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家点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遭遇网暴,如何自救

网暴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伤害。(图/VCG)

被造谣四年后,农民歌手朱某文决定再次拿起法律武器,以侮辱诽谤为自诉案由,将网暴者起诉至法院。2月18日,该案已在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开庭。据媒体报道,朱某文起诉网暴者,此前已有三次,其中一次对方被判有期徒刑四年。

互联网的隐匿性,放大了人性的恶。一些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通过网络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等信息,严重影响他人身心健康。

网络暴力(以下简称网暴)是网络生态的“毒瘤”,每一条无凭无据的臆想和猜测,都是射向他人的子弹,每一段不负责任的谣言和讹传,都是对良知的践踏。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舆论可能在几小时内将一个普通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遭遇网暴的受害者往往会感到无助、焦虑,乃至影响身心健康。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是降低伤害的有效途径。

流量狂欢下的道德失序

“不认识我起诉的这个人,从来没见过她,她为什么要在网上胡说八道?”开庭前,朱某文难掩心中的愤懑,向某媒体记者讲述了接连遭遇网暴的经历,称有些人为了直播打赏挣点钱发布几条他的视频蹭热度,他可以理解,但此次起诉的对象,连续四年只发布他的视频,每条视频内容都进行了P图,造谣对象包括他本人和家人,实在过分!

“我的脑袋被P到别人身上,变成一个孩子躺在别人怀里,标题上直接对我进行辱骂和造谣。”朱某文称,他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不太上网,走红后要求家里人不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内容,造谣者发布的视频都是他朋友那里转发过来的。

就在今年1月底,花滑运动员朱某也通过经纪公司发表声明,称其自2022年1月北京冬奥会选拔赛结果公布起,在互联网多个平台受到网络暴力攻击。这些违法行为已经波及其家人与朋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朱某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权。2023年11月,朱某针对一名对其侮辱、诽谤情节严重的微博用户向法院提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诉讼并最终胜诉。法院审理认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应依法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侵权责任,同时依据相关法律,给予网暴者行政拘留十日的行政处罚。该经纪公司严正声明,坚决维护朱某的合法权益,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网暴等违法犯罪行为。

“按键伤人”频发,带给网暴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不言而喻。此类精神侵害不仅频发在知名人士身上,普通人亦难置身事外。

一件小事,随口一句发言,可能招致不同意见者的恶语相向、造谣骚扰、恶意修图或是隐私泄露。有网友直言:“以前觉得公众人物才会被网暴,现在发现网暴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

某个早上,自媒体人齐祺(化名)像往常一样醒来,手机屏幕涌现上千条未读消息。点开一看,全是不堪入目的辱骂。“我突然感到心跳加速,胸闷,甚至手脚发凉、发麻,这些明显的生理不适困扰了我整整一天。”那段被莫名网暴的经历,齐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她对笔者说,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平复心情。

这之后,齐祺开始寻找被网暴的原因。她发现,辱骂性的留言,集中出现于她此前两日在某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关于自己和男友就医经历的视频评论区。该条视频招致网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配上了几句“不合时宜”的玩笑解说。

“我不知道究竟哪一句解说违背了公序良俗。那些疯狂涌入的攻击性评论根本停不下来。除了线上恶评,骚扰甚至延伸至线下。”齐祺对笔者说,“最严重的几天,我父母信息被人肉搜索,他们接到不少莫名其妙的陌生电话,接通后就是被骂。”

齐祺的遭遇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曾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5.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者身边人遭受过网络暴力,71.9%的受访者表示今后网络暴力会越来越频繁。打开社交媒体检索“网暴”,常见网友讲述自身遭受人肉搜索、侮辱谩骂、造谣诽谤和煽动仇恨等言论攻击的经历。可见,网暴已然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性问题。

以法律之名宣战

今年2月评选出的10件2024年中国网络安全大事件中,其中四件即与网暴直接相关:中央网信办2024年3月开展的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2024年4月公安部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10起典型案例、我国牵头提出的国际标准《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家庭物联网指南》正式发布以及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网络暴力案件3500余起。

网暴的形成与扩散,通常遵循以下模式:导火索为一条帖子、一次不当发言或一个被误解的行为。此后引发情绪发酵,一些网民基于失真的信息进行偏狭的个人评论。部分媒体为了流量,选择性报道,加剧事件发酵。当事人被贴上负面标签,舆论开始极端化发展。人肉搜索与围剿,使得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曝光,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

还记得2023年夏天,武汉一名小学生被老师驾车碾轧,仅因其母首次出现在镜头里时穿着精致,妆容整齐,即被无数网友恶意评价,质疑她“不像失去孩子的样子”,怀疑她在博流量。事实上,孩子母亲只是售楼部工作人员,事发时直接从单位赶过来而已。仅仅十天之后,这位可怜的母亲将朋友圈签名改成“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单,妈妈想去陪你”,之后从楼上一跃而下。“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每一个口诛笔伐的键盘侠,都是帮凶。

2022年7月,一名95后女孩在被保送研究生后,拿着录取通知书向病床上的爷爷报喜,这一幕被拍成照片和视频后,发送到了社交平台。没想到,有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贴上无数恶毒标签,有人攻击她师范生的身份和录取她的学校,甚至攻击她病床上的爷爷。

谣言和网暴给女孩造成了巨大心理创伤。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宁愿生一场大病做一场手术,可以让自己看到躯体好起来的过程,但是网暴后的心理创伤,不知何时才能消失。”据媒体报道,她曾历经复杂烦琐的维权,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准备起诉网暴者。然而,她与抑郁对抗的过程中,终究还是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年仅23岁。

2023年,某企业女高管因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话被截取拼接,在网络上遭受舆论挞伐。事件迅速发酵,公司不得不出面澄清,但仍然无法挽回局面。该名女高管告诉笔者,其已不止一次与网暴“交手”,坚信可以做到认可自己的价值,不把别人的攻击放心里,但她同时承认,面对网络上汹涌而来、呈指数级放大的恶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准备。有些甚至采取极端行为,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刑辩律师周某由于代理案件的缘故,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遭遇了网暴者持续的恶意攻击和谩骂。他对笔者说:“网暴攻击不仅对我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更是精神上的煎熬,每天都让我感到无比焦虑、抑郁。”

在周某看来,网暴对一个人的精神摧残是致命的。那些看似随意指指点点的网帖和掐头去尾、随意剪切的视频,经过一次次的传播,影响和伤害被无限放大,成为被网暴者难以承受之痛。周某称,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四份判决出炉后,网暴者还扬言:“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得太好了,以后咱们给周某两千块,可以再骂他一次!”

周某坦言:“我启动网暴维权并不是为了经济赔偿,是为了捍卫个人的尊严,推动国家网暴立法。”

网暴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向个人集中发布,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暴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社会危害大、影响消除难,往往令受害者因此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这不仅侵犯个体利益,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秩序。

为何网络暴力变得如此普遍和越来越具破坏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的匿名运作机制,让很多人将现实中的不满与怨怼,宣泄到虚拟空间,导致私人问题被公共化。

网络虽是虚拟空间,但绝非法外之地,对于那些造成严重后果的网络暴力,必须以法律之名“宣战”。

遭遇网暴的自救指南

面对网络暴力,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行动是保护自己的关键。涵盖心理调整、技术处理和法律手段的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受害者渡过难关。

发现自己遭遇网暴之后,如何应对和处理?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智阳对笔者说,首先稳定情绪,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激动做出不理智行为,正视自身价值,不轻易否定自己。其次,“切断”负面信息源,暂时远离社交平台,避免反复查看攻击性内容,减少心理伤害。若受害者自身负面情绪较重,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避免自我封闭。还可采用向亲朋好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发泄情绪舒缓压力,避免陷入“自我怀疑”或“过度反思”。

通常,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维持正常生活”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然,面对恶意攻击,通过法律维权以捍卫尊严,也是对网暴者的公开宣战。孙智阳表示,技术处理通常包括固定证据(第一时间全面取证)、阻断传播、积极投诉。对涉及网络暴力的照片、视频、言论等,通过截图或者录屏方式保存,同时通过平台举报功能查询施暴者IP,记录恶意内容的传播路径,并要求平台删除内容、封禁账号。若平台未及时处理,可截图平台不作为证据,后续用于法律追责。

该律师提醒:切记要完整保存攻击内容(含账号ID、时间、点赞转发量等),必要时可对网上的证据进行公证,为后续依法维权做好证据准备。同时,删除敏感个人信息,减少陌生人的访问与评论,谨慎处理陌生私信或好友请求,避免二次被人肉搜索风险。

据媒体报道,2024年5月,歌手朱某文的律师团队对290条涉案视频完成公证固定证据,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代理律师杨安明指出,被告主观恶意明显,持续发布侮辱性内容且拒绝沟通,仅通过其丈夫表达歉意。朱某文坚持“不接受任何调解”。

总体来看,法律维权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点:发送律师函,委托律师向施暴者或平台发送律师函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并发送道歉声明等;依法诉讼,通过上述保存的证据,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依法赔偿;对涉及刑事犯罪立案标准的,依法到公安机关报案,对施暴方予以刑事处罚;判决后,平台没有删除相关信息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网暴者可能涉及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以侮辱诽谤的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构成侵权,应该承担责任,可以要求侵害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未经权利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六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这六种行为包括: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以及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被侵权人依然可以诉讼维权。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对于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构成寻衅滋事罪的,依法按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法律规定处以刑罚。

对于不构成刑事犯罪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暴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不经意间的加害者。因此,我们一边要学会保护自己,一边也要避免成为助长网暴的一员。当处理网暴时,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必要时寻求法律的保护,才是最佳的自救方式。

“我们敲下的每句话,都可能是飞向自己的回旋镖。”某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发人深省,“善语结善缘,我们的声音可以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