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就有“将在军,不从中制”的古训,深谙中国古代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清楚这一道理,因此,在战争期间多次赋予粟裕指挥决断权。这些授权为粟裕指挥一系列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粟裕大将是我军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深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赞许。特别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部队连续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一系列经典战役的胜利,让人们真正领略了这位军事天才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当然这些胜利的背后也蕴涵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粟裕的高度信任与大胆任用。中国古代就有“将在军,不从中制”的古训,深谙中国古代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清楚这一道理,因此,在战争期间多次赋予粟裕指挥决断权。这些授权为粟裕指挥一系列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孟良崮战役前夕,毛泽东电示粟裕:“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1947年5月10日,顾祝同命令欧震、汤恩伯、王敬久3个兵团向莒县、沂水至淄博一线推进。蒋介石的“急先锋”汤恩伯不待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就指挥第一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当天深夜,华野指挥部侦察得知,汤恩伯兵团的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河阳以北的苗家庄、界湖,有继续进犯沂水模样。这两支部队位于敌军右翼,比较暴露。陈、粟当即决定,首先歼灭该敌于沂水、苏村地区。他们一面下令参战部队向预定战场开进,一面上报中央军委。
但是,粟裕认为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并不是理想的打击对象。这两支部队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号称“猴子军”,打仗很狡猾,又比较顽强,同他们作战难有俘获,往往打成消耗仗。因此,作战命令下达以后,粟裕一面指派专人给参战部队调配充足的弹药,以保障参战部队用强大火力攻歼该敌;一面密切注视敌情的细微变化,寻找更加有利的战机和最佳作战方案。
5月11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垛庄出发,经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华野第九纵队阵地进攻。敌人的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当天晚上,华野技术侦查部门截获汤恩伯限整编第七十四师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电令。粟裕根据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情报,查明了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八十三师为左右翼;又以整编第六十五师保障整编第二十五师侧翼,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保障整编第八十三师侧翼;限于12日(后改为14日)攻占坦埠。同时查明,王敬久兵团之第五军、欧震兵团之整编第十一师等部已由莱芜、新泰出动向东进犯。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左右两翼国民党军相距只有一至二日行程。
粟裕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战机,立即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不打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改打中路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部队,以“猛虎掏心”的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从敌人战斗队形的中央契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干净消灭掉。
粟裕这一新的设想,是在辩证分析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权衡两种作战方案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这也是一个既有取胜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决策。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正确的决策和巧妙的指挥。粟裕认为,只要缜密部署,指挥上没有失误,就可以实现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意图。战机稍纵即逝。粟裕立即把他的想法向陈毅汇报。陈毅当即表示赞同:“好!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陈、粟决定,以5个纵队担任总攻,4个纵队阻击援敌,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特种兵纵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同时将这一新的方案上报中央。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的电报指示:“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中央军委授予陈、粟“当机决策”的权力,体现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对陈毅、粟裕的充分信任。“我们不遥制”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风格。熟悉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深知“将在军,不从中制”的道理,他主张在保证全军指挥集中统一的前提下,给前线指挥员以临机专断的权力,反对遣将用兵而“遥制方略”、前线将领指挥作战“咸听成旨”的用兵“弊法”。这些都为争取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最终,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歼敌32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统帅部“鲁中决战”的计划,严重挫败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豫东战役中,毛泽东电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采纳了粟裕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南庄决策”。中共中央决定把粟裕兵团渡江南进时间推迟4到8个月,给予他们在中原地区歼敌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旅的作战任务。5月21日和22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起草给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进一步明确了此次作战的任务、参战部队和指挥关系。电报指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各方协调粟兵团歼灭五军”。“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
粟裕密切注视着中原战场动向,筹谋即将开始的战略行动。在他面前,展开的是一幅中原战场敌我态势图。在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集结有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控制着郑州、开封、徐州、蚌埠、信阳、商丘等城市,以及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交通线。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和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邱清泉兵团在鲁西南,胡琏兵团在驻马店,孙元良兵团在郑州,张轸兵团在南阳。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共有13个野战纵队以及各个军区的地方部队。其中,刘邓指挥的中野4个纵队和暂归刘邓指挥的华野第十纵队,分布在大别山、桐柏山地区;粟裕指挥的8个纵队,第一、四、六和两广、特种兵纵队在濮阳地区,第三、八纵队在许昌、襄城地区,中野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地区,兵力尚未集中。
根据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粟裕首先认真地考虑在鲁西南地区歼灭第五军的作战方案,认为歼灭第五军虽然具有一定有利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是我军兵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又是背水作战,地形对我不利,不能稳操胜券,钓第五军这条大鱼并不是理想的作战方案。这时又得到开封守军兵力薄弱的重要情报。因此设计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但是,他考虑到中央军委已经明确规定以歼灭第五军为夏季作战的中心目标,朱德总司令又亲自作了动员,不宜强调打第五军的不利,而把“先打开封,后歼援敌”作为腹案,没有上报下达。但在作战部署上是预有准备的。5月23日,粟裕作出了在鲁西南歼灭整编第五军的部署:命第三纵队何以祥部和第八纵队王建安部,由许昌地区向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清泉部南下,又以第一、四、六纵队、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自张秋镇、范县之间南渡黄河,进抵定陶、成武地区,再引邱清泉回头北上。由第三、八纵队、中原第十一纵队尾敌北进,各路夹击歼灭之。他设想:如果歼灭第五军的条件成熟,即南北夹击其于鲁西南地区;如果歼灭第五军的条件不成熟,也可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在鲁西南与其决战,我军即可对开封之敌实行出其不意的攻击。
果如粟裕所料,敌人跟着粟裕的指挥棒频繁调动:华野第三、第八两个纵队向淮阳开进,邱清泉的第五军即南下截击;华野第一、第四、第六和两广、特种兵纵队渡河南下,国民党统帅部急令第五军主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并且增调3个整编师加1个旅到鲁西南地区,企图与华野渡河南下部队决战。此时鲁西南地区蒋军兵力集中,队形密集,不易分割;华野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前有重兵,左有运河,右有黄河,形势严峻。但是,华野第三、第八两纵队已经进至离开封只有1日行程的通许、睢县、杞县地区。战场情况变化表明,打第五军的条件尚未具备,打开封的时机却已到来。已有成竹在胸的粟裕当机立断,把战场由鲁西南转向豫东,实行“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6月16日,粟裕将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和中原军区。次日,粟裕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来电:“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特别指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这是毛泽东给粟裕一柄尚方宝剑。这样,粟裕果断地实施了“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开封之战,全歼守敌3万人,并在阻援方向歼敌1万人,共歼敌4万余人,取得了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成为整个豫东战役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济南战役激战正酣,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中央军委经过一天慎重考虑,回电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随后,粟裕加紧进行淮海战役的各项准备。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0月23日,粟裕与谭震林、陈士榘、张震一起,发出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兵力,与中原野战军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并求歼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及新安镇、海州,或再歼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一部或大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介石的防御体系,迫使敌人完全转入防御。
预备命令发出以后,华野全军立即进入紧张的战前准备。粟裕密切注视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战部署。10月28日,粟裕与饶漱石、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报告调整后的作战计划: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10月30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望即照此施行。只有一点,分为虞、齐两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齐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速收缩集结之虞,似不如同时于虞晚或齐晚各处一齐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粟裕于10月31日发出给军委并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报告他已经到达前线,“淮海战役当遵命于十一月八日晚同时发起战斗”。
此时,蒋介石集团也加紧策划“徐蚌会战”。11月3日,蒋介石派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携带“徐蚌会战”计划到葫芦岛见杜聿明,督促杜聿明到徐州上任。11月4日,又派他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具体部署“徐蚌会战”。顾祝同拍板定案,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
华野指挥机关很快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蒋军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11月6日又发现驻守海州的第四十四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兵团指挥的动向,在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行动要求更趋积极”。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提前两天,即由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当天戌时(19—21时),就把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并饶漱石、康生、张云逸、舒同、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同时下令部队执行。11月7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正是由于粟裕的“机断专行”,为我军赢得了宝贵的两天时间!这两天时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创造了分割包围黄伯韬兵团的有利战机。同时,成功地组织指导了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促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奠定了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
纵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对粟裕的三次授权,凸现出军事统帅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导艺术。正如粟裕在其回忆录中所说:“他(毛泽东)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出发。他十分重视战场指挥员的意见,给予应有的机动权和自主权,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能动作用。”“把我军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充分发挥战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军得以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军指挥关系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本质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