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架“鹊桥” 期待“胡马会”
2005年4月29日举行第一次“胡连会”,国共两党发表了历史性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全球炎黄子孙为之欢欣鼓舞。此后不久又举行了“胡宋会”。去年台湾实现二次政党轮替,两岸关系柳暗花明,初步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不但很快恢复了“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协商会谈,还相继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胡萧会”、“胡吴会”、“胡江会”和“马陈会”。“见面三分情”,两岸领导人互访互动,有利于相互沟通,积累互信,加强交流,共创双赢。下一步,要探讨两岸政治、军事问题,建立政治、军事互信机制,创造条件达成和平协议,这些都离不开两岸高层进一步的政治互动,人们热切期待两岸能早日实现最高领导人的握手——“胡马会”。
但是,要实现“胡马会”,必然会面临一个棘手的身份问题,也即双方以何身份相向而坐的问题。“胡连会”、“胡吴会”、“胡宋会”双方皆以政党领袖身份相见;“胡萧会”则一方以中共总书记身份、一方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身份相会,彼此不涉及行政职务,也就不涉及所谓“主权”、“朝贡”、“矮化”问题。但国民党吴伯雄主席因在大陆不方便称“马英九总统”而改称“马英九先生”,还是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弹,惹来阵阵呛声。大陆“海协会”陈云林会长率团访台会见马英九先生时,也因称呼问题而煞费苦心,大费周章,最后在现场机敏地以“您”为称呼。由此可见称谓、身份问题何等敏感。因此,探索构建一个具有两岸特色的政治互动模式,设计、筹划、成立双方都能接受的政治互动领导及代表机构,已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两岸政治互动一道必须绕过的门槛。
去年12月,胡总书记在对台六项主张中提议:“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在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成立的两岸政治互动机构,其定位自然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行政区域之间的政治代表机构,其作用犹如在两岸间架起一座政治互动的“鹊桥”。有台湾和海外朋友就曾试探性提出:两岸可否各自设立一个能够代表行政当局的机构,如“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北京)”、“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台北)”,并由双方最高行政领导人出任各自委员会的主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切入点。这样设计,既解决了谈判的身份问题,也可使两岸交往中诸多难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思路基础上,我尝试提出一个架设两岸政治互动“鹊桥”的建议方案:
1.建议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特别委员会”(简称“海和会”)。建议台湾成立“台海两岸和平合作特别委员会”(简称“台和会”)。两个机构连在一起可简称“双和会”或“两委会”。两个机构名称用词有同有异,以显示其功能的同一性、地位的平等性及双方的差异性,辅以“特别”二字,则体现其功能的特殊性及专属性。
2.两岸最高行政领导人为两个委员会的当然委员长、法定代表人。委员长人选随双方最高行政领导人的更替而更替。建议设“委员长”而不设“主席”,是为了避免与大陆的“国家主席”一职重叠。
3.由两岸党政军相关机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属职能部门开展对口互动谈判,并派出代表酝酿讨论和平协议,联合组织班子起草和平协议文本,最后由双方委员长正式签署。
4.大陆现任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和八个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台湾“朝野”主要政党领袖可被邀担任各自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双方以各自委员会领导成员的身份展开互动互访。两个委员会的章程、纲领、功能、机构设置及领导人选等均由两岸最高民意代表机构审议、批准。
5. 海协、海基“两会”仍保留官方授权的协商处理军政以外其他事务的社团机构职能。如果此建议可行,是否可将此事列入“陈江会”和“国共论坛”议题,促请两岸早日论证研究,筹划实施。
陈勤浩
|