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之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公 主 琵 琶 幽 怨 多

公 主 琵 琶 幽 怨 多

——《在研究中学习古诗》教学实录


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曾良策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借昭君出塞的史实,在绵丽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我们再来背一背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有表情地背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织春风雨,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背诵得很不错。作者咏叹了王昭君的不幸,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所说“公主琵琶幽怨多”,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沉怨恨。那么王昭君和杜甫有哪些相似呢?请同学们按平时分组方法,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10分钟)

师:好,同学们,现在请各组代表发表一下本组研究的结论。

生1: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诗人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

生2:王昭君入宫被嫉妒,诗人入朝也被嫉妒。

生3: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诗人此时是“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生4:王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诗人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生5:诗人这一年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不错,整首诗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写自己的不幸,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我们来比较一下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几首唐诗。

师:(多媒体投影显示)

王 昭 君(二首选一)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出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 昭 君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都似图画中。

 


其 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我们请讲台左面同学分组研究李诗和杜诗的异同,请讲台右面同学分组研究白诗和杜诗的异同。

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分组讨论10分钟)

师:好,我们分析一下第一首诗,请左面的同学发表自己的高见。

生6: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生7:杜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

生8: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孤愤与悲壮。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不错,杜甫这首诗确实独树一帜,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这首诗,请右边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9: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先说昭君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但不愿让汉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

生10:跟白诗相比,杜诗深沉得多。杜诗就好在有沉郁一面(就内容而言),又有绵丽一面。

师:很好!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确是千古绝唱,正如清人李子德说此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尽管如此,但各诗有各自的特色,希望同学们多读多体会。此外写王昭君的诗还有东方虬的《王昭君》、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等,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古诗,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