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改善生活质量、控制长期费用等,如何量化体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
“只有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推动中西医结合走向更高水平,最终造福患者,也为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智慧。”张伯礼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独立类别,并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审标准。评审标准要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比如临床疗效、技术创新、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的优化等,而不是单纯看论文数量或科研项目。
张伯礼建议,可先在中西医结合优势单位和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职称评审制度,积累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专科,建立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8月10日,李凯旋坐诊的中西医结合胆石症门诊就诊号首次挂满。记者了解到,这些患者大多都是为中西医疗法“点赞”的复诊患者。回想起一年前刚刚开设该门诊时的“门可罗雀”,李凯旋逐渐释怀:“疗效是硬道理,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这条‘幽径’终能延展成守护人类健康福祉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徐庆群、操秀英、付丽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延伸阅读】
一位医生的“西学中”之路
◎本报记者 薛 岩 于紫月
在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办公室,主治医师刘锐锋与记者交谈时,手机震动声音不时响起。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说话也是“争分夺秒”,力求用最清晰易懂的方式完成每一次沟通。
对刘锐锋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是非常具体的。一方面,他必须高效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包括手术、病房管理、带教与科研等工作;另一方面,他还要挤出宝贵的轮休时间,投入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西学中”培训班的学习中。
“西学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培养西医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与技术,是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作为临床医学博士,刘锐锋这位拥有10余年经验的西医专家已成功完成无数台心脏手术。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他也曾有过束手无策的时刻。前不久,他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王阿姨今年76岁,因持续胸痛来到北京友谊医院问诊,被确诊为是冠心病。经治疗后,王阿姨胸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一个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自觉口苦,口腔异味严重。
这引起了刘锐锋的警惕:是否冠心病引发了其他合并症?经过一系列检查,刘锐锋排除了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此时,“西学中”的知识储备让刘锐锋有了新的判断,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胃火炽盛”——胃中火热过盛,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典型症状就包括口干口苦,口腔异味明显。他果断对症下药,使用中药调理。几天后,王阿姨顺利出院,并表示嘴不苦了,口气也淡了。
这次诊疗让刘锐锋深刻体会了“西医看病,中医看症”的差异。西医擅长解决具体部位的疾病,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着眼于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从而优化整个身体系统的功能。
而这种整体观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尤为重要。刘锐锋观察到,医院里的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肠胃病等。“西医常规做法是针对不同疾病分别开具药物,许多老人不得不服用大把大把的药物。”刘锐锋坦言,中医的系统调理思路,为破解这种多重用药困境提供了可能。
如今,在应对重大危险病症和疑难杂症时,拥有多年西医临床经验并学习了中医的刘锐锋,显得更加从容。他很庆幸,中医疗法为诊治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更系统、整体的视角去认识患者的身体,成为西医治疗的有力补充。
今年底,刘锐锋即将从“西学中”培训班毕业,他对此满怀期待。谈到下一步规划,他表示,毕业后,还会专门去中医院进修。“目前我还只是一个入门级选手,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想真正走通这条路,必须积累更多实战经验。”他说。
“挤时间学习,你不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着回答说:“我不过是想多学点东西。就像带兵打仗,如果武器库里多一件武器,你就多一份克敌制胜的选择。”
这,或许是当下医者不断求索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