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10月15日发表题为《驱动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成为全球经济顶梁柱》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在全球贸易体系似乎因关税和地缘政治压力而日益四分五裂的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表现提供了激动人心的对比。今年前9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
尽管多种关系再度紧张,尤其是中美关系,但这一数字仍稳步增长。正如数据所显示的,中国经济并未退至孤立状态。相反,根据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正转向多元化和创新,并与新兴市场和高科技部门建立更深层关系。
中国外贸的增长趋势凸显出一种更宏观的叙事:曾靠低成本制造业驱动的中国贸易机器正进化出更先进的发动机,利用结构性改革来抵御外部冲击。
这一转型的核心是有意识地调整出口构成。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传统商品仍占重要地位,但高附加值产品正在增加。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工业机器人是这一重心转移的例证。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出口同比增长54.9%,挖掘了从东南亚到拉美的全球各地工厂对实现自动化的需求。
这种创新驱动型增长恰逢中国战略性拓宽贸易伙伴“朋友圈”。一个国家对任何单一市场的依赖都会导致其易受外部影响,尤其是在有些市场设置壁垒的情况下。中国的应对措施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来加强互联互通。今年前9个月,中国与这些伙伴的贸易额同比增长6.2%,超过了整体贸易增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不仅是贸易额的增长,还有活力。2024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已首次超过中国贸易总额的一半。这一里程碑式增长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
中国的贸易故事讲述的是适应性,而非占据主导地位。它带来了互惠互利,让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负担得起的技术,从而加快自身工业化进程。在关税导致供应链断裂之际,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论坛,中国强调多边主义,提供了稳定力量。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体现了这一做法。
展望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提供了经验。在预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4%的增长体现了政策和远见带来的韧性。除带来统计数据的增长外,机器人出口热潮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壮大更是互联互通和繁荣发展的体现。(编译/胡婧)

10月4日在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港区拍摄的准备装船出口的汽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