱,无柱础,面积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的泥皮涂抹,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柱头雕有莲花宝座,柱头小栱上则无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特点。四壁的壁画多为线描盘腿坐形象,笔法流畅生动。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墀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和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以及两大忿怒力士、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绕以密闭回廓,偏窄、较高,具有早期布局特征。神殿第二层前前为僧舍,中部为大经堂天井,天井之后为供佛大殿,6柱,内供桑杰鲁王甲后、十六尊者及经书;里面还有一大殿,8柱,内供药师八如来和《甘珠尔》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神殿第三层前面为达赖喇嘛到该寺的专用住房,共6间。后部则为金顶殿,殿门向东,面积约54。5平方米,内有明柱两排8根,左右开小窗。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廓,以木栏相围。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以斗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历代修葺

据史料记载:小昭寺早期建筑几度遭受火灾又几经修复,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的殿堂已是后来建的。主殿占地面积为3940米。大经堂可容500名僧众在内举行佛事活动。后殿即原供奉觉阿佛之所,亦后为供奉米居多杰(不动金刚)释迦像之所。后来两尊佛像对换供奉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带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觉阿佛,即释赞干布之孙芒松赞(650~676年在位)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觉康,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请乾隆帝曾御赐“耆闍真镜”的匾额。

寺庙文物

小昭寺文物众多,珍贵的有: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戴宝冠,饰璎珞,斜披帛,结跏

寺院景观

寺院景观(15张)
趺坐于方台上。座高0。68米,座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宽0。14米,披袈裟,双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仕女铜像:通高1。33米。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双手捧堆花瓷瓶,披帛至脚,上着短衣,下着长裙。

旅游贴士

寺庙门票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

9:00-17:00

最佳旅游时节

四季皆宜。去西藏旅行必须避免雨季和严寒冬季。[2]

交通提示

小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之北,与大昭寺相距约一公里,坐西朝东。

特色小吃

风味:风干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糌粑。 

附近购物

特产:地毯、藏刀、卡垫、围裙、民族服装、民族鞋帽、金银首饰、木碗、唐卡、西藏面具

旅游住宿

西藏宾馆:西藏宾馆是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直属企业。西藏宾馆是一座独具藏民族建筑风格又具国家三星级标

僧侣剪影

僧侣剪影(8张)
准的现代化涉外旅游定点豪华宾馆。宾馆整体外形为仿布达拉宫式,建筑材料全采用花岗石砌造而成。宾馆坐落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一侧,环境优美,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小昭寺内不允许拍照、摄像,这一点格外注意。参观整个小昭寺约需一小时左右。进寺参观建议多备零钱以备布施。小昭寺参观所费时间不多,若时间来不及不去也不算是太遗憾。[3]
 
 
 
 
 
四,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泽当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暑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
<, /T, R>, ,
中文名称: 雍布拉康
又名: 母子宫
地理位置: 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东南
建于: 公元前127年
其他: 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王宫
历史人物: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历史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2张)
一 雍布拉康传为西藏最早的建筑,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
《西藏王臣记》载: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赞唐旷四门平原时,被在那里放牧的有才干的苯教徒十二人看见,问他从何而来?他手指着天示意答复,他们了解到他是从天界罚降下来的,也就是说他有资格作藏疆之王,这样他们就用肩头当作他的舆座,把他高高抬起来到市中,由此都称他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这与《青史》中所说的赤赞波峨德同是一事。聂赤赞普修建了雍布拉康的时候,他并用口译说出了苯教中的《辛氏之罕嘉法门》。依次,按普巴桑杰加措历算法所说,聂赤赞普是木虎年(公元前127年)来到雅砻的,那么雍布拉康的始建,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到地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当政时,于水蛇年(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王宫的宫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积达嘛呢法门》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说:‘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拉妥妥日聂赞以后的第五代赞普即松赞干布,据说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后来历代都有扩修,逐渐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七华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每年向雍布拉康派喇嘛五名,一年一次轮换,每人年奉十克青稞,直至民主改革前。
二  西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于1962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在十年浩劫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塑像、壁画、建筑木构件被破坏无遗,其他文物也都流失,仅剩下残恒断壁。1982年山南地区文管会主持维修雍布拉康,历时两年多,现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

简介

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位于山南地区泽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当镇东南,高耸于雅砻河东岸扎西次日山顶。相传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后来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 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宫殿内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 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公元5世纪,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当时无人能识。有圣人断言,到了公元7-8世纪就有人能解读此书。所以这本书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名字由来

雍布拉康据传说建于公元前二世纪,那个晕头晕脑就做了吐蕃第一代藏王的聂赤赞普,除了成为“脖子作宝座的英王”外,还得到了这座特意为他而建的三层“红柳香莎宫”。这故事其实听着挺耳熟,俗点儿说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就跟听到谁谁忽然间中大奖,一下子就奔有房有车的“高级阶段”的故事似的,现在宫殿二层墙壁的壁画上还绘有这段传奇故事,让我一类的后人为之景仰不已。由此,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雍布拉康还有一神奇之处,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苯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可是当时谁也不识这些东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东西,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还取了一名叫“宁波桑哇”,意思是秘室。直到后来许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识出密室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方悟出其实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了,只是因当时地上的苯教势力太盛,才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后日。该宫殿随之成为佛教圣地,也由此变成了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主要建筑

碉楼式建筑

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长4.6米,东西宽3.5米,上小下 
雍布拉康的碉楼

  雍布拉康的碉楼

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1.2米高,0.6米宽的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五世达赖时的所加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不过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余代赞普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晚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遗迹被保留下来,倒是极有可能的。

殿堂

传为松赞干布所建,原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
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十数级。门厅南北6.3米,东西5.2米,原来的四根柱子,现修复为两柱。厅内远无佛像和其它陈设。再进为佛堂,南北6.3米,东西9.3米,八根柱子。东半部沿三面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墙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须弥座。原有塑像已毁坏净尽。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记》记载当时所见,云“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在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后、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据原来寺里喇嘛回忆,佛殿南侧绘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八药王像。
二层法王殿亦分前后两部分,原前部为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大小同底层佛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则是四个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壁画中表了拉妥妥日聂赞时,从天上降下来的书、塔等佛物的故事题材。
文革时,三层以上整个被拆毁,现经修复后的二层有了较大的改动,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回廊。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前半部为平台,三面为矮墙,后半部为一带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门通入碉楼式建筑中,这次修复,未重建第三层。

僧房及附属建筑

殿房的南侧为僧房,一层门厅东南角有一门,出门后折阶西下,通向僧房,其中紧靠殿堂的二层楼为历代达赖礼拜时所居住的卧室,现已修复。雍布拉康东北400余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嘎尔东赞(禄东赞)所发现,现在人们仍称之为“嘎泉”。到雍布拉康礼拜的人无不到嘎泉下一游,据说饮此泉水,可医百病。

雍布拉康景色照

雍布拉康景色照(20张)
交通提示:由于雍布拉康离泽当镇并不远,大约十公里左右,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前往。泽当镇上有许多桑塔纳出租车可以跑这条线,来回包车价格¥60元/车。还有一更便宜的方法,满大街跑的机动车的三轮车 
雍布拉康

 

 

 

 

 

去过。当然,也可以骑自行车前往。这条泽-雍公路,现在是一条很棒的黑色水泥路面,就是走路都可以了。 
在和出租车或机动三轮车司机们讲价时,一定要先说好会在雍布拉康附近呆多久,时间上最好说宽裕一点(不爱拍照的人参观雍布拉康一个小时左右就够了),以免因时间耽误久了司机师傅加价而发生纠纷,不管什么车都只能到山脚下,上雍布拉康去还得自己爬山,现在山脚有老乡在出租马匹供体力不佳的人乘坐上山。自己爬上去也就10分钟左右。
 
 
 
 
 
五,托林寺
 
 
托林寺  
托林寺
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基本概述

托林寺

托林寺(12张)
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带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间殿堂有转经道。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白殿位于集会殿的东北部,殿内墙壁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极为壮观。

建筑风格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托林寺

  托林寺

寺庙格局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寺周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为民居。寺庙南以土山为屏,北临朗钦藏布,殿堂、佛塔、塔墙、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托林寺

  托林寺

寺庙历史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托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是各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印度高僧阿底峡曾在这里讲经著述,弘传佛法。此后,许多高僧相继在此留下足迹。
有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近年来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建议你最好带上手电欣赏,因为殿内灯光比较暗淡。
因处于土林的峡谷中,红墙与土林相映生辉又别具一番壮丽。每每有人摇动经筒,沿土林间的小道绕托林寺转经。此番情景也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谷里,有一列长达数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遗迹。另外,在河谷观看扎达土林壮观迷人的日出和日落也是难得的享受。
托林寺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庙,11世纪初由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益西沃始建,作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峡(982~1054)进藏,住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寺庙也随之扩建,初具规模。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寺庙建筑

遍知如来殿

托林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制也最多奇特。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是一座大型的坛城(曼荼罗)。门向东偏北,面积2594.75平方米(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8.5米)。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朗则拉康,主供遍知者如来;四面分别紧接多吉生巴拉康、仁钦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这五座“十”字相连的殿堂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这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时期佛殿建筑的一些特征,亦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中心殿堂和周围佛殿之间也形居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飞行寺为蓝本),将桑耶寺庞大建筑群体浓缩于一幢建筑中,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托林寺自建朗巴则拉康后,其声名远播,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仿其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又将此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入拉萨大昭寺中廊墙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现。

杜康

即集会殿。位于朗巴朗则拉康南60米处。门向东,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殿堂面积489.6平方米(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殿内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图案。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最为精美的为“僧俗礼佛图”和“十六金刚舞女图”。僧俗礼佛图:位于西壁东侧下部。图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并坐一排,结印礼佛,下部绘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参加礼佛活动;十六金刚舞女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图中舞女舞姿各种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面容娇美,腰肢细软,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轻淡柔和,若陷若现,这种绘画技法的人物壁画在西藏极为少见。此外,殿内壁上有关该寺发展演变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格王朝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白殿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精品。

寺庙三宝

托林寺有寺藏“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传后世,该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晰,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

寺庙派系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寺内主供佛为“堆松桑杰”,主护汉神是“贡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侣60人,最后一任堪布名“阿旺扎西”;现规定喇嘛18人,仅有2人。每年藏历元月3~21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20日进行赛马,热闹异常。

美丽的托林寺

美丽的托林寺(20张)
托林寺有属寺25座,分别属于萨迦派(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该寺不仅是古格王国(都城在札达县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因吐蕃奴隶平民起久及王权内部纷争被迫逃至西部阿里,其后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达克和普兰三个割据王朝。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里势力较为强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统大约延续至15世纪)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土林环抱的托林寺为西藏名寺,是古格王子益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隅,距离武装部招待所约300米,徒步即可到达。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六,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基本介绍

班公湖

班公湖(2张)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 
班公湖

  班公湖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是中国日土县与克什米尔交界的国际性湖泊,呈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最窄处仅五米。湖面海拔4240米,水深57米,流域面积为28714平方公里。班公湖为内陆湖,湖水东淡西咸,位于日土县境内为淡水,西部与克什米尔交界处为咸水

 

 

 

基本信息

名称

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
班公湖

  班公湖

面积
该湖在我国境内约有400多平方公里,湖的长度约110公里,整个湖的面积约有600多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2至5公里,属内陆湖泊。

水深

最大水深为41米,平均水深5米。

水质

该湖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也就是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中部为半咸水湖,西部为咸水湖。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地理位置

 

班公湖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一半在中国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流向克什米尔。

海泼高度

湖面海拔高度4240米

动植物资源

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

交通信息

班公湖
从岸边乘船游览至班公湖鸟岛需要30至40分钟的时间,途中可饱览班公湖波光斑斓秀丽风光和远山壮美的景色。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班公湖有个奇怪的现象,即迁徙的鸟类只选择鸟岛驻足栖息,其它岛上基本上没有鸟类光临。鸟岛长约300多米,宽约200多米,岛高出湖面约有7、8米左右,鸟岛的表面为碎石、黄土和鸟粪所覆盖,由于鸟岛没有较高大树木,只有为数不多低矮的灌木和小草。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岛上的灌木丛里和草丛中,会有一窝一窝的鸟蛋,有的地方窝与窝相连,非常密集,以至于你行走时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踩到鸟蛋。

班公湖美景(1)

班公湖美景(1)(20张)
由于日土县地处中国最西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目前,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这些鸟类绝大多数为迁徙的候鸟,冬季从班公鸟岛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第二年的5月至9月飞临班公湖鸟岛栖息,在岛上产卵育幼和繁衍后代。
置身于班公湖的蓝天绿水和湖光山色中,观看鸟儿展翅飞翔和低空滞留盘璇身姿的壮观场景,特别是聆听鸟儿们美妙的鸣叫声,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绝对是一种难得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间绝景

特产简介

狮泉河到多玛的途中,有一座名为班公湖的湖泊,又称彭公湖。藏语称哥木克哥那喇令错,意为“明媚而狭
长的湖”。它是一个位于中国日土县与克什米尔地区的国际性湖泊,为一构造湖,海拔4242米,西部为咸水湖,东部为淡水湖。湖身东西长达155公里,南北窄,最窄处约40米。面积604平方公里,最深达41.3米。湖水清澈,透明度可达3—4米。每年结冰期6个月。
湖中的鸟岛有成千上万的鸥鸟在此栖息,鸥鸟雁鸭欢舞飞翔、遮天蔽日成为阿里高原的一大奇观,湖畔的牧人传说湖中还有神龙、湖怪出没,更增添了班公湖的神秘色彩。
湖中盛产特有的西藏裂腹鱼和各种禽鸟,有鸟岛数个,鸟蛋甚多。湖区植物种类近300种。岸边红柳簇拥,风景优美。

军事价值

班公湖
班公湖 
班公湖风光

  班公湖风光

,一半在中国西藏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湖形状狭长。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我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属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面积604平方公里,长15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2~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班公湖一直是中印边境相对平静的地方,双方在此也没有发生过太多的冲突。是什么原因令印度记者们“神经紧张”呢?
这与印度军方大力加强边境的军力建设有关。就在媒体炒作班公湖“对峙紧张”的同时,印度官员称,在重启靠近中印边境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空军基地4个月后,印度将重启另一更靠近中国边境的空军基地。据《印度时报》2008年10月5日报道,印度将在一个月内重新启用富克彻空军基地。富克彻基地位于印度拉达克邦东部,距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只有2.5公里。报道说,印度军队已在此执行战机维修任务。印度军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该基地靠近阿克赛钦地区附近的中印实际控制线,可保证对该地印度驻军的后勤供应。这是印度空军连续启用的第二个重要空军基地,也是印度军方全面启动中印边境军事基地系列举措之一。因此,印度媒体进行舆论配合就不难理解了。

鸟岛

班公湖
阿里是一个雪山环绕、历史悠久、古迹遍地的古老文化世界,同时由于这里幅员广阔,海拔高,地形复杂,河湖众多,气候独特,又是中国一些特有珍贵动物的乐园。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的特殊的和不便的交通,这里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基本呈原始状态,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据调查,仅在阿里的东北部,就有数十种野生动物。其中藏野驴、金丝野牦牛、藏羚羊、盘羊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阿里又被称为野生动物园。在这天然动物园中,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当属班公湖鸟岛。在"世界屋脊"上,能有一个鸟的世界,这应该说是一个奇迹,它使风光奇丽、历史古迹众多的阿里高原又增添了一大特别景观。

班公湖美景(2)

班公湖美景(2)(14张)
鸟岛位于阿里地区北部的日土县境内的班公湖上。班公湖海拔4242米,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它东西长155公里,南北窄, 最宽处有15公里,最窄处只有40米,水深57米,湖水清澈,蓝得令人心醉。班公湖是一个内陆湖,湖水由东向西依次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日土县境内的湖水以淡水为主,少部分为半淡水,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鸟岛。
鸟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小岛到处是石灰石碎块,遍地是鸟粪,有些地方的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羽毛更是处处可见。小岛遍地都是大鸟、小鸟、鸟蛋,岩石间、草丛中、湖面上、湖岸边,无处不有,成千上万的白鸟将整个小岛盖得严严实实。由于这里生态环境好,栖息在鸟岛上的鸟类,主要是鸥鸟,也有小量的灰鸭等鸟禽,它们以湖中的鱼类、水草等为食。每年春天来临,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班公湖鸟岛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是鸟的王国,这里充满了鸟类的友受和亲情,没有天敌,没有干扰,只有祥和与宁静。在这个可以被称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鸟的世界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雪山、湖水。这里的天然大屏障将鸟岛与外界隔开,完整地保存着阿里高原的这一特殊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

从岸边乘船游览至班公湖鸟岛需要30至40分钟的时间,途中可饱览班公湖波光斑斓秀丽风光和远山壮美的景色。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 
班公湖鸟岛

  班公湖鸟岛

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班公湖有个奇怪的现象,即迁徙的鸟类只选择鸟岛驻足栖息,其它岛上基本上没有鸟类光临。鸟岛长约300多米,宽约200多米,岛高出湖面约有7、8米左右,鸟岛的表面为碎石、黄土和鸟粪所覆盖,由于鸟岛没有较高大树木,只有为数不多低矮的灌木和小草。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岛上的灌木丛里和草丛中,会有一窝一窝的鸟蛋,有的地方窝与窝相连,非常密集,以至于你行走时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踩到鸟蛋。
由于日土县地处我国最西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 
班公湖风光

  班公湖风光

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目前,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这些鸟类绝大多数为迁徙的候鸟,冬季从班公鸟岛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第二年的5月至9月飞临班公湖鸟岛栖息,在岛上产卵育幼和繁衍后代。
笔者是有幸跟随班公湖管理人员登上鸟岛近观鸟为数不多的者之一,尽管我们一行怕惊扰鸟的生活而十分小心翼翼,但我们登岛还是引起了鸟类的警觉,鸟儿们或低飞或鸣叫或注视或盘璇。笔者端着相机从岛的不同地方和方位,拍摄和记录鸟儿的栖息生活场景,几次因选择拍摄角度而差点踩到成窝的鸟蛋。
置身于班公湖的蓝天绿水和湖光山色中,观看鸟儿展翅飞翔和低空滞留盘璇身姿的壮观场景,特别是聆听鸟儿们美妙的鸣叫声,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绝对是一种难得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间绝景。
 
 
每年春夏之际的5-7月,班公错湖心的鸟岛便栖息有数万只斑头雁、棕头鸥、凤头麻鸭等二十多种水鸟。可以租船在湖中游览,也可以上鸟岛看成片的鸟窝,鸟蛋,观赏海鸥和斑头雁。
Tips:1、在景区内租船游览湖中各岛的费用是每人80元,可以还价。2、湖边有客栈和饭馆,码头的游船也属于这家,若天气好,也可以选择在湖边搭帐篷;岛上的鸟蛋是受保护的,绝对不可以带走。[1]

相关信息

印度媒体炒作边境紧张为强军造势
班公湖,一半在中国西藏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湖形状狭长。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我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属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面积604平方公里,长15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2~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班公湖一直是中印边境相对平静的地方,双方在此也没有发生过太多的冲突。是什么原因令印度记者们“神经紧张”呢?
这与印度军方今年以来大力加强边境的军力建设有关。就在媒体炒作班公湖“对峙紧张”的同时,印度官员称,在重启靠近中印边境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空军基地4个月后,印度将重启另一更靠近中国边境的空军基地。据《印度时报》2008年10月5日报道,印度将在一个月内重新启用富克彻空军基地。富克彻基地位于印度拉达克邦东部,距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只有2.5公里。报道说,印度军队已在此执行战机维修任务。印度军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该基地靠近阿克赛钦地区附近的中印实际控制线,可保证对该地印度驻军的后勤供应。这是今年以来印度空军连续启用的第二个重要空军基地,也是印度军方全面启动中印边境军事基地系列举措之一。因此,印度媒体进行舆论配合就不难理解了。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 徐冰川
资料图:中印边境班公湖的我军边防部队
 
 
 
 
七,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
中文名称: 昌珠寺
所属地区: 西藏
地理位置: 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
建造时期: 松赞干布时期
镇寺之宝: 珍珠唐卡

基本简述

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地当昌珠区治所。这儿林木葱茏,风景绝佳,古往今来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寺院概况

昌珠寺,为西藏著名寺院,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二公里许。该寺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代,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帕竹政权时期,昌珠寺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昌珠寺在其晚期归属格鲁派。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据说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传佛教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仍存的修行地遗址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昌珠寺的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昌珠寺在乃东县昌珠乡。相传吐蕃王松赞干布时代,当时此地为一片大水,内藏毒龙,松赞干布想泄水筑城,用法师之计,以大鹏降龙,7日水干,筑基建寺,昌珠是藏语“鹏与龙”之意。全寺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错清大殿,大殿下层布局和形式与大昭寺大殿相仿。文成公主进藏初期曾居此。
昌珠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内廊中悬挂有一口铜钟,钟上铭文说这口铜钟是汉族比丘仁钦监造,施主是赤德赞第三妃提氏。这 座寺庙到晚期属格鲁派。昌珠寺汉语译意为“鹞龙寺”,相传这里过去是一片湖泊,里面藏有毒龙,龙头像蛇,五冠,非常凶恶。松赞干布想在此竭水筑城,但因有恶龙,无法填湖,于是信请两位法师引鹏斗龙,龙败,湖枯,于是埋以宝物,奠基建寺,便有了昌珠之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常来昌珠寺住,文成公主亲手栽下许多柳树,至今已繁衍西藏各地,统称“唐柳”,他们用过的灶和陶盆至今还保留在寺里,古色古香,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松赞和文成公主住的那间房屋,即卧室,现在仍保留着,不过已破旧不堪,寺里当着仓库使用,堆满了粮食、酥油等东西。[1]
昌珠寺重要建筑有大门、乃定学、措钦大殿名“乃定当”,主像是莲花生。措钦大殿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里边有天井天棚,经堂有柱64根,主要佛殿 三间,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差不多。殿内有12座佛堂,各具风采,很吸引人。在二层楼一座殿堂内,一幅闪闪发光的珍珠唐嘎,那是观音佛像,用29927颗小珍珠镶嵌而成,有红、黄、黑、白几种色泽,还有祥云、鲜花、飞鸟、花相饰,神采潇洒俊逸,北京曾借用过这幅唐嘎,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藏民族高超技艺的展示,朝佛者纷纷向珍珠唐嘎抛钱,以表自己崇敬之情。在佛殿里,还供有莲花生佛塑像、千面观音塑像、达赖喇嘛、班禅彩像……

名称由来及寺院文化

就像西藏许许多多的地方一样,说到昌珠寺[2],不得不提到那位作为汉族妇女的多才多艺杰出代表的文成公主。相传,文成公主为建大昭寺,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城的地形极像一仰卧的罗刹女,将不利于吐蕃王朝立国。须在女妖的四肢和心脏建庙以镇之。于是,女妖心脏上建了大昭寺,四肢之一的一臂上建了昌珠寺。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传说建昌珠寺的地方以前是一个湖泊,湖中常有一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这座镇妖之寺的名字就叫作了“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由大殿、转经围廊、廊院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是措钦大殿,殿内供奉一尊三世佛像,和其它寺庙里不一样的是,这尊铜佛像是由全铜浇铸而成,甚有特色。据说昌珠寺在建寺初期,还曾有一尊能说话的度母像供在主殿里。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内,至今还仍保存着一个土灶,上面还放有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曾使用过的一个陶盆,而“托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谢谢”或“感谢”,所以该名意味深长。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声名远播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这是一幅用珍珠串起为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唐卡画面长为2米,宽1.2米,上面共计镶嵌着珍珠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乌鸦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黄金15.5克。在我看来,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在王朝更迭、烽烟四起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劫难保存到现在,真是殊为不易,值得为此专程前往欣赏。
传说莲花生大师和米拉日巴大师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过,使得现在昌珠寺一带仍为许多佛教信徒的朝圣圣地。

沿革历史

简述

昌珠寺建于松赞干布时期。传说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罗刹女的一臂在贡布日山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而那儿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松赞干布即在贡布日修法,终成正果,遂令大惊鸟降伏了怪龙,湖水也随之干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将昌珠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大昭寺联系在一起,至少说明关于该寺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的说法是可信的。
昌珠寺最早的建筑,是现主寺对面的小殿,名“乃定拉康”,习惯上则常称“乃定学”(第一层)、“乃定当”(顶层)。乃定学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3米,内有六柱。殿内后壁原供奉佛像甚多,本尊则为松赞干布。乃定当与乃定学范围相同,本尊为莲花生。据说这幢早期建筑当年是用“贝玛”草堆砌起来的,而现在的建筑则是石木结构,说明是晚期修缮的格局。

修缮与扩建

昌珠寺最初的规模很小,据说只有六门六柱和祖拉康,以后该寺在原有建筑上曾经三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
(一)寺史记载:“乃东贡玛司徒菩堤幢曾对该寺大加修建”。其时代因而不会早于公元1351年。这次修建后增添了较多佛堂,可以说大体奠定了以后昌珠寺的格局。
(二)五世达赖时期曾对该寺作过较多修缮和增建,加盖了大殿金顶、错钦大殿门的门楼,除其底部留有少量原来建筑外,余皆五世达赖时期改建和增建。该寺前庭院南侧的桑阿颇章也系其时的建筑。
(三)“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亦曾修缮此寺”。这次修缮和扩建后的昌珠寺,规模比以前扩大了百倍,面积达4667平方米(长81米、宽57.6米),拥有21个拉康和漫长的转经回廊,屋顶饰以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的金顶,更显得非同凡响。

布局特点

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络绎不绝前去转经朝佛。五世达赖以后的历代达赖每年还要定期来此添香礼佛。昌珠寺作为山南地区“三圣寺”之第一,在信徒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扩建后的昌珠寺,布局形式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它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一小庭院,后部是以错钦大殿为中心的拉康大院。进了大门都是小庭院。
寺院大门内门道上部悬挂着一口铜钟,上有藏文铭文两圈,阳文,字形与桑耶寺钟同。据王尧先生考证,钟系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所铸,施主王妃菩提氏,与桑耶寺钟施主甲茂赞为同一人。此钟系汉僧监铸,是唐蕃之间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历史见证。
小庭院长23.6米,宽16米,周围一圈回廊,廊顶一层僧房。庭院北侧系桑阿颇章,约建于十七世纪以后,是南宗宁玛派为便于该派僧众朝见来此礼佛的达赖喇嘛而修建的住房,故其内茶房、柴房、粮物仓库、膳食、住房一应俱全。后来又于1938年将其底层正中改建为三进三间的密宗拉康。桑阿颇章的地下还有一暗道。暗道从颇章外边西南一隅通出,里边的出口则在今拉康内西墙南侧北端附近。暗道内还有两个狭长的储藏室。
步入大门,是该寺的拉康大院,为该寺的主体和建筑精华所在。大院前有高大的门廊,门廊两端与围绕在整个大殿外面的转经回廊相界,适成一周,是为该寺外转经回廊。门外两侧塑护法神像二尊,站于两旁;门内两边又塑四大天王,分立左右。大院内,前部中央为天井院落,其后接错钦大殿。围绕天井院落和错钦大殿一周,则是内转经回廊。沿着中转回廊四周,内向分布着十二个内容各异的拉康,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朝佛“流水线”,信徒们循此便被导引去依次朝拜各个佛尊。这种布局和大昭寺大殿布局是很相似的。
中转回廊均以单拱柱或十字拱柱承檐,但拱柱形制有早有晚,早期的拱柱下的础石形如复盆,上刻莲辩,后期础石则无雕凿。回廊南北西三面墙壁上均有壁画,南北壁绘佛传故事,西壁则绘五世达赖、固始汗、第巴桑结三像,壁画似清代以后的作品。
错钦大殿上午形制颇特殊。错钦大殿面宽五间,深三间,其四周并不用石墙封闭,而是梁柱成间,全为名堂,且开间很大,与早期建筑风格迥异,应是后增建部分。
中间回廊四周十二拉康里,以祖拉康地位为最重要。祖拉康位于后部中央,其左右各一配殿,左为曲结拉康,右乃脱切拉康,门皆西向。三个拉康连为一组,周围又筑回廊一周。祖拉康开间较大,规模三进三间,主像为三世佛,两侧塑十大菩萨立像。三世佛系铜铸,塑型精致秀丽,从面形看,似溶进了内地某些风格。其背光、头饰亦较简单,然而塑铸精细。
祖拉康和错钦大殿之间亦有廊房相接。廊房三进五间,中间部分有矮柱,在中间的左右门柱上,各有一座木雕的护法神座像。座像体型矮胖,形态怪异,略似内地方士造像。雕像浑厚有力,作风古朴,是较早期的艺术创作。在廊房的左右间还建置有比较小型的塔数座,建置年代先后有别,系陆续增建。
曲结拉康本尊为松赞干布,左为尺尊公主,右为文成公主,靠左臂系禄东赞立像,右臂前乃吞米·桑布扎立像,桑布扎一侧还有无量光等佛像。塑像相当古朴生动,特别是王后立像造型,丰满神逸,堪称佳作。
脱切拉康内一柱,主供千手观音,塑像相当高大。其背光以千手相衬,两旁各塑胁侍一尊,造型精美,为早期作品。拉康周壁绘有壁画,其中有则丹拉思布佛,据释他曾给松赞干布生活上有过的帮助。有趣的是殿之西南角有一立桩型的土灶,上面还放置一盆型陶器,传说为文成公主当年所用之物。
祖拉康前廊房左右尽头亦建有拉康四个,其右边自后向前为达金拉康、若丹拉康,左边一对称为次巴拉康、德谢拉康。四个拉康规模较小,皆只有一柱。
达金拉康本尊为释迦牟尼,释迦顶上置孔雀毛的华盖。释迦左右则分塑马头明王和护法神像各一尊。
若丹拉康主供十一面观音,左右列塑祖师像,四壁满绘各种形式的塔。
次巴拉康本尊为长寿佛,其左侧塑三尊菩萨立像,右侧塑两尊护法神像。
德谢拉康主供泥塑药师佛,其中间和左右两壁共塑佛像九尊。
这四个拉康中达金拉康和次巴拉康风格上似系原来所建,其余两个拉康的建筑、塑像多系后世所为。
拉康大院北侧中段,又辟一喜珠节拉康。拉康二进三间,中供十一面大慈悲观音塑像。塑像精美古朴,与一般十一面观音迥异。主尊左为菩萨像,右乃莲花生塑像,殿中墙壁上绘有宗喀巴、甲曹杰、克珠杰等格鲁派祖师像。
克珠杰拉康对面相应位置是鸥金拉康。该拉康是一世热振所建,分前后两室。前室开三进三,靠右壁中部塑无量长寿佛,其右侧则塑护法神像一尊。后室三进三间,殿中设一神龛,内供一层楼高的莲花生像。龛后靠壁设一神坛,上塑莲花生桑巴瓦,还有其它众多而各不相同的莲花生像。后室前壁则左右各塑一护法神像。
拉康大院尽西两边(大院前门两边)亦有东向拉康各一,系五世达赖时期所建而成的。右边为阿巴拉康,左边是通追拉康。阿巴拉康一进三间,主供一层楼高的五世达赖塑像。五世达赖左侧列塑宗喀巴等黄教祖师像,右侧列塑法王阿底峡和历世达赖像;通追拉康本尊为宗喀巴,两侧为祖师像和历世达赖像。
出阿巴拉康往北有一南向辟门的小拉康名叫“贡康”。贡康后部中供一高大护法神坐像,全身黑色,手足作爪状。塑像造型威严,手法粗犷有力。其它壁前皆置有台架数层,上面摆者各种形象的护法神像,塑造得也极精致,手法古朴而形象怪异,可能是与建筑同时的早期作品。
靠近若丹拉康和德谢拉康的地方,原来还各建有窣堵坡式石塔一座,其中北侧一塔时代较早。此外,在寺东南一隅外边还有莲花生殿一座。该殿三进三间,门西向。此殿虽系晚期增建,但因保存完好,现在却是该寺唯一香火旺盛之地。
大典二层围绕着天井与天棚四周的是面积较大的平台通道,通道周围在原下层佛殿的上部位置也筑有数座佛堂。
二层的南部有拉康两座,偏西侧则是护法神殿,偏东侧者为噶鸠拉康。护法神殿位于鸥金拉康之上,二进三间,室内后二柱之间置神橱一列,内塑护法神像。橱后有一狭长通道,内供仓巴像。右壁前设有经橱,原来藏经约二百余函。神殿前部又有两柱廊屋,其三面墙壁均有壁画,内容全系各种护法神形象。
噶鸠拉康位于德谢拉康之上。该拉康左右两侧及后壁设有坛座,坛座上立塑护法神像。后部正中坛座上为时轮金刚像,右一右二亦皆双身护法神像。在左右两壁前坛座上亦均塑双社或单身护法神像,四身护法神像造型奇特,是在一个嘎拉巴碗形的胪器中,叠立四个姿态各异的护法神,为护法神造型例中极少见者。噶鸠拉康属密宗,拉康内造像多系早期作品。
二层东部祖拉康及脱切拉康之上,是珠投拉康,拉康分内外两室,两室后壁及左右壁皆列佛橱,内置祖师像八十尊,一曰八十名修行者。外殿以莲花生为主像,内殿以宗喀巴为主像。像皆尺余高。泥塑外涂土黄、棕色、绿色等彩色油漆,形如琉璃,此种塑像作法也很少见。与珠投拉康紧邻还有一嘎加拉康,正好在曲结拉康之上,拉康门向北,三进三间,主供泥塑红教主尊一百个。
二层的西部,即拉康大院的门顶上,正中为达赖的行宫,行宫的北边有较小的房屋两间,名结月康,乃传为贵族休息之所,其中原存铜法器及用具甚多。有一件大明宣德年款的铜钹,是很珍贵的文物,文革中惜已流失,现山南地区文管会有一征集来的铜钹,与之年款相符,是寺藏原物。
昌珠寺庞大、辉煌、壮观的建筑群体是西藏地区建筑历史上的光辉成就之一,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宝贵结晶,也是西藏文化、宗教发展演进的物质见证。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正式公布,将昌珠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十年浩劫中昌珠寺亦未免大难,除被其时用作粮物仓库和僧人居住的少数建筑有幸存留外,错钦大殿和绝大多数的拉康、转经廊等建筑皆荡然一空,其他文物也散失殆尽。
拨乱反正以来,党的文物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劫后余存的古老建筑也得到了妥善保护,散失文物有关单位也在努力设法追回。现在我们看昌珠寺,现存建筑中那些属早期的莲瓣柱础,夯墙及略晚的伏兽、廊柱,还有已存的石佛像等艺术作品(有些并非昌珠寺物),仍然是艺术史上的宝贵资料。

旅游介绍

概况

保存珍珠唐卡的房间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有时游客稀少时那间房是锁着的,需要去找管钥匙的人将门打开。
乃东路距离昌珠寺6公里,步行约一小时。

珍珠唐卡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声名远播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这幅用珍珠串起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坚期木厄额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释迦牟尼唐卡

此外还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它与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平时游客稀少时不开放,需要去找管钥匙的人将门打开。
 
 
 
 
七,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的。 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

简介

强巴林寺景观

强巴林寺景观(20张)
昌都寺与内地王朝的关系历来极为密切。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主要活佛受历代皇帝的册封。寺内至今保存有康熙58年5月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56年,乾隆帝为昌都寺书赠“祝厘寺”的匾额。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
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
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的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喇嘛跳的“卓”舞更是一绝。
昌都强巴林寺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神舞,在每年的酥油花节期间(时间在藏历年左右,即公历新年后一个月左右)表演的一种神舞,表演主要由动作大气、场面宏大、舞蹈者都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和服饰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是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地理位置

强巴林寺,位于昌都地区行署所在地昌都县昌都镇马拉山上,距市区很近;藏东第一大寺,寺内主供未来佛强巴佛(即弥勒佛)而得名;强巴林,西藏最大寺庙之一,僧人众多,是西藏驻寺僧人最多的寺庙之一。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祖师的徒弟西绕桑布,于15世纪30年代主持修建;
拉萨到强巴林寺,约1100公里(林芝方向走,如从那曲方向走,约900多公里);成都到昌都,约1500公里(川藏南线、北线差不多,都是这个里程);到昌都镇后,可徒步爬上去(约10分钟),也可坐出租车上去;强巴林寺的僧人自己开了旅馆,可以住宿,也可到山下的昌都镇去住宿,30-100元之间可以搞定。[1]

人文历史

这座寺庙,建立于明朝年间,是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以后,他的弟子所建立的。按格鲁教派规定,昌都寺可拥有僧人二千五百人。

寺内僧人

寺内僧人(12张)
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据说现在寺庙五大扎仓之一的桑堆扎仓的位置,就是当年千户搭牦牛帐篷的地方。
宗喀巴1373年入藏途经昌都时曾预言,将来在此地定能兴寺弘佛。后来到公元1437年(明英宗正统二年)宗喀巴的弟子西绕桑布在这昂曲和杂曲两水间雄鹰落地式的岩岛上倡建寺庙,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教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林麦、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这里曾由格鲁教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孜瓦吉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所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传承世代主持该寺,到那时,该寺在康区已有130个分寺,多集中于昌都、察雅、八宿、硕板多、桑昂曲及波密地区。
由于昌都处在疏通川藏的门户,商业活动成为这一带人民的主要职业,因而也影响到"神圣"的寺庙上来,故僧人们除了念经诵佛外,还兼营经商生息。昌都寺经商所得利息,平均分给众僧人,采取散发酥油、糌粑、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办法支付。年终寺庙进行结算,如有盈利,便在新年时节,不分大小,平均分摊。昌都寺内的壁画、雕塑、建筑、经卷等艺术珍品和文物,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大同小异。
当然,作为旧西藏三大领主之一的寺庙,它也占有大量土地,也免不了剥削农奴。不然,那些“赤巴”、“堪布”、“活佛”便无法维持奢侈的生活了。别的不讲,就拿吃水来说,寺庙高僧筑于加惹坝上,吃水得下到数百尺的河里去背。这个寺庙有22口装水的大铜锅,每一口锅得装一百多桶水。每天,2500僧人饮用的水,便得靠寺庙周围的百姓来支差背负了。陡峻的河堤,使多少人累死、饿死、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昌都寺号称“美丽花园”,但是,生活在这花园里的人民,却世世代代免不了爬崎岖的陡坡,下到河里去背水吃。冬天,河中水位低下,上游漂来死畜和垃圾;夏天,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河水浑浊,一勺水有半勺泥。“救苦救难”的菩萨并没能给众生带来甘泉,倒是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昌都寺建立自来水站,才解决了昌都僧俗人民吃水难的大问题。

景点特色

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这里曾由格鲁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年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达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传承世代主持该寺,到那时,该寺在康区已有一百三十个分寺,多集中于昌都、察雅、八宿、硕板多、桑昂曲及波密地区。
寺庙内主要的建筑都保存完好,佛像、壁画和唐卡精美。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神舞,在每年的酥油花节期间(时间在藏历年左右,即公历新年后一个月左右)表演的一种神舞,表演主要由动作大气、场面宏大、舞蹈者都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和服饰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这是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宗教节日

年藏历二月十五(阳历3、4月不等),是强巴林寺迎请强巴佛的宗教盛大节日,已延续500多年;届时,一是展佛——18米高、13米宽的强巴佛唐卡,和2米高的度金强巴佛塑像,将会布置于寺前广场,二是朝圣,全寺千名僧人集体诵经,几万信徒前来朝拜。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经主持过强巴林寺;三世达赖喇嘛是第一个获达赖喇嘛称号的活佛,前面一世、二世为追认。[1]

旅游提示

如果不坐出租车上去的话,就要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那个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好在路不是很长,大概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到寺庙大门口。
门票:免费

法律帮助联系点

为进一步推进法律进寺庙活动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广大僧众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引导寺庙积极参加平安昌都、和谐昌都、小康昌都建设。昌都检察分院到昌都强巴林寺与寺管会签订了法律帮助联系点协议书,并向该寺赠送藏文法律书籍50余册。
设立法律帮助联系点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发挥检察机关熟悉法律的优势,在寺庙设立联络员,负责收集寺庙和僧尼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针对性地义务为寺庙和僧尼提供法律帮助。主要通过接受各类案件咨询,提供法律帮助;适时开展法律宣传及法制讲座;提供必要的法律资料和书籍等形式,建立一个长效的送法进寺庙工作机制。
送法进寺庙是"五五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分院党组认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除安排到寺庙进行法制宣传外,更应该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寺庙作为民事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必然会面临民事法律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僧尼在接受寺庙管理的同时,作为普通公民,其
 
仍然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的法律问题也比较多。由于寺庙和僧尼主体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法律知识较为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既有监督执法部门正确统一实施法律的义务,也有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依法维权观念的义务。作为国家专门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完全可以发挥熟悉法律的优势,弥补寺庙的不足,与其联手共同构建和谐寺庙。通过主动走进寺庙,送法律、送书籍、送感情,主动掌握寺庙和僧尼的法律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带去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能够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进而把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向深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