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匿名信的危害 揭发和检举坏人坏事原本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的好事,也正是因为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许多危害社会的大案要案才得以告破。为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各级政府及其属下的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一些新闻媒体也专门开设了投诉热线或新闻热线,其目的都是倾听民声,监督和促进政府的各项政策贴近民生、顺应民意。然而,一些用心不良者,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炮制各种匿名信诽谤、污蔑和陷害他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据国务院信访局统计,北京每年接待和受理的上访人群、信件都超过了100万。一位在地方政府从事信访工作8年多的朋友向笔者透露,他曾收到的各种信访材料达10万件。在这些上访材料中,70%都是匿名信,还有些署的是假名假姓,署真名的信访材料还不到20%。 究竟是什么人在炮制匿名信呢? 6年前,笔者就曾经揭露过一起炮制假匿名信的重大假新闻事件。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省南昌市,该市一家名为朝阳酱油厂的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中兴酱油厂、老同兴酱油厂和广东的海天酱油,先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江西省委省政府、南昌市委市政府、朝阳区委区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各大新闻媒体发出了匿名信10000多份,反映南昌市出现了“毛发酱油”。 接到投诉信后,省市区各级领导都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工商部门从严打击。接到上级领导指示的工商部门立即派出大量工作人员,联合省内各大新闻媒体四处出击。这时,朝阳酱油厂负责人便利用自己是同业协会负责人的名义,不断联合省消协共同声讨“毛发酱油”,并向媒体称惟一可靠的酱油只有朝阳酱油厂生产的“孔雀”牌酱油。一些不明真相的新闻媒体尽管连“毛发酱油”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居然也说其它酱油都存在“毛发酱油”的嫌疑,食用这种酱油可能会致癌,其中一家报纸为了炒作自己,每天在头版发表文章呼吁政府加大查处力度。 工商部门的严查,加上媒体的火上浇油,致使不知情的南昌市民好长时间做菜都不敢使用酱油。工商部门查了两个多月都没有结果,但考虑到省消协某些负责人在对媒体发言时说南昌确实有人酿制“毛发酱油”,又不好马上向市民们澄清事实。后来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才在《羊城晚报》上公开揭露了这一重大假新闻事件。 朝阳酱油厂炮制匿名信是出于打击竞争对手的商业目的,还有些人是出于政治目的,利用匿名信的“威力”打击竞争对手或对其不满的官员。就像春节前夕某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国家干部》中的一个情节,那些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官有时却遭人暗算。每到“两会”期间,各级党政部门都会收到不少无中生有的匿名信,告某某官员有贪污问题或生活作风问题,等到上级纪检部门查完了, “两会”也开完了,投诉信也就没了,但被投诉者落选却已成定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广大老百姓的民主和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各级党政领导对信访工作也更加重视,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成就。可是,我们的国民在对待被告人或被投诉人方面还缺少一种清醒的认识,潜意识中总把被告人或被投诉人当成坏人,把犯罪嫌疑人当作罪犯,对于那些在背后写匿名信暗算他人的“黑手”却无人追究,也无法追究。这样一来,就助长了这股社会不正之风的蔓延,让真正的坏人得逞,让许多好人因此蒙羞或蒙难,此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匿名信反映的情况确有其事,某些匿名信不署真名实为不得已,应区别对待。笔者认为,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新闻工作者,在对待群众来信来访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听信一面之词,见风就是雨,在没有取得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乱下结论,更不能随意传播。否则,那些隐藏着“阴谋”的匿名信便会变成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剑,伤害无辜,这也就扭曲了信访工作的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