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这件千古杰作,却给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直到如今,《兰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兰亭序》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里。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创了盛唐的"贞观之治"。太宗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监察御史萧翼出京调查,打听到《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临终把它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于是萧翼作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更名改姓,扮成赶考的举子出发南下,企图将《兰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开了永兴寺门,迈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躺了一人,散发出一股酒气。辨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醉虽醉了,未必就是鬼呀!"辨才见此人一副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举步下山。辨才见此人谈吐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店对月饮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尤佳,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面佛。"辨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候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喝的烂醉如泥,他突然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对辨才和尚说到:"这是王羲之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计,对萧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萧翼装作没有听到,昏昏睡去。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赶紧住嘴。萧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辨才见萧翼迟迟未来吃饭,前去催请,发现萧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许多银两。
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因为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兰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