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这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广东历史,以及认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具有重要的价值。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寺由宗教部门管理。
光孝寺位於广东省广州光孝路北端。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於此,世称虞苑。虞翻在园里讲学并种了许多频婆树和苛子树,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为寺,名曰:“制止寺”。广州建寺是从这里开始的。东晋哀帝隆安(379)年间,改名“王苑延寺”,又称“王园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称为“乾明法性寺”。北宋初,称“乾明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27年)下诏改寺名为“报恩广孝禅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始称“光孝寺”,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宪宗敕赐“光孝禅寺”之匾额。光孝寺之名从此留传至今。光孝寺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古刹,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自创寺以来,常有中外高僧到寺中驻锡传教弘法。东晋时期罽宾国三藏法师昙摩耶舍来寺扩建大殿并翻译佛经,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印度高僧求罗跋陀那在寺中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印度携来菩提树,植於戒坛前。《光孝寺志》卷六曰:“智药三藏持菩提树植於王园寺戒坛前志曰:吾过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於此树下演上乘,度无量众,复去寻流上至韶州曹溪。”梁普通八年(527年),达摩祖师驻锡本寺。
阵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罗未陀(即真谛三藏法师)在寺内翻译《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论。唐高宗仪周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慧能与僧论风幡,剃发於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悟法门。神龙元年(705)西域高僧般刺密谛三藏於此翻译《首楞严经》十卷,宰相房融笔受。唐玄宗时(724年),不空三藏於光孝寺建立规模宏大灌项道扬传授密法。749年,鉴真和尚往日本传法,遇海风漂至南方,遂在奥地弘法,也到寺中传授戒法,受四时供养。唐宣宗时,冯仰宗之仰山慧寂禅师号小释迦,受请入寺说法。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高僧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宇,并撰仪门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明崇祯十五年,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发起重修殿宇,修兴古迹。清乾隆年间至善禅师驻锡光孝寺,传武艺名噪一诗。清光绪年间,铁禅和尚得光绪帝赐“清修忠悃”匾。
光孝寺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原有十一殿:大殿、毗卢殿、西方三圣殿、观音殿、罗汉殿、六祖殿、伽蓝殿、韦陀殿、天王殿、悉达太子殿、轮藏殿;六堂:戒堂、风幡堂、客堂、禅堂、檀越堂、十贤堂;三楼:睡佛楼、钟楼、鼓楼。由於历史变迁,寺院几遭破坏。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将光孝寺归还佛教界,经过十年的努力,寺院现已修葺一新,至今光孝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伽蓝殿、六祖殿、睡佛楼、洗钵泉、东西铁塔、大悲幢、痉发塔等建筑与历代碑记文物。
建筑群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东旨时代创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艺术,殿内采用中间粗、上下略细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两昂的重拱六铺作,这种风格是中国著名古建筑中所仅见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创建的,内供六相慧能大师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树,为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种植,“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痉发塔是唐住持僧法才为纪念慧能大师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缘而募款兴建,塔内痉藏六祖头发,以石为基础,砖灰砂结构,八角形,九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後还有一株千年诃子树,为三国虞翻种植,真可谓千古遗珍。
寺院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工艺威严壮丽,特点鲜明,现存的建筑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重修,具有唐宋风格。大殿右侧为供奉护法神之伽蓝殿,左侧为六祖典,建于北宋。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师利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合称为“华严三圣”。六祖殿前为瘗发塔,相传唐高宗时,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削发为僧,主持僧法才随即将慧能头发埋入土中,尔后在该处建塔以纪念这位开创禅学南宗流派的大师。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层,每层均有佛龛8个。造型独特,是寺内珍贵的文物之一。宝殿台基左右两侧还有一对石法幢。
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体现了中国唐代以来的建筑风格。中国南部的许多寺院都仿照该寺的样式。寺内的睡佛阁,又称风幡堂。相传六祖慧能初到光孝寺,正赶上寺院信持邱宗法师在讲解(涅经)。当时一阵清风吹来,佛阁顶上的旗幡随风飘动,印宗法师便向众僧发问:“这是什么在动?”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谓:“此乃风动”。慧能趋前插话:“此乃心动”。此话一出,印宗法师随即走下坛来,纳头使拜慧能为师。从此慧能开坛传法,后人把睡佛阁改称为“风幡堂”。现在堂前依然挂侧巨幡,迎风飘扬。
寺内有南汉时期铁塔两座,东铁塔保存完整,全高7.5公尺,座宽2.28公尺,用盘龙和宝莲花装饰,每层四周遍铸佛像,又名千佛塔,西铁塔现仅存底座以上三层。两座铁塔为中国罕见,其体积和装饰充分说明一千年前中国人民已掌握了高度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1995年国务院将光孝寺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铁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两座铁塔。其中西铁塔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比东铁塔早建4年。该塔是南汉皇帝刘鋹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抗战期间因房屋倒塌,压崩了四层,今仅存三层。东塔铸于五代南汉大宝十年(967),以南汉主刘鋹的名字铸造的,四方形,共七层,塔高7.69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塔身上铸有900余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初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
大悲幢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宝盖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高2.19米,幢身八面刻有“大悲咒”,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者,但字迹己多风化。
据《光孝寺志》载有三位开山祖师,即昙摩耶舍、求那跋陀那、智药三藏;弘法祖师较著名的有:达摩大师、慧能大师、真谛、般剌密谛、不空等;历代住持四十二人;继席贤哲四人:昙谖、寄庵、敏言、憨山;绍法宗将一人,天然大师。现任住持新成和尚,广东揭西县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监院明生法师,广东省惠来县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
乘车:2、31、38、103、181、186、202、239、251、260、288、538、556、823、883路公交车人民北路站下,或乘地铁一号线西门口站下。
泰州光孝寺位于泰州五一路88号。始建于东晋义熙(405-418)年间,为江苏省重点寺庙之一。素以历史久远、殿宇辉煌、佛塑精工、名僧辈出而蜚声海内外。寺院占地40余亩,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最吉祥殿(即大雄宝殿)、藏经楼、碧云丈室、传汝楼、小休楼等。)该寺珍藏文物较多,现存宋拓本《汝贴》、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绘《历代贤后妃图》、明代董其昌手书《心经》、祝枝山草书长卷、清初八大山人花鸟册页,还有一部7000多卷的乾隆版《龙藏》经书,为世传镇寺之宝。原置钟楼之上铜钟上,相传为南唐永宁宫遗物,现暂存于光孝寺中。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胜利路中段,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古刹,它是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的梅峰光孝寺。梅峰,古代又称梅子冈,因此山遍植梅树而得名。隋唐时,梅峰仅有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观音喜得贵子,舍梅子冈山地l00多亩,扩建为佛教庙宇。北宋祟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赐额“祟宁禅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为“天宁万寿寺”。
后惠照法师任万寿寺的住持,将寺庙修缮一新。宋绍兴二年(1132年),住持惠泽等发愿铸造大钢钟。经过三次铸造,音色都不甚理想。直到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住持怀琇请名匠蔡通冶铸了一口铜钟,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时钟声可传到40里以外。从此,“梅寺晨钟”被列为莆田一景。在宋绍兴七年(1137年)时,宋高宗赐“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称光孝寺,一直沿习至今。
宋朝的梅峰光孝寺在当地富豪李氏家族的支持和宋朝政府的扶持下,屡经扩建,殿堂雄伟,成为莆田境内四大丛林之一。在大雄宝殿边还建有梅峰书院,四周名士云集在这里谈经论道,著书立说,人称讲寺。梅峰寺住持惠深在法堂左侧建李公祠以纪念之。元朝时,朝廷在寺内设“官讲”,使梅峰寺成为名符其实的讲堂。后年久失修,逐渐衰败。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住持规永法师予以重修。可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全寺被倭寇烧毁,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到万历六年(1578年)由住持月珍法师募捐重修,后相继建起了伽蓝祠、香积、法堂、大士阁、山门和瞻拜亭。清朝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光孝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1887年,钟楼失火,楼内那口宋代铜钟竞被火溶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南洋回国的微嘉法师任光孝寺住持,四处集资,兴修了大维宝殿、方丈室、客堂、钟鼓楼、韦驮殿和禅堂等,又按宋时铜钟尺寸新铸了一口铜钟。钟高1.64米,外径1.04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有《大悲咒》、《钟咒》全文,共543字,音色洪亮久久不绝。微嘉法师弟子众多,有近百人卓锡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有海外廨院18座。从清朝末年始,光孝寺的维修费和日常开支都由海外廨院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梅16光孝寺也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受到国家的保护。但“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僧众流散,殿堂改作他用,唯有清铸铜钟幸存下来。
1979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光孝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海外信徒积极捐资,重建祖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海内外佛教界的努力下,经过十年重建,梅峰光孝寺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焕然一新。
在光孝寺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六进殿堂:山门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楼)、大悲殿。左侧分布着伽蓝殿、钟楼、客堂、斋堂、僧舍、功德堂;右侧次第为祖师堂、鼓楼、净业堂、禅堂、方丈室等。整个建筑依山而建,次第上升。大悲殿建于梅峰之巅,为市区的最高处,殿阁高22米,登临远望,市区景色尽收眼底。大悲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坐式观音像,高近14米。光孝寺的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巍峨壮观,布局主次分明,锗落有致,建筑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现今的梅峰光孝寺,以历史上最雄伟壮丽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明旸法师任方丈。
建瓯光孝寺----八闽著名佛寺之一,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约1公里处。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是游览、谟拜圣地。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
光孝寺占地九十一亩。全寺纵长242.3米,横宽161.2米,分三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廓,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廓隔墙连缀。且各分别筑墙,又成东大雄宝殿西两厢建筑群落。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架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明袱砌露明造、顶高15米,宽五间深六间,约1000平方米,内檐柱网布局,采用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0.6米,柱础为清古镜式石奠。天王殿约500千方米,法坛约660平方米,门前石碑高丈余。殿宇楠木木质结构,佛像硕大高耸,在闽省丛林中,首屈一指,尤其似此规模宏观之楠木建造佛殿,不但福建罕见,就中国而言,亦属少数。
光孝寺历史悠久,在闽无与伦比,比之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早百余年,比鼓山涌泉寺(始建于780年)早二百余年,其余禅寺,则更在其后。据闻唐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在赴西安途中因海难滞留我省霞浦赤岸村,曾溯闽江北上,到此参拜。清顺治皇帝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封其为玉琳国师,他皈依法名行痴。光孝寺向为闽、浙、赣僧人求戒圣地,福建佛教法会,历代都以此为戒坛。明代鼎盛时,曾聚集千计僧侣。直至1949年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还授最后一堂戒。而今在光孝寺受戒僧人,侨居美国、南洋、日本及香港传播法音者,大有人在。
清康熙三年《重修光孝寺大殿碑》载:“光孝寺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许,隔岸尘嚣,虹桥锁断,背狮峰而面双水,极称形胜,且寺基弘敞,曲径重门,修廊广殿,金容晃耀,祉树青葱,凡信心登礼者,疑梵释放天之宫,从空而坠,不知人在人间也。”足见光孝寺古来就多么令人神往。因此,被誉为福建佛教之发祥地,在福建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事过境迁,沧桑更易,至民国末年光孝寺全然不是原来面目。中国解放前夕,歹徒乘时局变迁作恶,佛像捣光,僧侣星散,门壁殆尽,器用失毁,殿宇幸被当作粮库,故屋架至今完好全在,修复可望。建瓯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将光孝寺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二月,协同佛教协会及有关部门组成“修复光孝寺及水南塔委员会”。经多次商讨研究,制订出修复计划及步骤。并指派专人负责。分期将该寺内粮库退出,邀约僧人进住,着手修复工作,遵循“整旧如旧”原则,保持原有风貌。
光孝寺修复工程,据古建筑专家测划匡算,其概算共需人民币九百零二万元,佛像粘贴黄金四公斤。从1987年三月开始,善男信女踊跃乐助,海外僧侣主动赠资,北美佛教协会会长、纽约福寿寺主持、美籍华人广贤法师,慨然先后献助人民币三十万元。承政府宗教部门及地方人士大力支持,几年间,大雄宝殿、法坛、观音堂、方丈室修葺一新。满堂佛像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像高8.96米,数福建第一,地藏菩萨铜像一尊,重三千斤。红豆杉木雕千手观音一尊高2.2米。并更换大殿石柱,重建山门。修复迄今,投资人民币百万余元,寺貌大为改观,谟拜者络绎不绝。但事功尚属初奏,距要求则甚远。但涓流汇成江海,四海内外关心光孝寺建设的人士不计其数,将来光孝寺必将更为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