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之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明朝是如何兴亡的?从明朝军解制度,探究大明王朝兴衰全过程

前言

       《兵车行》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这首诗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反映了唐玄宗期间政府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从侧面提到了解送军丁的官兵的状况。事实上,明朝出现了一种专门承担徭役的特殊人群,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军丁解送工作,官方把他们称作军解。军解的出现与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事实上是因为从明初,军官的频繁逃亡是促使它出现的最直接原因,军解的担任者来自局户,他们在解送军人的同时也解送军人的妻子,一般情况下是两名军解解送一名正军。他们没有统一机构负责,采取的是军卫和有司分别管理的方法。

       

       军解最后成为明朝应对军官逃亡,形成清勾制度的一个重要做法,从大明王朝的建立直到明朝灭亡,军解与军官一同饱受远调之苦、吏弊之害、重勾之累和制度之扰,对明朝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起着重大的影响,窥得军解的缘起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窥得明朝的兴衰全过程。

明朝军解的缘起之路

       朱元璋灭元后,大明王朝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之上,许多的制度也借鉴或者沿用元朝制度,世袭军护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也就是说,一部分人自从出生,政府就已经将你的一生限制在战场上,不仅如此,你的爷爷、爸爸、叔叔、哥哥、弟弟也跟你一样,要么死在战场,要么上过战场而死。这种制度,就如当今的身份证一样,除非你做成兵部尚书,否则无法更改。而且,当年也没有一人从军全家光荣这种觉悟,可以说军官的身份地位极其低下,许多的军护世世代代的奋斗目标就是摆脱这种身份,他们很多人选择了逃亡这条路,因为混成兵部尚书实在是太难了,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兵部尚书。

       

       军官大量逃亡,战场还得有人上。皇帝和皇帝的子孙当然不会亲自上战场,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子孙也不会亲自上战场,明朝为了防止军官当逃兵,保持军事实力,采取的方式无非是想办法维持军伍本身的实力和扩充兵员。具体方法有其一,由专门负责清军和勾军的清理军政监察御史卫先造清勾军册,依法进行勾军填充。其二,通过提高薪水来招募兵勇,打仗死了发高饷,这也成为明朝后期作战力量的很大组成部分,然而这种方式招来的兵勇难以管束,容易聚起来也容易遣散,难以形成长期正规的作战实力。其三,则通过充军发配。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林冲就是发配充军。不论是那种方式,虽然扩充兵员的方式和渠道有变化,但是进行解军的仍旧是军解,换句话说,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有军官扩充,就有军解进行解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