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之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越共缔造者胡志明被国民党逮捕 被疑是共产党大官

2013-06-03 10:25:56

    越南伟大的革命家,竟被中国国民党政府囚禁了两年,革命家宝贵的时间如此被浪费,悲哉!

    胡志明同志是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是越南劳动党、越南人民军的缔造者。鲜为人知的是,在战争年代,胡志明为了寻求国际支援来到中国,却遭到了国民党的逮捕关押。台湾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志明在中国》一书中曾写道:“1942年8月下旬,胡志明作为嫌疑犯,被广西当局逮捕关押。”那么,胡志明到底是作为什么嫌疑犯被国民党抓捕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2010年元月16日,笔者来到越南首都河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胡主席的故居。在参观了陈列馆后,我仍不满足,对胡志明在中国被捕的事,还想知道更多的详情,于是我邀请陈列馆馆长阮信春详细介绍。阮信春很热情,在他的办公室整整为我讲解了一天,介绍了胡志明革命的一生,讲了他在中国坐牢的原因,讲解了出狱的前前后后。

    来中国寻求支援胡志明被国民党逮捕

    19世纪末,越南成为了法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40年9月22日,日本法西斯派兵攻打越南谅山,仅激战三个小时,10000多名武装精良的法国殖民军便乖乖向日军缴械,法国戴古总督慌忙向日军投降,接受日本对印度支那的控制。从此,越南人民遭受法日帝国主义的双重统治。

    在严峻的形势下,1941年5月10日,印支共产党(越南)中央第8次会议上,长征担任总书记,胡志明担任副总书记,越南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口号。因为越南的主要城镇都在法国和日军的统治之中,越南共产党展开的武装斗争,都在越中边境一线。为建立革命根据地,争取中国的支持,胡志明将游击根据地总部设在越南高平省何广县的北坡村。北坡与中国广西靖西县和那坡县毗邻。在北坡村北边的山头上,竖立着中越边界西段108和109号界碑,越过界碑就是广西靖西县,偏西为广西那坡县。越南的革命者胡志明、黄国云、黎广波等人,就在靖西、那坡县越中边境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受到了我地下党支持,与中国边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依靠我党帮助,胡志明开辟了从越南北坡到中国广西的若干条交通线,每一条交通线都有中国边民的家作为越南革命者的秘密联络点。

    为了民族解放斗争,越南共产党认为必须争取国际援助。鉴于胡志明1922年在巴黎进行革命活动期间,就结识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革命青年周恩来、王若飞、赵世炎等人,胡志明决定前往中国,去重庆会见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交换对时局的看法。胡志明就是从上述中越边界秘密联络点进入中国的。

    1942年8月23日,胡志明由越南党中央委员黎广波带路,从越南北坡进入中国广西靖西县。胡志明原名叫阮爱国,出生在越南义安省南檀县一个贫苦读书人的家庭。为了寻找越南的革命道路,阮爱国从20年代起先后到过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的香港、广东等地,并参加了共产国际。1925年下半年至1927年春,阮爱国在广州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和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当时周恩来是广东区委常委,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利用这个条件,阮爱国在举办训练班时,还挑选了一批优秀青年到黄埔军校进修,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学习军事政治。黎鸿峰、黎广达、武鸿英、张云岭就分别是黄埔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学员,后来他们都成为越南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从那时起阮爱国不仅在越南,而且在中国,甚至在共产国际中就已经很有名望了。如今又要去中国,为了安全起见,阮爱国把名字改为胡志明。在名片上写上胡志明,并印着“新闻记者”和“越南华侨”等字样。胡志明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次进入中国开始使用,直到逝世。

    来到广西靖西,胡志明一路比较顺利。岂料进入德保县时,国民党地方警察要看证件,胡志明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证明,上面写有:兹特派胡志明晋谒中国政府,沿途给予协助,不得留难。落款是:国际反侵略协会越南分会。警察见他是有身份的人,经搜查却发现没有多少钱,怀疑是共产党的大官。为了立功,立即把胡志明押往广西省最高军事机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审查。沿途押解经田东、南宁、柳州等地,历时三个多月,于12月10日到达桂林。

    动用一切力量周恩来让国民党既恨又怕

    在广西靖西被捕前,见前面站满了国民党警察,负责护送的黎广波担心胡志明的安全,提出要求交换身份证明。胡志明不同意,他严肃地说:“我会法语、英语、中文,周旋起来方便,我一定要见到周恩来。记住,万一我被捕,你一定及时报告党中央,尽快将消息告诉周恩来。”黎广波发誓道:“放心吧,我一定会与周恩来取得联系。”就在他们交谈二十分钟后,胡志明被捕。黎广波含泪告别了胡志明。(本文摘自:《文史天地》2010年第5期,作者:孙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