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印度为何“总缠着”东南亚国家 外媒:渴望跟上中国,效仿中国

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1月24日刊登题为《印度致力于东盟义务有中国因素》一文。作者为奇蒂格杰·巴杰帕伊。文章摘编如下:

1月26日,在印度第69个共和国日纪念活动期间,印度将招待东盟领导人嘉宾,说明新德里重视与东南亚的关系。

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将印度大肆吹嘘的“向东看”政策更名为“东进”政策,预示着印度对该地区采取较积极主动的策略。“向东看”政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重新面向东南亚,重新与之接触的总体计划内容。即将到来的印度-东盟纪念峰会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结成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结成首脑级关系15周年,战略伙伴关系5周年。

考虑到实施“向东看”/“东进”政策以来的政治变革和全面结构改革,事实证明这项政策极其有力。期间,印度经历了多届政府,虽然它们的意识形态倾向各不相同,但是这些政府都继续支持这项政策以及“以东盟为中心”的原则。

结构层面,苏联解体和印度1991年的外汇危机促使印度实行经济开放政策,进一步与充满活力的东亚“虎”经济保持接触。此后,中国崛起为日益显著的地区角色,成为地区供应链和跨国生产网的核心。但是,无独有偶,虽然发生了这些变化,印度仍然重视东亚,视之为向东发展关系的一部分。

印度在“向东看”/“东进”政策背景下坚持以东盟为核心的原则,它所依据的理由是什么?答案是中国。在印度-东盟关系的关键时刻,始终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焦点:中国在该地区的所作所为。包括:

1996年,印度获准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此前,印度未能在两年前论坛成立之初与中国同时加入。

新德里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于2003年,紧随中国之后,开始与东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2005年印度成为东亚论坛的创始成员。论坛的目的是冲淡中国的影响力。

这些局势变化表明:印度无时无刻不与东南亚保持来往,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愿望,渴望跟上中国的步伐,或是效仿中国,防止出现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秩序。甚至出台“向东看”政策的初衷也与潜意识里对北京向东南亚的外交进军感到焦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