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邱越)近日,美国国防部签署了一项近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研究和开发“水下无人机”。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美国的小型潜航器经常在中国周边出没,对中国的水下能力的确能形成一定遏制作用,不过我国有多种方式进行应对。
《环球时报》报道称,所谓“水下无人机”是水下无人系统的通俗说法,是具有自主航行能力、可完成海洋/海底环境信息获取、固定/移动目标探测、识别、定位与跟踪以及区域警戒等任务的各类水下无人平台及其所必要的控制设备的统称。它所涉及的领域涵盖情报收集、侦察监视、作战打击和后勤支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空中的无人机一样,水下无人系统能够代替载人平台执行“枯燥、恶劣和危险环境下”的任务,可以极大地扩展海军作战能力。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各种水下无人系统并不陌生。2016年12月15日,中国海军一艘救生船在南海有关海域发现一具不明装置。时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称,为防止该装置对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员安全产生危害,中方救生船采取专业和负责任的态度,对该装置进行了识别查证。经核查,该装置为美方无人潜航器。
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张煌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美国在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民间科考测量旗号,不断利用无人潜航器获取我国近海潮汐、声场、温度、港区、海上油井以及海岸防护工程等关键信息。它不仅可以搜集民用领域的海洋信息,甚至搜集南海海域的次表层水温、盐度、密度、海流及水下声场等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海洋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