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节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祭祖节。它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它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这两大礼俗主题自古传承,一直至今。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墓祭”是传统春祭礼俗的综合升华。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