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在现在的晋江深沪镇坑边村畲下自然村居住着1000多名谢姓村民及少数张姓和黄姓村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却在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的某一个晚上集体神秘失踪,整个村庄也随之消失了……
深沪畲下自然村村民谢天配称,在谢氏族上,这1000多名谢姓先祖,只有生辰,而他们的死亡日期却留下了空白。根据祖辈传下的说法,他们是连同整个村庄被沙暴掩埋的
昨日,记者约考古界人士刘志成、文史界人士龚书群一起来到畲下自然村探访
谢氏村民如今仅一户
南宋末年,畲下自然村开基祖谢开畲从英林谢厝街迁往畲下村,畲下村的村名就是由谢开畲名字的闽南语发音而来。明末清初,张、黄两姓迁入,但人丁比较稀少。
“当时村里有一条街道,光卖猪肉摊位就有13家,还有布行及烧白灰的厂子,清末这在当地算是个大村落了。”谢天配告诉记者。
而如今,畲下自然村总人口不过200多人,村民全部姓张,已经没有了黄姓,姓谢的只有谢天配一家,还是20多年前从龙湖衙口迁过来的。
传说一夜飞来三山丘
在谢天配的屋后,就是一座名为畲下山的山丘,记者发现,山上竟然看不到泥土,全是沙子,一锄头挖下去,就可以挖个大坑。山丘高十几米,方圆有数里,栽满防护林。“这里的沙子和海里的沙子一样,就是从深沪湾里刮过来的。”谢天配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们代代相传的传说。
“有一天晚上,沙暴从深沪湾刮来,将畲下村整个村庄和1000多名村民覆盖在了沙下。该村一夜之间多了三座大山丘。”谢天配告诉记者,这三座山分别是畲下山、庵山和东后山。其中畲下山与庵山距离0.75公里,畲下山与东后山距离1公里多。
沙暴摧毁了家园?
“清道光1844年英林谢厝街谢氏修谱的时候,畲下村去了很多人,族谱上显示有1000多人,可是到了清光绪1894年再次修谱时,畲下村姓谢的居然没有一个人了。”谢天配介绍说,在谢氏族谱上这1000多名畲下村先祖,只有生于何时的记载,“而卒于何时,却没有记载,出现了空白。”
谁也不知道灾难发生在这半个世纪的哪一天,有人估计是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因为这个时间段的沙暴灾害非常频繁,谢氏族谱和有关文献对这次的灾难也没有任何的记载。
现在畲下自然村除了谢天配,几乎再没有人知道100多年前导致1000多人神秘消失的灾难了。“1981年我从衙口搬过来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对那场灾难的说法和我祖辈说的一模一样,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据老人说,我的曾祖父和他的母亲成了灾难中少数的幸存者之一。”谢天配说,灾难过后,看到不复存在的家园,高祖母带着儿子去龙湖衙口投奔娘家。其余少数幸存的谢姓村民只好背井离乡,投亲靠友。除张姓村民所住的房屋地势比较高,幸免于难外,谢、黄两姓村民均遭受灭顶之灾。
建房时曾挖到墙基
在谢天配屋后的畲下山丘,考古人士发现了宋代、明清时期的砖块,还有清代青花瓷片和地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我在盖新房打地基时,从几米的地下挖出了几个完整的清代青花瓷盘和酒杯,还有人挖到墙基和柱础呢。”村民张吴谢这样告诉记者。
“这种厚的是地砖,薄是屋顶的瓦片,都是明清时代的。而那些贝壳是烧石灰的原材料,这些充分说明以前这里曾经居住过很多人,而且比较繁华。”刘志成判断。
坑边村的庵山有20多米高,山坡上裸露的全是金黄色的沙砾。据说原来的面积非常大,后来因当地经济建设需要,大部分被大型机械推成了平地。
专家观点
沙暴掩埋可能性大
考古、文史界人士对于千人因沙暴一夜消失说法的真实性看法不一。专家认为,沙暴掩盖整个村庄的自然灾害在近代历史上并不鲜见,畲下村的上千人谢氏村民神秘消失的传说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观点一:遇难村民尸体引起清末瘟疫刘志成告诉记者,民间传说大多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据谢氏族谱记载,这里曾经居住着大量的谢氏族人。清末当地曾发生瘟疫,可能就是由于死于沙暴的村民尸体腐败导致的。龚书群也认同刘志成的说法,他认为幸存的谢氏村民可能为了逃避瘟疫而集体外迁。
观点二:村民消失是因清廷迁界晋江市博物馆考古人员粘良图认为,畲下村距海边不足15公里,而在清廷曾下令要求距海边15公里内不能住人。这里曾发生过强制迁移,可能造成谢姓族人大量离开。
到底畲下村的1000多名村民是迁移了还是被沙暴掩埋了?这需要深入的考古调查才能揭开真相。
深沪湾曾沙暴频繁
在近代,畲下村乃至整个深沪湾沙暴灾害频繁,这种灾害直到上世纪60年代沿海大量种植防护林才被控制。
83岁的金井镇谢必明老先生曾经在深沪亲历了沙暴。那还是新中国成立前,“有一天,沙暴袭来,持续了一个小时,有的民房前的沙子都堆到屋檐的位置”。
记者在《深沪镇志》看到了清末自然灾难的记载,1897年农历八月初二,大飓风,40多艘渔船沉没,300多人丧生。沙岗寮的民房被风沙掩埋了一大片。镇志还记载了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霍乱、瘟疫,而畲下村失踪的上千人却没有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