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北京名胜三

一,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简介

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The Tian'anmen Rostrum)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北端,东城区、西城区两个区的分界点,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
《江山永泰》图挂上天安门城楼
《江山永泰》

  《江山永泰》

应北京天安门地区管委会之邀,著名潮籍山水画家马流洲历时半年创作了一幅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图,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厅。从国庆前夕悬挂以来,每天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在画幅前流连观赏。
马流洲先生是广东汕头人,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院,迄今从事山水画创作数十年,其作品相继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和中国美术馆收藏和悬挂。去年冬天,他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侧厅创作国画《一派生机》,受到各方赞赏。今年春节刚过,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再次邀请他为天安门城楼中厅创作大幅国画。为完成这幅画作,马流洲先生三上泰山,三易其稿,历经半年时间定稿。七月中旬,他专程上京作画,仅半个月时间就完成这幅巨作。这幅精心构思创作的《江山永泰》图,以奇特的构思、浓烈的笔墨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浑的泰山图。画家借泰山讴歌和谐盛世,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深情祝福。

历史沿革

天安门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千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城楼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明、清五百年间,国家有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在这里演出
天安门奥运庆祝

  天安门奥运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前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广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和集会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式均是国家领导人检阅仪仗队及游行队伍的场所。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次修缮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2009年的国庆阅兵在天安门举行。
天安门城楼夜景

  天安门城楼夜景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

名称由来

清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建筑构造

城楼内部

  城楼内部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须弥座,总高34.7米。城楼上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楼,有黄色琉璃瓦,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36扇朱红菱花门扉;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内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现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一般称为金水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在王朝帝国时代,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汉白玉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二,香山
香山  
香山
香山(Fragrance Hill )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区25公里,全园面积160公顷,顶峰香炉峰海拔575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1186年,金代皇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寺旁建行宫,经历代扩建,到乾隆十年(1745)定名为静宜园。1860年和1900年惨遭抢劫和焚毁,1949年后陆续修复了大部分名胜。主要景点有鬼见愁、玉华山庄、双清别墅等。

香山概况

玉华山庄位于山脉中部,是庭院型风景点,院内古树参天,榕树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层层,是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香山红叶最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样。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200年来,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宫和香山寺。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名列清代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1]
如今的香山已走向世界,首届香山德国鲜酿花园啤酒节于2011年8月26日在香山脚下举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2]
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

2012年10月12日,在第24届北京香山红叶文化节开幕式上,香山被授予“世界名山”称号。香山列入了美国雷尼尔雪山、韩国雪岳山、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等世界24座名山之中,也是中国继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之后的第5座入选世界名山的中国名山。[3]

香山二十八景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早在元、明、清时期,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园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公园先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香山二十八景”多被破坏。[4]

北京香山得名

主要说法有三:
一是其名来自佛教经典。据《佛教文化便览》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
二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
三是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

景点

重阳阁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香炉峰顶的一组建筑,意在九九重阳登高瞩望京城,建于1983年4月,分为上、下两层。

孙中山纪念堂

这座殿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柩曾停放在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内,四年之后,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此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是由宋庆龄亲笔所书的“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

知松园

位于南北主要游览干道西侧,占地2公顷,是1987年新辟建的景区。景区内一、二级古松柏100余株。在景区之东立宽1.5米,长2.5米,高5.5米巨石一块,正面书直径为0.8米的“知松园”三字,石背录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知松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景区内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为“琼松塔影”。

璎珞岩

位于静翠湖南面。始建于明代,是一处人工叠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称"小瀑布",淙淙水声,悦耳动听,上边建有小亭匾书"清音",再后敞厅匾书康熙题名"绿筠深处"。《日下旧闻考》称这里:"亭之胜以耳受,岩之胜以目谋,澡濯神明,斯为最矣"。

眼镜湖

为中华民国时建。由两水池构成,形如眼镜,故名。湖北侧依山叠石砌成石洞,引卓锡之水形成水帘洞景区。湖东南有"佳日亭"一座,建于1992年,为十字重檐,苏式彩画。
东门
也称东宫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大门已新翻修,清代乾隆皇帝所题的匾额“静宜园”悬挂于门楣之上。
勤政殿
勤政殿为二十八景之首,是香山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其景区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香山勤政殿复建工程动工至2003年7月竣工并正式对游人开放,是建国以来复建等级最高、单体建筑最大的一组宫殿型建筑。主要项目有正殿、南北配殿及牌楼修复及景区内山石道路整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景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勤政殿是一组单檐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外檐是金龙和玺彩画,正殿布展依据“静宜园勤政殿陈设档案”,参照清康乾盛世皇家宫殿恢复。南配殿举办香山(静宜园)历史展,配有香山(静宜园)沙盘图(比例尺为1:600),北配殿开辟为香山公园游客中心。[5]

香山寺

香山公园1

香山公园1(15张)
该寺遗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为金代行宫。据记载原有五层大殿,前有石坊、山门、钟鼓楼、城垣、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二次浩劫之后,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阶等为数不多的几件不怕火燹的石头制品了。石屏本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正面中间是《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背面是燃灯、观音、普贤像。山门内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内容是乾隆书的《娑罗树歌》。娑罗树,被视为佛门圣树, 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乔木,叶如手掌,为掌状复叶,多为七瓣,每年五六月间开花,花为宝塔状圆锥花序。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磐于娑罗树下,乾隆皇帝亲自撰写“娑罗树歌”,也蕴藏深意。
山门外有几处著名古迹:听法松:寺门两侧,有二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松,状如听法,故名。金鸡叫:在听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砖上跺几脚,可听到铮铮之声,犹如金鸡啼鸣。知乐濠:山门前石桥下有方池,上有汉白玉雕栏,池南侧有龙头,泉水流出,名知乐濠。来青轩:该轩建在依崖叠石之上,登轩四望,青翠万状,故名来青。明万历二十八年(1596),万历皇帝祭陵归来,见此轩之匾额后,嫌小,遂书径尺'来青轩'三个大字。寺内还有护驾松、丹井等古迹。

梦感泉

相传金章宗宿香山行宫,梦见泉水涌出,天明命人掘地,果得一泉,取名梦感泉。后来寺僧想将泉扩大,结果反而枯竭。

双清别墅

香山寺东南半山坡上,有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即双清。院内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
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6]

濠,一股流向静翠湖,此即"双清"二字之缘由。院内池旁有八角亭及参天银杏树。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办熊希龄办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别墅,始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由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平,住在此处,直到11月份才迁居中南海。在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即吟成于此处的八角亭内。 从双清向西北,过香山寺到半山亭。再向上可到白松亭,过绚秋林(红叶区)和雨香馆和阆风亭。

阆风亭

香山公园3

香山公园3(15张)
路旁一亭,亭旁一块剑石,上刻'阆风'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旷神怡。
森玉笏
从阆风亭向西直上,可见一巨大的悬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赐此名。森玉笏三个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许多颂扬的题字和诗句。

朝阳洞

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阳洞。乾隆皇帝来此洞曾即兴赋诗。现仍能见到石刻。

西山晴雪碑

香山公园2

香山公园2(15张)
从平台北望即可见到石碑一座,上书"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金明昌时,初名“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时又改称“西山霁雪”。清乾隆时又恢复使用了元时名称。景碑现仍立于香山公园内半山亭北、朝阳洞山道右侧。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西山积雪”就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据史载,早在八百多 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 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 “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
琉璃塔

  琉璃塔

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 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 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 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 洞登山道右侧。

玉华山庄

位于香山公园的中心,是在明清古刹遗址上所建的山庄。此处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

昭庙

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该庙的醒目建筑即琉璃塔,高30米,塔顶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垂檐脊。檐间系有铜铃56个,闻风而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及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见心斋

昭庙往北可见一道围墙,墙内即见心斋。这里是惟一的一处保存较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小院内建筑布局极富江南情趣。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泉水由龙头吐入池内。上挂'见心斋'匾额。轩后有'正凝堂'五间,现为售品部。池东与轩相对者为知鱼亭。院内池轩相映,回廊临水,是香山公园中的园中之园。
香山索道
架设于北门至香炉峰顶,全长近千米,分为上、中、下三站。

相关楹联

充边功德环狮座;最胜因缘耸雁台 香山:玉泉山塔
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织宗风香山:双清排厅,位于香山寺南
当户老松生夕籁;满山红叶入新诗 香山:龙泉庵,香山八大处中第五处
法雨霏空标七净;慧珠照海启三明香山:法华寺弥勒佛殿,位于静宜园西面
花海总涵功德水;香台常绕吉祥云 香山:乾隆题香界寺,香山八大处第六处
恐坏云根开地窄;爱看山色放墙低 香山:来青轩,香山寺下院,建于明代
妙谛远空华海藏;勤修长护福田根 香山:康熙题法华寺精舍,位于法华寺右边
山色溪声真实义;天光云影去来身 香山:康熙题法华寺大悲殿。大悲:拔除一
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普渡一切众生 香山:卧佛寺,位于香山北部,建于唐贞观
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 香山:碧云寺罗汉堂,位于香山东麓
花雨轻霏结青莲世界;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 香山:乾隆题香山寺大殿,位于香山东南
积翠蔚云霞飞来灵鹫;悬流戛金石响答迦陵 香山:乾隆题梵香寺,位于阅武楼西南
辑宁我邦家以时讲武;懋戒尔众士于兹课功 香山:乾隆题阅武楼,位于山脚下
台相涌祥辉筑成七宝;镜光澄慧照合证三摩 香山:乾隆题妙喜寺,位于西宫门外

乘车路线

318路、331路、360路、360快、696路、698路香山下车,563路香山公园东门下车,505路、特5路香泉环岛下车,630路北京植物园下车。
2006年3月,香山公园和豫路修建完成,和豫路全长1350米,是唯一一条从南山登香炉峰的山道。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欣赏红叶,公园特别推荐了十处最佳红叶观赏点(玉华岫、看云起、森玉笏、双清别墅、蟾蜍峰、静翠湖、香炉峰、香雾窟、和顺门、驯鹿坡)和四条精品红叶观赏路线(静翠秋波至公园南路;玉华秋色至公园中路;秋系飞练至索道沿线;御道秋林至全新的御道景观“生态路”)。
 
 
三,颐和园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 1.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
  2. 2.2010年金明哲执导纪录片2010年金明哲执导纪录片
 

1.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

颐和园

百科名片

颐和园  
颐和园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中文名称: 颐和园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
面积: 290公顷
登录类型: 文化遗产
登录年份: 1998年(第22届世界遗产大会)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年代: 清朝
单位类别: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园林概况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

颐和园风景

颐和园风景(15张)
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1]

设计初稿

颐和园(旧称清漪园),清朝前历来是皇家名园。过去皇家所建造的东西,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立体模型) 核算等。
颐和园设计图初稿

 &nbs, p;颐和园设计图初稿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份建筑物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毫不含糊,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传说故事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 , 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评价标准

第一项

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比如说雅典的卫城,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

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简单来概括它,可以说它是一个表达了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那么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像德国的一个遗产项目,叫做鲍豪斯学院,这是一个存在了仅仅十几年的一个艺术学校,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这个学校把古典的或者说传统的建筑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转化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教育方式。它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人类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化,所以尽管它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学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反映了在这样一个时期人类大的变革时期,人的观念的变化。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筑内的珍宝佛像也被劫掠一空。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关于挪用的海军军费,经专家考证,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3以上。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建筑

颐和园建筑(12张)
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不过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颐和园被后人称为最豪华的监狱。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世界遗产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于198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专题展览

文昌院园藏文物展览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2]

耕织图景观文化展览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当年,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意寓着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景区内只有一块乾隆御题的耕织图石碑存留至今;1886年至1895年,这里成为清朝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再之后,耕织图地区的功能和归属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厂房和生活区,园林景观完全丧失。

水木自亲殿专线展览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建筑群的宫门,五间穿堂殿,前有石造雕栏临水码头。慈禧太后走水路出入颐和园时,常在此码头上下船,清末在殿内装设了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1908年,清政府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西苑(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专备上用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使用,致使颐和园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指挥中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此前,1902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西安返京后,深切体会到通信快捷对处理军政事务的重要,架设开通了北京城(外务部)至颐和园步军衙门公所电话线;随后,清政府又相继筹办开通了东单二条电话局、海淀西苑电话二分局,连通了颐和园与清廷各府衙、八旗各军营的电话线路,形成了北京电话网络的雏形。[3]

主要景区

万寿山

万寿山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

  昆明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东宫门

仁寿殿

  仁寿殿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

玉澜堂

  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

大戏楼

  大戏楼

大戏楼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
佛香阁

  佛香阁

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
排云殿

  排云殿

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
长廊

  长廊

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
清晏舫

  清晏舫

,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
听鹂馆

  听鹂馆

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
铜牛与十七孔桥

  铜牛与十七孔桥

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宝云阁

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
谐趣园

  谐趣园

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

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三,天坛
 
北京天坛祈年殿  
北京天坛祈年殿
天坛在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4倍,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高超。

北京天坛

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15张)
北京天坛地处原, 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1]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21张)
尚处于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天坛

天坛(18张)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世界遗产

列入文化遗产

天坛外景

  天坛外景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北京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之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天坛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2]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天坛公园2

天坛公园2(30张)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主要景点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借于祈年殿的气势巍峨,第六届北京公园节将于8月18日在天坛祈年殿开幕,“十项互动健身竞赛”、“十部红色电影回顾展”、“十大服务民生品牌”等百余项活动交织登场,为市民献上丰富的文化盛宴。

斋宫

斋宫位于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丹陛桥

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是一条贯通南北、串联中轴线上建筑的宽广甬路,以白石筑成。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长360米,宽29.4米,南低北高。 路面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陪臣走的路)。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七星石

七星石在长廊东端的广场上,有八块巨石。传 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 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 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 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 头,表示不忘祖籍。

长廊

长廊也叫七十二廊,既是联接神库、神厨等处的纽带,也是通往祈年殿的主道。该廊有七十 二间,又叫七十二连房。旧时传说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窗外松影婆娑,阴森可怖。现在长廊窗坎全部被拆除,成了一条美丽豁亮的通廊,是游人休息纳凉的好去处。[3]

闲唠天坛

1420年,明永乐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这个巨大的祭天神庙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也许和那个时候还保留着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较后发展的区域。拜后发展之赐,南城鲜有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群用来遮天蔽地,从长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张望到高撑空中盖笠一样的祈年殿鎏金宝石蓝琉璃顶或是绵亘数公里素朴的灰砖围墙之一隅。
北方的园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细巧雅致,多是宏大叙事,动辄占地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天坛当年的设计者们顾忌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称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要大两倍。大概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不敢僭越使用本属皇家园林专用的明黄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开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桥东侧专设的具服台临时将黄袍换成蓝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诚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这样的祭典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14年,史称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当上皇帝的时候又声势浩大地操办了一次之后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圜丘坛

  圜丘坛[4]

天坛的南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匆匆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园,依次先到寰丘坛,这座几何造型祭天坛的建筑充满奇思巧技,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全是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个小号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就是很有趣的回音壁。在回音壁试回音要方法得当,如果同行两人,两人应面向北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回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跨出祈年殿的大门,顺着这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渺然雄浑似是极目无尽,令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另有东侧的游廊神厨、宰牲亭和西天门的斋宫等建筑和古迹。特别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典礼前沐浴焚香清心静养留宿斋戒的地方,不似天坛的其他建筑那么恢弘高远俨俨然天庭气概。暮春时分,斋宫内外两道护城河的河池铺满盛开的紫花沙参,榆叶梅绚烂的花枝隐现在红墙悬山顶绿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门上,透着庭院深深的人间气息。难以想象,八国联军那时候怎么就能把联军总司令部设在这样清幽净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实对于把天坛当作自己生活空间向户外延展的市民来说,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天坛祭天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皇天上帝祭天所献上的贡品,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过“燔柴炉”、“燎炉”焚化敬天。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祭天前准备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位设置

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⑤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⑦撤馔: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天戒律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2013年祭天

2013年2月10日,天坛公园第九届春节文化周开幕,天坛公园上演了九年来最“仿真”的皇帝祭天仪仗表演,表演团队规模达320人,为九年来最大。游客在现场“偶遇”毛新宇。[5]

2013年天坛祭天

2013年天坛祭天(15张)

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这是因为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容易中暑;如果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冷清的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当然,不管是什么季节,想仔细欣赏那些古建筑就最好早点去。

自助游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

航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市区东北的顺义区,距市区大约30公里,首都机场一号、二号候机楼均在使用中(旅客登机请注意机票上关于两个候机楼的区别),北京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航空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机场班车可分别往返于西单民航大厦、美术馆、北京站口、公主坟之间,票价16元。如果自己开车,机场高速路收费随车种类不同而异,出租车收费10元。
铁路
北京是全国铁路的枢纽,北京站在市区东南建国门内大街南侧,乘地铁或多路公交车均可到,经过北京站的铁路线主要有京沪线、京哈线、京秦线等;北京西站在莲花池东路,主要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等;南站多是些慢车;北站即西直门火车站,有郊游车和到内蒙、河北等地的短途车等。
公路
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呈辐射状的国道共有12条,分别可到沈阳、天津、哈尔滨、广州、珠海、南京、福州、昆明等地。北京有九条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路、首都机场高速路、京沈高速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石高速路、京张高速路、京承高速路、京哈高速路、京开高速路。北京市共有12个长途汽车站。
另:北京现已开通至本溪、辽阳高速直达客运。这两条线路均行驶京沈高速路,车辆采用豪华空调沃尔沃,配有闭路电视、饮水机、可调式座椅等,途中还免费提供配餐。本溪路线全长820公里,票价195元,每日一班,上午10:3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现在有很多车搬到四惠站了),本溪客运站20:00回发。辽阳线路全长700公里,票价170元,也是每日一班,上午11:0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辽阳客运站22:00回发。

北京市内交通

公交车与地铁

天坛公园3

天坛公园3(15张)
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完善,线路多,票价相对低廉,但车况差异较大。上下班高峰时间公交车会特别拥挤,游客应尽量避免在此时间乘车。外地游客在北京公交车上常有听不懂售票员口音导致坐过站,需特别留意,最好把自己下车站名告诉售票员或身旁其他乘客,请他们在到站时提醒。
旅游专列
从北京几个火车站每天定时有发往京郊各景点的旅游专列。假日郊游列车车票可在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北京铁路国际旅行社等处购买。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及各停靠站均设有绿色通道,你可直接进站上车后购票,也可以提前在车站上购票。
Bing每日故事中的北京天坛

  Bing每日故事中的北京天坛

你可以在铁路指定售票地点购买旅游景点门票,到景区后无需再买门票。凭票可免费坐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始发的郊游列车。  
旅游集散中心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于2005年9月20日启动,以代替以前的旅游专线,并希望能从根本上杜绝黑车宰客现象。目前集散中心有三个发车点、三条线路,并将陆续开通更多线路。
天安门发车中心:广场西南角;天安门分中心:广场东南角;德胜门分中心:德胜门。
发车时间:早晨6:00-10:00 (随季节和游客人数不同有所调整)。
线路:八达岭长城-定陵140元,居庸关长城-定陵125元,直达八达岭80元(票价含门票、往返车票、餐费)。
出租车
北京站站前就有出租车站,如果去的地方离北京站很近(只是起步价10元),司机不太愿意拉,可以走出北京站站前广场,向前过一条街,走到中粮广场就可以遇到很多出租车了。北京西站的出租车站位于地下大厅,排队候客,不准拒载(附:出租车价格表)。
三轮车
北京的客运三轮车一般都聚集在市中心的交通要冲和旅游热点等地,每逢节假日由于出租车塞车情况严重,所以人们都去选择可以穿小胡同的三轮车。再加上乘三轮车看街景很是方便,所以三轮车的费用比出租车略高。
自行车
在北京的许多大饭店都有出租自行车的业务,通常每日租金在20-30元左右。若是想对北京一个较为通透的了解,不妨交一定的押金,租一部半新的自行车,然后就可以在市中心的大小胡同中尽情穿行了。再顺道听几句偶而飘进耳朵里的浓浓的京片子,这真是游北京的一大乐事。
, 游船
此外,北京还开通了三条水上游览路线。
地图标识
天坛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文化圈

围绕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天坛历经数百年繁衍,集独特与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体现了各阶层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风貌。天坛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地理核心,发挥着中心辐射、择点聚焦、统辖整个文化圈的战略作用。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形象代表,发挥着城市名片的聚焦效应,借助天坛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提升整个天坛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迅速扩大天坛文化圈的影响力。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连接纽带,发挥着促进文化元素和经济产业有效结合、有机互补,将文化资源推向市场、用文化资源吸引市场、以文化资源丰富市场的独特作用。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王字形经济磁场

王字形经济磁场包括前门大街、祈年大街、元隆商厦、红桥市场等,处于天坛文化圈的北部,南与天坛相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王字型经济磁场的各重点街区已经全面进入联动开发经营阶段。王字型经济磁场是天坛文化圈中传统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前门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处汇聚中华民族商业品牌精华、老字号与国际著名商业品牌的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北京市个文化内涵与商业魅力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祈年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的新增长点,将建成祈年时尚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
——大都市街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中轴。大都市街招商工作初步完成。商气人气不断浓郁。随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光明日报社的相继入住,大都市街呈现新闻出版业聚集的趋势。
——崇外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聚集,重点针对青年群体发展时尚、餐饮、娱乐业,将引导文化创意消费新潮流,力争把崇外大街建设成为北京市最繁荣、最具活力的商圈。
——红桥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延伸部分,包括红前市场,元隆大厦和即将建设的“四大名里”综合楼,建成后将成为集珍珠文化、工艺美术方面创作、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区。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龙潭湖为中心,紧邻东南二环路,与国家体育总局毗邻。处于天坛文化圈的东南部。北与王字型经济滋场相望,西与天坛相接。园区规划方案已获得北京市批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产业功能区之一。将以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利用丰富的体育信息、科 技资源,发展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业,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两中心、两基地”格局,成为展示、引导体育创意时尚的窗口和舞台。
——依托龙潭湖公园,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 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品牌展示。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的人才、资源优势,建设体育行政服务中心、体育 产业总部基地、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装备、体育用品销售、 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体育科技研发、体育信息等产业。

新南城中轴大道

新南城中轴大道
南城中轴大道包括永外大街至木樨园一线及两侧延伸地带。处于天坛文化圈的西南部。北与天坛公园相接,西与北京南站相接。
——百荣世贸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以百荣世贸商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批发业营销中心。目标是基本建成资本、品牌、人才高度聚集,商流、信息流高度发达的北京南中轴时尚创意走廊和商务中心区。
——景泰路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东侧延伸部分。将依托珐琅厂景泰蓝的美誉度和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打造景泰蓝传统手工艺研发基地和景泰蓝文化传播基地。
——北京南站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西侧延伸部分。将依托北京南站,形成新的商贸服务群,成为南城经济的新亮点。

景区天气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

魅力天坛

魅力天坛(10张)
 
, 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评价标准

第一项

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比如说雅典的卫城,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

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简单来概括它,可以说它是一个表达了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那么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像德国的一个遗产项目,叫做鲍豪斯学院,这是一个存在了仅仅十几年的一个艺术学校,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这个学校把古典的或者说传统的建筑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转化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教育方式。它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人类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化,所以尽管它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学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反映了在这样一个时期人类大的变革时期,人的观念的变化。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筑内的珍宝佛像也被劫掠一空。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关于挪用的海军军费,经专家考证,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3以上。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建筑

颐和园建筑(12张)
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不过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颐和园被后人称为最豪华的监狱。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世界遗产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于198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专题展览

文昌院园藏文物展览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2]

耕织图景观文化展览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当年,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意寓着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景区内只有一块乾隆御题的耕织图石碑存留至今;1886年至1895年,这里成为清朝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再之后,耕织图地区的功能和归属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厂房和生活区,园林景观完全丧失。

水木自亲殿专线展览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建筑群的宫门,五间穿堂殿,前有石造雕栏临水码头。慈禧太后走水路出入颐和园时,常在此码头上下船,清末在殿内装设了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1908年,清政府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西苑(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专备上用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使用,致使颐和园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指挥中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此前,1902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西安返京后,深切体会到通信快捷对处理军政事务的重要,架设开通了北京城(外务部)至颐和园步军衙门公所电话线;随后,清政府又相继筹办开通了东单二条电话局、海淀西苑电话二分局,连通了颐和园与清廷各府衙、八旗各军营的电话线路,形成了北京电话网络的雏形。[3]

主要景区

万寿山

万寿山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

  昆明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东宫门

仁寿殿

  仁寿殿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

玉澜堂

  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

大戏楼

  大戏楼

大戏楼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
佛香阁

  佛香阁

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
排云殿

  排云殿

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
长廊

  长廊

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
清晏舫

  清晏舫

,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
听鹂馆

  听鹂馆

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
铜牛与十七孔桥

  铜牛与十七孔桥

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宝云阁

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
谐趣园

  谐趣园

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

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三,天坛
 
北京天坛祈年殿  
北京天坛祈年殿
天坛在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4倍,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 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高超。

北京天坛

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15张)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1]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21张)
尚处于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天坛

天坛(18张)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世界遗产

列入文化遗产

天坛外景

  天坛外景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北京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之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天坛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2]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天坛公园2

天坛公园2(30张)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主要景点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借于祈年殿的气势巍峨,第六届北京公园节将于8月18日在天坛祈年殿开幕,“十项互动健身竞赛”、“十部红色电影回顾展”、“十大服务民生品牌”等百余项活动交织登场,为市民献上丰富的文化盛宴。

斋宫

斋宫位于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丹陛桥

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是一条贯通南北、串联中轴线上建筑的宽广甬路,以白石筑成。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长360米,宽29.4米,南低北高。 路面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陪臣走的路)。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七星石

七星石在长廊东端的广场上,有八块巨石。传 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 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 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 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 头,表示不忘祖籍。

长廊

长廊也叫七十二廊,既是联接神库、神厨等处的纽带,也是通往祈年殿的主道。该廊有七十 二间,又叫七十二连房。旧时传说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窗外松影婆娑,阴森可怖。现在长廊窗坎全部被拆除,成了一条美丽豁亮的通廊,是游人休息纳凉的好去处。[3]

闲唠天坛

1420年,明永乐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这个巨大的祭天神庙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也许和那个时候还保留着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较后发展的区域。拜后发展之赐,南城鲜有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群用来遮天蔽地,从长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张望到高撑空中盖笠一样的祈年殿鎏金宝石蓝琉璃顶或是绵亘数公里素朴的灰砖围墙之一隅。
北方的园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细巧雅致,多是宏大叙事,动辄占地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天坛当年的设计者们顾忌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称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要大两倍。大概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不敢僭越使用本属皇家园林专用的明黄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开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桥东侧专设的具服台临时将黄袍换成蓝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诚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这样的祭典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14年,史称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当上皇帝的时候又声势浩大地操办了一次之后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圜丘坛

  圜丘坛[4]

天坛的南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匆匆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园,依次先到寰丘坛,这座几何造型祭天坛的建筑充满奇思巧技,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全是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个小号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就是很有趣的回音壁。在回音壁试回音要方法得当,如果同行两人,两人应面向北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回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跨出祈年殿的大门,顺着这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渺然雄浑似是极目无尽,令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另有东侧的游廊神厨、宰牲亭和西天门的斋宫等建筑和古迹。特别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典礼前沐浴焚香清心静养留宿斋戒的地方,不似天坛的其他建筑那么恢弘高远俨俨然天庭气概。暮春时分,斋宫内外两道护城河的河池铺满盛开的紫花沙参,榆叶梅绚烂的花枝隐现在红墙悬山顶绿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门上,透着庭院深深的人间气息。难以想象,八国联军那时候怎么就能把联军总司令部设在这样清幽净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实对于把天坛当作自己生活空间向户外延展的市民来说,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天坛祭天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皇天上帝祭天所献上的贡品,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过“燔柴炉”、“燎炉”焚化敬天。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祭天前准备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位设置

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⑤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⑦撤馔: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天戒律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2013年祭天

2013年2月10日,天坛公园第九届春节文化周开幕,天坛公园上演了九年来最“仿真”的皇帝祭天仪仗表演,表演团队规模达320人,为九年来最大。游客在现场“偶遇”毛新宇。[5]

2013年天坛祭天

2013年天坛祭天(15张)

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这是因为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容易中暑;如果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冷清的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当然,不管是什么季节,想仔细欣赏那些古建筑就最好早点去。

自助游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

航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市区东北的顺义区,距市区大约30公里,首都机场一号、二号候机楼均在使用中(旅客登机请注意机票上关于两个候机楼的区别),北京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航空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机场班车可分别往返于西单民航大厦、美术馆、北京站口、公主坟之间,票价16元。如果自己开车,机场高速路收费随车种类不同而异,出租车收费10元。
铁路
北京是全国铁路的枢纽,北京站在市区东南建国门内大街南侧,乘地铁或多路公交车均可到,经过北京站的铁路线主要有京沪线、京哈线、京秦线等;北京西站在莲花池东路,主要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等;南站多是些慢车;北站即西直门火车站,有郊游车和到内蒙、河北等地的短途车等。
公路
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呈辐射状的国道共有12条,分别可到沈阳、天津、哈尔滨、广州、珠海、南京、福州、昆明等地。北京有九条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路、首都机场高速路、京沈高速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石高速路、京张高速路、京承高速路、京哈高速路、京开高速路。北京市共有12个长途汽车站。
另:北京现已开通至本溪、辽阳高速直达客运。这两条线路均行驶京沈高速路,车辆采用豪华空调沃尔沃,配有闭路电视、饮水机、可调式座椅等,途中还免费提供配餐。本溪路线全长820公里,票价195元,每日一班,上午10:3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现在有很多车搬到四惠站了),本溪客运站20:00回发。辽阳线路全长700公里,票价170元,也是每日一班,上午11:0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辽阳客运站22:00回发。

北京市内交通

公交车与地铁

天坛公园3

天坛公园3(15张)
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完善,线路多,票价相对低廉,但车况差异较大。上下班高峰时间公交车会特别拥挤,游客应尽量避免在此时间乘车。外地游客在北京公交车上常有听不懂售票员口音导致坐过站,需特别留意,最好把自己下车站名告诉售票员或身旁其他乘客,请他们在到站时提醒。
旅游专列
从北京几个火车站每天定时有发往京郊各景点的旅游专列。假日郊游列车车票可在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北京铁路国际旅行社等处购买。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及各停靠站均设有绿色通道,你可直接进站上车后购票,也可以提前在车站上购票。
Bing每日故事中的北京天坛

  Bing每日故事中的北京天坛

你可以在铁路指定售票地点购买旅游景点门票,到景区后无需再买门票。凭票可免费坐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始发的郊游列车。  
旅游集散中心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于2005年9月20日启动,以代替以前的旅游专线,并希望能从根本上杜绝黑车宰客现象。目前集散中心有三个发车点、三条线路,并将陆续开通更多线路。
天安门发车中心:广场西南角;天安门分中心:广场东南角;德胜门分中心:德胜门。
发车时间:早晨6:00-10:00 (随季节和游客人数不同有所调整)。
线路:八达岭长城-定陵140元,居庸关长城-定陵125元,直达八达岭80元(票价含门票、往返车票、餐费)。
出租车
北京站站前就有出租车站,如果去的地方离北京站很近(只是起步价10元),司机不太愿意拉,可以走出北京站站前广场,向前过一条街,走到中粮广场就可以遇到很多出租车了。北京西站的出租车站位于地下大厅,排队候客,不准拒载(附:出租车价格表)。
三轮车
北京的客运三轮车一般都聚集在市中心的交通要冲和旅游热点等地,每逢节假日由于出租车塞车情况严重,所以人们都去选择可以穿小胡同的三轮车。再加上乘三轮车看街景很是方便,所以三轮车的费用比出租车略高。
自行车
在北京的许多大饭店都有出租自行车的业务,通常每日租金在20-30元左右。若是想对北京一个较为通透的了解,不妨交一定的押金,租一部半新的自行车,然后就可以在市中心的大小胡同中尽情穿行了。再顺道听几句偶而飘进耳朵里的浓浓的京片子,这真是游北京的一大乐事。
游船
此外,北京还开通了三条水上游览路线。
地图标识
天坛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文化圈

围绕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天坛历经数百年繁衍,集独特与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体现了各阶层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风貌。天坛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地理核心,发挥着中心辐射、择点聚焦、统辖整个文化圈的战略作用。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形象代表,发挥着城市名片的聚焦效应,借助天坛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提升整个天坛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迅速扩大天坛文化圈的影响力。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连接纽带,发挥着促进文化元素和经济产业有效结合、有机互补,将文化资源推向市场、用文化资源吸引市场、以文化资源丰富市场的独特作用。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王字形经济磁场

王字形经济磁场包括前门大街、祈年大街、元隆商厦、红桥市场等,处于天坛文化圈的北部,南与天坛相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王字型经济磁场的各重点街区已经全面进入联动开发经营阶段。王字型经济磁场是天坛文化圈中传统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前门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处汇聚中华民族商业品牌精华、老字号与国际著名商业品牌的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北京市个文化内涵与商业魅力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祈年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的新增长点,将建成祈年时尚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
——大都市街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中轴。大都市街招商工作初步完成。商气人气不断浓郁。随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光明日报社的相继入住,大都市街呈现新闻出版业聚集的趋势。
——崇外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聚集,重点针对青年群体发展时尚、餐饮、娱乐业,将引导文化创意消费新潮流,力争把崇外大街建设成为北京市最繁荣、最具活力的商圈。
——红桥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延伸部分,包括红前市场,元隆大厦和即将建设的“四大名里”综合楼,建成后将成为集珍珠文化、工艺美术方面创作、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区。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龙潭湖为中心,紧邻东南二环路,与国家体育总局毗邻。处于天坛文化圈的东南部。北与王字型经济滋场相望,西与天坛相接。园区规划方案已获得北京市批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产业功能区之一。将以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利用丰富的体育信息、科 技资源,发展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业,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两中心、两基地”格局,成为展示、引导体育创意时尚的窗口和舞台。
——依托龙潭湖公园,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 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品牌展示。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的人才、资源优势,建设体育行政服务中心、体育 产业总部基地、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装备、体育用品销售、 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体育科技研发、体育信息等产业。

新南城中轴大道

新南城中轴大道
南城中轴大道包括永外大街至木樨园一线及两侧延伸地带。处于天坛文化圈的西南部。北与天坛公园相接,西与北京南站相接。
——百荣世贸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以百荣世贸商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批发业营销中心。目标是基本建成资本、品牌、人才高度聚集,商流、信息流高度发达的北京南中轴时尚创意走廊和商务中心区。
——景泰路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东侧延伸部分。将依托珐琅厂景泰蓝的美誉度和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打造景泰蓝传统手工艺研发基地和景泰蓝文化传播基地。
——北京南站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西侧延伸部分。将依托北京南站,形成新的商贸服务群,成为南城经济的新亮点。

景区天气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

魅力天坛

魅力天坛(10张)
 
 
 
四,十渡
 
 
十渡风景名胜区  
十渡风景名胜区
十渡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处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十渡风景区是中国国家AAA景区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十渡风景区是大清河支流拒马河切割太行山脉北端而形成的一条河谷,全程约20公里。由于在历史上这条河谷中一共有十个渡过拒马河的摆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现在公路已经修入河谷,这十处渡口早已改建为漫水桥没有真正的渡口了,但是十渡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中文名: 十渡
所属区域: 中国北京
面积: 301平方千米
旅游级别: 国家AAA景区

简介

在历史上,从一渡至十渡由于须经过10个渡口,故这里被称为十渡风景区。“百里画廊”真正的开始处,应该是从二渡开始的。
二渡
过了二渡渡桥,能看见千河口五指山,此山因形如如来佛的五指而得名,在这一带的山坡上,遍地都是山石盆景原料“上水石”,可随意采集。
三渡
过了三渡桥,映入眼帘的是南方大峡谷,峡谷中有古朴典雅的古代城楼、千奇百怪的山峰,构成了一派江南风光,因此称为江南大峡谷。《戏说乾隆》、《武则天》、《寇老西儿》等几十部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不过进峡谷需花门票钱。
三渡的另一个著名景点是穆柯寨。穆柯寨位于南方大峡谷西部拒马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这里曾是辽宋古战场。传说是女英雄穆桂英当年占山为王时的山寨遗址,也是穆家的后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沿山路,进入层层寨门,可想见当年雄姿。这里有聚义厅、练武场、点将台、射箭场、迷魂阵、天门镇图等建筑可供观赏。
四渡
四渡的清江九龙潭风景区以沙滩浴场和千尺窗一线天峡谷为依托,峰林秀丽,河水碧清。这里的沙滩浴场除了可以游泳外,还有游船可供游玩,山上建有速降项目可供游人娱乐。
五渡
五渡最著名的景点是仙峰谷,这是由拒马河水在山间冲刷出来的一条小裂缝。山下建有娱乐城,可供午餐和娱乐。水中有游船,岸边有马队,是一处比较清幽的地方。
六渡
六渡主要是沙滩浴场,这里河滩平缓,水清沙细,是十渡风景画廊上一处极好的休闲场所,特别适合儿童嬉戏,附近景区有石人嶂峡谷。
七渡
孤山寨为七渡村南的一条风景沟谷,沟中的一线天长300米,高百米,是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线天”之最。沟谷中的河床为完整的岩石基底,大都不见碎石和裂隙,沿河床可见到书页状页岩、叠层石、同源包裹体等多种地址奇观,被地质学家选定为地址科普旅游的示范基地。七渡中还有风动石景区,并建有飞降娱乐项目。
八渡
八渡以奇峰、秀水著称,有滨河公园、石笋峰、望佛堂等景点。
九渡
九渡是十渡的旅游中心,这里不仅有整个十渡地区最大的水面,更有十渡地区最多的宾馆、最多的娱乐项目:北京市最早的蹦极跳台建在水面的小山上,水中各种游船(包括香蕉船、水上自行车、电动船等)应有尽有。
十渡

  十渡

十渡
十渡是镇政府的所在地,是十渡风景区的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游人乘京原线火车进入风景区、公交车终点站等都在十渡。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矗立在十渡村南;十渡附近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龙山佛字、蝙蝠山等。还有罗圈湖、洞中天、塔山仙池、石门、牛影洞、览胜峰狐狸脸等。
另外十渡风景区还包括从十一渡到十八渡,过了十八渡就到了河北境内了,就到了河北野三坡风景区了。

得名由来

远古的拒马河水很大,河上不能架桥,每拐一个大弯进一个村庄就有一个渡口,在一渡至十渡20千米内共有10个弯,也就有10个渡口,十渡也就由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

十渡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南和河北省接壤,地处太行山北段余脉东北侧、华北平原西北山区,距市区80千米。从地理位置上讲,处于北纬39度5——39度6与115度3——115度8之间。

海拔面积

十渡风景名胜区景 区实用面积301平方千米,是北
六渡

  六渡

京市最大的自然风景区(长宽距离)。东起一渡村,西至大沙地,北到三清洞,南至高粱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25公里。
景区海拔最高点大洼尖1210.8米,次高点牛角山1176.94 米,最低点是张坊84.2米。十渡镇最低点是五渡,海拔135米。

景点游乐

拒马河漂流

拒马河是京郊唯一的清水河,它孕育出了世界地质公园,北方小桂林“十渡”,在拒马河谷顺水漂流,一边痛快地打水仗,享受水的清凉,一边欣赏十渡美景,悠哉游哉,绝对是夏天里最美的选择!冬玩滑雪,夏玩漂流!漂流是十渡旅游的灵魂,美丽之源拒马河水沿河道蜿蜒而下,自十八渡至三渡之间有几处河道狭窄河水湍急的地方被人们加以利用修筑了多处漂流点。

十渡竹筏

十渡竹筏是水上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在北方的河面上感受南方的水上生活,江南竹筏也在北京十渡安了家。竹筏是用粗竹子结扎成的筏子,也叫“竹筏子”。

十渡真人CS野战

十渡真人CS野战将风靡网络的CS游戏现实化(CS:Counter-Strike,反恐精英),给爱好军事游戏的玩家提供了一个真枪实斗的场景,开设了多种复杂的野外林带作战区域,给热爱野战运动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及全新理念的户外运动项目,让玩家在亲身体验惊险刺激的军旅生活的同时帮助客户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信,提升团队凝聚力及积极向上的竞争合作意识。

十渡蹦极

1997年5月,在房山十渡风景区的九渡麒麟山的悬崖上建成了国内首家蹦极跳台,距水面高度48米,悬挑24米。1998年4月下旬,在其旁又兴建了一座55米高的跳台,悬挑26米,费用为每人次200元。

东湖港

自然风景区,地处十渡风景名胜区十五渡,与野三坡毗邻,距北京市区106公里是绿色旅游和度假的胜地,有“险梯叠瀑,檀林氧吧”的美誉。

仙栖洞

仙栖洞位于十渡风景区张坊镇东关上村,距北京市三环路不到100公里,是华北地区唯一由五百米水路进入的溶洞。

龙仙宫大溶洞

位于十渡世界地质公园张坊镇东关村龙泉寺沟、与仙栖洞一岭之隔。洞口海拔高度510米。距北京市中心100公里,由十渡风景区一渡向北15公里。洞外层峦迭嶂、山峰突兀;春季鸟语花香、夏季群山翠绿、秋季金果红叶,冬季白雪银装。

交通状况

如今的十渡交通十分便利,有京原铁路穿境而过,十渡一站(起点北京西站,与京广、京津唐铁路主要干线连通,终点山西太原市,又与陕西、内蒙古主要铁路干线连通)足以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平展宽阔的柏油路直通首都北京。公交车836路(天桥——十渡),天桥每天6:00至17:00,旅游旺季每30分钟发一班车;淡季每小时一班车;十渡——天桥自5:00至17:00旅游旺季每30分钟发一班车。节假日在此基础上还有加车。巴士旅游公司“游10路”也可以方便到达。火车车次: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线路提示

火车:车票7元

 

 

 

有四种方式可以供选择:

1、坐远郊公交车836路,始发站是天桥,但是天桥站不太好找,不熟悉天桥站的人,可能还要花费不少时间,第二站是广安门内,在这坐车比较理想,站牌比较好找,过往车也多,再远了,车上的人就多了,更找不到座位了,大家都要游玩,谁愿意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游览美丽的风景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917的支线多,要选择到东湖港或者到张坊的车,车上一般都有空座,不巧碰上高峰时刻,需要站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则要碰运气啦!
2、坐火车,北京西站有直达十渡的火车,但是火车都是慢车,很旧的绿皮车,设施陈旧,没有空调,夏天坐这样的车很痛苦的。
3、自驾车,走京石高速公路,从琉璃河出口出,途经琉璃河、韩村河、岳各庄南口、长沟中学路口、云居寺、张坊、一渡、十渡。
4、把自己交给旅行社,一切游览项目由旅行社负责。[1]

气候环境

十渡风景名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1.2度,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这里气候宜人,水质良好,由于拒马河穿境而过,所以空气相对湿度大,大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数一级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仓、自然空调”之称。
由于远离县城,没有任何工矿企业的污染。空气、水源质量良好。地理位置极佳。在北京西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山清水秀的十渡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的覆盖率达82%,是一个游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名称由来

古代的拒马河水很大,河上不能架桥,每拐一个大弯进一个村庄就有一个渡口,在一渡至十渡20千米内共有10个弯,也就有10个渡口,十渡也就由此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就与佛教有关,“十渡”是佛教的“十方世界,普渡众生
十渡

  十渡

”的简称。十方世界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什么十渡的一至五渡没有叫“渡”,而从六渡开始才叫“渡”呢,因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过了这五关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关上)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从生死彼岸到达涅磐彼岸的六种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有缘,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圆果满的象征。

民俗民风

十渡风景名胜区向游人展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方言多样化,土语多笑声。以建成的西庄民俗村,西河农家院及六渡碧波园度假村已经开放并接待游人。五渡的 农家乐园 正在建设中。这些农家乐园以原汁原味的农家特点接待游客,请游客住农家院、做农家事、吃农家饭、观看农家的农事活动、 ( 推碾子拉磨,换力又换气,其乐无穷 ) 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与众不同,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还能体现亲情、友 情、豪情,荣辱共存。

行政村落

十渡风景名胜区共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15796人,总户数5216户。

遗址

十渡的自然山水之美,十渡风景区的名声之大,得益于十渡的革命文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十渡作为抗日的根据地,革命的老区早已文明远扬了。许多革命人物,民主人士,青年学生,都是从十渡这条革命的道路奔向陕北延安的。
当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纵然是再美好的山光水色也无暇欣赏。因为,敌人的屠刀每日都在肆虐的破坏,鬼子的枪炮每时都在野性的扫荡。山上遍开着血的花朵,河流中流淌着血的腥味,战火中闪烁着革命战士血的风采。
百花山上百花开,六合英雄冒暑来,夜瞰故都云烟暗 ,反攻一到会燕台。”这是老将军萧克同志于 1940年在平西时留下的一段诗。看到这首诗,便会想起萧克将军在平西、在十渡的身影。
1939年,萧克同志遵照 党中央的指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 。他与十渡人民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和那些惊天地、 泣鬼神、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
十渡

  十渡

景区内有;平西抗日纪念碑、纪念馆和烈士们的墓地。七渡孤山寨里的三烈士墓地、九渡村村北烈士墓地和十渡老 帽山烈士墓地,涌现出了抗日模范村马安村,抗日英雄晋跃臣(日寇悬赏:谁捉到晋跃臣,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可想而知,这位英雄的价值)。
平西烈士陵园先后被国务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2005年,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建成2005年8月20日上午,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了开馆仪式。自2007年7月1日开始,该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山体水体

它的山体是太行山脉北段中最高、最陡峭、也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峰林大峡谷
十渡风景名胜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拒马河,他象一条蜿蜒的玉带,又似一条银白的蛟龙。关于拒马河的源头,<<水经注疏>>十二卷这样记载::“拒马水原名涞水,有二源,具发涞山,一出广昌县东泰山庙前古塔下:一出县南七山下,至城东南汇合。拒马河水质清澈,透明见底。河道九曲十八弯,素常平静温和,涓涓流淌。世世代代生活在拒马河两岸的人民。流传着许多关于拒马河由来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顶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婆媳二人,生活还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十余里的山洼中挑水,羊肠小路,崎岖难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对儿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儿媳天 天给他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扬,心地善良。无论春夏秋东,严寒酷暑或风霜雪雨天气,他必须下山担水,累的腰酸腿疼。婆婆还故意刁难她,每次担回来的水只流前面的一桶,把后面的一桶泼掉,水缸必须天天满着。活儿这么累还不给她吃饱饭。一天,烈日炎
十渡

  十渡

炎,小娥挑着一担水爬上山崖,大汗湿透了衣裳,她放下担子正擦汗,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一匹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老头和蔼地说:“这位大姐能舍给我一桶水吗?我的马数日未喝上水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头,慷慨的说:“给您一桶。”白马将一桶水喝完,忽然连人带马都不见了。第二天小娥担水回来,又在这里遇到老头,又要去一桶水饮马。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五天都是如此。第六天小娥担水回来,又路过这个地方,她决定不停歇,没想到老头已在这里等候她。老头慈祥地对小娥说:“这位大姐实在太辛苦了,我的马白白喝了你五桶水,没别的可送,就给你这把马鞭子吧。”小娥不要,老头告诉她;“拿回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两下水缸就满了,从此

十渡 山水景色

十渡 山水景色(12张)
就不必受苦了。”小娥半信半疑的接过鞭子,一眨眼老头和马又不见了。第二天凌晨,小娥决定试试,她把缸沿的鞭子晃动两下,果然灵验。水缸真的满了。过了两天,婆婆发现小娥不去挑水,便怒气冲冲的走进厨房,一看缸里满满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还搭一把鞭子。婆婆高叫:“这是什么玩意?”说完往外一抽,“哗”的一声,水如柱的喷了出来,窜到屋顶,流出门外,婆婆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水比她快,眼看婆婆被水淹没冲走。小娥急中生智,掀起锅盖扣在缸上。从此,一股清泉源源不断的从这里流出,汇成一条大河,河水把大山冲出一条弯弯的河谷,小娥化作泉口上面的小山。后人为了纪念小娥便在泉口上面的小山修了一座庙,庙前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在说的广昌庙和庙前的古塔。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拒马河沿岸人民中流传着。
拒马河的形成,它来自于太行山深处,流经于太行山,由于源头水量很小,稍大于小溪。但是,拒马河两岸沿途各处沟谷都有泉水流入拒马河,汇集而成一条大河。拒马河的流向。源头在河北省涞源县境内,自上而下,顺势于太行山山脉大峡谷中,自西向东,流经十渡,从一渡到华北平原,水量少时入白洋淀,水量大时入渤海。拒马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

生物资源

这里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市级野生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十渡山清水秀,西南各谷沟的山岭区都有较好的原始次生林,有珍贵的野生猕猴桃和野葡萄。主要树种有榆树、山杨、山柳、青檀树等,还有五角枫、橡树、桑树、国槐、柏树等十几科二级名木名树。另外,还有霸王草、野葡萄等上百种可食用野菜及远志、柴胡、黄芩、沙参、知母等百种名贵药材。拒马河中有古老鱼种和繁多的水生动植物,细鳞产颌鱼是古鱼类活化石。有山羊、野兔、 狍子、狐狸、獾、野鸡、蛇、蝎子等多种野生动物, 褐 马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水獭、中华鳖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文化底蕴

十渡虽以自然风光著称,但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方面:北魏著名作家郦道元在所著《水经注》 中就有对十渡风光的描述。清乾隆皇帝数次游十渡,八次留有赞美十渡风光的诗作。姚广孝、傅若金等历史名人也都赞美过十渡风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十渡视察指导工作。第二是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景区内有古城 址、古炮台、古建筑、故地道、磨崖造等,这些历史遗迹对于增强友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第三是科考内容丰富。景区内有十二大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一奇是惊险的孤山寨“一线天”,二奇是神奇的仙峰谷“飞来石”,三奇是仙峰谷、孤山寨、万景仙沟“同圆藻”,四奇是仙峰谷、孤山寨“石中石”,五奇是神秘的“龙山佛字”,六奇奥妙的“天然石佛”,七奇“蝙蝠山”,八奇另人称绝的“太阳升”,九奇“变脸石”,十奇“水往高处流”,十一奇王老铺“三清洞”,十二奇二渡“仙栖洞”。第四是民俗文化丰富。十渡有关老人脸、一线天、蝙蝠山、石人峰等景观来历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同时还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及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地理演变

大约在18.5—10.5亿年期间,在地质上称为中元古代,本区当时为强烈沉降带,是广阔的海洋环境 .在18.5---17亿年前乏为长城期,本区为燕辽裂陷海,本区主要沉积岩石为石英砂岩、页岩、白云质灰岩等。大约在17---14亿年前,称为南口期。海洋进一步扩大加深。燕辽列陷海变为燕辽海、本区主要 出浅海石英砂岩、硅质白云岩,燧石团块,燧石条带白云岩,含锰灰岩等,即本区北部的高于庄组、大虹峪组.大约在14——10.5亿年前,称为蓟县期,七区仍为广阔的燕辽海,沉积形成了巨厚碳酸盐岩,如在石门村附近采石厂的紫红色岩石为白云质泥及钙质页岩,当时为浅海近岸环境,这套岩石形成年代大约距今14 ——13亿年之间又称为杨庄组质岩。在拒马河南北两岸大部分山地为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燧石条带及团块状白云岩和含砂灰岩等,这套地层普遍含有丰富的 藻类化石既叠层石,也页状层理。本区万景仙沟、孤山寨、仙峰谷中所见到的成片同圆藻化石都是比较典型的具有科考、科普价值的,为本区旅游资源增加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同圆藻属于单细胞绿 藻类低等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往往在海洋中石灰岩沉积过程中形成化石。
大约在10.5——8.5亿年之间称为青白口期,这一时期海水变浅,原来的燕辽海变为燕辽陆表浅海,本区沉积岩石为砂页岩及板状泥质白云岩。这套地层沉积的砂页岩多有一定程度的变质,成为板岩,当地百姓多用这种板岩盖房顶垒墙等。板块泥灰质白云岩,是当地盖房子垒墙的理想石料,上述的雾迷山组灰岩,杨庄组灰岩等都含有较多的硅质(即燧石条带,燧石团块)或泥沙质,故不能用于烧石灰或制造水泥的原料。
大约在距今8.5亿年之后开始了地质历史上有名中的加里东运动阶段,地壳抬生,隆起,并有断裂发生。仙峰谷中的“飞来石”,是一块巨大的断层角砾岩,此角砾岩的嵌嘉?燧石条带和燧石团块白云岩,说明该角砾岩是在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地层中断裂形成的。因为角砾岩胶结坚固,角砾之间已有互相熔融现象,说明其形成时代已久,但最早也应在该套地层形成之后,大约在距??.5----5.7亿年之间形成 ,断层的发生,角砾岩的形成之后,本区又经历了几次海陆升降交替,大约在距今4.5亿年前,本区隆起成陆,即华北古陆,经燕山期造山运动(距今2----645万年前)本区再隆起成为段块中山,又经过第三纪的剥蚀,风化,使断层角砾在山岭露出地面,再经过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使断层角砾岩从山顶滚落到沟岩中,经过几百万年的流水的冲刷和风化磨蚀使其表面变的光滑,棱角变钝。因为它是断层角砾岩,虽然属同生角砾(即角砾成分与围岩相)但它所在的沟岩中基岩与它不同,可能是从远处山顶或较高山坡处滚落下来,是异地来客,故称其为“飞来石”是基本上符合地质上的“飞来石”的定义的。这块“飞来石”是个“老寿星”,它大约形成在距今8.5---5.7亿年之间,落在此地也大约有上百万年的历史,它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经千锤百炼而成如今之“模样“,实为罕见的地质奇观,应为仙峰谷中的一宝。
大约在距今8.5-----5.7亿年前,中国南方为海相沉积,称为震旦系,而北方包括本区在内已上升为陆,停止沉积。
大约距今5.7---5.1亿年前,为地质上的寒武纪,本区再度下沉为海,其中5.7亿----5.5亿年前为华北古陆,5.5亿----5.4亿年前为华北陆表海,5.4亿----5.1亿为滨浅海环境,这一时期沉积形成豹皮状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大约在距今5.1----4.39亿年前为奥陶纪,在距今5. 1----4亿年之间本区海洋扩大加深,多形成厚层状石灰岩,如本区出现的治里-------亮甲店灰岩和马家沟灰岩,也有豹皮状灰岩,这些灰岩硅质含量很少,易溶于水,可发育成较大溶洞,如石花洞,云水洞,周口店猿人洞及三渡以北的黑牛水洞等都是在这层灰岩中发育的,又由于它含泥砂等杂质较少,多用作烧石灰和制水泥的原料。
大约从距今4亿年----3.5亿年之间本区上升为陆,即当时的华北古陆。(缺失上奥陶(4亿----4.39亿),志留纪(4.39----4.09)泥盆纪(4.09----3.62亿年)及下石灰纪(3.60-----3.50亿)。
大约距今3.50亿年-----3.26亿年),本区为早石灰纪,华北准平原,3.26----2.9亿年为中上石灰系,本区为华北北缘高地,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堆积,煤层为本溪组和太原组(本区北部堂上,四马台村,史家营一带)。
大约从2.9亿----2.5亿年本区为二叠纪,其中2.9----2.8亿年为早二叠纪,沉积砂页岩含煤系为山西组煤层,2.7---2.5亿年为近泥沙质沉积含煤系(上盒子组,下盒子组等)
大约2.5----2.08亿年前,本区再度隆起,地层缺失,当时为三叠纪。大约从距今2.08----1.35亿年本区为侏罗纪,本区以砂砾岩沉积和火山岩为主,这时大量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如百花山的火山岩。
大约距今1.35亿----0.65亿年之间白垩纪,本区在山前坨里一带有砾岩和砂页岩堆积。
距今6500万年以来为新生代,其中6500万年----240万年之间为第三纪,240万年----1万年为第四纪,1万年至今为全新世。

观赏价值

十渡风景名胜区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称,沿拒马河两岸的峡谷露出的基岩几乎都是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燧石条带及燧石团块状白云石,属可溶性岩石,是形成 喀 斯特地貌的基础。并且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溶峰林大峡谷。它山奇水秀,谷壁峭立,峰林叠翠,石美洞幽,集南国之秀美与北国之雄厅于一身,被人们誉为“北方奇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可谓山山石奇峰险,渡渡水清景美,峰、石、峡、水、洞、溪、潭等景景相映,构成十渡百里自然画廊,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十渡自然风景区有众多独特的现象,其中仙峰谷飞来石,孤山寨一线天、龙天“佛”字三处景点因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成因独特、规模庞大、造型奇美、惊险神秘的特点,堪称地质奇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将它们列入十渡的十大地质奇观,进行研究、开发和保护、对于研究十渡地区的地质、地貌,提高十渡景区的品味,扩大景点的内涵,增加景区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促进十渡自然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渡口标志

孤山寨一线天

  孤山寨一线天

十渡景区的面积较大,大自然形成风景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有;
一渡:水阔山远,“渡源”的发祥地
二渡:山高水碧,地下殿堂----仙栖洞
三渡:古寨朝晖,南方大峡谷,穆柯寨
四渡:水嬉沙滩,千尺窗
五渡:群山竟秀,仙峰谷
六渡:水畔农家,碧波园度假村
七渡:孤山倒影,孤山寨
八渡:急流探险,十渡第一漂,麒麟山
九渡:万景峰幻,万景仙沟
十渡:景沐佛光,龙山“佛”光

编辑本段住宿餐饮

农家餐馆

现在十渡的餐饮业发展的比较迅速,目前十渡风景区内已经有农家餐馆300余家,主要经营地道的农家的饭菜和当地野菜,地方风味烧烤很受游客欢迎。这300余家农家餐馆按照自然村的分布,分别坐落在十渡风景区内,其环境优美、服务周到、饭菜可口、经济实惠。毗邻拒马河,距中心景区较近,在其附近可篝火、骑马、划竹筏、蹦极等。给游客家一般的享受,是您郊游、度假的理想选择。 而且西庄村的建设很具有风味、可以成为旅游村、里面的农家院很多、是个不错的选择。[2]

四大特产

花椒树
十渡花椒树全身都是宝。花椒色泽鲜艳,麻香味浓,是调味,腌制各种菜的佳品。有药用价值,可, 放在衣物,粮食里防蛀,椒叶是十渡特色食品之一,其芽可做别具一格的菜肴,其木有防麻木的保健功效,籽可榨成高档的食用油。[3]
磨盘柿树
十渡磨盘柿树有其显著特点,树龄长,上百年仍果实累累;树冠大,产量高,一棵大树产量高达3000至6000斤,叶子厚大,可开发成叶茶;到秋天,枝头柿子和树叶嫣红,具有采摘和观赏价值。
流水鱼
流水鱼是十渡的又一产品。十渡的鱼类也较丰富,拒马河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一条反应生物多样性的河流,鱼类品种繁多,现有可食性鱼类32种,河中还有100多种水生植物,是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绒山羊
绒山羊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生物资源,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目前世界上产绒量最高、绒纤维品质最好的品种。其主要产品--山羊绒,细而柔软、颜色洁白如玉、光泽明亮、手感光滑细腻,其纺织品又集薄、轻、暖、舒适、高雅于一体,被美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而畅销全球。

植物特产

槭叶铁线莲是北京地区一种很珍稀的野生植物,最早发现于北京,是1897年由俄国植物分类学家马克西莫维奇发表的物种,模式标本是1879年7月由作为俄国驻北京代表团的医生,并从事药学研究的布莱茨克尼德(E.Bretschneider)博士在北京百花山附近采集的。很长时间以来,槭叶铁线莲都被认为是北京的特有植物。甚至在1984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还将它表述为“特产于北京”。最近,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及河南省的一些地方也陆续发现了它的踪迹,才将它从“北京植物特有种”的行列中排除。然而,由于槭叶铁线莲的木本特性、独特的生境以及早春开花的特点,在北京野生植物中很特别、很罕见,且数量稀少,因此被收录到《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4]

特色小吃

十渡和野三坡地道的野菜:
情人菜:原名“荏青菜”,因其当地有青色和红色两个品种;"荏青”倒置后为“青荏”所以经十渡玉香缘老板“创意”修改得名,此菜颇受游客欢迎,据说成十渡必点菜之一。
河 菜:拒马河产量最高的植物之一,可做成凉菜,也可做成包子。
水芹菜:是三坡野菜系列中的精品,同样是粗纤维植物,口感比家芹菜好多了,最佳做法是泡酸菜。
木兰芽:山中极品,怎么吃似乎都很可口,营养价值很高。
山蘑菇:可以炒着吃,可以炖着吃,尤其是小鸡儿炖蘑菇,热乎乎、香喷喷的。
烤全羊:十渡和野三坡的羊一般是生长在5-8个月左右的小羊,肉嫩喷香。
红鳟鱼:因其多肉少刺,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
炸小鱼:拒马河土鱼,肉质鲜嫩。干炸后味道更棒。自己烧烤味道更佳。
炸花椒芽:是不可缺少的食品。
柴鸡:纯绿色鸡,味道就是不一样。据说十渡有烤柴鸡,就不知与叫花鸡那个好。
其他野菜:不言而喻,绝对纯绿色食品。 

各景区部分图片

各景区部分图片(20张)

渡口介绍

一渡:“石门慑水”
一渡

  一渡

似刀切斧劈般直立高耸的峭壁,像峙立于天地之间的巨大石门。滔滔而来的拒马河水流到石门之下,仿佛也感受到了石门的威严,只得在它的脚下静静地流过。。。。。
二渡:“剑壁平关”
二渡

  二渡

此处是十渡景区最为雄奇的一处。拒马河东岸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地,而西岸是数公里长的巨大高耸峭壁,中间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巨大裂隙,仿佛是被擎天巨剑劈开了一般。远远望去,真像一处巍峨的雄关屹立在眼前。
三渡:“笋峰祈雨”
三渡

  三渡

此景区以奇石林立著称。许多巨大挺立的尖状石峰聚散有致,星罗棋布。远远望去,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形成了独特的笋峰如林的奇妙景观。古时候有传说:在此处祈雨曾非常的灵验。
四渡:“仙峰朗月”
四渡

  四渡

这里有一条狭长的山谷称为“仙峰谷”。谷内溪流潺潺,奇峰峥嵘。每当夜空如洗,皓月当空的时候,月光将山峰的剪影勾勒得玲珑剔透,婀娜多姿。漫步在波光鳞鳞的拒马河边,仰望月华山影,真令人遐思无限。。。。。。
五渡:“叠翠听风”
五渡

  五渡

也许是地形及小气候的原因,这里的植被十分茂盛,植物物种也非常的丰富。望中层峦涧壑青翠欲滴。这里又是风口,时有山风吹过,林涛阵阵,实在是一处消暑纳凉,林溪小憩的绝佳之境。
六渡:“金滩日沐”
六渡

  六渡

其实十渡景区内拒马河边有许多沙滩,但不知为何,此处的沙滩不仅面积较大,而且沙质又细又软,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戏水后躺在细软温暖的沙滩上晒晒日光浴,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哇!
七渡:“旭日东升”
七渡

  七渡

七渡桥东的峭壁上,层岩呈清楚的同心圆状的半圆形隆起,垂直于半圆方向有许多放射状裂隙,隔河望去,真像半轮旭日正喷勃欲出,放射出万道光芒!这种岩层褶曲现象地质学上称背斜构造。象这样完整圆滑又有如此形象的放射状裂隙,堪称奇观。
八渡:“鹭飞苍崖”
八渡

  八渡

拒马河边峭壁旁及河滩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舒美的景色也吸引了一群群白鹭飞来这里,它们把巢建在峭壁上,在苍翠的山水背景中,它们雪白优美的身影或动或静、或飞或舞,为幽美的景区又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九渡:“笔架仙成”
高耸的“笔架山”开阔雄伟,苍翠欲滴。峰颠的轮廓非常象是一只巨大的笔架,真不知何人的乾坤巨笔才能配得上这副天成笔架呢?那一定是在神仙境界里才会有的吧。而我们却只能惊叹这造化的鬼斧神工啦。
十渡:“龙岩现佛”
传说曾有一龙一虎在此恶斗,玉皇大帝盛怒,将它们变成一左一右的龙山、虎山。并将一个佛字镌于龙山崖上,以镇止它们永不再斗。其实这“佛”字是水沿着岩石的节理裂隙面,经亿万年的溶蚀风化,自然形成的。但能形成如此清晰而又有书法韵味的“佛”字,就实在是太神奇了啊。
十一渡:“碧塔溪映”
拒马河在这里又转了一个弯,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水面。对岸山峰上突显出一块直立的岩石,远远望去真象是一座宝塔,高高地屹立于峰颠,那山光“塔”影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十二渡:“龙门放舟”
一左一右两座高耸直立的峭壁,象两扇刚刚开启的“龙门”,拒马河从“龙门”中滔滔流出,景色非常壮观。河中有一片十分开阔的水面,驾一叶扁舟或竹排在这片碧波之上,定会令你魂清气爽,心旷神怡。
十三渡:“孤帆远影”
十三渡拒马河南岸的群山郁郁葱葱,河畔近水的崖壁间,有一座突出独立的石峰,无论从形状还是色彩上看,都酷似一张扬起的风帆,在翠绿的群峰映衬下,倒影在波光鳞鳞的水面上,组成了一幅“孤帆远影”的如诗美景。
十四渡:“一障平天”
一排高耸的巨峰组成一扇翠玉的屏障挡在眼前。峰顶的轮廓竟然几乎平直得象高在天上的地平线!相传清朝选陵址时曾看上此地,后不知何故建在了现在的西陵。虽与“皇天”失之交臂,但想必一定也是一方风水宝地吧。
十五渡:“风杨晨涛”
此处的美当属那一大片挺拔的杨树林。但赏此景须在晨星寥落,天光放亮,朝阳未吐之际。山村未醒,万籁俱寂。独自漫步在崖畔河边的杨树林中,晨风劲吹,每一片绿叶都发出喧响,汇成一浪一浪撼人心魄的声涛。
十六渡:“桃渡夕照”
每当阳春三月,这里的山桃花竞相开放,染红了山山水水,一阵山风吹来,落英缤纷,飘散向晚霞火红的西天,飘落在映满红霞的古渡水面。真有一种“夕阳返照桃花渡,落英飞来片片红”的诗意。
十七渡:“五行山峙”
“五行山”当地人又叫“五指山”,是由五座挺拔高耸的巨岩组成。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仁、义、礼、智、信。远远望去又颇似人伸出的五指。应该说老百姓的指谓是更加形象的吧。
十八渡:“三清合聚”
十渡的风光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看,这里的山:雄奇葱郁,是那么地清秀;这里的水:蜿蜒碧透,是那么的清澈;这里的天:云淡风轻,是那么地清朗;朋友‘请珍爱这京郊清纯的一方美境吧!因为它能让你的心,也变得清纯起来。。。。。。

景区传说

万景仙沟“古杏劈石”的传说
在万景仙沟景区内,有株百年树龄的老杏树,把一块巨石一分为二,故称之为“古杏劈石”。
据传,有一个采药之人路过此地。他见两人在石上下脸儿,没敢打搅,在不远处看着。就听俩人你一言我一句闲聊:
“你又输啦”那人洋洋自得。“你别美,我还不陪你玩了那!这人说。
俩人边拍打屁股上的土边站起来。忽见一人发现了什么,弯腰去拔。那人上去阻拦:”你干嘛?"“我把他拔下来带回家,栽在院子里。不然它在这石缝里也长不起来。”
“你这么知道它长不起来,树根比石头还兼任那!我敢说杏树长大后会把石头撑开!”“它能把石头撑开?闹那!就这么个小石缝儿能有多少土?几天不下雨,旱也旱死它!”
“不信咋俩打赌!”“打就打你赌什么?”“杏树要是死了我从此不吃杏啦!”那这块石头要是被杏树撑开,我就改姓!”
采药之人见他俩越说越急,就凑过来相劝几句。可一眨眼功夫,俩人却无影无踪了。采药人揉揉眼,愣愣神,四下环视还是没人。他一琢磨,焕然大悟。“定时神仙故意点化我,让我像这颗小杏树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克服苦难,争取胜利。”从此,它每次上山采药,都要到石头前看看这颗小杏树,以此鼓励自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次次风雨中,小杏树不断成长壮大。大石头虽硬,但天长日久,它却经不住风雨寒暑的侵蚀风化。石缝儿越来越宽,小杏树的跟越扎越深。几十年过去了,杏树已经长成了大树,每年开华结果。而那个采药之人年迈体衰,在他去世前,让儿子去看看那杏树把大石头撑开了没有,儿子回来告诉他:“放心吧!那块大石头早就两半啦......”
古杏劈石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们把它传承故事,也是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情感抒发。自然界中的生克制化,推动了自然的演变,赋予了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人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不仅要爱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还要顺其自然。
拒马河的传说
很久以前,山西有一户张姓人家,祖祖辈辈都在这山旮旯里生活,日子过得相当困苦。这家是母子相依为命,男人死得早,孩子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的面。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女人把孩子拉扯大。因为家穷,这孩子年过三十还未娶妻,老母亲昼思夜想,非常着急,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年天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饿死了不少的人,要饭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寡妇叫翠花,年纪三十出头,无儿无女,无依无靠。老太太见了不错,就托人给儿子说合。年轻的寡妇答应了。二人结婚后,因生活没有出路再加上又多了一口人,更使这家人的日子不好过了。
没办法,过门没多久就同丈夫一起东山村李家打短工。每天只管饭,不挣钱。李家靠伐木挣钱,老当家的年已六十多岁,老太太五十多岁。老头是老实人,当家全靠这个老太太。老太太特别能算计,雇佣的短工被使得筋疲力尽,还常常挨打骂。翠花和丈夫来到这里,老太太分配男的伐木,女的去喂马。马吃草倒没什么,就是喝水成了大问题。当地没井,全靠喝山沟里的水。但是很远,得翻山越岭,到十几里路外去担。所以翠花的任务非常重。以前的妇女是小脚儿,再加上走山路爬坡爬坎的,担一担水,可想而知她的痛苦有多大。
为了生活,翠花从天一亮就去担水,一直担到日落西山,有时还要加班。那瞟肥体壮的大马,活儿累,吃得多喝得多,有时一憋气就是一桶水。饮牲口的地方有一口大缸,能盛七、八担水。老太太规定,担的水要饮完牲口,还要把缸填满。山路远而崎岖,一个小脚妇女怎能承受得了呢?就因为这缸不满,翠花常挨老太太的打骂。翠花先还能挺过来,后来再也承受不住了,不断到无人处偷偷地掉眼泪。再后来实在不行了,趁担水走到僻静处便放声大哭,边哭边自诉自己的身世。诉自己死了前夫又改嫁,哭自己身陷老太太的魔爪。“我的命好苦哇!——老天爷真的看不见人的难吗?——我什么时候才算熬到头呢?——天哪!——救救我这苦命的人吧!——”翠花越哭越伤心。后来哭着哭着睡着了。
正在熟睡之际,忽然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翠花——翠花——”她猛然醒来一看,眼前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对着自己说:“孩子,不要怕,我是此山的土地神。因你太苦了,感动了天上神仙,特派我转告你,从今以后再不叫你受苦受罪了。”翠花定了定神,问道:“土地公公,您真能救我吗?”老者笑说道:“不是跟你说谎,一定有办法救你逃出苦海。”翠花问:“您有什么办法能使我逃出这人间地狱呢?”
老者从袍袖里拿出一个马鞭子来,又对翠花说:“你看,此鞭是神仙所赐,用它就可以使你不用担水了。”翠花又问:“那么这鞭子怎么用呢?”老者微微一笑说:“这是仙鞭,用时只稍在缸中把鞭子一搅,顿时水缸就能出水了。但要想着缸满了就不要再搅了。”翠花听后慌忙跪下,叩了三个头说:“谢谢老神仙给我的宝贝,回去一定照你说的办。”翠花双手接过鞭子。老者又对翠花说:“此鞭非同一般,千万藏于别人见不到的地方,等用时再拿出来,谁也不能告诉。”翠花千思万想,拿起鞭子藏在上衣内往回走。老者也踪影全无。
翠花回来后刚一到东家门口,就听到里面老太太的骂声。见到翠花回来,桶里又没有水,不禁勃然大怒,拾起木棒就奔翠花打来,边打边骂。翠花怒不可遏,夺过木棒劈手撅成两截。老太太一见,大声嚷道:“反了反了!”边喊边往屋里退,进屋后还是骂声不绝。这次翠花真的愤怒已极,大踏步走到水缸前,迅速取出怀里的马鞭,急忙插向缸内使劲搅拌着,水花飞舞,霎时缸满了。
翠花这时忘记了老者嘱咐的话。她积压在心头的怒火已经压抑不住,犹如火山爆发,犹如晴天霹雳。老太太的骂声虽高,但在翠花耳里就如极微小的蚊子的声音。翠花越教搅越猛,好像要把缸底戳穿,马鞭飞舞旋转,缸里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挡。水从缸里流出,从屋内流出。水势越来越急,越来越大。
财主家的那匹大马,见满院都是水,惊恐万状,挣脱了缰绳一跃而起,跳出了棚,四蹄蹬开,疾驰飞奔东北而去。洪水如箭,轰轰作响,如电闪雷鸣。大马惊魂未定,闻水声越发慌乱,拼命往前赶,一路上水随马走,马引水行。就这样,洪水咆哮奔腾出山西,沿着山沟直奔河北省涞源县,冲出紫荆关,直奔易州,从易州到涞水,从涞水直捣入涿州平原……
孤山寨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幽州地区(今北京地区)是一片苦海。太行山绵延千里林木荒疏,山寒水少,天地间常有一股不祥之气。山中有72个恶鬼在这一带骄横跋扈,争地扰民,弄得天无宁日,民不聊生,百姓们嫉怨愁苦,求告无门。靠山,土地瘠薄,稼穑难收;靠水,河浅水浊量小鱼稀,有一年久旱不雨草木枯焦,村民愁眉不展难以度日,只好到山中寻采野果野菜以度灾年。
一天七渡村一个青年农民在孤山寨的龙头岭发现甘甜清澈的泉水和郁郁葱葱的檀林,他急忙跑回村去叫来众乡亲。附近各村的百姓闻讯前来,大家在这里顿觉心情舒畅。连续多日,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民众观看奇景。忽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对面山崖上空有一片祥瑞之气,当旭日初临之时,云岚雾霭中似有观音菩萨显示法像。
那观音慈善安祥,左手执净瓶,右手拂杨柳枝,朝众人颌首微笑。山民见状喜出望外,立即俯身叩拜,求观章普降甘霖,护佑众生,降伏恶鬼。原来观音云游四方途中曾将净瓶中圣泉之水在孤山寨内倾洒一滴。于是便有了花香草绿山灵水秀的奇观。为解除这个地区百姓疾苦,使家庭美满和谐。
自此以后,每日进山朝拜之人洛绎不绝,孤山寨济世观音的名声也传播百里之遥。那年农历六月四日观音菩萨在龙头岭上的莲花宝座再显真身,倾洒净瓶甘露,轻拂杨柳枝,顿时驱散妖气,山明水秀。
为降伏72个恶鬼,观音赐山前18个村的百姓都姓隗,意在恶鬼身侧加宝刀无数,以示威严震摄。拒马河畔阴云扫尽,风光如画。村民为感激观音菩萨的保佑,以后每年六月十九日(观音成佛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这时香火极盛,明清时期在观音显现法身的地方曾有一尊观音立身像。从京都到西陵沿途香客往来不断。

仙峰谷仙泉的传说

位于十渡仙峰谷景区内有一仙泉,当地村民中流传着关于它的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山侍候王母娘娘的几个仙女特别美,也特别善良。他们在天河里洗浴时,就常常想下凡间来,用人间的清泉水洗一洗。后来,几个仙女商量好,偷着来到太行山。当她们见到仙峰谷中泉水清澈时,便一起来到仙峰谷,每个仙女点化一个潭,尽情的洗了起来。下凡几次仙女们见人间很苦,特别是贫苦农民有病没处去治,便想办法从王母娘娘那里找来各种医治疾病仙药,选择了离村子最近的这口泉,把仙药投于泉中。
开始人们不知道泉水能治病。有一次,一砍柴人见一摔伤的山羊,一跌一拐来到泉水边,喝一阵水,用舌头舔一舔受伤的部位,没几次山羊就不拐了。他感到很惊讶,于是有时自己不留神,手砍到口子或脚脖子崴了,也学山羊的样子到泉水里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让他喜出望外,伤竟然好了!
于是这个砍柴人逢人便将泉水能治病的事儿。乡亲们有个小毛病都来这泉水中洗一洗,就好的很快。一传俩,俩传仨,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仙女们见人们有了这眼泉水治病,便不再下凡了,一线泉便叫开了。

十渡孤山寨‘仙女浴池’传说

曲径通幽处 鸟鸣景更奇。当你沿着十渡孤山寨越来越险的山路向峡谷深处,白龙涧的泉流越来越细,绕过“犬守天门”之后,耳畔就会想起叮咚的泉声,潺潺的水响。这里有歌泉涌流,水帘壁等迷人的景观,在两壁青山千声鸟语,万簇花香之中,你会欣喜的发现一处天然石潭。
  白龙涧的泉水似一条白色长绸从高约10米的山谷中夺路而出垂悬而下,形成一个壮观的瀑布。瀑布之下,经年累月的冲刷,有一个长约5米有丈许的深潭。深潭约有2米,碧水微波,暖日轻风,好一个天然浴池。游客感到:莺歌燕舞尽欢戏,美景良辰胜仙台。这就是传说中“王母娘娘浴池潭”。
  据说在那瑶池玉宫中的王母娘娘母仪三界,位尊至极。她整日锦衣美食,御酒仙桃,享不尽富贵荣华。日久天长,也耐不住宫廷寂寞的时候。便想到民间体验一番“食人间烟火”的滋味。听说古山寨百花芬芳,百鸟啼鸣,又有清泉飞瀑,野果甜香,于是择以吉日良辰,携带众位仙女先往观赏。下得凡界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山环水绕,如诗如画。王母娘娘等人在山中漫游,步移景换,心旷神怡,乐而忘返。那日夜间皓月千里,轻风柔荡,王母娘娘及嫦娥,麻姑等行走的香汗津津,娇喘嘘嘘之际,忽然发现了这酷似浴盆的清潭。众人禁不住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的脱去了衣衫,跳入潭中尽情洗浴欢娱。
  王母必经见多识广,饱经沧海,为防不轨之徒窥测,便从上界招来青龙、白虎、朱雀、神龟分别守住四面山口。不料正在众仙女洗浴之时,一只南天玄鸟从空中飞过,听见这里喧闹之声悦耳动听,不同凡响,便俯身在山头循声而望,眼前的情景使玄鸟惊呆了。玄鸟不敢看也不忍走,正在神不守舍犹豫不定之际,不小心触动抓下山石,山石滚动之声惊动了王母娘娘跟众仙女,王母娘娘勃然大怒。他一面叫众仙女赶快穿衣回宫,一面叫命令白虎,朱雀将玄鸟擒住,砍去双翅挖走双目,扔进远处山谷。
  至今在十渡孤山寨后面的一条小山沟里还有一块长约数丈的巨石,外形极像一只无翅大鸟,此沟名“玄鸟谷”。有位大学教授带学生来孤山寨游览,忽来诗兴,曾填《青平乐》一词:王母已去,莫再说“惊浴”,山更妩媚谁更绿,没灾孤山圣地。吾侪今来洗浴,又携仙男神女,不怕玄鸟投眸,尽吐欢歌笑语。

注意事项

春天到了,有车一族在忙绿了一周在周末经常会选择自驾游,十渡风景区由于其紧邻津京,十渡自驾游备受人们的喜欢,但是春季来十渡自驾游有那些注意事项呢?
春季十渡自驾游的注意事项
1:春季来十渡自驾游在出发前首先要检查好车况一是检查汽车发动机、气囊、ABS的指示灯是否正常,以便及时维修;二是检查制动片、离合器片等部件磨损状况;三是随时检查轮胎气压,防止长途旅行爆胎,带足备用胎;四是行驶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的车内循环功能,防止因缺氧加速司机疲劳;五是加油时应避免劣质油对发动机等部件造成损害;
2:要是选择游玩多日的最好在出发前先预定酒店,十渡地区的酒店比较紧俏,临时找酒店比较麻烦。
3:来十渡自驾游如果选择郊游,在野外做饭的时候要注意人走火灭,不要引起火灾。

旅游规划

2012年7月21日,十渡镇突降60年一遇的强降雨,降水量达300.5mm,拒马河水暴涨;22日凌晨5时,洪峰到达本镇,流量达3300立方米每秒。强降雨和特大洪峰造成严重经济财产损失。由于准备充足、救灾及时,灾前、灾中、灾后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展开,经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奋战,镇域内百姓、景区内游客无一人伤亡,群众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正常,救灾工作取得初步胜利。
2012年7月21日,经历动人心魄的抗洪抢险,受灾严重的十渡镇已经着手恢复旅游产业。十渡镇党委书记刘金表示,洪水带给十渡深刻的教训,现有和新建的旅游项目都将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刘金称,十渡将按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旅游产业。他进一步解释说,新的规划提出,不管是现有的民俗接待户、景区,还是新建的旅游项目,都将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河道、低洼地、泥石流易发地区禁止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
规划还与防洪防灾相结合。刘金表示,拒马河河道将从安全、行洪、景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治理。此外,十渡的景区将增加预防灾害的警示标志,有条件的景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