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中美科技实力存在巨大差距?差距到底有多大?

1

由于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快速进步,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常说的“漫长的道路要走”“巨大的差距”的真实含义其实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和美国还有巨大的差距”,这句话在1978年说,在1998年说,和在2018年说都是可以的,但是背后的含义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如果在以前,这个“漫长的道路”和“巨大的差距”是100年,那么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已经从100年减少到80年,减少到50年,减少到30年,20年...

那么今天,这个“漫长的道路”究竟还有多久呢?

就经济总量而言,全球绝大多数机构的推算,不管是各种投行,证券公司,还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学者,基本上中国经济实力赶超美国的时间都在2025年前后,有的认为更早,有的认为更晚。2025年这个时间算不上遥远,大概7年左右,这个没有太大疑问,因为和经济实力相关的工业产值,发电量,货运总量,进出口贸易,中国现在就已经超过美国了。

而我国科技实力,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投入资金的加大而水涨船高。

近几年中国科技产出基本可以说处于井喷状态。

2017年11月14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在线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通过对近11年(2005-2015)被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定为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一共筛出13.4832万篇。

相应地,这些论文的作者则入选该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全球总共3538人次入选,中国有249人次入选,增速是最快的,达到了41%,总人次位居世界第三。

这么一看,美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是1644人次,是中国的7倍。

当然这个数据虽然是2017年公布,但是用的是2005-2015年的数据,这十年里面中国的数据肯定是前低后高的,如果只看2017年的话肯定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两三倍应该还是有的。

我们再看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发布的数据,统计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10月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

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

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继续保持最快的增速。

美国是中国的3.5倍,当然这是2007—2017年的十年数据,由于我国科技产出是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因此单看2017年肯定就不是3.5倍了。

如果再看另外一个更近的数据:热点论文。

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注意是千分之一,我国2015-2017年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25%。

和科研产出井喷对应的,是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2013年我国全国R&D投入是11846.6亿元,2017年是17500亿元,四年增长47.7%,稳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去年6.75的汇率计算,就是2592.6亿美元。

那么美国一年对科技的投入是多少呢?2016年美国R&D投入占经济总量的2.744%,而当年美国GDP总量为18.57万亿美元,这样折算美国当年科技投入是5095.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大约2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出,科技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呈现正比的关系,投入的资金越多,则科技实力越强。

中国的科技实力什么时候超过美国?

非常简单,到对科研的投入总金额超过美国的那一天,赶超时代就来了。

就目前来看,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超越,那么科技投入总额超越应该在2025-2030年之间,科技产出比投入会有一定滞后性,科技投入超过美国后,产出会在随后几年超过。

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巨大的差距”“漫长的道路”,但是也要知道,每一年这个“道路”和“差距”都在不断变小。

而全面赶超的时代2030年距离今天仅仅是12年而已。

2

中国并不是什么领域都落后,中国也有领先世界的地方,如果看每年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就会发现很多都在全世界的最前面。

中国的科技实力再差也是世界前几位,可以说全世界98%,甚至99%的国家科技实力都落后于中国。

很多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发达国家同行,例如锂聚合物电池的ATL,安防的海康威视,比特大陆的矿机芯片,万华化学的MDI,巨石集团的玻璃纤维,都在各自行业击败欧美日巨头登顶世界第一。

像巨石集团这种在国民中不知名的企业,和另外几家中国同行一起占领了全球大部分玻璃纤维市场,近乎垄断。该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率高达24.86%,比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高,堪称制造业典范。

更进一步,我国近年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进步明显是全球最快的。

在深圳这些年,呆过不同的公司,接触过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去国外的公司拜访,上午九点多还有很多员工没到办公室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上班时间必定会抽空去喝喝咖啡,不少员工下午四五点就下班走人,一般到下班时间办公室就没人了,加班的人寥寥。这是我看到的发达国家目前的普遍现状。

在中国约客户会议,早上九点开始是很正常的,甚至还有客户要求我们八点半开始的,整个社会你追你赶,时不我待。

在国外比如欧洲这样的国家约会议,很多客户你说早上九点开会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想约客户周五开会,我们都会知趣的约在上午而不是约在下午,因为客户下午要提早过周末啊。

欧洲目前这样子的状态,被中国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发展科技,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足够的资金,一个是优秀的人才。这两个最关键的事情解决了,主要矛盾和障碍就消除了。

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是典型,2014年国家大基金成立后,集成电路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资金投入量明显放大。

这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明显加速,各种名校校园招聘中集成电路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大量引进台湾,韩国,日本,美国等半导体人才,像联电前CEO孙世伟,晨星创始人杨伟毅,台积电前共同执行长蒋尚义,华亚科前董事长高启全,台积电和三星半导体代工核心技术专家梁孟松,这些半导体高级人才都被挖角到大陆工作。

各个领域都开始有实力公司成型,我国年销售过亿人民币的芯片公司2016年是161家,到2017年就变成了191家。

我国半导体从2014年以来的加速发展,这是因为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的结果,而绝不是什么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从业人员突然就开始讲工匠精神了。

为什么美国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美国从二战之后就开始高强度的投入半导体产业,距今持续的投入了70年。

美国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2017年光是研发投入就是131亿美元,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十个半导体公司,美国公司有五家,研发支出占十家公司总和的65.6%,能不领先吗?

相比之下,我国对半导体的投入,强度远远不够。

相信我,坚持16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专项技术研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顺畅融资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福利待遇留住人才,把每年用在留学生上的大量福利费用,转移一部分用在给我们自己的博士生多发点补助和工资;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推进国家级大科学工程等等。

把这些实际的事情做好,远比给科研人员上什么工匠精神培训课,搞科学精神讲座,搞什么持之以恒的情怀学习管用。

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是政策,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的结果,是给近代几百年的落后还账的结果。

明明是投入力度上的差距,却解释成中国人在精神上文化上的差距,这就完全背离了事实,也是错误的判断了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再说一点,我们以前穷的年代,因为缺乏物质资源,所以习惯讲精神讲情怀,物质资源不够靠精神力量去弥补,而有差距也习惯从精神和情怀上去找原因。

现在我国物质资源丰富了,要从习惯讲情怀讲精神为主去解决问题,过渡到习惯砸钱砸人为主去解决问题,而实践证明,这样做远远比讲精神讲情怀好使。

3

关于“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一观点。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天骄航空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光秋就专门讲了发动机的问题:

“我再说一个卡脖子的问题,在航空发动机这个领域,因为处处都是卡脖子,已经卡了四五十年了,所以今天这个卡脖子现象就不那么明显了。北约组织就卡你,中国的路是走自主研发道路,军用产品,各个领域都比它落后,已经没有什么依赖它的,是完全走自己的路。在民用发动机领域,我们的ARJ飞机用的是美国GE的发动机,919用的是GE和法国公司的合资公司做的,在民用发动机我们目前只能依赖他们。”

除了王光秋的介绍以外,中国航发的大飞机发动机目前研发进度还算顺利,大飞机航发验证机(CJ-1000AX)在2017年12月完成装配,今年3月30日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在4月通过最后审核,在5月18日完成了整机点火,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核心机转速最高达到6600rpm,后续还会进行地面试车的工作。

从航空发动机可以看出来,在所有的科技领域,中国都有布局,只是具体到各个领域进步有快有慢。

那些发达国家的国民和企业,并没有可怕到不可战胜。

日本最大的玻璃制品企业旭硝子,全球拥有数万名员工,我们看看日本旭硝子面对中国企业的三个冲击。

第一:光伏组件的正面是光伏玻璃,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电池片上产生电流,在2006年,全球光伏玻璃市场基本由日本旭硝子,法国圣戈班、英国皮尔金顿(后被板硝子收购)、日本板硝子四家公司垄断。而到2017年,全球前五大光伏玻璃企业已经全部是中国公司,信义光能,亚玛顿,南玻为首的中国光伏玻璃公司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全球的83.48%,日本旭硝子已经等在竞争中彻底退出光伏玻璃市场。

第二:汽车玻璃是旭硝子的主要领域,在该领域旭硝子同样受到冲击份额下降,中国的福耀玻璃公司则全球份额迅速上升,迅速取代旭硝子成为全球第一。

2013-2016 年,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营收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8.8%、5.9%、13.7%、14.1%,福耀玻璃的年均复合增速最高。

尤其是2016年,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2016年几乎增长停滞,福耀玻璃营收增长22.45%,2017年福耀玻璃营收继续高增长12.6%。

第三:旭硝子同时是液晶玻璃基板的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康宁,板硝子),液晶玻璃基板也是旭硝子的高技术业务。

在这个领域,中国的东旭光电公司也在快速崛起,2014年,东旭光电来自玻璃基板的收入才3.388亿元,而到2017年就已经达到了20.65亿元,成功的对日系液晶玻璃进行了替代。其中光是2017年的福州投产的两条线,为京东方供货,为公司贡献收入4.32亿元。

中国企业在三个产品方向不断击退旭硝子,这充分说明,被国内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包装得高大上的发达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并没有可怕到不可战胜,我们也是可以在竞争中战而胜之的。

中兴芯片事件,打击了国内很多人的信心,因此国内又开始流行“反思风”,什么中国人不要自大,“中兴事件打醒了国人”,“中国还很落后”,“我们要正视差距”之类。

实际上我国半导体行业研究界,企业界和科研界,对集成电路领域存在的差距是非常清楚的,我看了这么多半导体领域的媒体报道,行业研究报告,企业家讲话,科学家发言,我从未见过哪个企业家,科学家,媒体和行业研究人员说我国在该领域比美国还强,都坦承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和美国存在巨大差距。

何来自大,被打醒,不正视差距一说?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不严谨且不全面,微博上有粉丝私信我,说一个大V发了条微博,问我怎么看?

这条微博,前半段是引用的香港《南华早报》7月2日发表的文章:《科技上北京想追赶还是跨越》。

原文:文章认为,想追赶就是尾随发展,想跨越就是科技创新。中国科技专业毕业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巨大,看起来很吓人,实际推广应用很少。

国际上衡量科技创新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一国通过知识产权从外国获得多少收益,以及为使用外国知识产权付出多少费用。据统计,2016年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大部分技术靠从外国购买技术专利。

2017年美国在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1280亿美元和480亿美元。说明美国科技创新非常厉害,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也舍得花钱。美国高通公司光5G手机芯片专利费一项,每年就能从中国用户中净赚300多亿美元。

在这里我想说,《南华早报》的这篇经济报道真的不太专业,因为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科技专业毕业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巨大,看起来很吓人,实际推广应用很少”“知识产权进出口逆差说明中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首先《南华早报》说高通每年从中国用户净赚300多亿美元这个数据就是错误的,高通2017财年总营收才230亿美元左右,来自中国的占65%,也即是大约149.5亿美元,且包含芯片销售收入。

其次,文中说中国的知识产权费用进出口金额数据应该是来自世界银行,查询世界银行的数据库,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和进口11.61亿美元和239.8亿美元,《南华早报》将其简化为1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

这里我想说下如何看待我国知识产权进出口费用逆差:

第一,中国的知识产权引进不一定是技术引进。

知识产权费用支付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大部分,这些年由于国内消费市场崛起和互联网的繁荣,以及版权意识增强。

从境外引进电影,综艺节目,音乐和影视剧的费用猛增,我们现在经常看的翻版自韩国的综艺节目,各种好莱坞电影,和各种美剧,日剧等,各种APP上面的国外音乐和MV,都要支付知识产权费用。

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是版权支付大户,每年支付给美国电影发行商的收入应该在5-10亿美元左右(去年进口电影票房258亿人民币,差不多38.2亿美元,按照四分之一分账计算),更进一步,各种电影周边衍生品的中国代理商都是要支付版权费用的,比如变形金刚,漫威英雄玩具等。

第二,从中日韩和爱尔兰崛起,看知识产权进出口先逆差再顺差是正常现象。

专利费用,可以说是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现,但是同时也是西方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后崛起的东亚国家,靠制造业赶超西方,要打破西方的壁垒,必然会付出专利代价,毕竟西方人有先发优势。

东亚的日本,一直到2003年知识产权进出口才实现了首次顺差,当年日本出口 122.71亿美元,进口110.03亿美元,而之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以1996年为例,当年日本知识产权进口为98.29亿美元,出口为66.81亿美元,有大约31亿美元的逆差,那个时候可是日本经济和人均GDP的巅峰时期。

我们隔壁的韩国,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发达国家之一。

2017年知识产权出口为71.38亿美元,进口为92.54亿美元,仍旧处于逆差状态。

我们能说90年代巅峰时期的日本,和如今在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韩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日韩这样的国家,会长期处于知识产权费用逆差状态?非常简单,中日韩都是靠先进制造业崛起,先进制造业在哪里,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就会增加在哪里。

以中国为例,2017年知识产权进口费用中,72.6%是来自于制造业,而其中很大比重又是来自于通信行业。典型的就是高通税。

2015年高通和中国发改委达成协议的收费规则是这样的:

对3G设备(包括3G/4G多模设备)收取5%的许可费;

对4G设备如不实施CDMA或WCDMA则收取3.5%的许可费,

许可费基数为设备售价的65%。

换句话说,你如果买一部3000元的4G手机,那么你要付给高通3000*65%*3.5%=68.25元专利费,如果是3G手机的话更高,要支付高达5%的许可费。

西方国家,由于他们的先发布局,形成了专利壁垒,所以后来的任何制造业企业,都必须向他们缴纳费用。

即使是苹果公司,也一样要向高通等公司支付专利费用。

苹果公司2017年1月起诉高通,指控高通收取过高的芯片专利使用费,并拒绝归还承诺退回的10亿美元专利使用费,并暂停向高通支付iPhone专利费。

到今天,2018年7月,这个官司还未解决,实际上根据美国麦格理资本分析师斯林尼·帕杰瑞(Srini Pajjuri)预计,苹果专利费占据高通总营收的大约12%,也就是一年差不多有25亿美元。

以智能手机和通信设备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品牌厂家实现了对欧洲,美国,日本厂家的替代,大批西方和日本公司退出了世界市场竞争,如索尼,爱立信,黑莓,北电网络,阿尔卡特,朗讯,摩托,西门子,诺基亚等等。

本来是需要这些公司支付的手机专利费用,由于市场份额被中国公司获取,因此现在变为由中国公司来支付了,自然会造成中国知识产权进口费用激增,而这些外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反而会相应减少。

纵观日本,韩国,中国的崛起,都是非常相似的,不断侵蚀西方公司份额造成中高端制造业向本国集中,而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的特征,不可避免会带来知识产权进口费用的增加,这是一个国家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扩大了世界市场份额的体现,而不是什么“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我再多说一句,这个世界知识产权进口费用高的国家,都是先进国家或者强国。

下图是2017年全球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前12名:

爱尔兰,荷兰,美国,中国,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韩国。有没有发现中国在一堆发达国家当中比较醒目?

除了中日韩这样的制造业崛起国家,全球还有一个经典案例,可以说近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白人国家之一爱尔兰,该国凭借软件产业一举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人均GDP达到6.1万美元。

在爱尔兰官方的投资发展局网页上,在“爱尔兰开展的业务”他们就只提到了软件

产业。爱尔兰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全球十大科技公司有九家在爱尔兰开展战略业务,包括微软,谷歌,苹果和Facebook。

但是我们看2017年爱尔兰知识产权费用出口129.056亿美元,进口高达803.25亿美元,逆差高达600多亿美元。

和中日韩由于制造业崛起导致知识产权费用进口增加非常类似,爱尔兰因为吸引软件产业大量向该国集中,反而大大增加了该国知识产权费用的进口,爱尔兰不仅是全球知识产权进口费用最高的国家,也是全球知识产权费用逆差最高的国家。要知道这是个人均六万美元的发达国家。

而中国的逆差仅次于爱尔兰,全球第二位。

第三,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出口金额必然会快速增长。

知识产权进口金额越多,说明这个国家反而越是先进国家或者强国。但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出口金额实在太少,与中国的科技地位不相称。

但是我认为中国知识产权出口快速增长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首先会先实现对国外先进中高端产业的替代,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向中国集中,实现本国产业战胜发达国家同行,攀升至中高端。

然后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中国公司逐渐由全面跟跑变为部分领跑,加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和中国公司逐渐走出去带来的国际专利申请意识不断增强。在中国领跑的部分,必然会开始获取知识产权费用。

以PCT国际专利为例,2017年中国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8882件,同比增长12.5%,一举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PCT国际专利超过100件的中国公司,2016年还只有26家,

2017年变成有44家,其中广东欧珀移动通信和深圳市大疆创新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2.3%和46.9%。

反映出中国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和对申请国际专利的意识大大加强。

进一步问,那为什么中国企业申请国际专利的意识就增强了呢?原因很简单。

现在中国企业开始以自有品牌走出去了。

因此伴随国际专利的增长,中国公司必然会开始逐步从国外收取知识产权费用。

《南华早报》提到的数据是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为11.61亿美元。

这家报纸没有提到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就猛增了300%以上,达到了47.86亿美元,一举跃居世界第12位,今年预计还会大幅增加。

4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作为我的观点:

1.目前反思风开始流行,连人民网也开始批浮夸的文风。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抛开显得浮夸的宣传方式不讲,总体来说,中美差距在逐步缩小确实是一个事实。

如果国内有人认为中美差距是在不断加大,我倒是建议这些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多向美国人宣传自己的观点,让美国人认同中国在被越甩越开,不可能赶上他们,不要一会儿又是亚太再平衡,一会儿又是贸易战,一会儿又制裁我国企业。反正他们认为我国宣传可以影响发达国家对我国观点,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美国人认同,自己心里也舒服了,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而不是老是喜欢对着国内宣传我国不行。

2.我们要从习惯通过讲精神讲情怀来解决问题,转变为通过砸钱砸人来解决问题。

中国不管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战胜发达国家同行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随着投入加大,这样的例子以后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对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的结果。

3.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赶超美国就如同跨越一座大山,我们在上山过程打了个趔趄,甚至摔一跤都很正常,不要因为受了点挫折,旁边还有人跳出来说你是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就垂头丧气了,觉得我们不行了,这座山翻不过去了。

要认识到我们的前进速度是很快的,整天被人教育要低头反思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没有意义,要抬起头来接着往前走,要相信我们一定能翻过这座大山,这是基于事实客观和科学判断得出的结果。

中国科技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落后,但是也并没有吹得那么高高在上。对于科技发展,我们也应当以事实说话,想知道国内有哪些跻身世界的科研成果与试验吗?国内各种宣传的无人快递、无人汽车到底靠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