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2025年1至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这组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彰显了我国新能源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高认知度与强劲竞争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海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也带动后市场相关领域的兴起。在这股发展浪潮中,多家国内险企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跟进出海,着力挖掘新能源车险海外市场新增长点。
诸多险企纷纷谋划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先机。以人保财险为例,其按照“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范全球”的三步走地区发展策略,在2025年初实现香港新能源车险业务首单落地。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已承保香港地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辆超千台。今年6月,人保财险在泰国落地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中国人保管理层表示,从公司前期调研情况来看,汽车电动化趋势是全球性的,公司对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未来业务收入保持乐观预期。
再者,面对新能源海外运营的复杂风险环境,平安产险正构建“风险共担、服务本地、数据驱动”三位一体的保障网络。目前,该企业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重点市场,与当地头部保险公司、维修服务商及救援机构形成“本地化服务闭环”,实现快速响应理赔的跨境服务。
除此之外,近日,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宣布,落地首笔海外新能源车险。10月22日,中再产险与现代保险签署新能源车险出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的以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技术协同、风险共担的方式,构建“直再融合+产业融合”的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国际保险合作新模式。
“整体来看,新能源车险出海进入加速期,但仍以试点/局部化为主,地域分布主要以东南亚与香港/亚太市场为首选试验场,随后向拉美、中东与部分非洲市场延伸。”车车科技CEO张磊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
据张磊介绍,国内险企布局海外新能源车险市场,主要采取模式:一是共保或再保机制。由本地保险公司以小额承保为主,中国险企通过再保或份额承保,承担大量风险/收益;又或者中国险企做再保支持本地承保。
二是与中国车企海外业务合作,把保险作为随车服务(在车企售后/APP/经销商端嵌入投保入口);或与本地经销商合作提供专属产品。而车车科技将国内已验证的新能源汽车保险服务平台模式复制至海外市场。该模式旨在成为连接当地保险公司、经销商、车企和消费者的数字化枢纽。
三是与国际大型保险或经纪(如MSIG等)合作,形成“本地化承保 + 国际共保/再保”的模式,让海外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从本土到海外,先发优势下仍面临多维壁垒
一个个首单业务的成功落地,见证了国内险企推动新能源车险走向海外市场的开端。
不过,有重要一点不容忽视:根据上市险企今年上半年的财报,部分企业在国内新能源车险市场也仅初现盈利的迹象,而布局海外可能进一步引起经营压力。
对于此,在张磊看来,国内险企可优先采用轻资本模式进入市场。与其重资产设立分公司,不如以再保险、共保、技术服务输出为主导路径。再者,需依托车企与保险科技平台协同“走出去”。跟随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利用车企的渠道与客户资源实现低成本获客;同时借助保险科技平台提供的智能定价、定损、理赔服务体系,降低本地化建设成本。
当然,相比国外保险机构,中国财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数据和经验。
律商联讯风险信息(简称“律商风险”)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戴海燕向记者表示,在数据与模型优势方面而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险企在承保、理赔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关于电池、电控、电机等“三电”系统的本土化风险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构建的精准定价和风控模型,对于海外同行而言是稀缺且领先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对于成熟的经验与技术,国内险企已经率先应对了新能源车在理赔、定损、维修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挑战,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
“同时,国内险企也面临着海外新能源车险市场‘数据孤岛’与模型本土化挑战。”戴海燕提到,最大的挑战在于初始数据匮乏。在国内积累的数据和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海外市场。不同地区的气候、路况、驾驶习惯、车辆型号构成都不同,需要从头开始收集、清洗和建模,这是一个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的过程。
除此之外,张磊提到,新能源车险出海面临难点还包括监管壁垒,每个国家的保险监管政策、法律体系、牌照要求都完全不同,准入难度大、周期长;文化壁垒,当地消费者的投保习惯、对品牌的认知、对价格的敏感度需要长时间去理解和适应;没有维修网络,新能源汽车的维修需要技术和配件,在海外建立或合作一个认可中国品牌车型、技术达标、价格合理的维修网络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程。
如何实现长效发展?这些成为关键抓手
在业内人士看来,车险供给不足在部分海外国家存在一定问题,海外新能源汽车维修能力相对较弱,导致理赔成本居高不下,当地险企由于缺乏定价经验,使得保费偏高,甚至出现不愿承保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的销售。
在此背景下,中国险企推动新能源车险出海,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在开启这一征程后,中国险企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新能源车险在海外市场的长效发展?
对于此,众安保险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众安保险以“产业生态+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能力,聚焦海外新能源车险市场,充分发挥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数据与智能风控优势,实现差异化突破。众安保险希望通过科技能力及海外资源布局的独特优势,逐步解决传统保险难以覆盖的风险问题,成为服务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重要保险力量。
而面对前述提到难点,戴海燕认为,一是聚焦重点市场:险企可优先聚焦于当下中国车企投资建厂的重点市场,构建战略定位能力,如东南亚、欧洲地区,以此作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形成示范效应,再逐步向其他市场拓展。
二是深化生态协同:险企可与车企在驾驶数据、维修网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合作模式探索能力,实现数据共享与维修网络共建,提升风险定价精度与理赔效率,共同完善海外服务生态。
三是加强技术输出与本地化适配:险企可将国内积累的核心技术优势作为出海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创新与风险管控能力,如成熟的数字化定价模型、事故车管理体系等,同时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