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3月21日电 大约在5万——10000年前,古老的武汉地区已有人类活动。10000——4000年前,武汉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3500年前,江城城市文明之光在汉口北部兴起。 可敬的先民们,伴随着长江与汉水雄浑的浪涛声,从草昧洪荒之中走出来,他们在这片沃野上繁衍生息,与不同风格的华夏地域文化交汇融合,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步入武汉博物馆二楼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大厅,展区橱窗里陈列的一件件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这些文物印证了武汉地区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连绵数千年的发展史。
眼前的每一件器皿,透露着浓重的古老的文化氛围,仿佛让人穿过了时空的隧道,沿着历史的脉络,追寻江城的起源……
这批珍贵的文物,与武汉市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紧密相联,折射着考古所20年来的非凡成就。
1984年暮春,一群年富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年轻人走到一起,成为武汉市考古研究所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发掘出一批又一批的文物,为武汉各个历史期间的发展找到了有力的佐证实物,他们用双手理清了江城历史变迁的脉络。
在考古所成立以前,由于缺乏出土文物印证武汉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武汉历史发展时间链上,还缺少若干个环节。经考古研究所20年的努力,填补了武汉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断代空白。
这批为考古事业孜孜不倦地流淌汗水的人,无数的努力有了厚重的回报——去年深秋,在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表彰大会上,由湖北省文物局、武汉大学、武汉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入选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1997年秋的一天,汉南区干部毛凑元在纱帽山附近江滩上漫步时,江滩上一件异样的物品吸引了他的眼眸。平时对考古颇有兴趣的他走近一看,这里躺着一个类似于古人类头骨化石物品,这使他感到意外而且惊讶。他当即向汉南区文物部门反映了这一发现。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李永康告诉记者,尽管是一件采集品,但这一发现引起国内考古专家们的高度关注。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天元教授认定,这是古人类的头骨化石。此后,李天元及贾兰波、吴新智、胡承志、吕遵谔等专家鉴定后,把它命名为“汉阳人”。
专家们分析论定,“汉阳人”为25至35岁之间的女性个体,形态特征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四川资阳特征相近,属晚期智人类型,可能与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时代相当,距今4—1·5万年。
“汉阳人”的发现,证实武汉人的起源离今更悠远了。
最久远的古城遗址
商代盘龙城遗址在丛草中沉睡了3000余年,1954年被发现。
古城位于武汉市以北5公里的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杨家湾。它坐落在盘龙湖湖滨的一座小山丘上,三面环水,地扼南来北往要冲。
3500年的风雨历程,盘龙城已沉淀为厚重的历史。
盘龙城距今之久远、规模之完善,它的发现和发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堪称首屈一指。
上世纪五十、七十、八十年代至今,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和众多的考古工作者对盘龙城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整理,一步一步破解了盘龙城千年之谜。
盘龙城是一座商代前期的小城,内城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它是江城城市文明兴起的始端。
2001年,武汉市考古所、盘龙城博物馆(筹)、黄陂区文化局对遗址的进行全面勘探,又在该城东北向的外围,发现一条宽度25米左右的夯土带,这是盘龙城外城垣遗址,其与东、南的湖面与河道共同构成盘龙城的外层屏障。
由此判断,盘龙城是一座东西800余米,南北800余米,有内外两重城垣的较大规模的“回”字形城市遗址。这种形制,与河南郑州商城同出一辙。
透过那些被封存的岁月,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商王朝捍土扩疆时的刀光剑影,纷争的烙印。
现已78岁高龄的蓝蔚老先生,说起半个世纪前首次寻觅、发现盘龙城的情景,他仍是津津乐道。
1954年防汛期间,为筑府河大堤,当地的人们展开大规模取土。出于职业敏感,蓝蔚认为,这一地带可能会有一些文物出现。他找出一张旧地图,看到地图上黄陂滠口境内标着土墙的图识。
第二天一大早,时任文管会委员的蓝蔚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骑着自行车在杂草丛生的弯曲小路上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找到地图上标着土墙的具体位置。
由于防汛取土,许多土墙已经残缺不全,唯有西城土墙遗址依稀可见。
从断垣残土中,蓝蔚发现了这座古城的蛛丝马迹。
他在遗址地寻找着陶器、石器碎片,他断定这些碎片是商代的器皿残片。蓝蔚先生当即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随后,他取回许多标本带回来进一步研究。由此,初次揭开了盘龙城神秘的面纱。
盘龙城出土的礼器、兵器是商王朝时期的典型器物,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点。由此判定,武汉早已进入商文化圈,承受着中原文化的沐浴。
盘龙城是商代南沿要地,必须有强大的军事、行政力量进行镇抚以拱卫商代在河南的政治中心,并通过盘龙城继续向南扩张。
盘龙城为何建在这里?经专家认证,这要涉及长江、汉水与盘龙城的关系。汉水自鄂西北直下武汉地区,其河道多变。古时,汉水在汉阳郭茨口进入汉口,形成了后湖——潇湘湖水网地带,汉水从多口汇入长江。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与府河相交后,在盘龙城附近的黄陂沙口汇入长江。长江、汉水交汇的地方成为盘龙城诞生的温床。
根据考古界半个世纪的发掘和推断,盘龙城兴起于公元前十五世纪,存在二百多年,消失于公元前十二世纪。
盘龙城消失之后,武汉地区进入周文化圈、楚文化圈。
规模最大的古墓葬群
谈及武汉市规模最大的汉代古墓葬群的发现,李永康副研究员说,1985年底,考古所几名队员在新洲办理公事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当地一名农民手里拿着一铜镜。
常言说“铜埋千年莹如玉”。农民手中拿的这面铜镜虽然经过了岁月的风尘,埋在地下两千余年,但仍然光亮照人。
出于职业的敏感,考古所所长、研究员魏航空立即向这位农民打听铜镜是从何处而得,农民也就慢慢向他说明了来历——他是在一个工地上拾到的。
魏航空立即赶到工地所在地新洲三店镇红山嘴,发现了二十余处裸露的古墓葬。就这样,大规模汉代古墓葬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
首次发现如此规模的古墓葬群,这在武汉市考古史上是罕见的。
考古所研究员刘森淼说,新洲地区墓葬,从战国末直至东汉晚期,一直连绵。
新洲汉墓从布局、形制、大小、随葬品种类多少几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其等级差别,等级较高的墓,一般葬在岗地高处,或者是顶部,砖室墓则有多室,随葬品种类、数量较多而且比较精美。
自1986年至今的连续发掘,在新洲区三店镇至城关以东的举水流域和沙河流域之间的大片地区,陆续发现、发掘近千座战国时期至汉代的古墓群,整理出珍贵文物陶、鼎、壶、铜镜、铁刀、斧以及东汉“五铢”钱等随葬品数千件。
如此大规模的古墓群,充分说明,武汉先民们曾在这一地区频繁活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存最完好的明王陵
明代楚王陵园坐落在今江夏区龙泉山,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陵墓群。2001年,龙泉山楚王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楚王陵园的故事,李永康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史料上记载,龙泉山是一处著名的风景胜地。当地的一些仕绅、豪门、达官显贵们,共有八户人家在这一地带修建豪宅依山伴水而居。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将他的第六子朱桢赐封为楚王。当年,朱桢将自己的楚王府设在今武昌区阅马场附近。
若干年后,年事已高的朱桢要为自己选取墓地。根据风水先生的推荐,朱桢选中了龙泉山这片宝地,并强行要求当地的八大豪门迁走。为此,八大豪门联名上书朝廷,闹得满城风雨。最终,朱桢如愿以偿。于是,江夏区龙泉山成为明朝藩王墓群之一。明朝沿续近300年的历史中,八代九位楚王死后均在此安葬。
刘森淼研究员介绍说,1986年,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对昭王朱桢的陵园进行了考古清理,勘测和修复。1991年发掘了昭王地宫,该墓以多成青砖构筑,糯米石灰浆粘合,长方形墓室净空85平方米。主室内石质棺订上安置着一椁一棺,均已腐朽。考古人员在清理椁棺时,出土了金腰带、印玺、鎏金铜册、翠青釉瓷碗等各类珍贵文物170余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