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之迷之身世之迷 第一章 身世之谜 1、蒋介石出身的N种传说 细心研究中国历史,凡是创下功绩的人物,其身世等情况会无密可保,世人皆知。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出身,他们的父母,乃至更上一代祖先的情况,都是史学家考证、研究的对象,这当然是隐瞒不了天下人的。 说来也怪,曾名扬天下,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蒋介石,其身世却迷雾颇多,从大陆到台湾,从民间传说,到公开出版的书刊,从30年代至今,众说纷纭,成了一大谜团。 曾在蒋介石身边工作多年的知情者,可以大谈蒋介石的处世之道,可以大谈他的生活秘闻,可以披露他的情感隐私,唯独对他的身世说不清楚。 蒋介石本人生前,的确不愿谈这些事。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母王采玉是孀居后再嫁的。蒋介石是孝子,他深深地爱着爱母亲,当然不愿披露母亲曾经再嫁的经历了。正是这个原因,在他生前或死后才出现了一些有关身世的不同版本的传闻。 在这些民间传闻中,让人最为关注的就是“郑三发子”之说。这种传说出于唐人所著的《金陵春梦》一书。这是一本比较全面讲述蒋介石生平的传奇小说,其中引用了许多历史故事,因此,此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那么这本书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大?海外媒体的记者曾带着这个疑问采访过唐人的子女,他的子女说:“充实、丰富和补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以提高《金陵春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父亲这几年来的奋斗目标。父亲为此耗尽了心血。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他的资料之多是惊人的,两米高的文件柜,足足装了三大柜。” 从这些话中也许可以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了,唐人在书中揭秘了蒋介石的身世,他指出蒋介石并不姓蒋,而是姓郑,他的祖籍并非浙江奉化,而是河南许州(今许昌)繁城镇后郑庄,王采玉爱人去世后便带着两个孩子到一个在河南做事的浙江籍师爷家里当保姆,后来便和这个姓蒋的人回到了奉化等等。 如果我们细看《金陵春梦》,就知道蒋介石的生父姓郑,共有兄弟三人,蒋介石排行第三,故名“郑三发子”。他的母亲早年带着他嫁给浙江奉化人蒋肇聪,后来“郑三发子”改姓更名为蒋中正。 书中还对蒋介石后来的名字进行解读,认为“中正”还隐含“宋郑”或“中州郑家”之意。这种说法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许多河南人为之骄傲,河南出了一个大人物呀! 这怎么行呢?浙江人不干了,许多史学家站出来,于是,河南学者和浙江专家就蒋介石身世一事在海内外报刊上展开笔战,都在争抢蒋介石其人。 虽说蒋介石是一个反共人物,但有关他身世的事是大事,这关系到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前不久,笔者在采访北京一位曾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的老同志时,他无意中披露了一个细节,据说当年《金陵春梦》在香港出版后,书中关于蒋介石身世的传说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于是,他便派有关专家调查此事。 史学家的考证结果是:蒋介石祖籍是浙江奉化人,传说中的河南“郑三发子”查无实据。因为当时局势问题,蒋介石在台湾气势汹汹地叫喊着要反攻大陆,周总理怎么能公开披露这个调查结果呢?当然知道这件事的人就很有限了。 那么,为什么说蒋介石是河南人呢?关于这件事,真还是有一些线索的。当年有一个叫郑绍发的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农民,曾在抗战后期来到重庆,自称是“郑三发子”(蒋委员长)的大哥,前来相亲。这的确是事实,沈醉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曾有这样的讲述: “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家乡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兄的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来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嫁到蒋家当“托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了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同胞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人是自己的亲哥哥,不但不接见,并叫戴笠来替他处理这一件大不违的“冒充领袖亲兄案”。当戴笠派特务把这位老头抓去亲自进行了一番询问,看面相、身材,完全像是一母所生,他所答的一切都有根有据。这样,当然不敢公开严办,而一向标榜奉母至孝的蒋介石,也不便无端地叫部下杀害骨肉。最后只好听从戴笠贡献的两全之策,将这位大哥交戴笠软禁在军统局望龙门两湖会馆的看守所里,不久又移住在磁器口丝厂,不准外人和他接近,免得被外国记者知道了宣扬出去。我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他一谈起这件事,便滔滔不绝地叫冤,希望蒋介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以后戴笠便禁止军统特务去和这个人谈话,怕不留心传出来,便把他送往息烽软禁了几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河南的这个郑氏农民的故事是真的嘛?还是让我们来看看2003年《台湾周刊》第41期披露的文章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机关刊物《民国档案》1994年第1期公布了1946年和1948郑发(又名郑绍发,亦即所谓“郑三发子”)给蒋介石的两封信。信是从国民党政府遗弃在南京旧档案中发掘出来的。这两封信有助于印证郑三发子不是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并可佐证他与蒋介石的真正关系。 第一封信标明的国民党政府收文日期是1946年12月13日,收文编号为“京府字第15517号”,标题为“续函为曾于福安馆内同学分别来京晋谒无门”;该信信封标明“蒋主席亲启”,落款为“本市(南京市)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 该信正文为: 主席钧鉴: 敬禀者。窃郑发62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18年(1929年)秋,并蒙主座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来京晋谒无门。 同学敬请 崇安! 民人 郑发拜启 第二封信所标收文日期为1948年6月2日,收文编号为“总字第326号”,标题为“为因战乱逃奔至京(南京)避险恳求恩准召见以解数十年渴望”,信封标明“总统府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钧启”,落款为“南京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 该信正文为: “大总统钧鉴: 敬禀者。窃郑发64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25年,曾于开封郑老师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未克一晤。至35年(1946年),发奔至南京,蒙总统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再来京,因许昌战乱……迫不得已,发不顾生死星夜奔至南京以避危险,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 肃此 敬请崇安! 步兵少校郑发鞠躬 5月23日 这两封信可以澄清郑发与蒋介石的关系:所谓“郑三发子”不是蒋介石本人,也不是蒋介石的哥哥。写信人列举当年同学的时间、地点,言之凿凿称与蒋介石同在开封郑老师的私塾学习,好像言之有据,不是胡说。因双方当事人俱已作古,死无对证,关于郑发与蒋介石是否真如信中所说就是同学关系,真实程度已无法考证,但二人绝非“兄弟”关系。这可从信中文末落款的称谓得到证明,前信郑自称“民人”,后信则自称“步兵少校”,说明郑发绝非过去民间传闻说的“蒋介石的哥哥”。蒋介石对郑发并非完全不予理睬,如信中说1929年秋蒋曾“召见”郑发,但事值郑不在家未遇。这时正值中原大战前夕,蒋介石曾来往许昌多次,可能见到郑的来信后要见他。第二次只是让其手下国民党秘书长吴氏出面应付。这也间接证实郑发所持同学之说绝非空穴来风,否则也不会得到国民党秘书长接见。 据知情者说,蒋介石对郑发很反感,他在重庆以蒋的“兄长”自称,加之其相貌身材酷似蒋介石,招摇过市,弄得满城风雨,多次求助于河南同乡会要与弟弟见面。据悉蒋介石的侍从室奉命,数次予以金钱救助,嘱其回乡。郑发得寸进尺,仍纠缠不休,后被特务头子戴笠诱至贵州息峰集中营软禁,抗战胜利才被释放回乡。据说郑在老家仍由有关单位予少量经济援助。目前在台的河南同乡中尚有当年奉命接济郑发的人,“迄今仍信郑发为蒋介石之兄”,认为“否则为何蒋要予以接济?”所以,民间一直有当年军统特务关押了蒋介石的亲哥哥的说法。 以上两信均寄于抗战胜利之后,此时戴笠已死,郑发获得自由,因没有经济来源,于是来到南京,其目的可能是请求当局救济。此时,已不再自称“兄长”“胞兄”,而以“民人”、“步兵少校”表明其身份。 那么唐人怎么能在书中直言蒋介石就是郑三发子,是河南人呢?半个世纪过去年了,2005年第11期《上海滩》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才揭开了这个迷雾。其原文如下: 冯英子是著名的老报人和杂文家。1949年5月,夏衍等人在香港创办了《周末报》,冯英子担任该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他曾和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情: 1949年《周末报》创刊不久,有人来投稿,说抗战时期河南曾有一个人到重庆寻找蒋介石,说蒋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郑二发子。蒋没有为难他,只是叫戴笠把他遣送回乡了。这就使冯英子想起他从上海到香港时,在船上认识了一位张大同先生。到香港后,他和冯英子同住在大道东的真教围,两人经常在一起大谈“山海经”。一次,张大同曾向他谈到过蒋介石幼年叫郑三发子。张大同的话,佐证了冯英子收到的那篇稿子的事。于是冯英子就在《周末报》上撰文,把郑三发子重庆寻兄的事情叙述了一遍,然后大发了通议论。后来唐人在他的《金陵春梦》里,便直接把“郑三发子”和蒋介石画上了等号。这样一来,蒋介石究竟是奉化蒋肇聪所生,还是由河南许州(许昌)繁城镇后郑姓家的逃荒媳妇携来的郑氏之子,便成了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沈醉在他所写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文中,也绘声绘色地写了一通有关蒋介石的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去重庆寻弟的离奇故事。 其实,有关蒋介石幼年叫郑三发子的始作俑者是冯英子。所以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唐人先生那时候在《大公报》做秘书,《金陵春梦》中的这个故事,是从《周末报》上抄去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改造之后的沈醉先生的叙述是真实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唐人所说的是事实或史实。从沈醉先生的描述中只能说明当时确曾有一个叫郑绍发的人称是蒋介石的大哥,此人长得与蒋介石很像。但郑绍发是否确系蒋介石的大哥,就再也无法考证了。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豆瓣 相关帖子蒋介石的身世 张三丰身世之迷 石龙身世之迷 超人迪加身世之迷 多尔衮与孝庄身世之迷 蒋介石在台湾的反省:我就是一个最大的罪人。美国人说:他一直都不是个东西迷上了你——————————————————————————身世之谜转迷上“传奇色彩”男人 我甘愿当小三我迷上了。。。。史料解密:蒋介石、戴笠与杜月笙关系密切 分享0 收藏0 支持|赞同0 无聊|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山下清茶 山下清茶 当前离线 发帖级别幼儿园小班金钱757 两威望0 点魅力168 点金币0 元性别男经验218 点在线时间38 小时精华1帖子100积分1586注册时间2006-12-19最后登录2007-2-6UID87903 IP卡 狗仔卡 幼儿园小班
幼儿园小班, 积分 15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14 积分性别男在线时间38 小时最后登录2007-2-6注册时间2006-12-19帖子100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沙发 发表于 2007-1-18 11:24:36 |只看该作者 2、何国涛先生的调查报告 蒋介石的身世之所以给后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主要原因是他对母亲曾经再嫁的事实讳莫如深,他不想让外界知道罢了。 1988年,《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又发表了几篇有关蒋介石家世的资料,其内容如下: “郑发在抗战前即曾请人写了一封信,亲自带着,欲到南京去投见蒋介石,但车到浦口,为宪兵搜查盘问出来,认为他是犯了神经病,被驱赶了回去。” 抗战后又到重庆,求见蒋介石,“他住在复兴关李家花园,据说为曾在河南办过党务的李宗黄所探悉,深恐特务加害于他,也怕他在外招摇,引人注意,就介绍他住进河南同乡会。当时河南军人郜子举也住在同乡会内,部认为蒋介石足不会认这个异姓亲哥的,劝他回去,愿给他路费……但老头坚决要见蒋介石,不肯回去……看老头的言语行动……,十分持重,对一般生人不肯多谈,更不轻易暴露身份,而在郜子举劝他回去并询问他身世缘由情况时,他又说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决不像是疯癫乱言,尤其仔细观察一下他的身材面貌,就更像与蒋介石是一母所的同胞了。” (李延朗〈〈关于蒋介石家世的点滴见闻〉〉) 据李延朗说,后来他还查阅了1936年出版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他认为这本书写蒋介石的家世较为含混,有“原名周泰,后改名介石”等语,认为好像他原来并不姓蒋。还听人说,蒋介石每年都回到奉化溪口为他母亲扫墓,总不见他对父亲如何表示孝心,也许他自知这个蒋氏并非亲父,而对亲父亲祖却又无法相认。 张仲鲁先生在《关于蒋介石家世的一些传闻》中说:“蒋介石……出生于河南许昌……1941年至1942年,河南遭受旱灾,许昌专区灾情尤重……这时蒋介石的胞兄郑发(乳名),逃荒到了重庆,他的家世才开始有所暴露。大概是在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左右,当蒋介石才四到五岁的时候,许昌县衙门有位蒋姓的师爷(自称绍兴人),在当地雇了一个女仆,带着一个小孩。这个女仆就是蒋介石的母亲,这个小孩也就是蒋介石本人。不久,县官卸任,这位师爷也随同回到开封。据说,这位师爷的妻子那时已经去世,生活乏人照料,便把所雇女仆带到开封,以后就成为他的眷属,跟回浙江。这是蒋介石胞兄郑发于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大阳沟河南同乡会亲口对郜子举(军长、补训处长)、李肖庭(军委会参议)、蔡芷生(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人说的。” 由此可见,河南人对蒋介石很有兴趣,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河南人,更让人惊奇的是,后来〈〈河南文史资料〉〉还发表了在河南省政协工作的郭海长、谢梅村、李静之三同志的回忆蒋介石家世的文章,现摘录如下: 据郭海长回忆,郑发在重庆住河南同乡会,与姚廷芳来往(姚当时是驻重庆办事处处长,现在美国),姚和其他人为郑出主意,叫他往林森路蒋的官邸求见……多次不果。以后去的次数多了,门卫把郑发的求见要求向蒋报告,蒋批了一张5000元的支票让交给郑发,郑坚辞不要,说他是为骨肉团聚而来。后来,戴笠解释劝慰,说明蒋不能认他的苦衷。……以后就叫戴笠派专人招待并监视郑,吃住在中美合作所。后来有人常在磁器口、沙坪坝见到郑发,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坐茶馆、吃小馆都有人付钱,就是不让他与其他人接触。同时每月由中央银行给郑发家中寄钱。日本投降后,郑发回到开封。1946年的一天夜晚,我在开封南羊市姚廷芳家里,见一个人去找姚廷芳,他走后,姚说那人就是郑发。看身架很像蒋介石。1953年我到许昌地区慰问霜灾时,听地委赵天锡同志说,郑发仍健在,他家是中农。解放后他怕受株连,矢口否认与蒋介石的关系,也不承认他曾到重庆、南京找过蒋介石。 据谢梅村回忆,1946年春,他在开封曾为了解郑发与蒋介石的关系而去鼓楼街路南某旅社,访问到开封开会的许昌专员吴协唐。吴除与前两文说的相同部分不再重述外,还说,他曾奉令按月给郑发家二三百斤麦子。吴还说当时郑发就在开封慈悲巷4号住,省主席刘茂恩也按时送给郑发生活费。吴最后说要是郑发与蒋介石没有关系,没有上级命令,刘茂恩这个省主席和我这个专员是不会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人送粮送钱的。 据李静之回忆,1948年6月河南在南京的一些头面人物在大三元饭店聚餐时,河南籍立法委员姚廷芳,曾介绍郑发同李见过面。从身架、面型、个头看,郑发都有与蒋介石近似的地方。郑发在南京时,也有专人照顾他的生活,他能参与那样的宴会,说明他当时的身份,但就是不得与蒋介石会面。有人说郑发在重庆时,蒋介石在戴传贤家中曾见过他,但郑发说并无此事。在宴会间有人说:“蒋介石是许昌县南前郑村的人,这可以从蒋介石的名字上得到证明,‘中正’就是中州郑氏的意思,‘介石’就是说他家门前那块大石头总是介意难忘。 我们都能理解,《金陵春梦》是历史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但作为研究历史的河南专家极力撰文,将蒋介石说成是河南人,这就匪夷所思了。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小名明火,在溪口经商的老人都叫他明火。他精明能干,玉泰盐铺经他亲手复业后,几年工夫,就生意兴隆,家境由衰落转为小康,成为溪口镇富人。他41岁丧妻,续娶孙氏又再娶王氏,从青年时代起,就继承父业经营溪口玉泰盐铺,没有离开家乡半步,更没有去过河南当师爷,玉采玉也是土生土长的奉化人,怎么能把蒋介石的身世与河南过牵连了上呢? 为了弄清蒋介石父亲蒋肇聪和母亲王采玉的身世,1980年秋天,老记者何国涛先生自费来到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老家葛竹村进行调查,后来他将调查结果公开发表,查清了事实真相,现摘录如下: 葛竹村位于奉化与嵊县交界处,原为嵊县辖区,1958年划归奉化县,现为奉化县葛竹人民公社葛竹大队,公社设斑竹园,大队在葛竹村。 11月2日早晨,我走访山麓边的葛竹大队。行近葛竹,见到一座桥,过了桥才见山麓有一片村屋,约有一百多户人家,以王姓占大家,杂姓只有十分之一。蒋母王采玉就出生在这个小村。 葛竹大队支部书记王伏才同志从田里回来招待我。经笔者提出要求,在访问对王采玉一家比较熟悉的人之前,先查阅一下王氏的宗谱。王伏才同志答道:“葛竹王氏宗谱,在‘文革’期间上缴销毁了,大队部留下一部,已残缺不全。”我说:“残缺的也看看。”他便转身抱了三册“葛竹王氏重修宗谱”出来交给我。 “葛竹王氏重修宗谱”原有四大册,现只留下三册,其中第一册已被老鼠啃坏了半部。好在从残存的编笺中,仍可以按图索骥,查清楚蒋母王采玉的身世。 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宗谱上说,他是清朝的迪功郎,生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幼子王有金,都是国学生。王有则曾多次应试,但没有取得功名。王毓庆收购山货,运至宁波求售,无人问津;后来转运至苏州,竟以高价脱售,因得以贩卖营利所得,在葛竹建造一所住宅。这所住宅至今尚在,虽破旧不堪,仍为有则、有模、有金所共有。这就是蒋介石幼年时每年常来的外婆家。 王有则(1820—1882)娶欢潭姚振昌之女为妻,生三子,为贤侯、贤宰、贤达。后王有则续娶姚氏,又生二子一女,按照排行,四子贤钜,五子贤裕,女即采玉。王采玉早年嫁跸趾曹家田竺某为妻,青年丧夫,再归溪口蒋肇聪为填房,她便是蒋介石的生母。可见王采玉虽先嫁竺家,但绝不是河南的郑家。 王采玉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在她19岁那年,其父王有则一病不起。这时,大弟贤距才15岁,很不争气,成天赌博;小弟贤裕有点精神病,只有11岁。王有则不事生产,家道中落。王采玉做姑娘时,靠着她一双灵巧的手,做些针线女红,贴补家用,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不幸出嫁后夫婿病故,父又继亡,她苦守了几年,才嫁给蒋肇聪为继室,并不时救济老母幼弟。蒋介石童年时常到葛竹外婆家走亲戚,葛竹村人多能谈及这段往事。 我看过“王氏家谱”后,于午后访问57岁的王良珊。他是王采玉堂兄王贤昌的次子,是葛竹村王姓中辈分最大的一个。据他说:王贤钜、王贤裕二人,虽是蒋介石的亲娘舅,蒋对他们只供给生活费用,并不信任。蒋所信任的是王有金的长子贤甲。贤甲于民国三年曾捐资在葛竹兴办凤翥学堂,得到浙江省民政长颁发的银质奖章。贤甲有子六人:良森、良朔、良季、良和、良裕、良汉。良朔之于忠觐,留学苏联,现况不明。良汉又名震南,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是蒋介石提拔的戚党,曾任军法总监东南分监,解放前夕任上海市特刑庭长,以历年搜括所得在葛竹建造一所规模颇大的住宅,气派有过于溪口蒋宅丰镐房。我所访问的王良珊,是王震南的堂兄弟,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到王震南和王惜寸(征营)在杭州的住宅里去走动。 王惜寸族名时荣,按照葛竹王族贤、良、忠、时的排行说,他是小房的时字辈,为王良珊的族孙。但他曾在葛竹学堂教书,因蒋介石童年一度在凤翥读书,故大家还是尊称他为时荣先生。他以后又在康岭办中学,担任过嵊县政府秘书。蒋介石办黄埔军校,邀王惜寸任军校秘书,北伐后被任为浙江省财政厅长。 王良鹤的继子王世和,初随蒋充勤务兵,后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39年,王世和充任蒋介石侍卫大队长。1944年任副军长,进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因他嗜赌如命,常常误卯不到,蒋曾两次将他革职闲置。抗战胜利后,王世和以敲诈勒索所得,在溪口开设五泰钱庄,初聘唐瑞福为经理,后由王世和自兼,并在溪口大造住宅。 王震南、王惜寸、王世和——是葛竹村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三个母系至亲。 从王良珊家出来,我又走访了王方溥和王贤裕的孙媳妇张雅琴,继续了解王氏家世。 关于蒋介石的亲娘舅王贤钜与王贤裕,我在宁波时曾向唐瑞福老人多次探问。王贤钜、王贤裕两人的个性不同。贤裕读了几年私塾,当过小学教师。贤钜生性好赌,不务正业,似乎没有干过正当职业。他们的生活,平时靠乃姊王采玉照顾。蒋介石位居要职,按时按节提供这两位舅爷以衣暖食饱的中等生活,但从未介绍他们担任公职。唐瑞福在抗战后第二次担任丰镐房账房,其时蒋宅已无本姓主人在家,蒋经国离家时告诉唐瑞福:“我不在家,别人来作客可以毋须招待,只有葛竹的二位舅公来溪口时,请他们住下,多办些小菜招待他们,按时按节送钱作他们日常开销,平时要米要日用物品,都到溪口街上凭票支取。” 贤钜不常来溪口作客,贤裕则常由族人抬轿,手执拂尘,到丰镐房一住一二个月。他有点精神失常,蒋介石在抗战前,每年年底,给贤钜、贤裕各送去大洋百元,贤钜则聚以买田,历年来购置田地五六十亩,度其地主生活。贤裕不知积蓄,终日疯疯癫癫,不知所为。两人于1950年先后病死。 贤钜有二子,长子良昭,良昭之子忠泽,浙江大学政治系毕业,被蒋介石擢用为福建浦城县长,历时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浙江,调任新昌县长。贤钜的次子良穆,随蒋介石去广东充侍从副官,北伐军抵达南京,良穆贪污了一笔公款,逃回葛竹家中,蒋介石不加追究。1933年在葛竹设立武岭分校,王良穆被任为分校主任。 贤裕的独生子良辰,良辰之子忠熊,1978年病死在葛竹,张雅琴是忠熊的妻子。 在与张雅琴谈话中,她先自作介绍:她是江口前王山人,贤裕是他的太公,王家祖孙三代都有精神病,到她丈夫王忠熊时,精神病仍未断根。祖孙三代的生活,全仗姑婆(王采玉)一家接济维持。她丈夫王忠熊死时58岁,是中学程度,当年蒋经国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专员时,带她丈夫去当出纳,以后又历任南京粮食仓库出纳、武康县政府出纳。解放前夕,由武康回到葛竹时,因张雅琴怀孕待产,未去台湾。她现在有五子一女。 谈到蒋母王采玉,张维琴听上代长辈传说,王采玉前夫为曹家田笠某,家境尚好。竺家是从万竹搬到下跸趾曹家田的,迁居后已有五代。 王方溥是小房的子孙,他告诉我,蒋介石在抗战以前,每年清明到葛竹上王有则的坟,在王贤甲家吃饭,贤甲蓄着长胡须,办事能干,能说会道,蒋介石很重视他。 1939年贤甲死后,蒋介石来葛竹扫墓,常住在王震南新建的住宅里。王方溥又说,1949年阴历二月,有一天,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爱伦和蒋爱明,一家祖孙五人,驾着竹筏于上午十时左右到葛竹,便衣警卫人员散布街头巷尾,约有三四十人之多。蒋介石一家到董家坑上坟后,在王震南家住宿一宿。 从何先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奉化本地人,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老家半步,怎么能说成是河南人呢?因此,《金陵春梦》之说及后来河南专家的文章都是站不住脚的,无法证明蒋介石是河南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山下清茶 山下清茶 当前离线 发帖级别幼儿园小班金钱757 两威望0 点魅力168 点金币0 元性别男经验218 点在线时间38 小时精华1帖子100积分1586注册时间2006-12-19最后登录2007-2-6UID87903 IP卡 狗仔卡 幼儿园小班
幼儿园小班, 积分 15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14 积分性别男在线时间38 小时最后登录2007-2-6注册时间2006-12-19帖子100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板凳 发表于 2007-1-18 11:25:02 |只看该作者 3、蒋家祖先的说法 溪口是奉化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古老市镇,位于四明山南麓,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以蒋、周、毛、任四大姓为主。在这四姓当中,蒋姓最多。 当你打开族谱时,就会看到蒋姓的分支非常之多,蒋氏家族派奉一个出家和尚为太公。这是怎么回来呢?据说与下面这个传说有关。 民间相传在南梁时代,奉化有位名叫蒋宗霸的人,经常与岳林寺一个布袋和尚来往。蒋宗霸笃信佛教,布袋和尚就教他常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后来,他在东乡小盘山上筑庵读经,死后就葬在弥陀寺旁。 蒋宗霸兄弟五人,后代居住在溪口的很多,溪口蒋氏子孙都知道小盘山有个“摩诃太公”的坟墓,因此,他就成了这些蒋氏后人的祖先,每年清明,他们都会来此地祭扫。 蒋介石是一个很崇拜先祖的人,后来发迹了,每次回乡探亲,都会上山祭拜摩诃居士。从这个细节来看,蒋家有许多人都信奉佛教与此人有着直接关系。 那时,在蒋介石的家长,信佛之风相当盛行,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生前信佛,蒋母王氏曾有过皈依佛门、带发修行的历史。 蒋介石的妻子毛福梅嫁到蒋家后,受到蒋母影响,也皈依佛教,并出资在溪口建了一座“摩诃殿”,她经常来这里诵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后来,毛福梅因日机轰炸身亡后,其子蒋经国就把母亲葬在摩诃殿一侧。 蒋宗霸这一支,如果向上再追溯,可推到东汉时期宜兴的蒋澄。当时蒋澄封函亭侯,至今在宜兴仍有蒋澄墓。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曾专程前往祭拜。 宜兴蒋氏传至五代时期,有一个叫蒋光的人在明州定居下来,生有二子,长子蒋宗拜,次子就是蒋宗霸。 蒋宗霸的后世子孙,至北宋神宗时,蒋浚明迁到奉化食孝乡三岭。 蒋浚明,字颜昭,曾官拜大理寺评事,迁尚书员外郎,因为上书谏止新法,被神宗贬谪,授无为军司户,改建康户曹,赠金紫光禄大夫。 蒋家历代祖先,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所以,蒋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即从蒋浚明供起,以示荣耀。 蒋家排行,从第25世起,依序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亲蒋肇聪,字肃庵。蒋介石为溪口蒋家世系28世周字辈,所以他的谱名为周泰。 蒋氏在溪口的祖先究竟是从何处迁来的?关于这一问题,蒋氏后人也有不同说法,但从来没有一个定论。从蒋氏历代沿传下来的家谱记载来看,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溪口蒋姓先祖来自江苏宜兴来;另一说是来自浙江宁波。 1947年,蒋介石重修家谱,便派他的秘书沙孟海去办此事。这了证实从前族谱中的另一种说法,他多次派人到宜兴考查蒋氏祖宗遗迹,调研的结果是宜兴的蒋氏与溪口的蒋氏没有关系。 1948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知道自己的政治命运不会太长,又派他的秘书沙先生去复查,限期为3个月,查清之后重修家谱。 沙先生认为时间太紧迫,难以完成任务,蒋介石才宽限至六个月完成。 根据曾在蒋介石身边工作的人员回忆,那次重修蒋氏家谱,吴稚晖、陈布雷两人只是名义上的修谱人,实际工作是由沙先生负责的。 1947年,沙先生从南京找到他的朋友冯孟颛、朱赞卿、杨菊庭三人具体来做这项工作,并向他们赠送蒋介石签名题款的照片一帧,以示恩宠。 实际工作情况是由朱赞卿提供地方志和各姓家谱类的藏书作参考,冯孟颛拟定修谱条例,杨菊庭写文章考证蒋氏始祖的来历。沙先生自己带着两个助手到宜兴查找当地蒋姓旧谱进行查对,也没有找出奉化蒋氏始祖来自宜兴的根据。 后来杨菊庭根据蒋氏旧谱内来自宁波之说,说明为四明的“竹湖蒋氏”,他便在“竹湖”两字上做文章,从清初全谢山所著“湖语”书里找出“腰带湖即古之竹棚”这一说法。后来他又从“四明谈助”里查到:北宋时,有个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生有二子,二人同年中进士。蒋浚明的老师丰稷就命名其家第为莲桂坊,从此竹湖就以莲桂坊而得名。 蒋浚明原籍奉化,杨菊庭以此为据,作了一篇“莲桂坊蒋氏考”,证明北宋时代的蒋浚明为溪口蒋姓的祖宗。 蒋介石重修宗谱,追溯先祖,从内心来讲很想找出几个有地位的祖先,来炫耀蒋氏门第,当他看了“莲桂坊蒋氏考”,便大加赞赏,让吴稚晖撰文镌碑,在宁波白水巷蒋氏宗祠前立石作传,奉蒋浚明为蒋氏祖宗。 从现在能查到的资料来说,蒋氏的那个有业绩的先祖就蒋浚明系宁波人。另一说,即族系先祖来自江苏宜兴之说是不靠谱的。因为年代久远,那时人们还没有修族谱的习惯,究竟溪口蒋氏家族的先祖来自何处只能是一团迷雾。
2 蒋介石心脏受创,“御医”蒙在鼓里
蒋介石夫妇被送到“荣总”急救后,医师初步诊察,仅只发觉蒋介石受的是外伤,主要是嘴唇小范围撕裂伤,阴囊淤青浮肿,胸部无明显伤痕,事后蒋介石也不觉胸部有任何不适,所以压根没想到胸腔或心脏受伤的问题。倒是千金贵体的宋美龄,从仰德大道出事现场,一路尖声叫疼叫到“荣总”,一会儿抱怨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害她受伤受苦,一会儿叫“荣总”医师要给她彻底检查。医生、护士为了应付老太太,冲进冲出,忙成一团。侍卫长、侍卫官则全部排成一排,站在病房外低头认错,不敢吭声。随后赶到的蒋经国,一旁唉声叹气,频频摇头。
事实上,叫疼叫得最厉害的宋美龄,除了腿部和膝盖略有拉伤,身体其他部位及内脏反倒毫发未损。蒋介石嘴巴上讲没事,事后证明他的胸腔心脏部位受创极重,内伤造成他数个月之后,心脏发生扩大现象的病源。
几个礼拜之后,蒋介石发觉体力大不如前,起先未以为意,后来猛然省察,方知车祸后遗症阴影逐渐笼罩他的健康。
3 永福车祸,减我阳寿20年
1969年冬天,亦即阳明山车祸后3个月左右,某日,台军“一级上将”薛岳(抗日名将),从台湾南部寓所到士林官邸探望蒋介石,蒋介石在士林官邸大客厅语气低沉地告诉薛岳:“今年夏天阳明山车祸以后,我身体大不如前。”蒋介石向薛岳抱怨,自己走路都觉得比以前吃力。
1970年春上,蒋介石在台湾花莲“青山招待所”度假,严家淦“副总统”到青山探视蒋介石,似知来日无多,他心情郁闷地说:“永福车祸,减我阳寿20年。”(永福是阳明山车祸发生的地点)说出这句感触良深的话,证明那场车祸对蒋介石身体健康的严重斲伤。
1969年夏天之前,蒋介石一年难得感冒一次,即便感冒,亦不过流点鼻涕,过一两天即痊愈,然而,车祸过后,病痛不断。
4 心电图出现异常杂音
1969年夏天的那场车祸事件之后数周,“御医”安排蒋介石至“荣民总医院”做例行的身体检查。在心电图检查项目中,医师发觉了隐藏的严重危机。蒋介石的心脏大动脉部位,传来一阵阵杂音。心脏专科医师终于证实,阳明山车祸撞击的瞬间,蒋介石的主动脉瓣膜曾受到重创,但是,蒋介石和当时的医师都没有察觉撞击瞬间带来的直接后遗症。
蒋介石的侍从医官熊丸事后回忆时指出,蒋介石之后精神状况不如先前那么好,除了年纪老迈因素,更和车祸导致心脏瓣膜受伤脱不了干系。熊丸表示,人类的心脏主动脉瓣膜破裂,等于抽水机的活塞坏了一样,血打上去又会倒流回来,这是日后蒋介石心脏衰竭的一大原因。
1971年5月22日,蒋介石到“荣总”做例行体检,医师告诉他第二个不幸的消息,情况进一步恶化,他的心脏有明显扩大现象。车祸后遗症一天比一天突显,蒋介石心里阴霾重重。
5 两枚甘油球,卧床两个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蒋介石的随从们,都不会忘记那个诡异的下午。1971年11月间,蒋介石偕同宋美龄,到高雄“澄清湖宾馆”避寒度假。某日午后,蒋介石解大便不顺利,交代值班的侍从副官钱如标为他塞通便甘油球。钱如标心不在焉,塞甘油球时,塑胶瓶的尖形嘴子理应对准直肠方向,钱如标却稀里糊涂死命往里塞,这一塞不但塞偏了,还刺破了肛门肉,第一瓶甘油球塞偏之后,还接着塞第二瓶,钱如标仍未察觉。蒋介石低头惊见马桶里鲜血淋漓,并觉肛门一阵剧痛,蒋介石大声叫骂,其他的随从赶紧趋前探视,得知钱如标闯了大祸,马上高声斥责。
蒋介石肛门受创,之后又发炎溃烂,整整治疗了快两个月才痊愈。车祸后原本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
蒋介石当时疼痛难忍,一气之下要侍卫长把钱如标即刻移送军法处法办,事发当天下午,钱如标即被押往屏东空军基地,连夜专机解送台北。
钱如标当年经营了一家传播公司,在电视媒体刚起步、电子媒体仍由台湾当局一手独揽的台湾,经营颇有进账。20世纪60年代,台北市私人汽车少之又少,他已经买了一部进口轿车,作平日代步之用。一般侍从人员还是一袭中山装时,钱如标天天西装革履,红光满面,招摇进出士林官邸。
平日,他很懂得在刀口上做官邸长官的公关,侍卫室长官特准他在夜归时把汽车开进官邸,停在横山指挥部要塞门口。官邸很多人欠他人情,故而在他发生肛门事件之后,甚至连侍卫长犹肯为他向蒋介石求情。经侍卫室长官委婉劝说,蒋介石亦惟恐如果送钱如标军法,肛门受伤之事势必张扬出去,影响他的“总统”形象。经冷静思考,他后来改把钱如标关在士林官邸禁闭室,以自家家法侍候。
直到蒋介石去世,钱如标已被禁闭了两三年。名义上是关禁闭,官邸人员私底下经常为他开后门,行方便,钱副官并未吃什么苦头。倒是宋美龄每回见到钱如标,总不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先生的身体就是你这个钱如标拖垮的,就是你这个钱如标害的!”
钱如标原本专门为蒋介石剃头发、刮胡须,官邸人戏称他是“天下第一刀”,被关禁闭之后,蒋介石痛恨钱如标戳破肛门,一方面又怕他在剃头发、刮胡须时做出莽撞之事,自然也免去了他“天下第一刀”的职务。
实际上,蒋介石应属多虑,钱如标即便铸下刺伤蒋介石肛门的大错,但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是服务蒋家半辈子的子弟兵,绝不会存有异心。
从车祸、心脏扩大、肛门受创……一连串损及健康的意外事件,纷至沓来,1972年元月,蒋介石老是觉得身体倦怠,大清早起床之后,即觉昏昏欲睡,侍从副官发现,蒋介石居然一大早9点半就躺在床上,没人敢问他哪里不舒服,但直觉情况有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