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徐飞彪:G20南非峰会见证多边主义的生命力

日前,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落下帷幕。这届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主题的峰会,尽管遭遇美国的抵制与阻挠,但在东道主南非的坚持及各方的支持下,最终顺利召开并取得多项成果。这个结局表明:单极主导世界的时代正渐行渐远,多边主义已成为国际共识。

作为第二十次G20,本届峰会有两大特殊之处。其一,在于标志着首个“轮回”的完成——各成员已轮流主办一遍,新一轮周期由此开启。其二,在于这是G20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非洲国家作为东道主,召集世界主要国家共议全球大事,共商治理方案。人们期待听到非洲声音,看到非洲贡献,并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受益。

然而,11月8日峰会前夕,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不派任何代表参会,并向南非施压,意图阻挠会议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发布领导人宣言。作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国家,美国的缺席给G20峰会带来严峻挑战。外界一度担忧,G20这一全球经济治理关键平台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分裂,甚至“散架”。但事态的发展最终让人松了一口气。面对挑战,东道主南非展现出坚定的领导力与抗压能力,各国也以行动表达支持,凝聚共识,最终“以压倒性的共识”在首日便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南非峰会:领导人宣言》,标志着本届峰会在美国抵制下仍取得成功。

尽管美国缺席本次峰会,但会议进程并未受到根本影响。与会各国展现出务实合作的精神,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各国明确重申将坚持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原则及多边主义,夯实G20合作基础;承诺完善现有国际融资机制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包容性、以人为本的综合灾害应对机制;峰会还创造性地将气候与发展议题纳入债务处理框架,推动“债务换气候”“债务换发展”等融资模式;设下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能效年均提升速率翻倍的目标,推进能源公正转型;此外,在关键矿产、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跨境基建、气候变化等领域也达成多项新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球另一端,类似情境也在巴西COP30气候大会上出现:美国同样缺席,但会议历经波折并不妨碍达成新的气候共识。南非G20与巴西COP30的“异曲同工”,共同揭示一个趋势:美国不再是全球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种“全球-1”的新型治理格局正在浮现。

这印证了多边主义的推进不依赖于单一国家参与。国际社会有能力在重要平台上继续推进全球议程,这本身就是多边主义生命力的体现。

一般来说,国际治理机制虽然常由霸权国主导建立,但机制本身仍具备一定独立性。即便霸权国退出,由于国际合作惯性的存在,其他国家仍可能继续在机制框架内开展合作,关键取决于该机制能否持续为参与国带来收益。事实证明,G20作为多边合作平台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方面,G20的成功运转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演进。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G20不仅持续提供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更通过跨越意识形态、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的包容性架构,为各国建立了持续对话、协调的制度性框架。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G20这一诞生于危机的合作机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各国协作、吸纳新兴与发展中大国参与治理的有效渠道。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持续推进进一步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内涵。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尼等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仅深刻重塑国际格局,也通过中非合作、中东与东南亚等多边机制的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其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动力。     

在当前世界经济承压、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G20南非峰会的成功举办尤显珍贵。它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基于规则、包容开放的国际合作仍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明年美国将主办的G20峰会,国际社会期待各方能够秉持建设性态度,共同维护这一重要平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包容、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