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新年到来之际,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明:“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引退”到幕后指挥,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国民党已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厄运。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称:“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同日凌晨,集结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余公里战线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100多万人,同时发起进攻,强渡长江。百万雄师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新华/takefoto淮海战役——彻底粉碎蒋在长江北“重点防御”的计划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民党反动政权首都南京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早在1948年1月,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将自己逐步形成的改变中原战局、发展进攻战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构想,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此时,军委曾电示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则认为,3个纵队渡江南进,会分散和削弱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于4月再次向军委建议: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河)淮(河)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4月底,毛泽东在河北省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发展战略进攻问题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渡江南进的设想,决定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六七月间,粟裕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一个战役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而且证明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决策是正确的。 济南战役以前,粟裕就考虑攻下济南后的行动方向,认为应出兵苏北、苏中作战,为渡江创造条件,指出“在长江以北决战比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州)蚌(埠)地区最为有利。”8月下旬,粟裕等联名向中央军委建议:“两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粟裕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次日,中央军委发出两个电报:一说“济南战役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一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原局当日也来电支持,并表示配合华野作战。中央军委在征询刘伯承、陈毅等人意见后,批准了这个建议。毛泽东10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计划战役分3个阶段进行。随后,军委还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 攻克济南后,华北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徐州刘峙集团陷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夹击之中。由此,国民党统帅部调整部署:决以华中“剿总”白崇禧所部在平汉路以西发动攻势;以徐州“剿总”刘峙所部在陇海路东西两侧,加强防御,确保徐州。国民党军参加徐蚌地区作战的总兵力共29个军70个师80万人。 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等发起淮海战役。此时已扩大了战役的原定规模,扩大到歼灭淮河以北全部敌军。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指挥淮海战役。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苏北兵团、西线兵团等共16个纵队36万人;中原野战军共7个纵队15万人;华东、中原和华北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兵力60万人。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孙元良、黄维、邱清泉、李弥5个兵团22个军,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之第十八军、第五军,共55. 5万人,生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高级将领。野战军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使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汉等重要城市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已穷途末路。 粟裕在整个战役中,及时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促成指挥领导的统一,以及在战役中的深谋远虑和指挥艺术,为最终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平津战役——创造了解决国民党军队的3种模式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和淮海战役的捷报频传,使华北国民党在战略上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面临着华北、东北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势。傅作义集团共4个兵团13个军,连同其他部队约50万余人。1948年11月,傅作义将各地兵力收缩集中于西起张家口,东至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山海关一线,摆出“一字长蛇阵”,后又决定重点固守平、津、张地区,同时确保塘沽海口。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于11月下旬分3路提前入关。月底,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参战部队有:华北2个兵团7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20余万人;东北野战军14个纵队共80万人,总兵力约100万人。12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提出“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和“隔而不围”(例如对北平、天津、通州)的基本原则。1949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织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和指挥平津战役。在整个战役中,创造出解决敌军的3种模式。 一是天津。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河流纵横,高楼林立,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国民党军在城内外修筑了380座碉堡,在护城河周围埋设数万枚地雷。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兼防守司令中将陈长捷自吹天津城防“固若金汤”。尽管东北野战军完全有能力用武力占领天津,但为减少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仍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天津问题。但在陈长捷拒绝走和平之路后,东野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战斗,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生俘陈长捷以下将官28人;野战军伤亡约2万人。塘沽国民党军5万余人从海上南逃。 二是北平。北平是国民党军在华北最大的战略要地。东野主力入关后,紧缩对北平的包围圈,隔断了傅部西窜或南逃之路。傅作义在兵临城下,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守不得,欲逃无路的情势下,只有接受和平谈判与和平改编才是唯一的出路。为此,国共双方进行了3次和平谈判。其间,野战军攻占天津后,北平20万守军陷于绝境,傅方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幻想完全被打破,促成了双方达成《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1月下旬,傅作义正式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将其所部开出城外,接受改编。31日,东野第四纵队率先开入北平城接管防务,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三是绥远。北平解决后,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绥远保安司令官董其武中将向傅作义表示,愿意追随傅走和平道路,并为实现绥远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此时,中共为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保持中立,然后经过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再去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月下旬,傅方代表与中共代表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了《绥远和平协议》,协议于6月8日正式生效。9月,董其武所部4万余人宣布起义,华北地区遂全部解放。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次战略决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总结概括出如何解决国民党军事力量的3种方式,指出:“今后解决这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实践证明,人民解放军进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大片地区接连获得解放,正是坚决执行上述3种方式的结果。 补白“壮哉粟裕”:三次“斗胆直陈” 粟裕是个性格独特的共产党将领。 据他的秘书鞠开在《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回忆,同“三”有缘分的粟裕大将,解放战争期间曾三次“斗胆直陈”。第一次是1946年8月,为扩大苏中战役战果,粟裕几次发电报要求调五旅参加战斗,却老是调不来,他便向毛泽东“斗胆直陈”。第二次是1948年1月22日,对全军的建军方针和作战方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三次是1948年4月18日,对于毛泽东提出的“率三个纵队下江南,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他又一次提出不同意见,建议不要到江南。 令人惊讶的是,历史数次证明,他所坚持的战略意图对共产党人赢得战场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1年的国庆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时,毛泽东曾问粟裕:“你是湘西人,你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历史学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说,不知毛泽东的疑惑是否与粟裕倔强的性格有关。后经调查证明,粟裕为侗族。 1955年,授大将军衔,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赵莹莹战略决战——5年打倒国民党的任务提前两年完成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历时141天,共歼敌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俘虏86万人,毙伤25万余人,起义5万余人,投诚12万人,改编25万人,合计共154万余人;野战军共伤亡24万人。这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策、组织、领导和指挥的伟大的战略决战。叶剑英指出:“三大战役所取得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战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这种战略决战,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渡江战役乃至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大大缩短了原先预计的解放战争进程。 经过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由战前的365万人降至204万人;人民解放军由战前的280万人增至357万人。这充分表明,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末日已为期不远了,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国民党的军事作战,“陷入无可挽回的颓势”。到1948年11月,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状况,提出“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这样,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算起的五年左右打倒国民党的任务,提前近两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了。 渡江战役——终结蒋家王朝在大陆22年的专制统治在1949年新年到来之际,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明:“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引退”到幕后指挥,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国民党已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厄运。
4月,决心与人民为敌的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之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此,人民解放军第三、第二野战军共7个兵团24个军约100万人发起渡江作战。百万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渡江一举成功,国民党巢穴南京陷落,终于结束了蒋家王朝在大陆22年的专制统治。在欢庆南京解放之际,毛泽东欣然挥笔写下催人奋进的豪迈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新中国的建立和全中国的解放,已是指日可待。 补白蒋介石检讨:失败于“接收” 1948年,当蒋介石确信国民党政权垮台在即时,他有过直言不讳的检讨: “我们在军事力量上本来大过‘共匪’数十倍,制空权、制海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论形势较过去在江西‘剿匪’时还要有利。但由于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破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 1945年,几乎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同时,国民党军陆军部便成立了“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开始空前的财富侵占。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中录有几例: 从重庆返回南京的政府高级官员和军队各级将领,为给各种各样的别墅贴上封条而忙成一团。集中在莫干山路、山西路、中央路和斗鸡闸一带的公馆别墅,按规模和档次,每一处建筑物上都直接挂上了从蒋介石到各级官员的名字。而抢不到别墅的处长、科长和科员,就抢民房、高级家具和名牌汽车,甚至连日伪办公楼里的地毯都扛走了。 为了让重庆来的“同志”一夜暴富,各地官员想了个点子:以行政或军事命令,将原来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储备票,一律兑换成重庆国民政府发行的新法币,兑换率为两百比一。结果,拥有大量重庆钞票的国民党大员和将领瞬间成为巨富。有资料说,仅南京一地,大员在兑换中获得的暴利价值三十万两黄金。 赵莹莹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选集》第4卷《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第5卷张骏主编:《济南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辽沈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平津战役》 江苏省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编:《渡江战役》 肖甡、周炳钦:《两种命运的决战》 陈廉:《决战的历程》 (作者为原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教授,中共党史、国共关系史研究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