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之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追踪历史上刘基后裔一次逃亡之迷

摘要:文化历史名人刘基一族,自基五世祖卜地迁居南田舞阳来,一直繁衍生息于南田。然“靖难之变”后,刘基后裔已遍布今温州金堡、穗丰、白水各地,本文简述这一鲜为人知的历程。
  
  据《刘氏宗谱》 记载:刘基后裔主要分布在温州各地——文成南田、文成大峃、瑞安金堡、瑞安穗丰、瑞安鲍田、瑞安樟桥、永强白水、苍南莒溪,以及丽水青田。据《南田山谈·刘氏之家世》记载:
  “ 参政公长子  ,字士端。明洪武二十二年袭祖爵诚意伯,特遗荣禄大夫,敕葬南田之镇头。著《盘谷集》;次子讳 虒 ,字叔祁,明建文四年(1402)迁居瑞安金堡。
  忠节公长子讳貊,字士行。明宣德二年(1427)授刑部磨,十年赐老归田。父丧葬后庐墓三年,人以孝称,卒葬南田三源无为观后,名孝子坟。次子骁,字士捷,明建文四年迁居瑞安穗丰。”
  可见,从刘基后裔第三代始,就有一半从南田迁徙到温州定居。但苍南莒溪与瑞安金堡、穗丰迁徙的年代不同,前者比后两者晚92年。金堡和穗丰迁徙时间却在同一年月,即建文四年(1402)六月,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正常的迁徙,还是非正常的迁徙?
  建文四年(1402),正是“靖难之变”刚结束,朱棣忙于稳定人心、巩固政权之时。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找答案。
  一、起因:靖难之变与刘璟之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当时朱允炆年二十一岁,遵遗诏登上大明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即建文帝、谥号惠帝。建文帝比较年轻,没有理政的经验,主要靠前朝三位老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辅助理政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轻的建文帝面对诸多叔叔亲王重权在握的局面,为了巩固皇权,听从三位辅臣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对几个弱小的藩王采取行动,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另外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樽以及岷王朱 便先后被削为平民。一年之内有五个藩王被废,局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建文帝要削藩,已是路人皆知,燕王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生于1360年,长得标悍有力、精通武艺且喜欢研究儒家经典,特别是武略方面,开国功臣徐达、李文忠等一批老将,都是他的辅导老师。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自为儿子做媒,下旨娶徐达的长女为妻。洪武十三年(1380)4月,年满二十岁的朱棣携妻到北京就位,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朱棣守卫自己的封地,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作战,连连取胜,受到其父朱元璋的好评。在二十六个王子中,朱棣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
  面对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叔叔,建文帝显得有些畏惧,削藩行动变得太过小心谨慎。而朱棣在其军师姚广孝的策划下,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原来,当朱元璋逝世时,朱棣去南京奔丧,忽接圣旨,不准入京,朱棣只好让两个儿子高炽、高煦代他到南京赴丧,却一直被建文帝扣为人质。朱棣为了让儿子回来,声称病重,在朱棣再三要求下,建文帝派人去北平探查后,动了侧隐之心不顾大臣徐祖辉的反对,准许朱棣两个儿子回到燕王身边。 这就让朱棣等到了时机,下决心将朝廷派来捉拿他的官员杀掉,以“清君侧”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6月,燕王开始叛乱了,他指挥部队向邻县发动进攻,连取数县。朝廷开始派耿炳文大将军去平定,结果被朱棣打败,后又派已故开国功臣大将军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统军,开始北伐。在此后的三年军事对抗中,朱棣率军打败李景隆六十万大军,最终围攻南京城,谷王朱穗和李景隆私下密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下令火烧宫殿,后乘乱逃出宫门不知去向,成为历史之谜。史称“靖难之变”。
  靖难起兵时,刘璟在谷王朱穗手下任左长史,谷王是站在建文帝一边的,当时刘璟献十六策给谷王,但谷王未采纳,却令其随李景隆北伐 。李景隆是一个纨绔子弟,没有实战经验,由于指挥不当,错失战机,多次在重大战役中指挥失误,以致兵败如山倒。
  刘璟见自己的建言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怨愤不已,遂夜渡芦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赤足行走三十里,幸好其子刘貊自大同赴难,在涿州路上遇见刘璟,扶父上马,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养病,不久,刘璟又不顾身体有病又赴京进“闻见录”千万言,谷王又不听,令回家待用。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对那些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进行大清洗,建文帝的主要谋臣黄子澄、齐泰被抓捕后诛连九族。方孝孺被捕后,朱棣听从他的重要谋臣姚广孝的请求,没有杀他,而是想争取他,要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但方孝孺偏不为所动。 “ 文皇震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犹喋血犯御座,磔之至死乃已。” 并将方孝孺诛十族。从此,朱棣在历史上开始了诛十族的先例,除九族外,再加上他的门生一族,被杀者达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
  但朱棣对刘璟的处置却另有区别,朱棣知道刘璟文韬武略,是一位难得的人材。刘璟任谷王府左长史时,朱元璋授权刘璟提调肃、辽、庆、宁、燕、赵六王府军事,刘璟常到燕王府与朱棣谈文论武,空闲时他与朱棣下棋对奕,刘璟大朱棣九岁,论棋艺朱棣不是刘璟的对手,一次朱棣对刘璟说:“卿独不少让我耶,”刘璟正色曰:“可让处,璟不敢不让,不可让处不敢让也。”朱棣听后默然。
  朱棣登基以后,想起刘璟是个人材,又是刘基之后,下诏要刘璟进京任用,但刘璟却以“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坚持不接受官职,称病抗命,让朱棣很生气, 下令将刘璟逮押至京。刘璟见到朱棣不称皇上,而称殿下,并言:殿下百年之后也逃不掉一个“篡”字,朱棣听后大怒将其下狱,刘璟在狱中辫发自经而死。
刘璟被押离南田时,刘琏次子刘虒自告奋勇陪叔叔上路,一路上照顾叔叔。刘璟和两个侄子感情很深,其兄刘琏被害死时,刘虒和哥哥刘廌尚年幼,是叔叔刘璟将其孤儿寡母从武阳搬到南田,生活在一起,照顾嫂嫂,抚养侄子长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在接见刘璟时,要将其父诚意伯爵位袭给他时,刘璟禀告诉朱元璋:“臣出力气,尽死报本,若袭封伯爵,哥哥有子。” 结果把爵位让给了侄子刘廌,可见叔侄的感情不一般,同时也说明刘璟的高风亮节。
  刘璟下狱后,刘虒焦急地打听叔叔的消息,当得知叔叔已经悲壮自尽,知道大事不好,他在南京时已听说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被诛连的惨闻,他也清楚知道叔叔得罪朱皇帝会有什么结果。于是便连夜起程,火速赶回南田向家人报讯。
  二、逃亡之路
  刘虒到南田后,一家人听到刘璟自尽的消息,悲痛不已。但又看到大祸将至,为保存刘家血脉,刘廌决定让弟刘虒和堂弟刘骁去永嘉碧莲亲戚家躲避一阵。第二天一早,和刘虒、刘骁等挥泪与亲人告别,从此踏上了逃亡之路。虽然这一段逃难经历在史料上记载不多,只有记载建文四年时刘虒、刘骁迁徙的地点,但从这点滴的资料以及透过历史背景和祖辈的传说,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发现大逃亡的原因和经过:
  “ 刘  、刘骁兄弟俩领着全家一行,从南田北上,翻山越岭,从麟溪坐船,直到青田,刘貊在青田与两个弟弟分别后直赴南京。刘  、刘骁一行,继续顺瓯江而下,经过二天一夜,船到渔渡以后,只见江面变大,两岸青山渐远,岸边一片平地。不远处还偶见有村落和农夫耕地。刘  心想:南田的田地都是用石头垒成的,寸地寸金,浇水又不方便,而这里全是一片平地,水源充足,真是生息的好地方。这时船夫提醒他:前面不远就是瓯江口和南溪江的交汇处,进入南溪江不到一天就可以到碧莲了。孩子们在山区长大,没有见过江水和平原,再加上二天一夜,在船上也憋得慌,吵着要到岸上走一走。昨天夜里,刘  难以入眠,白天告别时的情景,母亲、哥哥的嘱托不断在脑海里涌现,他担心母亲和哥哥会否有危险?他知道自己担负的责任有多大,要保证弟弟和自己家人的安全是南田全家人的寄托,他想到碧莲以后如何生活?去碧莲会不会有危险?碧莲亲族不是九族之内吗?想到这里把他惊出一身冷汗来,原来,洪武之年(1368)朱元璋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永嘉碧莲祠堂因此将刘氏宗祠改名为“永嘉郡公祠”,如今那荣耀将变成恐惧,碧莲也变成危险之地了。
  瓯江弯延曲折,过了渔渡以后,瓯江呈西南走向,两岸不远处有一座小山,附近有一座村庄,孩子们看到小山便叫了起来:‘爸爸,这里有座小山,还有个村子呢?’刘  下决心,让船夫靠岸,到村子里看看,给孩子们找点吃喝。不一会船靠岸,架上跳板,刘  带一家人都上了岸。想不到这一上岸,从此就改变了去永嘉碧莲的计划,造就了金堡村的诞生和发展,为今后刘氏家族向瑞安穗丰、永强白水,瑞安鲍田、樟桥、文成大  迁徙典定了基础。
  岸边不远处有一座村庄,叫前陈村,村子不大,五六十户人家,刘  领一家人进村向村人要点吃的、喝的。言谈间,知道该村不少人自青田、温溪一带迁来,老乡见老乡显得格外亲热,问起刘  为何来此,刘  编了一套说辞,称自己姓金、也是谋生而来,好心人劝他们住下来,称此地不错,有山、有水、有江、荒地还不少,耕作不成问题。刘  心中一动,决定住下来,付清船夫工钱,并让船夫悄悄带信给兄刘  。乡亲们找间旧房子,刘  总算把家安顿下来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不知是刘基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是碰巧,刘  遇到了二件事,他果断决策,抓住了机遇,虽然当时为逃命而为,想不到几百年以后,为刘氏子孙延续和家族向瑞安穗丰、永强白水、瑞安鲍田、樟桥、文成大  的发展,立了汗马功劳。
  其一说来也巧,一天,刘  与该村陈性村民闲谈,听说他有一位亲戚在瑞安穗丰做木工,离此地有三十里路。刘  心想,何不将堂弟送去学艺,找条生路,兄弟在一起,万一被发现,一家人‘连锅端’,于是便央求陈姓村民让其弟到穗丰学艺,没几天,陈姓村民经联系后告诉同意。刘  便找堂弟刘骁商量:‘叔父忤发自经,权贵议籍吾家,吾与汝又安可坐以待毙乎?’又说:‘在一起我可以照顾你,但无法保证安全,祸患之中难以共处,还是分开好 ,你已十八岁了,我送你去学艺,将来也好成家立业。’刘骁知道堂兄的好心,于是答应去穗丰学艺。从此,刘骁在穗丰长住下来,生根、开花、结果。 ”
  刘骁有了隐身之处以后,刘虒还意外遇到另一件事,导至又把小儿子躲藏到永强白水村,此事颇具传奇。
  “ 一天,听说永强天柱寺菩萨很灵,便带小儿子文沁去天柱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文沁生于洪武甲戎年(1394)二月十五日,当时才八岁。烧香许愿以后,正准备下山,忽见天上乌云密布,赶紧下山,不一会就倾盆大雨,父子俩急忙躲到一户人家屋檐下避雨,屋主听到门口有人说话声,便开门,见有客人躲雨,主人热情好客,就请客人进屋,一边让夫人泡茶,一边递毛巾让客人擦雨水,使刘  心中很是感谢。寒喧之后,便知道主人家姓何,此村名叫白水村,已三世居此。不一会就越说越欢,何姓主人还客气地请刘  父子吃便饭。席间,何夫人见小文沁眉目清秀、双眸有神、聪明伶利,令人喜爱。想起自己结婚多年,未曾生育,不禁伤心起来。刘  问明原因也动了侧隐之心,看到此户人家热情好客,心地善良,家境也不错。心想:佛祖还真灵,拜了佛才不到一个时辰,就碰到此事,此乃天意也!何不把小儿送给他们当儿子?也好给儿子找条生路。于是便笑着说:“我有两个儿子,如不嫌弃,送一个给你们当儿子如何?”何姓夫妇一听,真是喜从天降,求之不得,却反问之:“你夫人可舍得么?”刘  说,待我回去同夫人商量一下,定下来便送小子上门。何姓夫妇见刘  讲得这么爽快,心中半信半疑。不久,刘  和夫人忍痛,亲自将儿子文沁送到白水村,何姓夫妻欢天喜地,摆酒请客。谁能知道刘  夫妇心中有说不出的无奈和痛苦。当时将子女送人,许多人以为是生活所迫,那知道是名门之后为了逃命而为。 ”
  刘基一族还是比较幸运,刘璟对朱棣的反抗并没有招致灭九族的命运。“璟既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上以基有功故,不许。” 朱棣在面对刘璟和方孝孺,他们同样都站在朱棣的对立面,同样都指责朱棣篡位,也同样不惜一死,然而在处理结果上却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这应该说是刘璟的父亲刘基的功德救了全家。至此,刘基孙辈在建文四年的一场大逃亡成了虚惊一场。
  三、插柳成荫,子孙福泽绵长
  当刘虒知道这场逃难是虚惊一场以后,文沁已出继给何公,只好听天由命。祖、父辈的悲惨,深深地刺痛了他,刘虒夫妇没有迁回南田,而是选择居住下来,他们在前陈村东面,小山的北面,开垦出一片荒地,搭起几间茅草屋,四周围起栅栏和围墙,以自己的金姓取名金堡,将对面小山取名石垟山(南田附近也有石垟山),在这世外桃源中隐姓埋名,与其妻吴氏,长子文泌,过平静的生活。刘虒一生在金堡终老,成为刘氏在金堡始诅,死后葬石垟山。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在他死后一百多年,在万历年间,被光宗皇帝追袭诚意伯爵。二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三世孙荩臣(刘璟后裔)袭封诚意伯后,请朝廷让刘虒在金堡的子孙复姓刘。
刘骁在穗丰村学艺,不久在当地娶叶氏为妻,生有二子:长子文遂,次子文进。文遂生有四子:式秄、式稷、式秸、式秘。文进有二子:式桂、式棱。刘骁成为刘氏在穗丰村的始祖。
  刘虒的小儿子文沁到白水村后,在何姓夫妇抚养下,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先后生有五子,侍奉何老夫妇四十载,在何老夫妇过世以后,复改刘姓,一直住在白水村。文沁公卒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八月二十八日,享年68岁,夫人王氏卒于明天顺戎寅年(1458)三月七日,享年63岁。为了纪念何老太公的养育之恩,刘基二十二世孙刘光荣等后裔,在当地刘氏宗庙内专门为何太公立画像,令后裔子孙永世祭拜。刘基四世孙文沁公也成为白水村刘氏的始祖。文沁公的五个儿子长大成家以后,也陆续开始迁居;大儿子式程迁居瑞安鲍田六村,为鲍田刘氏始祖,次子、三子仍居白水村;四子迁居文成大峃;五子式穗迁居瑞安樟桥村。
  刘廌,洪武二十三年(1390)袭诚意伯爵,明年坐事贬归乡里,筑室于里第之西鸡山下,命名为盘谷。一直居住在南田,卒于永乐年间,夫人常氏生有三子;长子刘法,次子刘焕,末子刘浤。刘法有三子:式秬、式稙、式抵。刘焕有独子式抷,后移居离南田北30里的麟溪村居住。刘浤有六子:式恭、式宽、式信、式敏、式穗、式藩。
  刘貊也一直居住在南田,娶夫人山东李氏,妾赵氏,有独子文逊。文逊有五子:式莊、式盛、式宾、式瞻、式纯。明宣德二年(1427)授刑部照磨,十年  (1435)被赐老归田。刘貊是有名的孝子,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父死后,刘貊冒死进京扶柩而归,父亲葬后,在坟旁搭屋日夜守墓三年。“靖难之变”92年后,弘治七年(1494),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刘貊曾孙刘启宪(刘基六世孙)从南田迁居苍南莒溪。
  由于宗谱录男不录女,我们无法知道刘基后裔中有多少孙女,从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记载:“刘基有女儿二人,长适(嫁)吴彪,次女适沈安,皆章氏所生。孙男三:廌、虒、貊,孙女三人,年幼未嫁。”黄伯生当时撰《行状》时,刘璟次子骁未出世,刘骁在洪武乙丑年即洪武十八年(1385)出生,比《行状》写作时间迟了二年。至于孙女三人,宗谱没有记载,也不知是刘琏还是刘璟所生,无从考究。
  靖难之变导至刘璟之死,刘璟之死引起南田刘氏的一场大逃难,促使刘氏后裔从南田走向浙南大地。纵观刘氏家族宗谱世系,我们发现随着时光流逝,刘基家族在人口上呈跳跃式成倍增长。一世为刘基1人;二世有刘琏、刘璟2人;三世有刘廌、刘虒、刘貊、刘骁4人;四世有8人,到五世时就有27人,其中还不包括女性。这就是婚姻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好处,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据估计,刘基后裔现达五六万人之多。遍布浙南,丽水青田一带,部分因生活、工作等原因,迁居福建,台湾等地,甚至旅居海外。
  六百多年来,刘基后裔非常尊敬先祖刘基,在刘基死后寂寞了近百年之后,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皇帝下旨敕建诚意伯庙。之后,刘氏后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各地先后建起刘氏宗祠近20座,每年都举行祭祖仪式,纪念列祖列宗为国为民,艰辛创业的丰功伟绩,祈求子孙福泽绵长。刘基孙辈在“靖难之变”逃亡时的艰难历史,也世代相传,除以上所述外,瑞安鲍田刘氏宗祠里一对楹联,是当时避难迁徙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