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迷 |
一、“西窜”之迷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最初只知道是战略大转移,至于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地并不清楚,更不会想到是一次行程二万五千里,横跨十一个省的伟大壮举。 一直到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才出现“西征”这个词,这还是红四方面军先用的。陈云到达莫斯科,写了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也用了“西征”这个词。 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 所以说共产党方面对这段历史的命名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称为“西征”,后来才正式定名为“长征”。 反之,国民党方面则一开始就明确地称之为“西窜”。当然“窜”是贬意词,但是“西”却是方位词,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方位。 为什么国民党那么肯定是“西窜”? 二、枪弹之迷 中央红军历次反围剿中不乏持梭镖、马刀参战者。只是随着反围剿的深入,红军缴获的增加,梭镖马刀逐渐减少。 据解放军档案馆资料:1934年10月8日,即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两天,曾制订过一份《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详细记录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兵力装备情况。 “野战军”是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使用的番号,分为1、3、5、8、9军团和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共86859人。其中5个作战军团共72313人,有步、马枪25317支,短枪2804支,重机枪333挺,轻机枪285挺,自动枪28支,共29016支(挺),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整个中央红军共有33244支枪,子弹1858156发,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整个中央红军拥有迫击炮38门。此外,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梭镖6101支,马刀882把。 也就是说,长征的红军队伍中仍然不乏持梭镖、马刀者。 可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中,长征中的红军一线作战部队个个荷枪实弹。已经看不到梭镖、马刀。应该是于史有据的吧。 再说,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从根据地携带的弹药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吧。那么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的枪弹是如何补充的? 电视连续剧《亮剑》大家都熟悉吧。李云龙在长征过程中,因为抢粮遭到撤职处分是于史的据的。也就是说,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中,也只看到粮食问题,而没有看到枪弹问题。 长征中的红军枪弹不仅不缺乏,而且还有余。例如,刘伯承还把一部分枪弹送给了彝族首领小叶舟。 难道长征中的红军枪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三、遵义会议召开之迷 为什么中央红军得以从容不迫地召开遵义会议? 正史的解释是: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种说法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其实是红军进占遵义时,一直尾随红军进入贵州的国民党追剿军前敌总指挥薛岳部队并没有前来骚扰,而是以剿共的名义兵临贵阳,夺了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权,使得红军有了喘息机会。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那么薛岳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薛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 如匪窜黔省,则我中央部队应不顾一切直入贵州。匆误。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这样做?因为: 1、1934年12月,红军被迫进入贵州。蒋介石听到此消息,大喜,对陈布雷说:“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 2、《蒋介石日记》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记载:“以親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张本。” 为什么蒋介石置红军于不顾,反而在为“经营西南根据地张本”? 四、密码破译之迷 1932年初,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第3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缴获了大量敌人的装备,包括多部无线电台。为此,中革军委决定将总参谋部执行侦听任务的侦察台从通信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军委二局,专门执行无线电侦察任务。二局成立后,在局长曾希圣的领导下,侦听能力迅速提高,通过刻苦努力,多次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多种版本的密电码,为红军反“围剿”提供了可靠情报。在中央红军长征前,中革军委二局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破译国民党军队各类密码电报的能力,成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秘密武器。 更有甚者,遵义会议后,军委二局不仅破译国民党军队各类密码电报,甚至利用国民党军队的密码电报。 例如,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不敢再轻易分兵冒进,红军遂於3月16~17日在茅台及附近地区向西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渡河成功后,毛泽东即命派出一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川南前进,造出北渡长江的架势。正当各路“追剿”大军奔向川南时,毛泽东率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赤水河,秘密回师黔北。3月20日,红军主力向南直插,开始於安底附近南渡乌江。当日,二局截获国民党军的动向: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的部队正由安底西北的枫香坝、茅台地区向泮水、新场(金沙)方向前进。此刻,红1、红3军团及军委纵队正在渡江,红5军团、红9军团则担任着阻击任务。枫香坝、茅台距红军渡江的安底、沙土一带,只有30~50公里的路程,一天就能赶到。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也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而红军要安全渡江,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深夜,在沙土的红军总指挥部里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刘伯承等和军委一局(作战)局长叶剑英、二局局长曾希圣、3局局长王诤等人在一起研究对策。正当大家苦苦思索时,二局局长曾希圣提出一个妙计,就是利用红军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和电文格式,冒充正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命令他们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从而将敌这两部主力调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听后立即拍案叫绝,肯定这个方法可行,但命令又不能太过分,而且只能用一次,以免敌人起疑心。假电报发出后,周浑元、吴奇伟部果然遵“命”继续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红军避免了一场不利的血战。3月31日午后,除红9军团外,中央红军红1、红3、红5军团全部南渡乌江。 假的就是假的。既然是冒充正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那么周浑元、吴奇伟回去核实,不就真相大白了吗?真相大白了,很容易判断密码被破译。就算此事蒋介石被蒙在鼓里。那么进入云南后,军委二局发生了一个大的变故,这就是参谋陈仲山不幸掉队被俘,随身所带的情报泄露了军委二局的破译能力。云南军阀龙云急电蒋介石。报告说:红军已将国民党军各方来往的电报完全翻译成文,无怪红军对国民党军的行动都甚为明了,知所避趋。蒋介石接到报告后,知道所产生的后果严重,立即命令另行编印多种密码,每部电台各发10种秘本,每日调换,每10日再另发10种密码。但是仍然被军委二局破译了大量有价值的密电。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长征以后,共产党破译国民党密码的能力似乎下降了。 例如,解放战争期间,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主要靠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共产党员熊向晖提供的情报,而不是破译蒋介石发给胡宗南的电报。 再例如,解放战争期间,许多重大情报是来自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长郭汝瑰,而不是破译国民党密码。 长征中的红军破译国民党密码是偶然的还必然的? 五、薛岳部东调之迷 1935年7月,蒋介石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会前,薛岳与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在研究了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的情况后,一致认为: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北出甘肃,向西北发展。于是,蒋介石决定将薛岳部北调甘陕,原驻西北的第三路军胡宗南部归薛岳指挥。果不出所料,9月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团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由于驻甘南的鲁大昌、王均等部阻击不力,10月红军抵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此时,国军精锐皆集于西北,红军三个军团加起来才万余人,实力悬殊,中共中央处境仍很危险。就在这时,蒋介石犯了个致命错误,10月底,蒋介石命薛岳东调湖北参加围剿贺龙。使中共中央转危为安。 蒋介石的这个致命错误犯得的确有点奇怪。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蒋介石当然分得清中央红军是“王”还是贺龙是“王”。既然分得清中央红军是“王”还是贺龙是“王”,为什么舍近求远——把薛岳部东调湖北参加围剿不是“王”的贺龙,而不是真正的“王”中央红军? 就算蒋介石犯下致命错误,没有分清中央红军是“王”还是贺龙是“王”, 把薛岳部东调湖北参加围剿贺龙。但是贺龙并没有并没有因为薛岳的到来被消灭。 1936年6月下旬,贺龙领导的二、六军团长征到达西甘孜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合。根据中央的命令成立了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对张国焘而言,贺龙的到来是一条分界线:贺龙到来之前张国焘不仅不把中央红军放在眼里,而且还欲武力解决,甚至顽固坚持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并建立伪中央。贺龙到来之后,张国焘胆敢对中央红军武力解决,却不仅不敢对贺龙用武力解决,而且还不得不取消了伪中央,并同第二方面军一起向陕北进军。10月中旬,到达甘肃会宁,与第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 显然张国焘忌讳的是贺龙的实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遭到重大损失的部队。长征中贺龙的实力应该强于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看来贺龙虽然也遭到了有薛岳部参加的围剿,但是并没有伤及筋骨。 国民党追剿军前敌总指挥薛岳率部在1933年10月至1936年2月,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与长征的时间基本吻合),行程两万余里(与长征的行程相当),追击红军两大主力。但是,薛岳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红军没有被消灭,反而是搞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通过收买西康红教领袖和土司、留中央军驻守要地等手段动摇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该省的统治,稳住了云南省主席龙云,为蒋介石统一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日后西南抗日大后方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表彰薛岳,1937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薛岳为滇黔绥署主任兼贵州省主席。 难道薛岳不会打仗? 抗日战争期间,薛岳立下了赫赫战功;国共内战期间,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他的对手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的评价为“指挥机敏,为国军的一员干将”,足见薛岳的军事才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其实准确地讲,应该是蒋介石)对薛岳的表彰,并不是因为国民党追剿军前敌总指挥薛岳围追堵截红军的战功,而是统一西南立下的汗马功劳。 国民党追剿军前敌总指挥薛岳的真正目的是围追堵截红军吗? 总之,长征过程中迷雾重重。解开这些迷雾对于重新认识蒋介石,以及长征过程中蒋介石对红军的态度至关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